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592|回復: 25

[趣事趣物] 「南海一號」,我該從哪個角度凝視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8-21 18:5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前出外玩咗兩日,第一站系參觀「南海一號水晶宮博物館」,返來搜咗少少相關資料,發D上來:互動百科的--
南海一号-简介

南海一号模拟图

「南海一号」正式被考古界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南海一号沉没于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截止2009年8月)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纪实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RIJ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调查,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I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范围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张松先生和张威先生的共同宣传下,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   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   ●2001年4月,由于陈来发先生的捐助,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南海一号」出水●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加建造博物馆1.6亿。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127.htm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价值

发掘南海Ⅰ号是考古而非表演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于20年前被发现,出于各种原因始终让它静卧海底,未加过分扰动。在沉没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终于被整体「托出」海面。滋味难辨的是,昨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俨然成了旅游推介会,旅游局长唱主角,给记者的资料有不少是推介旅游的。沉船历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变。它不仅要适应广东耗资1.6亿元建造的水晶宫,更要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尚无确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卷入势利的利益考量。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Ⅰ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Ⅰ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Ⅰ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然而,南海Ⅰ号的众多谜团和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这让沉船现今的格局祸福参半。随着它被打捞出水,悬疑和担忧显得更加紧迫。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内部舱位的细节资料依旧不为人知,约莫估算的6万件瓷器尽管价值不菲,可并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此外,相较于零星发掘,眼下采取的整体发掘模式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风险同样存在。一旦离开原先的环境,沉船面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给考古带来怎样的影响?潜在的风险紧随南海Ⅰ号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的首要价值理应是考古价值,而决定这一价值大小的是古船的原初面貌。假若南海Ⅰ号的新环境不幸改变了沉船的历史面貌,其学术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水下考古在我国是新型学科,其技术力量与发掘实践密切相关。文保能力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南海Ⅰ号上早期出水的瓷器发生破损即为佐证。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真正的发掘挑战恰恰在出水的瞬间开始形成,或者说从海上丝绸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那天算起。这自然就牵涉到两种变量,关系考古界和政府意愿两个方面。广东考古学界对南海Ⅰ号抱有冷静的专业态度,这从不惜耽搁20年、反复论证方案等做法上可见一斑。可是,面对被秘密层层包裹着的沉船,具体问题强烈凸现,专业人士有无能力完美掌控这一珍贵资源不得不存疑。  

 技术不仅仅是唯一的障碍。移入水晶宫的南海Ⅰ号后续发掘或会持续十年甚至更久。如此漫长的考古时期事实上与政府对沉船的开发筹划有冲突。早在数年前,阳江乃至广东就将南海Ⅰ号作为旅游新项目加以推介。考虑到南海Ⅰ号的文化效应、政府对考古发掘的巨额投资,如此筹措也具充足的正当性。南海Ⅰ号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大面积铺开后,其耗费也需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如果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受限于考古节奏,财政拨款对南海Ⅰ号的支持动力还能持久吗?如果地方要求发掘工作服从盈利计划,会否加重沉船困境、削弱考古的本初内涵?

  记得今年年中时,关于南海Ⅰ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辞喧哗,不仅引起国内舆论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齐声责备与讥讽。对沉船夸张的定位既显示了唯经济论的宣介心态,也多少暴露了岭南文化资源不够自信的心理。实事求是地说,对南海Ⅰ号考古价值的评估刚开始,早早就圈定那么多宏大的意义不免草率。无论南海Ⅰ号的全部价值有多高,仍倚赖于对它富有成效的发掘。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其考古价值,取决于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能否排除技术风险、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历史原貌。  

 将其带进水晶宫的新天地,只是人为接续了南海Ⅰ号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写岭南的文化史,则需艰巨、细致的科学探寻。在此之前,虚于文保经费的跟进、专于所谓旅游亮点建设,恐怕已失掉平常心。无论如何,南海Ⅰ号目前仍是横亘在考古界面前的复杂命题,它弥足珍贵而不可再生,科学精神始终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态或培养看客的心态都应该收敛或节制,毕竟这是考古而非表演。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127.htm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海一号-沉船揭秘      
  1. 船主的身份是什么
  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腰带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大的富商?
  2. 船上人员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
  有专家推测,由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腰带、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Ⅰ号一起葬身大海。
  3. 当时船上生活如何
  考古人员曾从凝结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漆盒饰纹华丽,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拥有精致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
  4. 沉船是否超载?
  欧洲有两条著名的军舰,一条是瑞典的「瓦沙」号,另一条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他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Ⅰ号」是否也因为超载而沉船呢?
  5. 南海Ⅰ号始发地为何处?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
  6. 生活舱浓缩中国海洋时代?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已经有人估计可能会超过千亿美金。
  南宋的疆域狭小,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古船生活舱可以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
  7。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
  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http://www.hudong.com/wiki/%E5%8D%97%E6%B5%B7%E4%B8%80%E5%8F%B7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唔發文字喇,發相啦,呢個系水晶宮外觀:



20100819387.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館內簡介:


20100819414.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海一號個模型:

20100819392.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24:55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海一號個「寢室」--南海一號就瞓響呢度,用水浸住。。


20100819395.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2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水晶宮內裝修成古船內部嘅主展廳:

20100819397.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3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展品之一:

20100819398.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32:25 | 顯示全部樓層
博物館內,介紹達摩路過廣東嘅展廳一角:


20100819400.jpg
發表於 2010-8-21 19:42:51 | 顯示全部樓層
前兩年CCTV等不少電視臺就現場直播打撈過程。尋風唔通淨係睇TVB,永遠唔睇其他電視臺?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52:59 | 顯示全部樓層
D撈台留返你睇啦。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19:5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達摩壁,介紹達摩平生嘅幾件事:一葦渡江、十年面壁、面見梁帝(個樣好串咖,即系傲慢咁解)、一履走佬(好可能系「無鞋挽屐」走嘅出處來呀,呵呵):


20100819402.jpg
發表於 2010-8-21 19:59:51 | 顯示全部樓層
就係除非佢放Av我就睇!!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20:00:57 | 顯示全部樓層
呢個系什麼「石爪」之類:

20100819404.jpg
發表於 2010-8-21 20:01:31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我想問 紫鳳凰,你係唔係凈睇CCTV?
發表於 2010-8-21 20:0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點解冇拍到南海一號嘅相嘅?唔係開放參觀咯咩?
發表於 2010-8-21 20: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後來都有喺維基上高睇過啲資料,互動百科我留意過,發覺有好多詞條同維基如出一徹。
 樓主| 發表於 2010-8-21 20: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er.....


20100819413.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20:03 , Processed in 0.0658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