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 = 認識、會、能、知道、了解。 《詩經.小雅.桑扈之什.賓之初筵》﹕「三爵不識、矧敢多又。」 《周禮.秋官司寇》﹕「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壹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後刑殺。」 《春秋左傳.僖公.僖公九年》﹕「長亦不改,不識其他。」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國語.魯語上》﹕「夫莒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之于夷。」 《尚書.周書.武成》﹕「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孟子.梁惠王下》﹕「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莊子.外篇.天地》﹕「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 《莊子.雜篇.徐無鬼》﹕「歅!汝何足以識之?」 《韓非子.五蠹》﹕「今為眾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 《墨子.兼愛中》﹕「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 《墨子.兼愛下》﹕「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荀子.修身》﹕「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 《鬼谷子.抵巇》﹕「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 《呂氏春秋.長見》﹕「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淮南子.精神訓》﹕「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淮南子.要略》﹕「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矣。」 《史記.本紀.孝文本紀》﹕「朕既不敏,不能識。」 《史記.書.樂書》﹕「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術。」 《韓詩外傳》﹕「善。禮中又有禮。賜、寡使也,何足以識禮也!」 《說文解字.卷一.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 《全唐詩》卷一十九 卷19_15 溫庭筠《相和歌辭.江南曲》﹕「橫波巧能笑,彎蛾不識愁。」 《全唐詩》卷二十四 卷24_44 李白《雜曲歌辭.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全唐詩》卷四十七 卷47_29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五 卷125_11 王維《贈從弟司庫員外絿》﹕「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 《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 卷199_12 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