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志? I 廣州是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對外貿易自秦漢迄今2100多年長盛不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分裂時期較長,而廣州仍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港,與交州齊名。唐宋時期,廣州對外貿易十分繁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元代,由於政治歷史原因,廣州外貿港口的首要地位由泉州取代,但仍是重要商港之一。明清時期,廣州又迅速恢復了外貿第一港市的地位,市場繁榮,外貿空前興旺。鴉片戰爭以後,廣州的對外貿易的地位和作用雖不如前,但憑藉其優越的地理經濟位置,仍不失為中國一大外貿城市。 廣州位於珠江口,以珠江水系為骨幹的內河航運網,流經省內廣大城鄉,還可通省外的廣西大部和雲南、貴州、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區,為廣州形成商業城市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更有秦始皇、漢武帝修築的五嶺山脈的道路,開鑿了廣西興安縣的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接連起來,中原物產從陸路通過五嶺隘口、從水路通過西江運抵廣州;東邊潮汕平原和福建、浙江物產也可沿東江而到達廣州。廣州還面臨大海,是海外貿易的咽喉。在對外貿易方面比其它省市的外貿口岸都具有地理優勢。 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就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個港口。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番禺(廣州)就以“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①(①引自《史記?貨殖列傳》。)聞名於世。廣州的海外貿易,對秦王朝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漢朝,由於統一的封建王朝國力強盛,對外政治影響進一步擴大,外國政府經常派遣貿易使團到中國朝貢,而東南亞諸國來中國朝貢多是由水路至廣州登陸。漢朝政府也派出龐大的商業使團到各國交往。東漢政權崩潰後,中國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嶺南屬吳國勢力範圍,又是它的大後方。因此,孫吳政權非常重視開發東南沿海地區。這時國際航海業也發展起來,越南、緬甸都是航海貿易發達的國家。那時航行在南海上的船舶很多,“大者長二十余丈,高去水面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②(②引自《太平御覽》。)。航運業的發展促進了南海貿易的繁榮,而孫吳政權與南海諸國商務交通亦隨之發展。由此廣州逐步成為一個造船基地、軍事基地和外貿基地。 進入兩晉南北朝,廣州外貿又出現新的變化。主要表示在新航路的出現、朝貢貿易大幅度增長、貨物品種大量增加、往來南海僧人大幅度增加等。唐代,中國在長期分裂之後又重新出現了大統一的局面,封建王朝的國力空前強盛,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中外友好交往也空前活躍,中國的海外貿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廣州是從南海進入中國的第一個登陸點,是大食人③(③大食人,唐宋時期中國對阿拉伯人的專稱與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由海道到中國的第一個停泊港口。唐代著名地理學家賈耽所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詳細敍述了從廣州到大食各地的航程。這是一條中西交通史上著名的航線,亞非各國海船經常沿此線航行,從廣州至波斯灣共達一萬多公里。沿著這條航線,中國和亞洲各國的商船往返不絕,顯示出廣州對外貿易盛況空前。由於與海外各國貿易往來頻繁,來華朝貢的外國使者或做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多,這引起了唐朝政府對對外貿易的重視。唐朝政府實行獎勵對外貿易政策,積極發展外貿,並在廣州創立了第一個市舶使,制定管理市舶的初級條例。 宋朝政府沿襲唐朝的舊制,於開寶四年(971)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這是宋代設置的第一個管理外貿的機構。在唐宋的基礎上,元代廣州仍是一個國際性大港口,其表現為對海外交通航線的延伸及貿易地區的擴大,主要航線有6條:廣州至占城(今越南中部地區)、廣州至真臘(今柬埔寨)、廣州至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廣州至爪哇、廣州至印度半島、廣州至波斯灣。造船業的發展亦是廣州海外貿易繁盛的一種表現。當時,中國造船技術先進,船隻牢固,乘坐舒適。外國使節和商人都樂意乘坐中國製造的海船。那時,東西方之間的航海大權實際上由中國人掌握,從而使閩、廣兩地對外貿易特別繁榮。 到了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就設置海關來代替歷代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等事務。這是對外貿易管理制度上的進步,也是中國海關制度的正式開始。當時,中國在廣州、明州(今寧波)、泉州、上海設四個海關,管理這幾個通商口岸。由於廣州的地理優勢,各國商人多來廣州貿易,廣州外貿有所發展。以後,英國商人嫌廣州貿易限制太嚴,索費太重,逐步移往浙閩貿易。後來,清政府感到外國人向東北方向進行貿易活動對國防不利。為了加強防範,鞏固海防,乾隆二十年(1755)冬,撤銷明州、泉州、上海三處的通商口岸,限定廣州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規定所有蕃商歸併廣東一港,每年夏秋,由虎門入口總匯廣州一地。這種廣州一口貿易體制,一直實行到鴉片戰爭。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1856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均以中國失敗告終。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廣州外貿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自主貿易變為外國列強主宰。鴉片戰爭前,英商來廣州貿易,被規定在十三行進行,鴉片戰爭之後,英商可以在廣州自由貿易,英商“赴該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從此,隨著鴉片之後大量洋貨充斥中國市場,白銀大量外流。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等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北平條約》,以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使鴉片貿易合法化,同時規定了由外國人主宰稅率,規定了增開貿易口岸,等等。廣州的外貿地位一落千丈,此間雖有短暫回升,但外貿性質日益半殖民地化。這種局面,一直延續至中華民國尚不能改變。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處於日益加深的半殖民地化,廣州對外貿易仍被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帝國主義列強支配著對外貿易的行政管理權,從而使對外貿易的半殖民地性質更為深化。其中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中華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1912~1936),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法、德、俄等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廣州地區民族工業乘機得以振興,廣州出口貿易增長,進口貿易下降;同時,還引致日、美對廣州貿易迅速增長,而英國卻急劇下降。這一時期,廣州進口商品中的棉紡織品進口量下降,糧食進口增長;出口商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原料、食品出口增加,沒有戰略意義的商品大為縮減。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捲土重來,尤以美、日、英勢力為最強,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此時廣州進口貿易迅速增加。為了抵制英國,從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省港兩地的碼頭工人進行大罷工。罷工初期,罷工委員會採取了全面封鎖的策略,致使廣州1925年下半年的對外貿易下降。之後,罷工委員會制定了單獨對英策略,使廣州對外貿易迅速回升。1927年解除封鎖,對外貿易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突破,出超額達2600余萬海關兩,並收回了粵海關自主權,設置了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和自己管理的衛生檢疫機構——廣州海港檢疫所。 第二個時期是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從1937年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前,廣州外貿一度呈現繁榮景象,因為,北方海岸線全部被封鎖,自北而南的各港口陸續為日本人所控制,正常對外貿易中斷,致使中國對外貿易重心南移。幅員廣大的內地進出口貿易皆仰仗于廣州。後一個階段是自1938年10月日本佔領廣州至日本投降前,日本獨佔廣州金融貿易,並且按照其需要,對廣州進出口商品實行統制,強行排擠、打擊別國與廣州貿易,限制他國貨運,同時進行猖狂的走私貿易活動。 第三個時期,是從1946年至撈國撈國建政前夕。抗日戰爭結束,美國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勢力取代了日本,廣州很快轉為美國對華南地區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並強行在南京簽訂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控制了廣州對外貿易。1946年廣州進口貨值為470多億元,約占全國進口總值的3.15%,僅次於上海。1947年廣州進口貨值約占全國3.4%,居全國第四位。1948年約占全國的5.31%,僅次於上海。1949年約占全國的13.53%,居全國第二位。這期間,在廣州進口的洋貨中,多以製成品及消費品為主。同時,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通過廣州加強對華南地區原料的掠奪。從1946年至撈國建政前,廣州的出口貨值逐年增加,且遞增幅度很大,出口貨值一直居於全國前三位,出口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和礦產原料及半製品。此外,這個時期廣州走私活動非常猖獗。這種殖民地性質的對外貿易,使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摧殘。國民黨軍隊逃離大陸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劫運出口,使1949年廣州外貿出超達1400多萬美元,進口貿易陷於停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