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角弓》所載:「毋教猱升木」。猱,《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夒,猱之古字。)
猱,从“矛”得声*mruu,粵語“馬留”讀作*ml’uu,是“猱”字古音的緩讀式,不必穿鑿附會甚麼“猴子看馬”一類的傳說。
馬留、馬猴、沐猴、母猴、獼猴……這些其實都是一些記音字,本無實際字義,有些文人見字生義,穿鑿附會,令人發笑。
如《馬經》:“馬厩畜母猴,避馬疫。”還解釋說:“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即是說馬吃了流染有雌猴月經的草,就不會染病云云。
卻不知“母猴”非“雌猴”,王氏句讀云:“母猴者,名也。史記謂之沐猴,今呼馬猴,聲皆相近也。按:沐猴合二言為一名,古止作木侯;或單言侯,遂施犬旁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母猴乃此獸名,非謂牝者。沐猴、獼猴皆語之轉,字之訛也。”
屈大均《廣東新語》:“大者曰獮猴。亦曰母猴。母非牝也。母音轉為馬。”
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沐猴:母猴;母猴:彌猴;今人謂之馬猴,皆一音之轉。”
沐猴*moog-goo、母猴 *mq-goo、獼猴*me-goo,馬、沐、母、獼,都是同一個音之轉。其皆源自“猱”*mruu。
英語的“Monkey”、“Macaque”也是以“M”音開頭,應該也與此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