市政建設志 廣州城建綜述 自秦漢以來,廣州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任囂、趙佗建築番禺(廣州)城垣開始,至1990年,廣州的城市建設已有2200多年歷史。 在古代,城垣的建築,擴建、修建是廣州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宮殿建築、寺廟建築、房屋建築以及園林綠化亦有相當規模;此外,還建有六脈渠等防洪排水設施。 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作為我國南方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城市建設也受西方影響,開始拆城牆築馬路,建設市內道路橋樑;建設了制糖、機器、電力、水泥、紡織、自來水等工廠;還建設了一批糅合東西方建築藝術風格的建築物,如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市府大樓、中山大學校舍等。 撈國建政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州城市建設貫徹為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務的宗旨,實行“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在城市規劃、城建勘測、市政建設、建築工程、房地產開發、公用設施建設、園林綠化、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等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湧現出一大批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建設項目;如:大北立交橋——全國第一座立交橋;人民南路人行天橋——全國第一座人行天橋;區莊立交橋——全國第一座四層環型立交橋;人民路、六二三路高架路——全國第一條市內高架路;環城高速公路——全國第一條環城高速公路;海印大橋——全國城市中橋面最寬的單索面雙塔斜拉橋;天河體育中心——全國第一座建築與設備最先進的體育中心;江南大酒店——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興建的現代化高層大酒店;太陽島水上樂園——當前亞洲最大的水上遊樂場;東方樂園——中國第一家跨進世界遊樂園組織的綜合性大型遊樂園;白雲索道——全國載客量最大的旅遊觀光纜車;番禺洛溪大橋——全國第一次建造主孔180米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構橋;獵德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全國第一間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大坦沙汙水處理廠——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汙水處理廠;全國第一個引進城市出租小汽車及公共小巴等。 廣州的城市建設,在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為廣州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條件,並且可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資金,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部門。 廣州建城2200多年,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的興起同時開始。古代南越、南漢建都於此,城垣幾經變化,逐步展拓。由於城區濠湧遍佈,南漢時已建有橋樑;歷代建木橋和石橋上百座。宋代,廣州排水系統已有六脈渠。明代時,廣州是全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口岸,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在十七甫設懷遠驛安頓外商,其時街道眾多,市政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可通行牛車和馬車。據《廣州城坊志》所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廣州的街道已達500多條。清光緒十二年(1886),兩廣總督張之洞築堤岸馬路天字碼頭段長36.6米,為廣州馬路之始。 中華民國初,廣州開始拆城築路。中華民國10年(1921),市政府設工務局專管市政建設,在大舉拆城築路時著手開闢道路網絡,改良路面。當年用三合土首築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中華民國15年計劃全市道路盡鋪瀝青,並實施第一批10條街道鋪築瀝青路。中華民國19年制訂《廣州市工務之實施計劃》,分道路建設與分區計劃、內港建設、公共建築物之建築、園林及公共娛樂設備四大類。在道路建設與分區計劃中,基本確定了廣州市道路系統架構。內街整理作為道路建設的組成部分,制訂了辟寬內街的原則和計劃,調高路面標高,以利排水、交通。 日軍侵佔廣州期間(1938~1945年),市政設施失修失養,損壞嚴重。抗日戰爭勝利後,財政拮据,市民出資協助政府搶修破路,幾年間無新建樹。至1949年撈國建政前夕,全市的道路長228公里,面積185萬平方米,橋樑101座,下水道長309公里。 撈國建政初期,廣州市政建設貫徹“確定機構,整理人事,逐漸建立新的管理秩序,初步整理市容,著手維修重要道路、橋樑、渠道”的方針。在財政困難、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市政部門辦了幾件大事:一是耗鉅資修復被炸毀的海珠橋,迅速恢復市區南北兩岸交通,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創造條件;二是撥專款由各區組織群眾歷時50天清理了淤塞的3046條內街下水道;三是根治了橫貫市中心的臭湧玉帶濠,改善了沿湧地區居民的環境衛生;四是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廣州市著手完善路網,擴寬改造道路,修築了通向工業區、倉庫區和工人新村的道路,開通了東西向的東風路、環市路和南北向的江南大道等3條道路幹線,新建、擴建一批道路,新建珠江大橋、人民大橋,改善了城鄉交通;興建大北立交橋、德坭立交橋,突破平面交通的傳統,開始發展立體交通;改造馬路渠系統的低窪內街區下水道,根治西關、西濠兩湧及整治其他濠湧。1958年,廣州市政府發動市民“除四害”(蚊、蠅、鼠、麻雀)講衛生,省市領導人帶頭,群眾出錢出力,僅3個月時間建成瓦管、混凝土管道等219.57公里,改善了廣州舊城區內街排水系統。在市民的積極參與下,開挖出4個人工湖,既蓄洪、防潮,又調節生態環境,美化綠化了城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濟發展緩慢,市政建設也受到影響。路橋方面僅擴寬了海珠橋和沙河頂跨鐵路立交橋,新建了鴨墩水橋,開闢了一些主幹道,並擴寬了一些幹道為“三塊板”。等。其餘無甚建樹。排水建設所受影響最嚴重,1966~1970年新建、改建排水幹渠僅4.75公里,為廣州撈國建政以來最低水平。當時在“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下,市政建設的資金及施工力量基本投放在挖防空洞及修築下水道平戰結合工程,但收效甚微。 改革開放後,為適應經濟迅猛發展的需要,廣州市政建設部門對機構、業務進行調整,把原分屬道路工程公司和排水工程公司的兩個維修工區合併成立市政維修管理處,加強了對市政設施的養護和管理。同時,舉辦企業管理幹部輪訓班,對268名中層領導幹部進行企業管理知識的培訓。1983年6月,進行機構改革,調整業務,實行政企分開,成立市政管理局,主管市政設施的“管、修、建”。道路工程公司和排水工程公司等單位合併成立市政工程公司(後改稱市政工程總公司),承擔市政工程施工任務。 在管理運作上,提出“道路平整,橋樑牢固,排水暢通,路容整潔”作為市政設施管理的目標。市政管理、維護養護配合市容整頓,迎接了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在廣州的召開,並得到好評。其後又開展了改善廣州的路容、路況活動,開展市政管養行業的年度“多穗杯”勞動競賽,促進管理。 與此同時,建立和健全市政管理法規,先後修訂了《廣州市市政工程設施管理辦法》(上報待批)、《關於佔用渠箱及維護地帶的規定》、《關於加強開挖道路管理工作的規定》、《關於在市政設施上設置各類牌、杆的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辦理特種超重、超高車輛通行證手續須知》等10項法規,使市政管理走上法治的軌道。針對長期以來群眾意見較大的路面開挖問題,實施嚴格的計劃管理,使交通、市容狀況明顯改善;並清理雜亂路標牌子,實現了全市統一街道路標,做到標誌鮮明。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市政建設實行配套開發,市政管理局先後制訂了《廣州市發展道路橋樑的五年規劃》(即“七五”規劃)、《廣州市十七條主幹道改建規劃》、《廣州建成區濠湧改造規劃》和《廣州市市區污水治理總體規劃》,並著手制訂《廣州市防洪排澇規劃》。總的計劃是:建設外環,打通內環,擴寬主幹道和建設配套的橋樑、立交工程;濠湧改建的重點是將市區污染嚴重、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濠湧逐步改建治理;建成第一座大型(15萬噸/日)汙水處理廠。 在管理體制上,打破長期以來市政工程獨家經營的局面,繼深圳、珠海之後在全國大城市市政行業中率先推行招標投標承包制,對侖頭公路、天河路、大坦沙汙水處理廠沉澱池等6項工程進行招標,加快了建設速度,提高了工程質量,降低了工程造價。招標投標競爭激烈,使施工企業優化了勞動組織,改善了經營管理,增強了適應能力。同時對市政設施試行有償使用和多方面籌集資金搞市政建設的嘗試。如以銀行貸款建成廣州大橋,用收取過橋費償還,開創了新的籌資渠道。並且通過徵收排水設施使用費、徵集污水集中處理建設資金、集資建人行天橋、天橋廣告以及由受益單位投資修築市政設施等渠道籌集市政建設資金,增加建設資金投入。根據“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市政府還明確規定小區範圍內的市政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排水等由開發單位負責投資興建,使市政建設速度加快。 1981~1990年,廣州新增道路122公里,面積248萬平方米,橋樑69座(包括跨江大橋、立交橋、人行天橋)和人行隧道5座,下水道285.39公里,建成日處理量15萬噸、選用A2/0工藝的大坦沙汙水處理廠,全國第一條環城高速公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已建成7.3公里。到1990年末,廣州市擁有市政設施數量為:道路長945公里,面積1085萬平方米,橋樑265座(其中大型跨江橋6座、立交橋24座、人行天橋41座),下水道1251公里。分別為1949年的4.14倍、5.86倍、2.62倍和4.04倍。過江隧道正在施工,預計1993年底通車。地鐵也在籌建中。 在廣州市政建設的發展歷程中,科技佔有重要地位。二三十年代建造海珠橋,從方案、選型到施工都得依賴外商;到60年代建設人民大橋和大北立交橋時,已能自行設計和施工;海印大橋的建成,更顯示廣州建橋技術跨上了新臺階。通過人才培養、引進技術和設備,市政建設的總體水平不斷提高,機械設備迅速增加,1990年末職工人均擁有動力設備9.4千瓦/人。計算機已應用於設計、管理、監控和檢測及施工等方面。市政設施基礎技術水平也顯著提高,1990年國家建設部組織市政設施基礎技術狀況檢查,廣州市的道路綜合完好率79.67%,居中南地區受檢城市前列。 撈國建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州市政建設成績很大,但還遠未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道路建設為例,撈國建政後,機動車每年增長25%,而道路每年僅增長3~4%;加上各種形式的占道,使道路無法順暢。又如汙水處理,大坦沙汙水處理廠日處理量15萬噸,僅為全市日污水量的1/9。隨著廣州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大都市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不配套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廣州的市政建設任重而道遠。也完全可以期待,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支持下,廣州的市政建設必將有更快、更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