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人呼籲抵制東北方言「忽悠」,而我覺得中山大學某博士在媒體上的分析好多都不符合邏輯。
(而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生陳壁生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廣州人抵制北方方言的反對意見。他認為,廣州的報紙上出現一些所謂的北方方言是社會流動的必然結果,而這種流動對廣州來說是必須的。廣州人可以接受一些英文語匯進入,而不能接受北方方言出現在媒體中,聲言要以此維護粵語的尊嚴,「這可能與廣州人強烈的地域觀念和文化優越感有關,但這種心態從城市長遠的發展來看,不太可取」。)
1.按這位博士的說法,廣東的媒體使用東北方言,是文化交流的結果(盡管他只是說「社會流動」)。但事實畢竟不是這樣。因為如果是文化交流,那麽,原則上應當建立在平等(公平)、自願(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結果上的「你來我往」、「南詞北用」、「北詞南用」,而我們眼見的趨勢是愈來愈多的東北、京腔味道的詞匯南下,卻鮮見南詞北上!這叫「單流」,不叫「交流」!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粵語(Cantonese)和北方官話(Mandarin)的不平等(從政治、教育到媒體等),粵語在口語和書面語上都是來自古漢文,自成體系,卻被排除在「新中國」後的標準化漢語體系之外。在北方文化沙文主義陰影下,粵人被視為「南蠻」,粵語被視為「方言」,粵語紙媒體在傳播方面必然處於弱勢,如此,談何交流呢、有何交流可言呢?
諷刺的是,我們可以在古漢語字典、詩詞中找到「睇」、「企」、「後生」、「中意」等今日粵語中常見的字詞,卻難覓「忽悠」、「磨即」、「咋唿」這些東北方言!既然這位博士口口聲聲說南北文化存在交流,請他下次投稿到北方紙媒時,順帶用上粵人還在使用的古典漢語,既具交流南北文化的表率作用,又兼收復興傳統文化之效,不過,不知道北方的編輯睇後會不會說一聲「這兒啥東西喲」就丟掉呢?
2.這位博士的意思顯然是,「廣東人沒有文化優越感,就應該接受北方文化了。」好,我們假設「廣東人沒有文化優越感」成立,那麽只存在兩種可能:
a.廣東人認為粵文化、北方文化之間都是平等的;
b.廣東人認為粵文化就是比北方文化低下的。
如果a.成立,如前分析,交流就包含了排斥與仿效,可見排斥不是問題,問題倒是,這種交流是雙向的還是單向的,是平等自願的,還是強買強賣的。粵語(Cantonese)和北話(Mandarin)同是漢語,但根本就沒有被平等對待,就沖著這份不公平和對漢語的熱愛,粵人抵制和排斥北話就合理。(其實,就算一個地區或國家認為自身的文化超越他類文化,亦不必然導出此文化排他)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廣東人仍然沒有必要接受諸如「忽悠」之類的東北詞匯。如此說來,這個教授說「廣東人沒有文化優越感」就會接受北方文化,無非就是婉轉地表達「廣東人認識到粵文化比北方文化低下」的意思(亦即b.成立),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得出他想要的結論。
因此,博士的微言大義折射出他的潛意識包含著「語言有優劣,劣者無使用價值」的典型的北方文化沙文主義邏輯,並投射到粵人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的動機上(再強調一次,「就算一個地區或國家認為自身的文化超越他類文化,亦不必然導出此文化盲目排外」)。 承認「排斥外來文化」是「文化優越感」的必然果實,隱含著某些北方人這樣的邏輯判斷:文化之間是不平等的,只要優越的一方才能生存。離析出這層邏輯,就不難聽出這位博士的弦外之音:廣東人必須認識到粵文化是落後的、次等的,這樣你們廣東人就不會再拒斥北方文化了。如果這位博士認為文化之間是平等的,絕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而應該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拒斥是正常的,並反思一直以來北方文化的沙文主義傾向。一個人的觀點不能既認為「不同的文化的存在是平等的」,又認為「某種文化的存在又是特別低劣的,應該被禁止的」,這是反邏輯的。
我打個比方,John喜歡食雪梨,Tom喜歡食蘋果。本來他們選擇食什麽是自由。Tom卻說「John認為雪梨在口感上的優越造成他排斥蘋果」,這不是廢話嗎,他自己不也認為蘋果比雪梨好才選擇蘋果的嗎(Tom自己亦作價值判斷,卻隱含「別人不應該做價值判」的想法,這顯然paradoxical)?選擇食物是一種自由,天然地帶著一種個人偏愛,我食我嘅雪梨,你吃你的蘋果,我講我嘅Cantonese,你說你的Mandarin,河水不犯井水不是很好嗎,為什麽要強行統一他人的口味和選擇呢?所以說,所謂的「優越感」也罷,「口感」亦好,justify粵人講粵語的最終是「人人平等」「說母語是人權」這些普世的價值觀。
3.這位博士還有一個意見,說廣東人既然可以接受中文(也就是書面語)裏面的英文詞匯,就應該也接受北方的詞匯。
為了方便,我還是舉個例子。舉例說,賣香蕉的Anna看見手提著一籃子香橙的Dora就硬塞香蕉過去,理由竟然是「既然你可以接受香橙,就應該也接受香蕉呀,都是水果嘛」。由此可見這個博士其邏輯的荒謬。若要我這個廣東佬解釋,原因一就是許多的外來詞匯中文沒有相應的、傳神的中文詞匯,所以直接用或者音譯過來就比較方便。而北方的詞匯,我們廣東都有對應的講法。如東北的「忽悠」,我們這裏叫「老點」,你說「站」,我說「企」,都是「中文」,誰也不比誰矮一截(而且好些詞匯我們的更古典,啊,不好意思,「優越感」又來了),那為什麽我們要委屈自己用東北的呢?原因二,這是我們的偏好。就像談戀愛,你不能因為一個女孩喜歡外國人不喜歡你,就罵街。這很沒風度,只會讓那個女孩更厭惡你。再說,英國人統治香港也允許香港人自由地使用粵語,在加拿大的粵人也可以辦自己的粵語媒體,為什麽北方人不好好學習一下外國人的寬容和自由呢?等到北方人的文化像外國人的那樣尊重和寬容文化的多元的時候,這個時候北方人的文化才具備吸引力,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才有可能實現。
4.New York、Paris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亦不會像北京那樣,以犧牲本土文化去換取所謂的「長遠發展」,所以,「粵文化必須全盤接受北方文化」的「心態從城市長遠的發展來看,不太可取」。
5.我支持粵人抵制「忽悠」,但不反對——相反,很樂意看到——東北人在自己的地方使用自己的習語。也希望中國各地、各民族保留和發展自己的鄉土文化,一個政治上努力走向憲政民主的中國,文化上亦應該是多元化的。
[ 本帖最後由 Jake_ct 於 2008-1-13 18:28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