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urbokid 於 2011-5-11 00:21 編輯
前帖闡述了粵語的平, 上, 去六聲. 現在再談談入聲.
http://bbs.cantonese.asia/viewthread.php?tid=29113&from=indexheats
入聲共有三個 : 陰入 - "測", 中入 - "冊", 陽入 - "賊".
這三個聲, 樂調分別是 Me, Do, La(低), 都是單一調值的, 發聲時並不改變, 而且大部份都是以不送氣的 g, m, p 等為尾音, 收口時較為突兀, 有突然停止的感覺, 所以古人稱之為」入」聲.
三個入聲也分別和上陰平, 陰去, 陽去同調. 唯一不同的地方, 便是入聲發音較短, 所以五度標為 5, 3, 2, 有別於其他聲調. 不過, 也有些學派認為需要標成 55,33,22, 才可以和標準的五度標音吻合. 無論如何, 短促和停頓, 都是入聲的最大特色. 入聲在中國北方已經消失, 不過華南地區的方言, 仍然保留著不少的入聲發音, 而粵語是其中一種保留得最完善的方言. 在 "廣韻" 的入聲卷內, 幾乎所有的常用字, 都能用粵語正確地讀出入聲. 因此, 廣韻也常被誤會為 "廣東的音韻", 其實廣韻是 」廣收天下之韻」 的意思, 主要由當時仍然存在的如唐韻等韻書整理而成. 我國古代的詩詞, 以入聲為韻的有不少. 因為入聲的特性, 更能表達慷慨激昂, 或愁不能舒, 或蒼涼肅殺等等文學上的意境. 如李清照的 "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而岳飛的 "滿江紅", 更是無人不曉. 而柳宗元的 「江雪」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則是在下文學啟蒙期的至愛. 粵語豐富的入聲, 加上其餘六聲的抑揚頓挫, 令我們誦讀唐宋詩詞, 生色不少, 更能表達古人作品的神韻. 不過, 當用於口語時, 卻常有發音過於短促而不能叫得響亮的情況, 而未能強調某個詞彙的語氣. 所以粵人發展出一個稱為 「變上」 的聲調, 來予以變通 - 如喊叫 "有賊呀!" 時, "賊"這個陽入聲, 便需要發成陰上, 否則甚難驚動別人幫你捉賊了. 又如你想買粒鑽石送給意中人, 萬萬不能說買粒 "石6" 便算, 一定要買粒 "石2" 才能顯示其隆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