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志 廣州郵政通信源遠流長。早在元朝期間,中央政府已在番禺(今廣州)設驛館2個,鋪站10處,專門負責政令軍情公文傳遞。清朝期間,廣州驛站有所發展。乾隆二十一年(1756),改設五羊驛,遞鋪增至25處。 道光十四年(1834),英國郵政總局在廣州沙面英國駐中國商務監督駐所開辦“英國郵局”。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領土設立的第一所郵局。鴉片戰爭後,法、日、德等國也相繼在廣州開設郵務機構,發行郵票,收寄、投遞郵件。此類郵務機構史稱“客郵”。它的設立,侵犯了中國主權。 明末清初期間,寧波、上海、廣州沿海一帶,出現民辦專營通信的民信局。鴉片戰爭前後,廣州的民信局行業規模有了發展,業務量在全國居首位。廣東華僑眾多,廣州部分民信局兼營華僑書信、匯款的傳遞。此為廣州國家郵政機構設立之前,民間書信傳遞的主要形式。 同治五年(1866),廣州海關兼辦郵政,為中國建立近代郵政引進了當時較先進的郵政管理制度。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廣州成立“大清郵政廣州總局”,又稱“廣州郵界”,管轄今廣東省範圍。粵海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在粵海關內辦公,名義上由中國政府主辦,實由外國人管理。宣統三年(1911)脫離海關,設“廣州郵政總局”,管轄廣東、廣西兩省郵政。 廣州大清郵政雖然外有“客郵”,內有“驛站”、“民信局”,發展仍緩慢。但由於採用當時較先進的管理制度,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建成了覆蓋兩廣大部分地區的郵政通信網,促進郵政逐步統一,形成了獨立的郵政體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成立,“大清郵政”改為“中華郵政”,全國按省劃分郵區,“廣州郵政總局”改名為“廣州郵務管理局”。為加強廣州市內郵政管理,中華民國16年設立本地業務股,專管廣州市內郵政業務。此後,對外增設支局,增加保價、快信、儲蓄等業務,至中華民國25年全市支局共有21間;內部則分設投遞、分信、運輸、快遞、掛號、包裹等部門,廣州郵政建設和業務規模有了發展。廣州的“客郵”和“民信局”分別於中華民國11年和中華民國23年關閉。 中華民國27年10月,日軍侵佔廣州,交通中斷,廣東郵政管理局局房被焚,郵政業務處於停頓狀態。為維持通信,於是年12月15日租用廣州戲院複郵。為維持日占區與大後方的通信,廣東郵政管理局與香港郵局協商在香港成立“廣州郵局香港分信處”,處理內地及國外經由香港往返廣州的郵件,免受日軍的檢查。太平洋事變日軍侵佔香港後,“香港分信處”於中華民國31年3月結束,從此日占區與大後方通信中斷。 中華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廣東郵政管理局曲江辦事處主任黎儀燊到廣州接管郵政,長達48年由外國人擔任局長職務的歷史宣告結束。廣州郵政逐漸恢復,並略有發展。中華民國37年後,因時局不穩,經濟崩潰,郵政財政拮据,業務萎縮。 撈國建政後,成立“人民郵政”,建立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全省郵政通信網,實行“郵發合一”,開辦報刊發行業務。同時為配合土地改革,建立了鄉郵,增加郊區局所,推廣報紙下鄉。管理實行“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方針,改善服務,提高通信質量,郵政業務迅速發展。 1958年間,在“全民辦郵政”方針指導下,廣州市郵局在市區設置“街道郵政服務站”,辦理收寄各類郵件,收訂報刊,並投遞本街郵件報刊。大批投遞員抽調去“大煉鋼鐵”,郵政管理出現混亂。“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副食品奇缺,香港、澳門等地的食物、油類進口小包大量湧進,廣州市郵局小包業務量激增。1960~1963年4年共處理2563.42萬件小包郵件(1961年1月份高達140萬件)。在此期間,全國郵政業務收入普遍下降,廣州市郵局反而略有增加。 “文化大革命”10年,郵政規章無法執行,郵件經常積壓,收入增幅不大,資金緊缺,生產場地嚴重不足,局所網點少,“用郵難”矛盾突出,郵政處於徘徊局面。 撈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州市郵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此時,是廣州市郵政業務和建設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業務種類、經營管理、服務功能、設備等均有較大變化。1980年後,開辦和恢復特快專遞、郵政快件、儲蓄、集郵等業務,為社會提供方便、優質、高效的服務。大力開拓和發展多種經營,辦理投遞專送、代客包裝、上門收攬郵件等服務項目30多種。1981年開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現代化科學方法,同傳統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党政工團齊抓共管。先後制定了《方針目標實施辦法》、《全面質量管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標準,並建立和健全了通信質量保證體系、監督檢查體系和以質量責任制為核心的考核獎懲體系。使企業素質和管理水平及通信服務質量逐年提高。1982年以後在通信生產和管理中,廣泛應用微機新技術,大大地提高了通信質量、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從手工操作向郵政技術設備現代化轉變。1984年開始轉換經營機制,改變郵政通信強調完成政治任務,不講經濟效益的狀況,先後實行崗位責任制和經濟責任制。1988年廣東省郵電管理局與廣州市郵局簽定承包經營合同,實行簡政放權政策,增強了企業活力。 改革開放為廣州郵政通信發展注入了盎然生機。1980~1990年是建局以來業務發展最快,通信建設最多,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1990年與1950年相比,業務總量增長62.2倍;業務收入增長40.2倍;收支差額增長137.4倍;固定資產原值增長738.9倍。1990年業務總量、業務收入、全員勞動生產率均居全國省會郵政局的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