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粵嚟粵掂

[掌故傳聞] 臺山古今五百年 II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7:59:45 | 顯示全部樓層
55 聲屏並茂傳送全市
?? 二十世紀最後一年的12月,我市的廣播電視網絡,通過了光纖傳送全市工程驗收,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縣市。廣播電視聲屏並茂,傳送到全市所有的城鄉以至邊遠偏辟的海島、山村。我市的廣播電視事業,以較高的科技手段,圖像清晰、伴音甜美的節目傳輸,邁向新紀元。
?? 新中國成立五十年,我市的廣播電視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標準到高標準的發展過程。從1953年開始,我縣建立了廣播收音站,抄收廣播電臺的記錄新聞。次年,成立臺山縣廣播站,在台城街頭安裝起6只高音喇叭,開始向群眾播音。兩年之後,縣廣播站向全縣各區播音,但由於是定時利用電話線的環線傳輸,播音質量很差,而且經常同電話串音,造成相互影響。1958年,全縣24個區建立了廣播站,全縣的圩鎮開始了專線廣播。直到1965年,全縣才全面實現專線廣播,線路共長144公里,播音質量大大提高,廣播喇叭入戶,有線喇叭達到2.7萬多隻。1964年,廣東省在我縣建立廣播轉播台,1965年7月1日開播,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東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至今臺山廣播轉播台仍然擔負著這些電臺的節目轉播任務。
?? 1984年臺山縣廣播電視局成立後,經國家廣播電視部批准,建立了“臺山人民廣播電臺”。廣播節目開始使用無線傳送,1985年元旦開播,每天播音時間11小時,除了轉播中央和省的廣播電臺節目外,還自辦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專欄節目。1989年,縣政府又投入資金,購置新設備,實現了立體聲調頻廣播,使播音質量達到先進水平,廣播的覆蓋率進一步擴大。各鎮的廣播電視站也逐步更新設備,提高播音質量。1990年3月30日廣海廣播站的調頻廣播開播,成為我縣首個實現調頻廣播的廣播站。現在,全市有廣播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廣播轉播台各1座,電視發射轉播台2座、衛星電視地面站33座;光纖傳輸20套節目,4套加密電視節目,使用調頻廣播無線傳送6個廣播電臺節目,臺山人民廣播電臺每天播音18小時。廣播電視覆蓋全市各地,毗鄰的縣市也能收到我市電臺的播音。
?? 我市的電視事業,則是近二十多年來新興的傳媒事業。1978年前,臺山的家庭擁有的電視機寥寥可數,只是一些機關單位購置電視機,人們要彙聚到機關單位的會議室去觀看。1978年以後,電視機才逐漸進入家庭,那時還大多是黑白電視機。由於具備聲音形象傳輸迅速而且廣泛的特點,我市的電視機發展迅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電視機不僅進入家庭,而且彩色電視取代黑白電視,大熒屏代替了小熒屏,全市電視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根據統計部門的抽樣調查,每百戶家庭的電視機擁有量:1984年只有黑白電視機2台;1989年有39台,其中彩色電視機11台;1994年有88台,其中大半是彩色電視機;1999年有106台,大多數是彩色電視機。
?? 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我縣於1978年10月動工興建臺山電視差轉臺,台址設在三臺山後的高峰上,1979年5月1日開始差轉廣東電視臺二頻道節目。當時建成的差轉臺,設備功率較少,覆蓋範圍僅10公里。臺山的地域廣闊,且多高山,客觀上阻擋了電視信號的傳播。從1981年起,我縣除了擴大差轉臺的發射功率外,還先後在鬥山、那扶、深井、白沙、三合、上川、下川、廣海、北陡、海宴華僑農場、上川沙堤、溫泉、下川王府洲等地建起了電視差轉臺14座,電視的覆蓋面有所擴大。
??? 1984年,經國家廣播電視部批准,成立臺山電視臺。臺山電視臺成立後,增添了傳輸發射設備,電視發射塔由34米增高到44米,電視的收轉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並且能夠同時收轉廣東電視臺的兩套節目。1986年6月購置安裝了首個衛星地面接收設備,又增加收轉中央電視臺第1、2套節目。同時,電視臺的技術人才、設備也逐步加強,具備了拍攝、製作、編輯、播出的能力,從1985年開始增加自辦節目,固定時間播出本縣新聞、專題報道、經濟信息等等;1995年7月起,自行編輯、播出每週三次臺山新聞。並且曾經借用外地的設備,數次進行了現場直播。臺山電視臺錄製的專題電視片和新聞報道,參加省和全國的評比,還多次獲獎。由該台製作反映臺山新面貌的電視紀錄片《今日臺山》等,傳遍臺山華僑的僑居地,深得旅外鄉親的喜愛。
?? 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電視事業的發展,從1979年建立首座電視差轉臺起,每年都安排專款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為了解決臺山西南部地區群眾收看電視的需要,1990年9月,縣政府又撥出專款30萬元,在隆文鎮的歪頭山上,建立廣播電視轉播台。
?? 我市的旅外鄉親、港澳同胞,認識到廣播電視這項高新科技傳媒,對於傳播信息,促進經濟發展;啟迪知識,提高人民文化科技水平以及豐富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大力支持家鄉發展廣播電視事業。1985年9月,美國三藩市五邑同鄉聯誼會等發起成立贊助臺山教育電視臺籌備委員會,得到旅美國、加拿大臺山鄉親的熱烈響應,捐集35萬多美元,支持建設臺山教育電視臺。臺山教育電視臺大樓於1986年11月16日奠基興建,1989年10月18日建成剪綵。臺山教育電視臺占地1萬平方米,電視大樓樓高6層,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大樓後面的牛山上建起一座103米高的電視發射鐵塔,發射塔與電視大樓有天橋相連。臺山教育電視臺還配備了新型的電視錄像拍攝製作編輯等先進設備。1992年,旅港鄉親黃炳禮捐資150萬港元,90多位旅外鄉親捐資折合人民幣200余萬元,建成電視演播樓。電視演播樓高7層,建築面積3805平方米,配備先進的燈光、音響、錄像等設備,集演錄播送於一體。以後,香港臺山商會又多次捐資給臺山教育電視臺購置先進的設備,在市政府的重視支持和旅外鄉親、港澳同胞的資助下,臺山廣播電視的設施和功能更臻完善,成為廣東省內設施較好,功能較為完備的縣級電視臺之一。
?? 為了提高電視的收視質量,增加收視節目,我市還於1992年開始,在台城發展電視共用天線系統。各鎮也在中心圩鎮和鄉村發展有線傳送。適應電視事業的發展和群眾對收視的要求,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又於1997年2月開始,籌集資金,組織力量,鋪設貫通全市的廣播電視傳送網絡的光纖電纜。1997年9月1日,我市廣播電視第一期中心光纖網絡工程全面開通;接著繼續鋪設難度較大的隆文、深井、北陡等鎮的工程。到1998年11月,終於鋪通了由台城連貫25個鎮的光纖傳輸線路,隔海上川、下川、北陡三鎮用MMDS聯通;形成了全市的有線傳輸網絡。經廣東省廣播電視廳驗收,一致評價臺山有線電視光纖聯網技術、質量處於全省的前列,為全省各級網絡升級聯網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各鎮的廣播電視站繼續架設連貫各鄉村的有線傳輸線路。最後集中力量,攻克赤溪鎮大襟島、田頭鎮欽頭以及北陡鎮沙堤等地的廣播電視盲點,於1999年12月實現了全市村村通廣播電視。1999年10月又開通了國際互聯網,網址:http://www.taishan.gd.cn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7:59:57 | 顯示全部樓層
56 “排球之鄉”話今昔
? 臺山,素有“排球之鄉”的美稱。是因排球運動較早傳入,曾經湧現較多的優秀球員,群眾廣泛愛好,擁有眾多的觀眾而得名。
排球是十九世紀末出現的一個球類運動項目。189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霍利約克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幹部威廉斯·蓋·摩爾根所創造。最初稱之為“華利波”,寓意為“空中飛球”。二十世紀初的1912年,排球開始傳入中國;旅美華僑較多的臺山,也通過華僑的關係,於1914年傳入臺山。? 自此,這一球類運動在僑鄉廣為傳播,逐步形成村村鎮鎮有場地,青少年乃至中年人都熱衷參與的一項運動。群眾性的運動也造就了優秀排球運動員,排球比賽在臺山擁有大量的觀眾,一場球賽,往往數千人乃至上萬人觀看。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11個單位排球邀請賽,臺山男子排球隊所向無敵,獲得冠軍,《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排球之鄉——廣東臺山縣》的通訊。從此“排球之鄉”的聲名鵲起,譽滿全國。
??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按照“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要求,加強對群眾性體育運動的領導。1953年成立了體育科,1955年成立臺山縣體育運動委員會。在體委的具體指導下,全縣以排球運動為主體內容的群眾性運動廣泛開展,1957年,幾乎每個鄉都有一兩隊排球隊,全縣的排球隊發展到近2000隊。1958年從各地挑選球員精英,成立縣排球隊,加強訓練。同時,適應群眾性排球運動的開展,建立健全了全縣性的排球競賽制度,使全縣的排球運動更蓬勃展開。群眾性的排球運動,培養了優秀的球員。在1958年全國甲級排球聯賽中,12隊男子排球隊149名隊員中,臺山籍的球員占了69名。因此,周恩來總理有過“全國排球半臺山”的讚譽。1958年7月5日周總理到臺山視察,還特地到燈光球場觀看了排球比賽,親切接見了我縣的球員。就在這一年,臺山縣排球隊在全國乙級隊聯賽中,取得了輝煌戰績,晉升為甲級隊,開創了縣級排球隊進入甲級隊的先例;並在1962、1964年的甲級聯賽中,先後取得了第3、第4名的成績。
?? 十年文化大革命,體育運動偃旗息鼓,球隊渙散,場地荒蕪,排球運動受到了極大的挫折,中斷了十年的排球運動走向衰落。
?? 撥亂反正後,我縣群眾性體育運動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隨著排球運動在全國的普及,我縣的排球隊員雖在戰術上處於優勢,但在身高上處於劣勢,因而能選進省、國家排球隊的球員也逐漸減少。但群眾性的排球運動仍然廣泛開展,成為群眾體育運動中必不可少的項目。但凡舉辦排球比賽,人們踴躍觀看,比賽場上,呐喊助陣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氣氛十分熱烈。電視轉播國際排球比賽,家家戶戶圍著觀看,甚至通宵達旦。排球運動在臺山仍然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 從1978年開始,我縣堅持開展“以田徑為基礎,排球運動為重點”的多種多樣群眾性體育運動。並且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校堅持進行“兩課、兩操、兩活動”,組織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1987年還建立了臺山排球運動學校,重點培養排球運動員。在工礦企業中,組織職工參加排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體育活動。近十年來,還堅持每年舉辦一次群眾性的長跑;1996年6月20日台城地區舉行的長跑健身活動,有一萬多人參加。不少機關單位還定期舉行運動會。適應退休幹部、職工及老年人的運動需要,組織開展太極拳、門球等體育活動。每年春節,全市各鎮普遍舉行球排賽、武術、拔河、乒乓球賽等體育活動。賽場龍爭虎鬥,觀眾人山人海,場面十分熱鬧。
?? 全市的體育設備也逐步完善。1952年,台城建立了一個可容2000觀眾的燈光球場,符合國內比賽標準。1973年,全國排球聯賽在臺山舉行,適應比賽的需要,各地先後建成了8個能容納3000—8000觀眾的燈光球場。1983年,旅港鄉親朱正賢捐資建成800平方米的體育訓練館。1986年,台城燈光球場改建成臺山體育館,使用面積4000平方米,賽場面積800平方米,有3228個觀眾席位。1993年8月,旅港鄉親伍超群夫人、伍鈞惠、伍兆燦、伍大慰等捐資,在台城城北建成伍時暢游泳館,使之成為游泳運動的主要場地。各中學近幾年又相繼建成國家標準的運動場。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建成燈光球場313個,普通球場1420多個,同時充實了體育器材和各種設施。我市的排球、游泳、跳水等設施,達到國際比賽的標準要求,第6屆全國運動會排球決賽在臺山體育館舉行。旅港鄉親朱正賢自1982年起,贊助我市舉辦“振興杯”排球賽,至今已舉辦了13屆。1990年5月由朱正賢邀請,國際超級女排對抗賽在臺山體育館舉行,中國女排及國際女排精英古巴隊進行了激烈的角逐。由於臺山的體育運動場地、設施達到國家標準,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持之以恆,1987年被評為首批全國體育先進縣。1990年至1999年經江門市命名為體育先進鎮有四九、鬥山、都斛、端芬、三合、水步、廣海、白沙、海宴、大江、公益、沖蔞、上川、汶村、北陡、那扶、下川、沙欄、附城等鎮。
? 五十年來,“排球之鄉”有過輝煌的戰績:在全國性比賽中,臺山男子排球隊10次獲得冠軍,2次亞軍,2次季軍。女子排球隊獲得了6次冠軍,2次亞軍,5次季軍。在全國分區賽和省級聯賽、邀請賽等比賽中,男子隊奪得了5次冠軍,1次亞軍;女子隊奪得3次冠軍,2次亞軍,12次季軍。
? 在廣東省十屆全運會中,臺山男子排球隊從第二屆起獲得九連冠;女子隊獲得4次冠軍,4次亞軍,1次季軍。
? 少年男子排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13次奪得冠軍,2次亞軍,1次季軍;少年女子排球隊6次奪得冠軍,3次亞軍,5次季軍。
??? 1980年以臺山球員為主力組成的中學生排球隊,在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中獲得了亞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臺山男子工人排球隊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第二屆工人運動會,奪得了亞軍。
??? 在1986年舉行的全國中學生田徑賽上,我縣健兒伍健輝奪得100米和200米跑步第1名,打破了這兩項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的紀錄。以後伍健輝被選拔為國家運動員,1990年9月參加第11屆亞運會,與隊友緊密配合,破4×100米接力跑的亞運紀錄,奪得了金牌。
?? 我縣的排球隊還先後與前蘇聯拉脫維亞、緬甸、柬埔寨、澳大利亞、巴拿馬、尼泊爾、泰國、阿爾巴尼亞、美國三藩市等國家和港、澳、台的男、女排球隊進行友誼賽。1965年,臺山男、女排球隊應邀出訪柬埔寨;1985年2月臺山女子排球隊應邀訪問泰國;1989年5月臺山男子排球隊應邀出訪尼泊爾。
?? 五十年來,隨著排球運動的發展,戰略戰術不斷提高,運動員人才輩出。我市先後向國家排球隊、解放軍排球隊和各省市自治區排球隊輸送了470多名優秀球員,入選國家排球隊的球員23名(其中女球員1名);經國家体委批准授予我市的排球運動健將60名。此外,還為國家和各省市培養、輸送了一批排球運動的教練員、裁判員。教練員中有1人成為國際排球高級教練員,有6人成為國家高級排球教練員,23人成為1級教練員,其中有7人受聘出國擔任排球教練。裁判員中有1人獲得國際級裁判員稱號,19人取得國家級裁判員稱號。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57 醫療保健遍及城鄉
??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廣大人民身體健康,是人們共同關心的事業。過去,我市沒有完善的醫療衛生機構,大多是私人的診所或藥材鋪中的坐堂中醫為人們診治疾病,人民身體健康缺乏醫療保障。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旅美華僑的支持下,台城曾設立過明善方便醫院。民國初年,由中醫李袞卿、藥商李聖護等創建振漢醫社。以後曾有民國十年(1921年)建於公益埠的福寧醫院;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鬥山六村人陳卓平、陳若思提議創辦的太和醫院;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由祖籍四九的旅港鄉親李雁南捐資在台城開辦的聖心醫院。外國傳教士利用傳教活動作為慈善機構開設的醫院,有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在赤溪城東面小島的大衾麻風病醫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天主教高樂心神父主持在台城開設的聖心醫院。作為全縣性的醫院,則是民國二十二年選址在台城北面的三台山麓車夫人坑興建的臺山縣衛生院。醫院的建築物有民國二十三年建成的北院,民國二十四年由旅港鄉親李星衢捐建的東院,民國二十五年由旅居南洋鄉親林英錦捐建的西院和傳染病院。解放前夕,臺山縣衛生院僅有醫生護士13人,病床45張。解放初期,全縣僅有縣立醫院1所,私立醫院11所,設有病床142張,衛生技術人員884人。
??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關心人民的身體健康,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醫療衛生機構。1949年10月,臺山縣人民政府接收了臺山縣衛生院;1954年1月,與基督醫院合併,成立臺山縣人民醫院,全院設有病床150張,有醫療技術人員116人。以後於1956年4月成立臺山縣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和慢性病防治站。1958年7月建立臺山中醫院,同年9月建立廣東省臺山醫士學校。1977年3月建立藥品檢驗所;1980年12月建立結核病防治所。
?? 基層醫療單位,1951年僅有解放後新建立的廣海醫院和上川三洲、深井小江、赤溪等衛生院和南灣漁民醫療站。以後相繼在各區的主要圩鎮建立衛生院和衛生所。為了形成一個區域性的醫療急救中心,於1961年將汶村、廣海、鬥山、白沙、大江5間衛生院充實成為中心衛生院。文化革命期間,全縣還有1000餘名經過初步培訓的“赤腳醫生”,為農民治療小傷小病。行政區域撤區為鎮以後,已經實現鎮鎮有衛生院;各鎮的衛生院還在離中心圩鎮較遠的地區分設衛生所,以方便群眾有病就近醫療,全縣的醫療衛生機構遍及城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絡。1999年,全市有市直屬醫療衛生單位12間,鎮衛生院27間,其中中心衛生院4間;設有醫療點404個,廠企學校衛生室20個,個體診所82家。全市共有病床1981張。
?? 除了本縣的醫療衛生機構外,還有設在三合溫泉的海軍426醫院、廣東省總工會于1957年建立的第三工人療養院(1999年10月撤並)和我縣於1982年5月建成的石花幹部療養院。這些醫療機構也向當地的群眾開放,接收病人就醫。
? 各鎮的衛生院,初建立時院舍及設備都比較簡陋,以後縣人民政府重視加強各鎮衛生院的建設;各地旅港澳、海外鄉親為家鄉辦醫,為保障鄉親的健康辦好事,熱情捐資興建各衛生院的院舍,增添新的科學醫療器械,改善醫療設施。1982年赤溪旅秘魯華僑捐資和地方財政撥款,建設赤溪衛生院田頭門診樓。1983年由香港樂善堂、廣海旅港鄉親陳昆棟、旅澳門鄉親馮配武等捐資建成廣海衛生院門診樓。1984年海宴旅港澳鄉親譚達賢、甄球等捐資及地方財政撥款、當地群眾捐款,建成建築面積3400多平方米的海宴衛生院;同年,大江旅外鄉親伍操池等捐資建成大江衛生院留醫病房。1985年8月,旅港鄉親王美捐資建成都斛王美醫院,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都斛旅港鄉親捐資購置醫療器械及病床等。1985年旅港鄉親雷登伉儷與水步旅外鄉親捐資建成水步雷登醫院。1990年12月,三八鎮旅美鄉親余榮寶夫人鄺美歡捐資100萬港元,建成三八醫院,建築面積包括門診、留醫及防疫辦公樓共2800平方米。1993年旅港鄉親陳國強先生捐資興建臺山婦幼保健院陳鵬權樓,用作愛嬰醫院。1997年10月旅港鄉親伍威權先生,捐資300萬港元為附城人民醫院興建伍威廉樓,用作留醫部。
? 旅外鄉親獨資捐建醫院,為鄉親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以旅港鄉親陳策文為先。陳策文捐資500多萬港元,在他的家鄉鬥山鎮創辦鬥山醫院,於1990年2月3日投入服務。這家醫院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等,擁有B型超聲波、纖維胃鏡等先進醫療儀器和手術室、多功能病床、新型救護車等設備。1995年陳策文又捐資130萬港元,為鬥山醫院興建了住院樓和醫護人員宿舍。鬥山醫院以其新穎合理佈局的院舍建築,較為充實的醫療器械及較高素質的醫護人員,于1994年1月19日通過評審,成為江門市鎮級醫院首家一級甲等醫院。1997年7月,陳策文又以生男育女、眠幹睡濕的母儀偉大之感,欣然捐資420萬港元,於1998年7月建成臺山婦幼保健院一幢9層的醫務大樓。
旅港鄉親黃炳禮伉儷捐資80萬港元,於1995年6月在家鄉白沙潮境圩建成鄺愛蓮醫院;1989年10月捐資350萬港元在臺山人民醫院建成用作留醫部的黃銘衍大樓。
?? 旅港鄉親黃浩川捐資150萬港元於1995年10月建成臺山人民醫院內科八區;捐資400萬港元於1996年建成黃勞潛華紀念樓並捐款購置世界目前最先進的檢查治療腫瘤疾患的醫療設備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設立臺山市腫瘤病治療中心。
?? 旅港鄉親李伯榮發揚先父李星衢翁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美德,九十年代為臺山人民醫院捐建了一批建築物:1994年10月捐資150萬港元建成紀念先翁李星衢行政樓,用作醫院的行政管理中心;1995年11月捐資400萬港元建成紀念顯祖李楷文婦嬰樓;1997年8月捐資330萬港元建成周佩卿樓于李星衢當年捐建的紀念樓之側,同時出資21萬港元將這座建於1935年的紀念樓維修一新。
?? 華僑社團支持家鄉興辦醫療衛生事業,以香港臺山商會貢獻至偉。改革開放不久,香港臺山商會就捐資300萬港元,為臺山人民醫院新建一幢5層的門診大樓;1989年11月捐資540萬港元建成4層7330平方米的住院大樓;1995年3月捐贈135萬港元給臺山人民醫院購置先進的醫療器械;1999年又捐資150萬港元用於擴建臺山人民醫院門診大樓。1989年捐資150萬港元建設太和中心衛生院;1993年12月,捐資130萬港元為臺山中醫院建成用作留醫部的甯濟樓;次年7月又捐贈70萬港元給臺山中醫院購置醫療器械。1993年以後,香港臺山商會把捐建醫療保健設施投向我市四鄉。該會捐資近3000萬港元,先後建成深井衛生院、四九衛生院、沖蔞衛生院、汶村衛生院、三合衛生院、白沙衛生院、廣海衛生院、赤溪衛生院、沙欄衛生院、北陡衛生院、深井衛生院、那扶衛生院的主要院舍。1997年3月29日,香港臺山商會捐資260萬港元,分別為上川、下川兩鎮建成了上川衛生院和下川衛生院,使我市海島的衛生醫療事業呈現出新局面。
??? 1997年10月,附城鎮人民政府及旅外鄉親共同捐資籌集資金900萬元,建成附城人民醫院,為台城城東地區和附城鎮的居民提供了醫療保健服務,完善了這個地區的醫療保健機構。
 1999年4月,香港臺山商會捐資50萬港元,香港余氏宗親會、旅港鄉親余樹泉各捐資15萬港元,聯合舉辦我市的“光明行動”,向500名白內障患者送醫送藥,使他們重見光明。
?? 解放五十年來,在我市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旅外鄉親熱情捐資辦醫的大力支持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1991年至1999年9年間,全市就投入10562.7萬元,用於醫療衛生的院舍建設和購置醫療器械。從1978年至1999年二十年間,全市38個醫療衛生單位中,有34個得到華僑、港澳鄉親的捐贈,合計接受捐資港幣10440萬元、人民幣916.95萬元、救護車29輛,大型醫療設備一大批,大大地改善了我市的醫療防疫條件。
?? 如今,我市醫療衛生單位擁有一大批先進的醫療器械:如德國西門子亞秒羅旅CT掃描儀、日本東芝X光數字感影機、美國惠普多功能彩色超聲波多普勒診斷儀、日本奧林巴斯全自動化分析儀、美國產菲尼根氣相色譜檢測儀、輻射X線監測儀、日本東芝遙控胃腸X光機、日本奧林巴斯腹腔鏡、美國產24小時動態心電分析系統,以及宮腔鏡、高壓氧艙、前列腺氣化鏡等等。這些科技先進的醫療器械,為傷病患者的治療及進行手術提供了優異的條件。
?? 隨著醫療機構的不斷發展,我市的醫療技術隊伍不斷壯大。全市現有衛生技術人員2282人,平均每千人口佔有衛生技術人員2.2人。這些技術人員中具備高級職稱的39人,中級職稱213人,初級職稱的1550人。全市還有鄉村醫生410人,經考核個體開業醫生86人。這些衛生工作者在各自的崗位上,以良好的醫德醫風,優良的醫術為廣大群眾服務,湧現了一批先進單位和優秀人物。人民醫院、中醫院、鬥山醫院、海宴衛生院被評為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人民醫院、中醫院、深井衛生院、四九衛生院被評為省文明醫院。雷進生被評為全國衛生防疫先進工作者,陳麗慈、肖沃銓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優秀衛生院長,余文彬、岑紅娟、陳銘英、胡道貴、李鳳儀等5位被評為廣東省白求恩先進工作者。
?? 適應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培養良好專業技能和品德修養的醫護工作人員,旅港鄉親黃炳禮於1989年10月捐資港幣250萬元創建臺山人民醫院護士學校;1997年10月又捐資550萬元興建臺山市醫藥學校。這兩所培養醫藥、護理人才的學校,為我市的醫護醫藥工作機構培養和輸送了合格的人才。護士學校創辦10年來,已培養了高素質的護士391名。這些畢業生除了分配到我市的醫院、衛生院外,還輸送到廣州、佛山、江門等地的醫院服務。
?? 由於醫療機構發展,醫療器械不斷完善,醫護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我市的醫療技術質量不斷提高。病人治癒率由1949年的31.6%,提高到1999年的78.4%。臺山人民醫院能進行胸部、顱腦、腫瘤切除等手術,能治癒較大面積的燒傷病人,能為白內障病患者進行複明手術。還能進行一大批省、國家級醫院水平的高、精、尖項目,如心導管未閉結紮術、安裝人工永久起搏器、搶救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微創外科技術以及脊柱損傷疾病的診斷治療,早期溶栓治療心肌梗塞等等。臺山婦幼保健院能進行剖腹產和全宮摘除手術。鎮級衛生院能進行腹部和計劃生育手術。
?? 五十年來,我市在積極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思想指引下,全面落實“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大力開展以改水、管糞、消滅“四害”(蒼蠅、蚊子、老鼠、蟑螂)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努力創建衛生城市,使各項預防疾病措施得到落實。解放前肆虐臺山的天花、霍亂、虐疾、腦膜炎、麻疹、白喉、傷寒等流行性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至絕跡。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十三年(1944年)臺山曾經兩次霍亂大流行,染疫者達7萬多人,死亡近半。天花、霍亂、鼠疫這三種烈性傳染病,1980年後已徹底消滅。白喉從1976年以來無病例;小兒麻痹病1981年以來無病例;1985年起已基本消滅虐疾。結核病進行了普查普治,對新生兒和少年兒童接種卡介苗,增強機體抗感染的能力。過去有很長流行史的血絲蟲、勾蟲病經過普查和防治,1985年經接受中南五省市(區)和廣東省的專業技術人員檢查,已經達到基本消滅的指標。對婦女嬰兒幼兒實行優生、優育、優教,推行圍產期保建和新法接生,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及時防治疾病,有效地保障了婦嬰健康。
?? 配合防疫及防治疾病,各地廣泛進行改水、管糞工作。通過建設自來水廠,改善飲食水衛生,全市已有95.6%的人口飲用安全衛生水,80.4%的農村人口飲用自來水。全市的農村近幾年普遍改建公共廁所,建立“三格無害化”公廁1800多間,加強了糞管,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傳染源。由於堅持不懈地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積極參與創建衛生城市,在1996年2月全國第三次城市衛生檢查評比中,我市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
?? 醫療保健遍佈城鎮鄉村,人民衛生意識增強,身體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臺山僑鄉處處人夀年豐。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58 僑情僑心聯海外
?? 臺山,以其旅外華僑歷史長,人數眾多,遍佈面廣,僑匯多,旅外鄉親心連祖國和故鄉,熱心為家鄉興辦公益事業,而成為知名的僑鄉,有“全國第一僑鄉”之譽。據1998年臺山市僑務辦公室佈置全市各鎮進行的僑情普查,臺山籍的華僑、外籍華人、華裔共有86.7萬人;還有42.9萬人居住在香港、澳門、臺灣。這些旅外鄉親,有的是幾代旅居僑居地瓜?綿綿繁衍起來的,有的是近幾十年乃至近年才移居到僑居國的新移民。我市旅外鄉親僑居的國家,共有88個。居鄉僑眷、僑屬有52.7萬多人;港澳臺胞親屬27.6萬人,本市近八成的人口有華僑、港澳臺關係。
?? 隨著一百七十多年來臺山僑鄉的形成和延續,旅外鄉親、華僑、港澳臺同胞同家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密切家鄉同旅外鄉親的聯繫,是調動“海外臺山”百多萬人的積極性,同心協力振興僑鄉的重要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專責做好僑務工作。1949年10月,我縣設立輔僑委員會;1951年2月改設僑務科;1957年2月改為僑務統戰局,1979年5月設立僑務辦公室。1956年成立臺山縣歸國華僑聯合會,這個群眾團體,一直成為歸僑、僑眷之家,發揮著團結歸僑僑眷,搞好僑務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作用。
? 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我縣貫徹執行國家頒佈的《保護僑匯政策》、《華僑投資于國營投資公司的優待辦法》以及《華僑投資興辦學校辦法》,熱情鼓勵積極支持華僑、僑眷發揚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積極支持和參加祖國建設。人民銀行在我縣建立分支機搆後,根據僑鄉的特點,做到“便利僑匯,服務僑胞”,使僑匯從1950年起逐年增加,次年便達到了抗戰前的最高金額。華僑僑眷將僑匯存入銀行,支援國家的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十年後的1959年,我縣的存款餘額就比1952年增長了60餘倍。華僑、僑眷還投入資金,投資興辦鄉鎮工廠企業1157宗和支援農業生產。同時捐資興辦各項公益事業2971宗。廣大僑眷也逐步改變過去單純依賴僑匯過日子的生活作風,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 但是,囿於歷史的政治因素,一些領導幹部未能正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又受到錯誤路線的影響,我縣的歸僑、僑眷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在土地改革中,有6453戶僑眷被劃為地主、富農,受到了鬥爭和清算“剝削賬”。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4月,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批判“三洋”(向洋、慕洋、崇洋)思想的運動,甚至提出有華僑關係的黨員、幹部簽字與海外親人脫離關係,不得接受親人從海外寄回的僑匯。除了土改期間沒收的華僑房屋外,大躍進和文革期間又對華僑房屋進行擠佔,單在文革期間被擠佔的僑房就有2722戶,6165.3平方米。
??? 改革開放給僑鄉帶來了春天,黨和政府的僑務政策得到了新的落實,撫平了過去被挫傷的華僑、港澳同胞的心。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縣市黨委、政府檢討了過去僑務工作中的存在問題,清除了錯誤思想的影響,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僑鄉搞好僑務工作,充分發揮僑心、僑力、僑資對家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回顧以往的歷史,認識到在臺山,“每業必僑,無僑不快,損僑必失”,下大決心,加大力度,進一步落實僑務政策。重新審查過去歷次政治運動中有關華僑、僑眷、僑屬的案件,凡屬冤假錯案的,堅決糾正平反。到1988年,文化革命期間的案件1690宗,已經全部糾正平反。土地改革中被劃為地主富農成份的華僑家庭,除於1953年3月土改復查中將錯鬥錯清算的3284戶僑眷給予平反外,1988年又將土改中被劃為地主富農成份的家庭全部改變了成份;五十年代被錯殺錯判的人,又先後得到了平反昭雪。
??? 在故鄉的房屋,是旅外鄉親、華僑的根,過去沒收和擠佔了華僑房屋,使海外赤子有無家可歸的失落感。但由於這些僑房已經分給別戶或挪作他用,況且臺山的僑房數量較多,要清退碰到不少難題。1979年後,歷屆縣市委、政府下決心把清退僑房作為落實僑務政策的一項最為突出的任務來抓,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做好清退僑房工作。1984年成立落實僑房政策領導小組,下設專門辦公室具體負責這項工作。農村中已經分給別戶的僑房,撥出專款為分得戶另建房屋,妥為安置,然後將原來房屋退還給華僑、僑眷。全市應清退的各類僑房10879間,155.8萬平方米,從1982年起進行審查和清退。商業網點佔用的僑房,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退還的,也採取了先退回產權後退回使用權的辦法解決。住宅僑房由房管部門優先為占住戶安排住房等。用於清退僑房的資金專款專用,以保證清退工作的落實。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共動用資金5000萬元,到1999年3月,市內僑房已全部退回產權;農村僑房使用權退回68萬平方米,占應退的99.6%,城鎮僑房使用權退回78萬平方米,占應退的96.1%。
??? 平反冤假錯案,清退被沒收和擠佔的華僑房產,大得僑心。不少被平反的家屬專程從國外回來參加自己親人的平反大會;不少旅外鄉親收回過去被沒收或擠佔的房產,激動得熱淚盈眶,不少人還花錢將收回的房產進行重建、改建、維修。不少華僑、旅外鄉親感慨地說:歷朝歷代的政府都會有做錯的事情,但不認錯、不糾正。唯有共產黨、人民政府對錯誤的行為敢於公開承認,有錯必糾,這正是英明偉大的體現。
政策得僑心,使僑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旅外社團經常組織僑胞回鄉觀光,旅外鄉親回鄉探親的人數逐年增加,華僑同家鄉的溝通更加緊密了。市政府和僑務及有關部門也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加強同海外鄉親的聯繫,派出代表團參加旅外社團組織的懇親慶典活動。1997年10月18日至20日,我市還舉辦了首屆世界臺山籍鄉親懇親大會,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多位鄉親組團回來參加懇親活動。敦睦親誼,同心協力共創臺山新的輝煌。
??? 隨著旅外鄉親、港澳臺同胞對家鄉的瞭解溝通和對政府的信賴,不少旅外鄉親、港澳臺同胞主動回鄉興辦各項公益事業,為鄉親造福,為家鄉的經濟振興和社會文明進行作出巨大貢獻。近二十年來,全市接受旅外鄉親、華僑、港澳同胞的捐贈項目16550多項,累計共11.06億港元。? 捐贈的主要項目有:新建、擴建中小學校577所,總計面積80萬平方米;新建、擴建醫院醫校40多所;興建僑聯大廈19間;興建科技、文化、體育設施282間;興建橋樑118座,鋪築公路村道總長1040公里。同時捐贈各類交通、衛生、文化、教育設備器材一大批。旅外鄉親捐建的公益事業,不僅使居家鄉親得益,且將長遠發揮作用。
??? 臺山市人民政府在落實僑務政策,認真搞好旅外鄉親、華僑、港澳同胞捐贈公益事業項目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支持家鄉發展經濟。先是支持僑眷僑屬利用僑資興辦實業,勤勞致富。改革開放之初,協助各地僑眷利用僑資引進設備的政策,興辦工業企業和開發性農業。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又通過華僑、港澳同胞的關係,以僑“搭”橋,引進外資、信息、技術,振興家鄉經濟。美國企業家馬炳康,是我市白沙鎮旅美華僑。他在三藩市辦有高新科技企業李馬電子廠。為了支持家鄉發展經濟,他於1994年回到臺山,在台城城北購置了6.3萬平方米土地,投資興建美式的工廠廠房7000平方米,引進先進設備、技術,辦起了利華電子廠,成為我市首家生產電腦保密設備器材的高新科技工廠。我市還通過旅外鄉親的關係,引導外商、台商到臺山興辦工廠企業。現在單是臺灣商人前來我市興辦的工廠企業就近100家。這些台商企業最初是從四九鎮的旅外鄉親首先引進然後逐步增多的。
??? 僑情僑心聯五州,內外鄉親同創輝煌。臺山居內旅外200多萬鄉親,同心協力創造僑鄉更美好的明天。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59 對外事務聯結友誼
?? 我市是個知名的僑鄉,同外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對外事務日益頻繁。適應外事活動的需要,做好對外賓的接待工作,溝通聯繫,以增進國際友誼,我縣於1975年3月成立外事辦公室。
? 二十多年來,我市的外事部門細緻地做好外賓來訪的接待工作,同時通過舉辦夏令營、多種多樣的聯誼活動、組織旅遊考察等等形式,使外國友人瞭解我國和臺山僑鄉的社會風俗、人民生活、中華文化和風光名勝,為僑鄉的對外交往架起聯結國際友誼的橋樑。
?? 我市的外事接待工作,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接待的外賓,既是外國的官員,又是我市鄉親的親屬或親戚。1978年9月11日,巴布新幾內亞副總理兼初級產業部長朱利葉斯·陳和夫人一行到我縣訪問,就回到祖籍鬥山江潮村探親。1987年5月3日,美國紐約州財稅廳廳長兼稅務委員會主席趙光華同父母回到臺山鬥山浮石探親訪問。1980年10月23日,西薩摩亞國家環保部長西奧內·朱玲應邀到中國作業務訪問,就帶同正在北京留學的女兒,回到臺山海宴尋根問祖,在祖輩的故鄉會見了10多位親戚。1990年10月27日,美國依阿華州議員、中美交流委員會主席吳瓊珍女士和30多位美國友人,回到她祖居地沙欄旗尾山村瞻仰了祖屋、祭掃了祖墳。1991年2月15日,美國駐廣州總領館總領事賀德倪到臺山進行正式訪問。他的夫人譚美娟祖籍廣海,他也是臺山人女婿。1991年3月1日南美洲洪都拉斯農業銀行行長、國家採購部主任陳耶斯回故鄉臺山觀光探親。1995年2月22日西薩摩亞總理兼外長托菲勞·埃蒂·阿萊薩納的夫人皮托魯阿·阿萊薩納到我市汶村鎮上源村尋根問祖。她的父親是上源村人,曾經旅居西薩摩亞。1997年10月11日,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在父母親和姊姊、弟弟的陪同下,一行10多人,回到水步鎮吉龍村尋根問祖。他是臺山僑鄉形成以來,在美國政府中任職最高的一位臺山鄉親。
??? 到臺山觀光訪問的,還有不少是同我市旅外鄉親交往密切的友人,如1994年11月14日到訪的加拿大卑詩省省長簡欣,就是我市旅加鄉親的老朋友。1996年5月4日加拿大卑詩省——廣東省友好協會貿易代表團一行7人,在團長、前卑詩省省長邁克爾·哈葛特的的率領下,到我市觀光,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臺山電廠。邁克爾·哈葛特這次率團專程到我市訪問,是在旅溫哥華的臺山鄉親聯絡下促成的。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山還與澳大利亞亞拉蠟市來往密切。亞拉蠟市是臺山人早期旅居澳大利亞的居住點,這個市熱心中澳友誼的人士,自發組織起中國傳統學會,探討中國人參與開發亞拉蠟的歷史,並籌備建立“金山博物館”。在中國傳統學會主席當·雷諾茲的熱心聯絡下,亞拉蠟市中國傳統學會,亞拉蠟市友好訪問團,亞拉蠟市三任市長自1989年以來,經過10多次相互來訪,1994年9月20日澳大利亞亞拉蠟市與我市締結友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後,我市還應亞拉蠟市的邀請,連續4年派出中文教師前往亞拉蠟市教學,亞拉蠟市的中學師生還應邀訪問臺山一中。1998年,臺山市政府還給亞拉蠟市贈送琉璃瓦,香港臺山商會捐贈資金,支持該市興建金山博物館,兩市的友好關係與日俱增。
?? 適應僑鄉的特點,我市的外事工作還重視做好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官員和我國駐美加等國使領館官員的來訪接待工作。讓這些使領館的官員瞭解僑鄉、僑情、僑心,做好我市的華僑及新移民工作。1981年5月6日,我國駐加拿大大使王棟偕夫人一行到我縣視察。1986年6月17日,我國駐美國紐約總領事紀立德等一行3人到我縣視察。他們先後瞭解我縣旅居加拿大、美國的僑眷情況。又如接待美國駐廣州總領事官員到臺山瞭解旅美僑眷的情況,爭取領事館同意在我市設立體檢點,使移民美國的申請人,從1990年4月15日起可以就近到臺山人民醫院進行體格檢查,大大方便了新移民。
?? 我市外事部門,還發揮職能作用,為到各國進行考察訪問、商談業務的人員辦理有關手續,加強我市的對外聯繫,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0:55 | 顯示全部樓層
60 旅遊事業方興未艾
?? 我市旅遊資源比較豐富,有可攬勝的山林幽谷,流水飛瀑;有可鑒賞的形態各異的形勝;有充滿椰風海韻的南國風光,讓遊人嬉水衝浪,觀嘗大海日出日落的奇觀;有可供“華清水滑洗凝脂”的優質溫泉;有人工塑造的幽美的人工湖;有引人發思幽古之情的名勝古跡;有供人們登高攬勝觀光的古塔新塔……。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我市的旅遊資源得到了較好的利用開發。
?? 上川島飛沙灘是較早開發的一個旅遊點,1983年就進行初步的開發;1984年8月21日省政府同意我縣開闢上川飛沙灘為旅遊區;1986年,縣政府成立了開發上川飛沙灘旅遊中心領導小組,對這一旅遊景點進行了規劃建設,開發管理。與此同時,帶動了下川島王府洲旅遊點的開發利用。1992年7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上下川島旅遊開發綜合試驗區,飛沙灘旅遊中心、王府洲海浴遊樂中心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形成了一個吸引眾多遊客的海濱旅遊勝地。
?? 上川島東面的飛沙灘,海灣形同月牙。這裏沙灘平實,沙質潔淨,海水湛藍,一望無際。海面排排潔白的浪花奔湧而來,海浪拍岸,飛珠濺玉;近岸邊的海水,清沏潔淨,遊魚可數。在海中衝浪、海泳,海風輕拂,海浪溫柔,使遊人感到渾身舒坦,心曠神怡。在這裏,清晨可觀壯麗的海上日出,入夜在月下欣賞海上的漁火,因而有“東方夏威夷”之美稱。離飛沙灘不遠的上川島北端的沙螺灣,還有3萬畝的原始次生闊葉樹林區和野生彌猴自然保護區。這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於1995年6月8日確定的廣東省七大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南端有帆檣雲集的著名漁港——沙堤漁港。
?? 下川王府洲海浴遊樂中心,於1985年7月6日開始接待遊客。地處下川島的南面,三面青山環抱著1600米長的沙灘,海灘前面波濤不興,海水平靜,是個天然的海浴場。小島王府洲是海浴場的南面屏障,洲上有明代的古跡,可到礁石上垂釣,或欣嘗龍女洞、金龍戲水等景觀。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飛沙灘和王府洲都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具備較強接待能力的旅遊中心。與旅遊景點相銜接的海上交通同環島公路聯結;旅遊旺季,下川王府洲還與廣州的海輪聯營,方便遊客。
?? 入選南粵百景點的有台城石花山、南灣的“海永無波”古石刻。石花山,向推“新甯八景”之首,在台城東面。山上巨石嵯岈,山頂最高處,有巨石如人卓立;山上石頭,形態各異,如龜、似蛇,像笑面佛,若姊妹相對;石木貢、石轎、績麻盆、梳粧檯等形似石,還給人們留下了美麗的神話傳說。山上有明代石刻“石化山”和清代石刻“含輝四照”。山腳的石花水庫,使石花山平添了山光水色。環境優美,風簾翠幕的石花山,猶如一塊未事雕琢的璞玉,讓人們領略它的自然景觀。
“海永無波”在南灣紫花岡上,有一石刻,巨石高8.1米、闊9.19米,也是廣東省內現存最大的古石刻。“海永無波”四個大字,每個高3米,闊2.2米,乃明代抗倭紀功石刻。紫花岡上,還有烽火臺遺址。
臺山的旅遊景觀,還有在北峰山中的石筆潭和石阪潭。石筆潭前有巨石如筆,筆尖向天,石筆四周,水注成潭。石筆後面,高山壁立,正面山坳有一條巨大的瀑布飄然而下,水珠紛紛,如煙似霧,瀑布下注處,沖積成潭,其深莫測。遊人到此,瀑布如雷貫耳,水花如雨珠灑,使人感到涼快清爽。石阪潭則是清代雍正年間新甯縣令王?興建的一宗水利工程。利用山上的花岡岩石砌成石壩,聚水成潭,潭水平靜如鏡,周圍青山鬱鬱蔥蔥。
? 台城南面9公里處的溫泉,又是別具特色的一個旅遊景點。這裏舊稱“熱水湖”,1930年起,當地的李姓華僑開始投資建設溫泉浴室,供人沐浴。1958年12月28日,當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曾到溫泉沐浴,並在留言簿上提出“浴室設備可以擴充一下,溫泉的水量還可供更多的人用。”以後,溫泉的開發利用不斷,設施日漸增加。臺山溫泉水質含礦物量少,溫度高達80度,是個很有醫療價值的“淡溫泉”。通過微溫浴、溫浴、高溫浴,促進人的身體新陳代謝,改善體質,並可治療運動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皮膚病。溫泉水內含氯化物,可直接飲用,有助消化和消炎作用。臺山的溫泉,還有汶村的海灘溫泉,白沙銅鑼地溫泉、朗南溫泉。1995年5月白沙朗南在三赤公路旁開挖出一口自流噴出的溫泉,水噴高達1.4米,水溫78℃,每小時流量100立方米,經檢驗水質符合飲用標準。這些溫泉都有待開發。
?? 1978年以後,隨著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政策的實施,我市的旅遊事業應運而生。1984年7月,成立了臺山縣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和旅遊公司,規範旅遊事業的經營管理,做好到我縣旅客的接待導遊工作,組織本地的遊客到外地旅遊。旅遊公司的業務也由國內遊到港、澳游,國外遊,業務範圍也小由到大,服務機構、服務設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也有較大的提高,逐步形成旅遊服務網絡。自1983年2月5日建成園林酒店開業以來,台城及上川、下川等旅遊點新建或更新改造各級酒店旅館,增添設施,提高服務水準。現在全市旅遊賓館酒店有90家,具備日接待遊客9800人的能力。
?? 二十世紀末的1999年,我市旅遊系統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8.31萬人次,其中外國人、港澳臺同胞3.32萬人次,華僑2.61萬人次,國內旅客50.07萬人次。組織本地居民國內旅遊11000人次,香港旅遊4000人次,澳門旅遊3000人次,出國旅遊3000人次。
?? 臺山的旅遊資源還亟待開發利用,國內外旅遊還蘊藏較大的潛力,臺山的旅遊事業方興未艾!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1:06 | 顯示全部樓層
61 懲治犯罪 保衛人民
?? 要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必須強化政法隊伍,充分發揮法律賦予的職能,嚴防和粉碎特務、間諜的顛覆破壞活動,保衛國家安全;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保衛人民,維護社會的穩定。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我市的人民武裝、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
?? 1949年10月24日臺山全境解放,成立臺山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日就設立了公安局。11月4日,臺山縣人民法院院長蒞任,接收了舊臺山地方法院和檢察處、看守所。
?? 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我縣公安部門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剿匪行動,殲滅流竄到大隆洞、古兜山、紫蘿山等地的殘匪19股,擊斃、俘虜匪徒500多人。同時,在人民民主專政威力的震懾下,有400余名匪徒向公安機關登記自首,繳獲槍枝彈藥一大批。接著,人民解放軍全殲盤踞在我縣大襟島和毗鄰南鵬島上的林貴股匪,沿海匪患宣告剿平。到1951年初,我縣已經肅清境內匪患。
??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縣的人民武裝、公安部門還積極配合邊防部隊出色地完成反偷登戰鬥任務,全殲三股由盤踞臺灣的國民黨蔣幫派遣的武裝特務。1954年1月18日深夜,在我縣與陽江縣交界的黃花灣,一股蔣幫武裝特務企圖偷襲登陸。正在巡邏的北陡區沙咀鄉民兵隊長司徒松當機立斷,除派出民兵回鄉政府報告外,馬上組織民兵分成3個戰鬥小組,封鎖海口和岸上通道。在縣委和縣、區武裝部作戰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民兵、群眾配合人民解放軍大澳、尾角邊防連阻擊敵人。戰鬥至20日上午勝利結束,全殲蔣幫武裝特務,斃敵6人、俘虜11人。黃花灣反偷登戰鬥以其軍民聯防大獲全勝而聞名全國。1962年11月1日、11月29日,我縣武裝民兵,配合人民解放軍陸、海軍部隊和縣武警部隊,先後在赤溪半島蛇鼻灣和三杯酒海面,全殲國民黨蔣幫派遣的兩股武裝特務,先後俘虜33名、35名。臺山人民在保衛祖國、鞏固海邊防戰鬥中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在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等戰役中,臺山兒女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人民政權建立以後,我縣的公安機關十分重視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治安保衛委員會的作用,時刻密切注視社會治安情況和犯罪動向,嚴厲打擊殺人、強姦、盜竊、縱火、搶劫、詐騙等罪犯的現行破壞活動;依照國家法律,懲治罪犯,保衛人民,刑事發案率按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萬分之四以下,為全省治安秩序比較穩定的縣之一,維護了社會的穩定。1983年,我縣根據中央的指示,針對社會治安一度出現非正常的狀況,集中力量,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對外開放搞活經濟,解放後已絕跡的沉渣泛起,毒、賭、黃逐步形成了誘發犯罪的主要因素,流竄犯罪和團夥犯罪成為新的特點。為此,政法公安機關廣泛深入開展以破大案、挖團夥、打流竄、除“七害”為重點的鬥爭。市政府還撥出專款,設立戒毒中心,並且有計劃地在一些鎮建立戒毒分所,對吸毒人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強制戒毒。
為了強化社會治安管理,1981年底在各鎮充實和加強派出所;1985年3月15日成立臺山縣公安局台城分局;1990年12月12日成立台城治安巡警隊;1997年1月19日成立臺山市巡警大隊,以後又相繼成立刑警大隊、經保大隊;1996年初,台城街頭設置第一批警亭,以後,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各主要街道及居民點設置警亭。同時,市公安局加強現代高新科技的監控手段,1997年6月14日市公安局設立“110”報警指揮中心,增強幹警的應變能力;還在主要交通路段設有4個市際關卡,便於堵截案犯。現在全市設公安派出所38個,其中邊防派出所13個、企業派出所4個。通過加強警隊建設,我市公安機關偵破能力不斷增強,近十年來,刑事案件的偵破率都居全省公安部門的前列。
?? 公安部門在搞好社會治安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消防和交通管理。1996年,市政府斥資購置了高層雲梯消防車,成為江門五邑中首個擁有高層消防車的市。市公安局於1997年1月在全省率先在辦公樓前建立便民服務一條街,為人民群眾辦理申辦身份證、邊防證、戶籍等服務。市出入境管理處為申請出國的新移民辦理護照,為赴港澳定居探親旅遊的居民申辦有關證件。市公安局多次被評為省和江門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政法戰線的檢察、法院、司法部門,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能,積極開展業務。我市的檢察機關設立得比較早,解放初期是全省3個建立縣級人民檢察署中的一個。1955年後充實檢察機構,隊伍有所增強。1966年文革期間,檢察機關被撤銷,其工作職能由公安局代替。1978年後,檢察機關恢復重建,幹部隊伍數以倍增,政治素質、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更好地發揮檢察機關對執行法律的監督作用。1988年8月18日,臺山縣人民檢察院成立了貪污賄賂罪舉報中心。檢察機關認真貫徹“嚴格執法,狠抓辦案”的工作方針,在批捕、起訴、監督以及反貪污賄賂和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秉公執法,認真辦案;並選擇典型案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為維護僑鄉社會穩定,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臺山市檢察院於1997年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全國先進檢察院”光榮稱號。
??? 1949年11月4日,臺山縣人民政府接收舊臺山地方法院,設立臺山縣人民法院。全院內設民事庭、刑事庭、檢察署、書記室、會計室5個部門。1953年12月,法院設立3個巡迴法庭,次年6月又增設第4巡迴法庭。後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先後設立台城、海宴、鬥山、白沙、廣海、大江、汶村、都斛、端芬、三八10個法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法院被砸爛,法庭也同時被撤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法院的審判職能和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隨著國家的《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頒佈實施,1978年後人民法院的建制得到進一步加強。現在我市設有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行政審判庭、執行庭、立案室和26個人民法庭。法官隊伍也逐步擴大,他們堅持公正執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審判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危害社會的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穩定;同時加強民事、經濟和行政審判工作,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 司法工作原來隸屬於人民法院,1981年7月5日分出,設立司法局。近二十年來,司法局發揮職能作用,進行全民普及法律知識教育,與公、檢、法等部門密切配合,宣傳法制,揭發犯罪,教育守法,加強防範。同時完善各區鎮的人民調解組織,及時做好調解工作,避免了矛盾的激化。適應對外開放和國內搞活經濟以及落實僑務政策及新移民申請出國的需要,加強國內公證和涉外公證工作。從1979年開始,辦理涉外公證文書逐年增多,近十年來每年均達五、六萬件。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進一步健全,我市設立了4個律師事務所;各鎮也成立了法律服務所,律師的服務範圍也由起初只承擔刑事辨護和民事代理,發展到接受聘請為常年法律顧問,參與涉外經濟活動,辦理涉外繼承等。1999年8月31日設立“148”法律咨詢服務台,為全市人民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幫助。臺山司法局組建之後,由於各項業務蓬勃開展,工作任務完成出色,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和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單位。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1:17 | 顯示全部樓層
62?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 道是故鄉疑是夢,
?????????????? 渾無相似少年時;
?????????????? 並非久別難回憶,
?????????????? 滿目新容頓覺奇。
???? 這是一位老華僑在七十年代還鄉時寫下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達了這位華僑對久別家鄉的巨大變化的讚歎,家鄉的城鄉舊貌換新顏,使他感到了變化巨大。
??? 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臺山的城鎮面貌確實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莫說久別的鄉親,就算在改革開放後移居國外的鄉親,回來也難辨舊日台城的面貌了。
??? 臺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台城鎮,解放前商業興旺,向有“小廣州”之稱。但1949年的台城,城區面積僅0.7平方公里,城內的房屋大多只有二、三層,建築面積52.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31.49萬平方米。由於華僑、旅外鄉親較多,受到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影響,台城城區內的樓房建築,特具歐美特色。街道的佈局雖算得當,可通汽車,但仍較為狹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商業、服務行業比較興旺,是一個消費城鎮。
??? 解放後,在“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指導下,台城的城市建設有了快速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城鎮建設又從科學規劃、實施建設、強化管理三方面努力,使之建設成為適應生產,方便生活,環境淨化、美化的新城鎮。
??? 1958年初,縣政府組織全縣的機關幹部、教師和工人、居民,把環城南邊的低窪爛灘地,開挖成人工湖,改變了台城山多水少的生態環境。以後又經過不斷美化、綠化,使台城人工湖成為人們休閒憩息的好去處。
??? 適應台城的發展,縣政府於1991年聘請成都、廣州設計院協助,對台城鎮的城市建設作出了總體規劃,根據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及歷史傳統,按照地形、風向狀況,有計劃地實施功能分區。對原設在城區內的工廠,先後組織遷出,在城北、城西、東門設置工業區。自1982年以來,先後新建了石花華僑新村、海園華僑新村和平湖、中山路、南門、雙亭橋、上朗、東門、城西等10多個住宅區,新建6至9層的樓房鱗次櫛比地環繞於舊城區四周,形成了一個個新興的居民點。全城的馬路全面鋪上了水泥,街道架設了明亮的路燈,一改了過去“道路不平,路燈不明”的狀況。城內的下水道,經過近二十年大刀闊斧的改造,已經形成了排水順暢的地下網絡。自1995年在城東建成台城首幢高層建築——稅務新村22層高樓後,接著在城北先後建成建設銀行臺山支行大樓、供電公司大樓、郵電大樓、海關大樓、汽車站大樓,城西的彩甯花園住宅樓。這些十幾層乃至二三十層的高樓,使得台城增添了城市的氣派。同時,在城北形成了彩虹花園別墅區。方便居民生活需要,從1994年起,先後改建和新建了南昌市場、東門市場、城北市場、城西市場,1999年8月又在城南建成了新寧市場,活躍了市場經濟,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現在,台城城區面積已經擴展到22.5平方公里,比十年前增加16.5平方公里。城區房屋建築面積678.3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420.51萬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為1949年的12倍,住宅建築面積為1949年的12.5倍。隨著城區的擴大,常住人口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萬人增加到現在13萬多人。
??? 1992年建市以後,市委、市政府為適應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加強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設,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生活和投資環境。環北大道是在八十年代新建的較為寬敞的街道,但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同實際需要已不相適應。因此,於1995年2月動工對環北大道進行改造。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完成了環北大道2000米的擴建工程,拆遷了大道兩旁的搭建物,統一修建了兩邊臨街圍牆,將主車道擴闊成24米的水泥道路,兩旁建設了綠化帶和單車行人道;埋設了台城首條地下高壓電纜,安裝了路燈170盞,使環北大道成為台城最為寬敞平整,美化綠化,夜間燈光璀燦的大道。
??? 台城河是台城唯一的一條河流,解放後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對台城河的整治。在八十年代,縣政府組織人力對台城河進行了擴寬裁直。從1991年起,又對台城河一河兩岸進行整治和建設,岸邊砌石,堤面建成兩條道路,河旁砌設欄杆,植樹綠化,設置坐椅,供人們散步休息。整治台城河工程從1994年4月2日動工進行第一期工程,以後斷斷續續施工。1995年後,市國土規劃部門加快了台城河的整治進度。建設了南門橋至海園長1200米的河堤和沿河路,修築了上朗新區600米長的防洪護堤和將通濟橋兩岸築成堤街一體的沿河路。台城河兩岸經過全面綠化,建成花壇10多個,並配以雕塑、園林小品,形成了錯落有致,樹青草綠,具備園林景觀的沿河風景區。
??? 建縣以後,台城雖然建有東西南三個城門,但隨著市政建設的需要,民國初年拆除了城門之後,東西南三門長期缺乏必要的建設,造成了出口的阻塞。過去每到暴雨洪水季節,出口被淹,車輛往往無法通行。建市之後,從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的需要考慮,下決心把台城的出口路段搞好。首先完善環市道路系統,把原來只有9米寬的過境公路擴闊為45米至59米的環市主幹道。這條長6公里的環市路建成,主車道6線24米,兩旁各留5米非機動車道,3至10米的人行道,並間以綠化帶,安裝三支高杆燈和兩旁路燈。接著在環市路建設西南東三個交通出口,分別與台荻、台海、台赤公路連接。在三個城門的出口處,建設了公共汽車站,並於1995年3月在台城開通了公共汽車線路,建成設計新穎的候車亭。
??? 市政府還重視台城市區內的公共設施建設。1959年建成的人工湖,不斷加以美化。1988年由旅港鄉親雷登伉儷捐資建成了湖中的九曲橋,使湖心同人民廣場連接起來;1997年7月,又重建了雙亭橋,使得人工湖的環境更為秀麗。1990年3月,市政建設部門投入25萬元,修建了在城區中心的西濠公園。1995年,市政府決定利用城南洗布山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建設占地面積60畝的通濟公園。公園的山頂新建了一座高108米的觀光塔。通濟公園集遊覽、觀光於一體,乘著登上塔頂的觀光電梯,台城的風光盡收眼底,成為俯瞰台城新貌的最佳處。
??? 市國土規劃部門還加強城內街道和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建設。從1994年起,經過兩年的工作,重新設置了醒目的街道名牌;把新甯大道、環北大道、沿河路、通濟路、台西路等主要街道換上新的街燈,共新裝街燈400多盞,維修改裝城區的街燈800多盞。住宅小區的配套建設,先後完成了海園華僑新村、南門路東小區、上朗住宅小區的配套建設。在城區的出入口和主要街道進行美化綠化,建成120多個街頭雕塑和園林小景,新增綠化草地6萬平方米。環衛工人對城區實行全天保潔,新建垃圾中轉站8個,設置了新的果皮箱,新建改建了城區10多座公共廁所。
??? 溝通中心城區同本市東南、西南、南部地區交通,近二十年來,新建、重建了幾座主要的橋樑。1982年1月4日,南門橋工程竣工,建成長80.8米、寬11米,行人道各2米的鋼筋水泥橋。1997年5月,為了適應城區的擴展和交通的需要,重建南門橋,使之成為24米寬、89米長,橋面4車道、兩邊人行道的新橋。有著六十多年歷史的通濟橋,1982年8月擴闊至16.5米。1994年11月17日橋面一段坍塌後,1995年4月重建成長119.35米、寬37.5米,橋面6車道的鋼筋水泥橋。通往城西龍舟地的五龍橋,八十年代建成人行橋,1997年8月由市國土規劃局斥資150萬元擴建成17米寬、87米長,橋面兩車道,兩旁為人行道的新橋。1989年在城西新建起新寧大橋;1997年結合建設台城河水閘,採取橋閘合一的模式,又將新寧大橋擴寬一倍。現在,不到3公里長的台城河面,便飛架起4座牢固美觀的鋼筋水泥橋,成為“三裏四橋”的新景觀。
??? 保證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自來水設施不斷擴大,1961年3月13日臺山華僑自來水廠建成,日供水量僅1.2萬噸。以後,通過增添設備,日供水能力到1985年增加到3萬噸,1988年又提高到日供水6萬噸。1991年5月,臺山自來水公司第二水廠施工,於1994年建成,從芬蘭、奧地利、德國引進九十年代先進制水設備及控制設備,制出的自來水水質優於國家標準,台城自來水的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2萬噸。為了保證台城城區的自來水源,臺山市供水集團還於1997年在台城河上游的合水新建了水源泵站,10月18日成功試車運行。
?? 市內各鎮的中心圩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城鎮建設。各鎮朝著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加強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各個中心圩鎮都鋪築了水泥路,按規劃建設新興的居民住宅區,鬥山、隆文、下川、廣海等鎮還新建了文化廣場和公園。近幾年來,全市的圩鎮按照“建好圩鎮,輻射農村”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加快農村圩鎮的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加速城鄉一體化形成。各鎮的自來水設施不斷增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只有廣海、南灣、沙欄等幾個圩鎮興建了自來水設施;到七十年代,增加到17個鄉村、圩鎮,用上自來水的人口占全縣當時總人口的7.2%;八十年代以後發展加快,到1988年,全縣用上自來水的人口僅占當時總人口的43.7%;到二十世紀末,全市飲用自來水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80.4%。
??? 五十年來,我市城鄉建設發生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建築工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過去隨著僑鄉的形成和發展,造就了一支建築業的工人。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0年統計,全縣共有建築工人3000余人,但大多數是半工半農的工人。以後,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市的建築隊伍不斷壯大,設計技術人員增多,新型的建築機械增加,承建的能力也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各鎮相繼建立建築工程隊,開拓了我縣建築專業化的歷史。1957年成立臺山縣建築工程公司。1965年6月,我縣成立了建築工程管理站,1972年8月改為建築工程局,1977年改稱基本建設局,1981年7月改稱建設委員會,加強對建築行業的管理。1983年,又成立了建築設計室,專門負責樓房設計畫則。1979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我市建築行業又有新的發展,建築設計,施工興建,室內外裝潢,房地產交易等等,形成了系列化、專業化。
 樓主| 發表於 2007-4-29 18: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63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我縣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到1966年全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經歷十年的全面內戰,民族元氣大傷,國民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困難。市場上從糧食、油料、棉布、鮮魚、肉類,甚至洗滌用的肥皂、照明的煤油,都要定量配售,而且數量十分短缺。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和以前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正確的路線,國家步入現代化建設軌道,從此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市場物資逐步充裕,改變了過去三十多年來糧、油、布等憑證定量供應的狀況。就糧食消費而言,根據統計部門的農民家庭經濟抽樣調查,自1984年—1989年5年來,人平稻穀消費248—255公斤,農民糧食充裕。豬肉、家禽、魚蝦,蛋類亦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告別了過去城市居民每月人平供應豬肉4市兩到1市斤的短缺歷史。人平生活消費的支出,1984年456元,1989年886元,5年間增長成倍;到1999年,農戶人平生活消費支出增加到3350元。
城鎮居民收入逐年增加。1979年,全市職工的平均工資為609元,1989年增加到2417元,1999年增加到8250元。農民全年人均純收入1979年為165元,1989年增加到1080元,1999年增加到4567元。人民手上有錢,銀行儲蓄年末餘額逐年增加。1979年城鄉居民存款餘額僅5126萬元,1989年增加到6.67億元,1999年增加到77.57億元。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十分顯著的改善。吃的,糧食由過去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由粗糧到優質糧,品種由單一的大米到米、面、麥片、面製品。油類由每月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不單有花生油,還有粟米油、菜油、調和油。肉禽魚蝦鮮蛋供應十分充裕,過去吃得比較單調的農民,生活消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據統計部門在第八個五年計劃結束的1995年抽樣調查,當年農民平均每人消費肉禽魚蝦鮮蛋51.54公斤。
穿的,由過去棉布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衣料的質量日趨時髦,花色品種日新月異。人們穿衣早已不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狀況了。城鄉人民的衣著,趨向講究布質優良,款式新穎。
住的,近二十年來,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過去城鎮住宅建設甚少,不少家庭都擠在租住的舊房內。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台城就新興了12個居民住宅區,至1989年,全鎮新增建築面積108萬多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住宅面積的3.5倍,人均住房面積11.65平方米;到1999年,台城的人均住房面積又提高到18.62平方米。農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1994年人均擁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或磚木結構的生活用房面積24.99平方米;1999年,又提高到人均27平方米。
用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庭生活結構也有很大的改善。日常必需的燃料,已由燒柴、燒煤到使用石油氣、電飯煲、微波爐。洗衣用洗衣機。調節室內溫度使用電風扇、空調機、暖風機。1978年前,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電視機,二十年後,電視機已普遍進入家庭,並且由黑白電視機改變為彩色電視機,由小熒屏改變為大熒屏,還有方角、平面、投影式的大屏幕電視機。VCD影碟機、音響、家庭影院已經進入城鎮家庭。市統計局調查顯示,家庭擁有的耐用機電消費品逐年增加,1994年,我市每百戶農戶擁有自行車280輛,電風扇264台,洗衣機19台,電冰箱5台,電視機88台,收錄音機65台,照相機3部,熱水器4台,電飯煲104個,錄像機3台,電話6台,摩托車8輛,液化氣灶具39台。二十世紀末的1999年,家庭擁有機電消費品無論品種結構和數量又有新的變化。每百戶農民擁有摩托車15輛、電視機106台、洗衣機28台、電風扇252台,電冰箱、熱水器、錄像機、空調器等也有相應的增長。
我市是個僑鄉,體現人民生活的變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生活必需品由依賴親屬從國外、港澳寄進,變成了國內自給。過去不少華僑、港澳同胞給在家鄉的眷屬寄物資,六十年代寄食物,七十年代寄衣物,八十年代寄電器。到九十年代以後,這種狀況已經徹底改變了,不少旅外鄉親回到鄉來,認為家鄉的物質豐裕,價格便宜,還買了衣物帶到國外去。
五十年臺山僑鄉走過的路,如同全國一樣:
我們高唱《東方紅》,
當家作主站起來;
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富起來。
繼往開來的領路人,
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
回首500年,歷史風雲變幻,社會變革進步,錦繡臺山更加妖嬈。邁步新世紀,讓我們滿懷壯志豪情,譜寫歷史新篇章,開創更加輝煌壯麗的未來!

--- 全文完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29 10:02:21編輯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9-19 13:25 , Processed in 0.0675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