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居"同"出"嘅韵腹嗰个单元音嘅拼法变咗oe. 但系, "靴"嘅韵母(或者讲"香"嘅韵腹), 亦就系原来就拼成eo嗰个, 重保留不变. 亦就系话, 原来当成同一个单元音音位嘅"香腹"同"出腹", 而家拼法两家区别开来喇.
點解要咁改革? 你想想,「掉」嘅羅馬字拼法點拼嘅? 系 deu . 咁就說明 如果你拼「出」字拼成 cheut, 個 eu 韻腹 就有歧讀。
你試下寫呢行字: 將呱呱聲嗰只諸葛亮掉出去! Jeong gwet-gwet seng go jek Jue-got leong deu cheut heui!
鬼佬審起音來好辛苦。
我改成咁: Jeong gwet-gwet seng go jek Jue-got Leong deu choet hoei ! 咁就避免咗上述問題喇。
另外,我嘅「第二式改革」參考建議提到 w 同 u 介音嘅問題。 u 作為介音,當然比 w 要美觀。 羅馬字作為方便人名英化嘅 方案,美觀應該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傾向於建議 將該介音盡量從 w 改成 u,比如講 Gwongdung 改成 Guongdung. 但係,咁做嘅話,「呱」 guet 字,韻腹會有歧讀,同 「粵」 yuet 嘅韻腹視覺上等同起來喇,但重系必須讀成完全兩個唔同嘅韻母。
我就建議,在「呱」等極少數例子裡,為了避免歧讀,特保留 w 介音,避免 u 介音。 呢種解決辦法,就避免咗 penkyamp 入邊使用嘅,將 「掉」拼成 deau 嘅武斷方法(亦即系話,根據呢種 penkyamp 嘅「武斷 原則」,羅馬字裡嘅 「呱」要拼成 gueat)。 雖然 w 用於 gwet 終歸是另一種武斷,但 gwet 之武斷,總比 gueat 之武斷要簡單明了。 羅馬字無需要像 penkyamp 一樣深嚴,要「容易,直觀,簡單」。
那麼,為何威妥瑪要用撇號來區分送氣與否如此麻煩,而浪費b g d 呢啲字母不用呢?其實,呢個係當時所有漢語拼音方案嘅一大特色,因為bgd等字母喺英語中實質唔係指不送氣清音,而係指濁音,而濁音音喺普通話、粵語裏面係冇嘅,出於對語音事實的尊重,當時制定普通話拼音、粵語拼音嘅外國人,就自然不用上呢啲字母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