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17|回復: 28

[問音問字] 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7 10:38:17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骱:gaai3, haai6,本義係小骨。至於關節嘅義項,《康熙字典》中完全冇提到,其他字典則註明係<方言>,應該係屬於某方言內嘅同音假借。但係方言有好多,呢個骱字嘅讀音與粵語「牙gaau3」不符,就算假借都冇理由假借呢個字㗎。 骹:haau1,本義係指脛骨,尤其係近腳較細嘅部位。雖然呢個字本身標嘅正音同gaau3有啲出入,但係其聲旁睇倒係好容易使人讀成gaau3,所以就算係假借,都揀呢個字啦。事實上網上用例最多嘅亦正係呢個字。 鉸:gaau2, gaau3,有指一種機械構造,學過力學嘅都知道「鉸鏈」呢種連接機構。鉸剪、門鉸等則係呢種機構嘅具體例子。「牙gaau3」雖然材質唔係「金」,但其構造及功能都屬於係「鉸鏈」呢種機構嘅一種形式,所以我覺得寫成「牙鉸」亦屬合理。一方面,人體無竹,但周身都係關節;另一方面,「鉸鏈」呢類構造雖以金屬為多,但亦有諸如石、木等材質構成,現代更有唔少係由高分子材料製成,所以材質唔係問題,只係表示一種結構嗻。 綜合嚟講,由從俗嘅角度,我可以接受「牙骹」嘅用法;由字義嘅角度,我則傾向寫成「牙鉸」。至於「牙骱」,我就點睇都覺得唔順。 以下係我查到嘅相關資料: —金山詞霸—iciba.com— 高级汉语词典 骱 jiè <名> [方]∶骨节与骨节衔接的地方[joint (of bones)] 而肩髀不能举,则骱已脱矣。—— 明 ·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又如:脱骱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 骱 jiè  ㄐㄧㄝˋ 方言,骨节间相衔。 —《康熙字典》— 漢 典 zdic.net — 骱:u+9ab1 : cjk unified ideograph-9ab1 : gà, jiá, jiè, xiè 【亥集上】【骨字部】 骱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4 解釋:【廣韻】古黠切【集韻】訖黠切,𠀤音戛。【玉篇】䯦骱,小骨。一曰堅也。 又【廣韻】胡葛切【集韻】何葛切,𠀤音曷。又【集韻】下介切,音械。又下瞎切,音轄。義𠀤同。 骹:u+9ab9 : cjk unified ideograph-9ab9 : qiāo, xiāo 【亥集上】【骨字部】 骹 ·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6 解釋:【唐韻】口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交切,𠀤音敲。【說文】脛也。【廣韻】脛骨近足細處。【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爲骹圍。【註】骹謂近牙者也。言骹以喻其細。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註】齊人名手足𢯲爲骹。 又【爾雅·釋畜】馬四骹皆白驓。【註】骹,膝下也。 又【揚子·方言】骹謂之銎。【註】卽矛刃。【類篇】或作𩨟。 又【集韻】居肴切,音交。又下巧切,音佼。又後敎切,音效。又口敎切,敲去聲。義𠀤同。 又【集韻】虛交切,音哮。與髇同。鳴鏑也。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註】齊人名手足掔爲骹。〕  𩨟:u+29a1f : cjk unified ideograph-29a1f 【亥集上】【骨字部】 𩨟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4 解釋: 【集韻】同骹。 鉸:u+9278 : cjk unified ideograph-9278 : jiǎo 【戌集上】【金字部】 鉸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6 解釋: 【廣韻】【韻會】𠀤古巧切,音絞。【玉篇】釘鉸。【釋名】鏑,敵也。齊謂之鏃,關西謂之釘鉸,今凡刀柄鞍首,皆有釘鉸。 又【廣韻】鉸刀。【六書故】交刃刀也。利以翦。【李賀·五粒小松歌】綠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髥鉸刀翦。【註】束龍髥,形容松葉之齊,如刀翦截也。鉸,卽今婦功縫人所用者。俗呼翦刀。 又【廣韻】古肴切,音交。義同。 又【廣韻】古孝切【韻會】【正韻】居效切,𠀤音敎。義同。 又【類篇】以金飾器也。【顏延之·赭白馬賦】寶鉸星纏。【註】鉸,裝飾也。
發表於 2006-8-7 11:26:41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我問係咪脫臼嘅意思﹐係想知道係咪關節嗰個gaau3。 我覺得應該睇廣義嘅關節﹐唔係淨人體。網上新聞講門或窗跌落﹐都係用「甩鉸」(「其中兩幅共重千磅的閘門,疑移位『甩鉸』倒塌」、「大掃除抹窗鋁窗甩鉸飛墜擊斃老婦」)。 狹義嘅關節係「身體中骨與骨相銜合而可轉動的部分」。廣義嘅關節呢﹖我覺得鉸剪、牙鉸、骨鉸、門鉸﹐喺構造同功能方面﹐完全冇分別﹐應該係同一個字。我話用「鉸」﹐因為已經有咗「鉸剪」。 「鉸」字從「金」﹐唔係從「骨」或「肉」﹐但我覺得冇所謂﹐因為表示嘅係構造同功能。人體關節個「節」字﹐都係從「竹」。 所以唔係一定要用從「骨」嘅「骱」字。呢個字又讀gaai3或haai6。 至於「甩」字﹐《國語辭典》有四個解釋﹕ ①搖擺﹑揮動。如:「甩甩頭」﹑「甩尾巴」﹑「甩辮子」﹑「甩水袖」。 ②投擲﹑丟擲。如:「甩手榴彈」。 ③拋棄﹑拋開。如:「她被男友甩了。」﹑「等一會兒吧!別把他一個人甩在後面。」 ④理會。如:「不甩他那一套!」 點解唔可以用「甩」呢﹖ 我嘅睇法係﹐凡係漢語已經用緊嘅字﹐原則上粵語都要用。不過﹐雖然我支持用「來」同「下」﹐我都係寫「嚟」同「吓」﹐因為呢兩個字已經公認。 按﹕寫完先睇到jumpsey個帖。
發表於 2006-8-7 17: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仂,粵音lak6或lik6,英文意思爲:[1] surplus; excess [2] [n] fraction (of number)。 同“脫離”呢個意思尚有啲差距。 而“甩”,作爲seot1音時,亦有“脫離拋弃”之意,噉講法,“甩”既唔需要借“仂”嘅音,亦唔需要借“仂”嘅意思。 另外,除咗“骱”,重有唔少字表示“骨節相連嘅地方”,點解話呢個“骱”爲正字(本字)呢?
發表於 2006-8-7 17: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不清楚你提到的字典爲甚麼要把“骱”字列成方言字, 因爲在中醫學中,“骱”字作爲關節解是很常用的, 《傷科補要·凡例》就很明確的說明:脫骱,病名,即脫臼。 如: 《淸·璐撰·張氏醫通·卷六·諸風門》:促筋脫骱,用槿樹皮搗爛,拌臘糟焙熱塗紮。 《佩文韻府·卷二十三上》:太平清話,鄭元祐少脫骱,任左手,號尚左生。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而肩髀不能舉,則骱已脱矣。 現代作品也有用, 如金庸的《神鵰俠侶》:武敦儒手中長劍若要順着扇子而轉,肩骨非脱骱不可,祇得鬆手離劍,嚮後躍開。 莎士比亞的譯作《馴悍記》:那馬兒鼻孔裏流着涎,上腭發着炎腫,渾身都是瘡癤,腿上也腫,腳上也腫,再加害上黄疸病、耳下腺炎、腦脊髓炎、寄生蟲病,弄得脊梁歪轉,肩膀脱骱。 如果這“骱”字也算是“方”言字的話,那也真是太“大方”了。
發表於 2006-8-7 17:25:59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晒"正寫為"澌"? 點解我睇過"粵審"個網站,其讀音却只有"si1" 與"si3"?
發表於 2006-8-7 18: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甩”在粵語中基本上是作爲一個訓讀字存在, 如上面提到的《國語辭典》的四個解釋﹕ ①搖擺﹑揮動。如:「甩甩頭」﹑「甩尾巴」﹑「甩辮子」﹑「甩水袖」。 ②投擲﹑丟擲。如:「甩手榴彈」。 ③拋棄﹑拋開。如:「她被男友甩了。」﹑「等一會兒吧!別把他一個人甩在後面。」 ④理會。如:「不甩他那一套!」 你自己用粵語去讀一下這些例句, 你就會發現一個“lik6”音是讀不通這些句子的,幾乎每一句要用一種讀法,何解? 因爲“甩”字其實纔真的是一個方言字——北方方言字,南方人根本就不用此字,所以一碰到這個“甩”字,廣東人惟有用與其意思相近的字去訓讀這個“甩”字。 如“甩手榴彈”會被訓讀成“手榴彈”, “她被男友甩了。”會被訓讀成“她被男友了。” “不甩他那一套!”會被訓讀成“不他那一套!” (當然,你也可以用別的字去訓,並非就一定要用我以上所說的字,訓讀本身是沒有標準用字的,各人的語言習慣而定。) 仂,數之餘。就是把一個數字或一件物體分成若干份,這個就叫做仂。所以。【疏】纔說:以爲分散之名。 仂也指被分開後的其中一份,如: 【禮記·王制】祭用數之仂,喪用三年之仂。【註】十分之一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以其圍之阞捎其數。【註】阞,三分之一也。(阞與仂字通) 當“甩”在國語中表示“分開、分離”的意思時,粵語就會用“仂”字去訓讀“甩”字, 蓋因“甩”字在粵語中沒音讀,故祇能用意思相近的字去訓讀。 但如果反過來認爲被訓的字是本字的話,則有點張冠李戴了。 不過這也難怪,習慣成自然嘛! 就象廣東人看到“蘿蔔”或“萝卜”一詞時,就會很自然地把它訓讀成“蘿白”, 但一般人是根本感覺不到把“蔔”和“卜”讀成“白”是奇怪的事, 因爲已經訓之成自然。 如果真的有人讀“蔔”或“卜”音的話,那恐怕會被認為是外星人了, 但“蔔”或“卜”卻絕對不是“蘿白”的“白”字的本字, “白”就是“白”,“蘿白”即“白蘿”,是廣東人對“蘿蔔”的稱呼,因“蘿蔔”是白色的。
發表於 2006-8-7 23:58:55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夢兄經常博引旁徵,對粵語用字做咗好多有價值嘅考證工作,提出咗好多合理嘅見解,其中好多我都接受咗。但係對呢個「骱」字,我重係保留我自己嘅意見。 首先,夢兄前邊引用例子都係明清以後嘅用例,呢個時候粵語早已由中原漢語分化出來獨立發展咗好長時間,而期間中原嘅漢語亦發生咗翻天覆地嘅變化,所以以明清時期嘅語料嚟說明粵語嘅用字似乎說服力唔係幾夠。由漢語以及粵語嘅發展歷史嚟睇,考證粵語用字,應該要係宋代,最好係北宋以前嘅語料會比較有說服力。 其次,夢兄前邊提到嘅例子,我目前知道嘅作者都係吳語人士:金庸、沈德符係浙江人,張璐係蘇州人,而翻譯《馴悍記》嘅傅雷先生則係上海人。 再次,夢兄前邊列舉嘅古籍中,大部分係醫書,帶有好強烈嘅行業色彩。同科舉道統相比,古時嘅醫家只係偏門,用字好有可能自成一格,以某啲名醫嘅醫書作為基礎喺行業內約定俗成,而醫書嘅用字則同作者本身嘅方言及師承會有比較密切嘅關係。所以「骱」字作關節解喺中醫學中或者真係幾常見,但係《康熙字典》中並無收錄。
 樓主| 發表於 2006-8-5 17:5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唔該曬。
發表於 2006-8-5 23:25:18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如果係脫臼嘅意思﹐係甩鉸﹐鉸剪、牙鉸個「鉸」。 係「唔該晒」。
發表於 2006-8-6 01:43:12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點解唔直接用“臼”字呢?
 樓主| 發表於 2006-8-7 01:40:47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查過,“臼”讀“舅”,音唔啱。 dada話“曬”應該用“晒”,但係“曬”係“晒”嘅正體字,我覺得應該用“曬”。
 樓主| 發表於 2006-8-7 01:43:22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重有,個“鉸”字,喺《廣州話正音字典》冇“臼”嘅意思。
發表於 2006-8-7 01:50:11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rugal在2006-8-6 17:40:47說道:[br]查過,“臼”讀“舅”,音唔啱。 dada話“曬”應該用“晒”,但係“曬”係“晒”嘅正體字,我覺得應該用“曬”。
正體字入面有“曬”亦有“晒”,前者係動詞,後者係助詞,例如“啱晒”。正如“嚇”同“吓”,前者係動詞,後者係助詞,例如“睇吓”。
發表於 2006-8-7 05: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甩,是訓讀。因坊間不知其本字,故借“甩”字訓之。正字是“仂”。 仂,數之餘。【疏】云:以爲分散之名。 故粵語謂分離者曰“仂”。 骱,骨節與骨節銜接的地方。 所以這個詞應該寫成“仂骱”。 “曬”與“晒”字同,一字異寫而已(簡體字採用筆畫少的“晒”),兩字並沒不同。 粵語表示動作完成的是“澌”,讀“saai33”音。 澌,盡也。 僮侗語中的“tai1”(死),根据邢公畹先生的考證也是“澌”,其與粵語同源。 “嚇”亦與“吓”字同,一繁一簡,兩字同樣也沒有甚麼不同。 “睇吓”即係“睇下”, “下”字在粵語中有兩種讀法, 其中,“下”在表示次數時,讀“haa5”音, 故根本不必用“吓”字。
發表於 2006-8-8 04:01:04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粵語形成於宋代, 但不等於說宋代以後就不再受官話和其它地區的方言影響。 如吳語對粵語的影響就很深, 舉幾個例子: 我們廣東人會把鴿子叫做“白鴿”, 不管甚麼顏色的鴿子都可以叫做“白鴿”! 是不是廣東人集體色盲呢? 其實這就是受吳語的影響。 吳語把鴿子叫做“鵓鴿”, 在吳語中,“鵓”與“白”同音,(如吳語的“白相”(玩)也可以寫成“孛相”) 廣東人受此影響,也把“鵓鴿”讀成“白鴿”, 雖然在粵語中,“鵓”與“白”的讀音完全不同。 又如,我們廣東人把印度人叫做“印度阿星”, 爲甚麼要叫“阿星”? 其實就是上海人所說的“阿三”, 舊時的上海人把租界的巡捕分成四等, 即羅宋阿大(白俄人)、黑齒阿二(安南人)、紅頭阿三(印度人)、黃皮阿四(中國人), “阿三”最初僅指印籍的巡捕,後即泛指所有的印度人。 上海話的“三(sε)”與廣東話的“星(sεη)”音近,(因一時找不到音標輸入,借希臘字母中形近的字母暫時頂檔) 故粵語就寫成“阿星”了。 但粵語中的“三”與“星”的讀音卻相差極大。 這些難道都要到宋代去考證嗎? 那恐怕誰也考證不了。 語言是活的,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骱”字是不是吳語的方言字呢? 這個我倒沒有考證過, 也許真的是也不奇怪。 以吳語區的作家在中國文學界的影響,(在中國要找一個不是吳語區的作家真的不容易。) 把“骱”字推廣到全國也不足爲奇。 不過這至少不會遲過明清時期, 就象“尷尬”、“垃圾”、“老闆”之類的詞一樣, 當初的而且確是吳語的方言字, 現在? 說是方言字你也不信啦!
發表於 2006-8-9 12: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第一,我並唔否認粵語喺宋代以後仍會受官話及其他地區方言,甚至係外國語嘅影響,但粵語嘅成型係喺宋代甚至更早,以後嘅影響只係個別,而唔係全局性嘅。所以,具體某個例子,比如「牙gaau3」呢個詞,是咪真係受某種語言或方言嘅影響而產生恐怕好難講得清。 第二,退一步講,就算真係受某種方言影響引入,喺進入嘅過程中作出一啲調整,以適應新嘅語言,同新嘅語言融為一體,亦係好合理嘅,比如我哋廣東就取「白鴿」而棄「鵓鴿」,講「印度阿星」多過講「印度阿三」。同樣,假設「牙gaau3」真係源自吳語或者其他方言嘅「牙骱」,喺引入粵語嘅時候將個「骱」字調整成更合粵語讀音嘅字亦係正常嘅。如果將「骱」「骹」「鉸」三個字攞畀講粵語嘅普通人讀,除咗聲調可能五花八門,暫且忽略之外,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將「骱」讀gaai,「骹」「鉸」都會讀成gaau。「骱」嘅讀音以及聲旁嘅讀音提示都同粵語真正嘅讀音相差甚遠,雖然現實的確存在唔少聲旁讀音同整個字嘅讀音不符嘅例子,但係嗰啲大部分係自古流傳落嚟,由於字音嘅歷史演變而形成,而且多為比較常用嘅字,多數人都識得。呢類情況雖然唔能夠杜絕,但係亦唔能夠太多,起碼應該能免則免,更加唔應該人為噉增加。因為如果呢啲唔合規律嘅情況太多,就會擾亂整個讀音體系,使粵語變得更難學,甚至會使粵語失去自己嘅文字。我哋依家好多時所謂嘅用粵語讀書,其實係睇著國語嘅文字再喺腦中轉換成粵語嘅表達方式再讀出嚟嘅,比如睇到某某人說,我哋就讀成某某人講或者係某某人話,甚至如果外語純熟嘅話,重可以直接睇外語而用粵語訓讀出嚟,個人有呢種能力係好事,但係如果粵語只能夠用其他語言嘅文字嚟表達嘅話就太遺憾喇。所以,一種語言從其他語言或方言中吸取一啲語滙係必要嘅,呢個係呢種語言嘅活力嘅體現,係語言發展嘅需要,但係喺引進嘅過程中因應自身嘅特點作出一啲調整同樣係非常必要嘅。 最後,我重係覺得「牙gaau3」呢個詞唔似係源於其他方言嘅「牙骱」一詞。首先,作為人體嘅一個固有構造,應該早就有自己嘅表達方式,冇理由要到明清時候先由其他方言引入。第二,外來詞嘅引入一般會喺讀音上比較相似,比如廣東話嘅「白」同「鵓」嘅讀音相差甚遠,但係同吳語嘅「白」或者「鵓」嘅讀音相比,廣東話「白」嘅讀音更接近吳語原嚟嘅讀音,所以廣東話講「白鴿」而唔係「鵓鴿」。同樣,相對於「三」字,廣東話嘅「星」字喺讀音同上海話嘅「三」更接近,所以「印度阿三」變成咗「印度阿星」。而gaau3嘅讀音同吳語或官話嘅「骱」都相差比較大,所以唔似係借詞。第三,粵語本身「牙gaau3」同「門鉸」「鉸剪」「鉸位」等係成系列出現嘅,其中「鉸位」一詞更加係既可用於死物,又可用於人身添。所以我更加傾向於相信「牙gaau3」就係「牙鉸」,係由於結構相似而成詞。
發表於 2006-8-9 13:44:36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印度阿星"好似唔係來自上海話嘅"印度阿三" 我睇到嘅版本係咁嘅: "印度錫克教(sikhism)徒需要包頭,因為他們的宗教不許信徒剪頭髮。他們一般都不會輕易脫下頭巾,要洗頭時才脫下。另外,所有男性錫克教徒都要在名字後面加上"singh",它的意思是獅子,而這個字的讀音和廣東話的"星"字是一樣,而這就是"印度阿星"這個名詞的由來." 係唔係印度錫克教(sikhism)徒個名先有呢個星字我唔多知,不過我身邊有印度人確實係叫"singh",佢地話係大姓 開初我讀錯,以為係讀"sign"(嘥) 點知完來讀"星"
發表於 2006-8-10 05:26:22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jumpsey在2006-8-9 4:21:10說道:[br] 最 後,我重係覺得「牙gaau3」呢個詞唔似係源於其他方言嘅「牙骱」一詞。首先,作為人體嘅一個固有構造,應該早就有自己嘅表達方式,冇理由要到明清時候 先由其他方言引入。
你說的這一段話很奇怪, 你祇知道“骱”是吳方言,可你卻不知道“鉸”也是方言, “鉸”是北方方言,並且還是少數幾個不被普通話所採納的北方方言。 “鉸”,就是剪刀。 中國人發明剪刀後,中國南方與北方就各出現了兩個字。 在北方出現了一個“鉸”字,鉸,交刃也。意思就是兩把刀相交即是“鉸”(剪刀),北方人是從剪刀的外形入手來造這個“鉸”字。 而在南方即出現了一個“剪”字,剪,翦也。意思就是用來翦切東西的刀。所以,以“翦”字爲範本,去羽加刀。南方人是從剪刀的功能入手來造這個“剪”字。 “用剪刀去剪開”,這句話用北方話就是“用鉸子去鉸開”。 當初制訂普通話標準用語時,不知道甚麼原因,結果捨“鉸”而取“剪”。 粵語的“鉸剪”一詞則是南北兼收,但粵語同時也通用純南方的“剪刀”一詞。而純北方的“鉸子”,十個廣東人可能有九個不知道是甚麼東西。且在作動詞使用時,就絕對沒人說“鉸”而祇說“剪”。廣東地處南方,自然接受南方的影響大過北方,這個不足爲奇。你說“牙gaau3”一詞不用從別的方言引入,所以吳方言的“骱”字不足取,可你卻去取了個北方方言的“鉸”字,那“冇理由要到明清時候先由其他方言引入”這句話就是一句前後矛盾的話了。
jumpsey在2006-8-9 4:21:10說道:[br] 第二,外來詞嘅引入一般會喺讀音上比較相似,比如廣東話嘅「白」同「鵓」嘅讀音相差甚遠,但係同吳語嘅「白」或者「鵓」嘅讀音相比,廣 東話「白」嘅讀音更接近吳語原嚟嘅讀音,所以廣東話講「白鴿」而唔係「鵓鴿」。同樣,相對於「三」字,廣東話嘅「星」字喺讀音同上海話嘅「三」更接近,所 以「印度阿三」變成咗「印度阿星」。而gaau3嘅讀音同吳語或官話嘅「骱」都相差比較大,所以唔似係借詞。
這有點五十步笑一百步了, 因爲“鉸”其實也並不讀“gaau3”音, “鉸”正式的讀音是“gaau2”(音絞),與“gaau3”(音較)的聲調稍有不同。 而“骱”音“gaai3”,與“gaau3”是声调相同而韻母稍差, “骱”在《廣韻》作古黠切,《集韻》作訖黠切,𠀤音“戛”。 而“戛”在粵語中則音“gaat3”, “gaau3”、“gaai3”、“gaat3”這三個音有一點差別,但變化都不大,聲母與聲調都相同,而韻母相近。所以,“骱”轉音讀“gaau3”是存在有可能性的。 參考國語中“骱”(jiè)、“戛”(jiá)、“較”(jiào)三音的變化,由“骱”音變到“較”音也並非一件很困難的事。
jumpsey在2006-8-9 4:21:10說道:[br] jumpsey在2006-8-9 4:21:10說道:[br] 第三,粵語本身「牙gaau3」同「門鉸」 「鉸剪」「鉸位」等係成系列出現嘅,其中「鉸位」一詞更加係既可用於死物,又可用於人身添。所以我更加傾向於相信「牙gaau3」就係「牙鉸」,係由於結構相似而成詞。
這一段話與你的第一段話完全自我矛盾。 因爲,既然“作為人體嘅一個固有構造,應該早就有自己嘅表達方式”,那又何須借用“用於死物”的“鉸”字呢? 因爲按照人類的認知規律,人體本身應該是人類最早認識的,而 “鉸剪”之類的東西是後來纔出現的東西,難道廣東人要等到 “鉸剪”這個“鉸”字發明之後,廣東人纔知道自己的“牙關”和“關節”叫做“鉸”嗎?不是“應該早就有自己嘅表達方式”嗎? “骱”是否就是“gaau3”的本字呢?這個我不敢百分之一百的肯定。 但歷代醫書及文獻中提到“關節離位”這種情況時,使用的詞不外乎以下幾個:脱臼、脱位、出臼、骨出、脱髎、脱骱、骱失。而“脫鉸”則爲歷代醫書所不收。 對於涉及人體及疾病這個範疇的用詞,醫學界的用詞在任何國家都是最具權威性的。就算醫學界不小心出錯,那全世界也必須跟着錯下去。就象“蕁蔴疹”,醫學界錯讀成“尋蔴疹”,全中國的字典也必須要跟着改,結果“蕁蔴”的“蕁”與“蕁蔴疹”的“蕁”的讀法是不一樣的,問你死未! 在以上這些“關節離位”的詞中,與“gaau3”最相近的就是“骱”字,所以我認爲它是最接近正確的字。 如果你認爲“脫骱”祇能追溯到明清而不可信的話,那“脫鉸”即連明清也追溯不到。 案你的說法,那“鉸”字比“骱”字更沒資格。
發表於 2006-8-10 18:59:26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夢星羽在2006-8-7 10:03:30說道:[br]“甩”在粵語中基本上是作爲一個訓讀字存在, …… 因爲“甩”字其實纔真的是一個方言字——北方方言字,南方人根本就不用此字,所以一碰到這個“甩”字,廣東人惟有用與其意思相近的字去訓讀這個“甩”字。
你嘅意思係咪話南方人唔會用個seot1音呢?其實南方人都會用“甩”字,洗衣機“甩乾”啲衫,都係講seot1乾。“甩”字係咪同“不”有啲類似呢?“不”我哋一般都係講“唔”,但係“不嘍”就唔可以講“唔嘍”。
夢星羽在2006-8-7 10:03:30說道:[br]當“甩”在國語中表示“分開、分離”的意思時,粵語就會用“仂”字去訓讀“甩”字, 蓋因“甩”字在粵語中沒音讀,故祇能用意思相近的字去訓讀。
訓讀嘅定義係咩呢?係用音去訓讀一個字定係用字去訓讀一個字呢?根據網上嘅定義,應該係前者。即係話用lat1呢個音去訓讀“甩”字,如果你要搵一個意思較相近,音又較相近嘅“仂”字嚟表示“甩”,噉就變咗討論緊“甩”嘅正字(或本字)係咪“仂”喇。但既然你承認“甩”係被訓讀嘅字,即係承認佢係正字,只係音變成lat1,點解無端端又要拉個“仂”落水呢?
發表於 2006-8-11 05:54:10 | 顯示全部樓層

Re:甩gaau3個gaau3字點寫?

所謂的訓讀,就是用自己本身固有的詞彙去讀外來的詞彙。 學過日語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一點。 舉個日語的例子, 如“山”字,在日語中,“山”的音讀是“さん”(san),訓讀是“やま”(yama), 音讀就是模倣漢字的中文發音去讀漢字, 而訓讀即是用日語本身固有的詞彙去讀漢字。 在“山”這個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已經有與“山”這個概念相同的詞彙“yama”, 所以,當日本人用自己本來的“yama”這個詞去讀“山”時,這就是訓讀。 我再舉一個廣東人容易理解的粵語例子, 如“抓”字, 如果大家有留意廣東電視臺與香港的電視臺的新聞節目, 大家就會發現, 廣東電視臺會把“抓”讀成“zaa1”,而香港電視臺則會讀成“zaau2”, 應該說,香港電視臺的讀法是正確的,“zaau2”的確是“抓”的正讀, 那廣東電視臺讀的“zaa1”是從何而來? 其實廣東電視臺用的就是訓讀,即用“揸”(觰)字去讀“抓”字, 因爲“用手去抓東西”這個概念的粵語固有詞彙就是“揸”。 所以用廣東人固有的“揸”字的讀音去訓讀外來的“抓”字。 訓讀的概念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其實我們自己經常使用。 如“的”(dik1)字, 當我們廣東人用粵語去讀書看報時, 一遇到“的”字,除了“的士”、“目的”、“的確”等少數詞彙我們會老老實實地去用音讀外, 大部分的“的”(dik1)字會被我們很自然地訓讀成“嘅”(ge1)字音, “的”與“嘅”有甚麼關係嗎?難道“的”字是粵語“嘅”字的本字嗎? 當然不是! 這兩個字甚麼關係都沒有,祇是它們的意思相同而已。 “甩”(saa2)與“仂”(lak6)的情況與此相同, 兩個字沒有任何關係, 祇是意思相同而被廣東人用自己一嚮講開的“仂”(lak6)字音去訓讀“甩”字而已。 但祇有在“甩”字表達“分開、分離”的意思時,纔能用“仂”字音去訓, 而在“甩”字表達“搖擺”、“丟擲”等意思時即不能用“仂”字音來訓, 因“仂”祇有“分開、分離”的意思,而沒有“搖擺”、“丟擲”等意思。 而訓讀有一個規則就是兩個詞的意思必須相同或相近, 這樣訓讀纔成立,否則就是讀錯字,讀白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2 23:43 , Processed in 0.0774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