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 = 脖子、脖頸子、脾氣。 《管子.大匡》﹕「明年,朝之爭祿相刺裚領而刎頸者不絕。」 《莊子.外篇.馬蹄》﹕「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馬所知止此矣。」 《韓非子.說林下》﹕「公孫弘斷髮而為越王騎,公孫喜使人絕之曰:『吾不與子為昆弟矣。』公孫弘曰:『我斷髮,子斷頸而為人用兵,我將謂子何?』周南之戰,公孫喜死焉。」 《禮記.玉藻》﹕「立容辨,卑毋諂,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 《淮南子.墜形訓》﹕「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閉也,寒水之所積也,蟄蟲之所伏也,其人翕形短頸,大肩下尻,竅通于陰,骨幹屬焉,黑色主腎,其人蠢愚,禽獸而壽;其地宜菽,多犬馬。」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頸以上者,精神尊嚴,明天類之狀也;頸而下者,豐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禮,帶置紳必直其頸,以別心也。」 《史記.書.樂書》﹕「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史記.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神農本草經.蟲部》﹕「白頸蚯蚓。味鹹。寒。無毒。治蛇瘕。去三蟲。伏尸。鬼疰。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史記.列傳.田單列傳》﹕「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全唐詩》卷八十六 卷86_58 張說《詠瓢》﹕「蝸房卷墮首,鶴頸抽長柄。」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一 卷221_15 杜甫《負薪行》﹕「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 《全唐詩》卷二百九十八 卷298_44 王建《尋橦歌》﹕「翻身垂頸欲落地,卻住把腰初似歇。」 《全唐詩》卷三百四十 卷340_19 韓愈《調張籍》﹕「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 卷427_6 白居易《八駿圖-戒奇物、懲佚遊也》﹕「背如龍兮頸如象,骨聳筋高脂肉壯。」 《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 卷539_109 李商隱《蝶三首之二》﹕「為問翠釵釵上鳳,不知香頸為誰回。」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 藝文三》﹕「蜀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鶿,繩繫其頸,使之捕魚,得魚則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 冬至.大禮預教車象》﹕「每一象則一人裹交腳幞頭、紫衫人跨其頸,手執短柄銅钁,尖其刃,象有不馴,擊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