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正正 於 2010-6-20 15:20 編輯
转贴者声明:本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转帖] 转自百度汉语吧 http://tieba.baidu.com/f?kz=803615719 1楼 作者:hueofwind 2010-6-19 17:58 帖名: 看看推普機是如何用謊言扼殺吳語上海話的
.
.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catwizard.blogbus.com/logs/10081960.html
. .
充滿謊言的語委上海話調查——用統計欺騙人 - [敝帚自珍]
由于普通话的超级霸权,沪语(及很多其他方言)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另一半不 是本地人,自家孩子不会讲上海话,也只好认了。但看着周围那些纯上海人的子女也不会讲上 海话,或者上幼儿园后越来越多地讲普通话而不会讲上海话了,那感觉只能是干着急——上海 闲话迟早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
然而日前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 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引用一个上海市语委的调查,说明上海方言并没有想像的那么 危险:「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学生会说上海话的比例大约为37%,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 比例达到了70%以上,原来不会说上海话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使用上海话。」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统计不欺骗人,欺骗人可以用统计」。用同样的数据,可以得出另 一个更显而易见的结论:年纪越小,会说上海话的比例越低。因而其结论「在小学、幼儿园里让 孩子说普通话,其实不会对方言构成威胁」也是没有依据的,更不能「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因为 所提供的信息并未说明,数据37%和 70%是对同一个样本跟踪调查而得到的,那需要至少8-11年 调查时间。如果真做了这么多年的调查,那么提供一个历年各年龄段会讲上海话者的比例,恐 怕对上海话的现状更有说服力。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孩子不会说方言,是因为父母不会说」,确实如此。然而上海并 不是现在才成为移民城市的,从1843年开埠以来,国内外移民涌入,各地方言通行,并不影响 上海话的主导地位。我小时候,上海话是交际语,同学间说上海话,一些人在家与父母长辈说 自家方言。而现在普通话不但是交际语,更有成为唯一汉语的趋势。
「很多上海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说方言,希望孩子很好地掌握普通话」,纯属想象。 家长愿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英语,却反对小孩子说上海话?
儿子不愿意学上海话,理由是通过学校老师向他们灌输的那句口号:「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
小孩子看的电视、听的录音,从幼儿园开始上课的老师,讲的全是普通话,最终的结果是长辈只 能跟着讲普通话。
小孩子有很好的语言习得能力,如果提供多样的语言环境,同时掌握多种语言原本是没有问题 的。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地铁推出上海话报站,语委反对;甚至铁路售票推出多种方言服务,语 委也反对。公共服务中英语、日语说得,方言就说不得,似乎意在彻底扼杀方言。
从小不说上海话,「上了大学以后……回到家里反而更多地讲方言」,真是不知从何说起。方言 同样包括语音、语法与词汇,从小没学会,难道长大后会突然掌握?
现在很多年轻人上海话发音已经不那么正宗了,听听有多少80后把「我」(接近日语的「ご」,)念成
「话」吧。更多的沪语词汇对年轻人而言更是闻所未闻,一日在商场听营业员说到「洋盘」,想想被遗 忘的上海话真是太多了。那些小孩子即使长大后想到说上海话,最多也只能用变了调的上海音念普 通话词汇而已,早已脱了上海话的神韵。
有网友很客观地说,国家语委应该叫「推普促进会或者计划语言会」,确实如此。语言的多样性本 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一定要用计划来规范,千方百计地消解其自然生长环境,结果只能是扼杀 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难道非得要到了「濒危」,才想到去抢救?
参见教育部网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 (2007-8-16)
[ur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528&infoid=31527 PS
沪语的没落,原因多多。不能如粤语般形诸文字,肯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前些日子外出, 找了本轻巧的《我们仨》带在身边,看到一封作者用上海话写的信,录于后,也算宣传一下上海话。 杨绛本是苏州人,三十年代回国后在上海住了十多年,应该与能用上海话交流吧,写出的上海话还 挺「正宗」的:
长远勿见,侬好伐[原文有口字旁],府郎向闹热来西,像十四夜个月亮,大团圆则缺一眼眼,伲两 家头搭侬开心。叫伲个臭囡唔带拨侬一块鸡屎(写白字!),几个墨黑团子(阿辣乡下人,勿识货! ),祝过节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