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新桂系

粵語的由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5 17:37:20 | 顯示全部樓層
Wedding Gown Tips Bustle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we think about as we study the styles and designs of wedding gowns is that it should look beautiful both during the ceremony and during the reception. After the ceremony, the bride usually wants to be able to move more freely, be able to turn easily, and perhaps be able to dance. If a gown has a detachable train, this is easily achieved.  But if you』re drawn to gowns without detachable trains, bustling the gown or the train is the answer. cheap bridal gownscheap Wedding dressesbridal gownsWedding GownsWedding GownsMother of bride dressesFlower Girl DressesFlower Girl Dressesglovebridemaid dressgloveProm DressWedding Gownscheap Wedding dresseswedding dresswedding dressesMother of bride dressesbridemaid dress2010 bridemaids dressescheap wedding dresses Sewing a wedding gown can b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projects you』ll ever undertake,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s for yourself, for your daughter, or for a friend. Some people sew one, and after it』s finished, can』t wait for the next opportunity to sew another. Other people find themselves involved in a much bigger project than they』d ever anticipated and feel slightly (or totally!) overwhelmed until the last stitch is put in.  Whether you』re tackling your first wedding gown or have sewn several, the tips below will help you avoid some wedding-dress dilemmas so that your sewing experience is enjoyable. Read on and let your imagination help you create a dream-come-true wedding gown.
Wedding Gown Tips  
發表於 2010-3-18 00:03: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粵嚟粵掂 於 2010-3-18 12:31 編輯
其實係唐朝之前「僚」與「越」冇乜明顯既區分,僚系來自壯語(古代的越語)的音譯,意思系自己人。 ...
新桂系 發表於 2010-3-15 11:10



   
多謝新桂生以壯民族嘅視角發表獨到而智慧嘅見解!新桂生不愧有真覺醒!

查實我對古越系(亦即古侗臺系)流變嘅睇法,同妳嘅差唔多,總體上一致。不過新桂生身係壯族,妳嘅感受同睇嘢嘅角度,自然同身為粵族嘅我有啲區別。

首先,喺公元七世紀(亦即支那嘅唐朝)之前,我哋嶺南仲係越人嘅天下,由北邊落嚟殖粵嘅漢人先民可謂寥若辰星,僅僅聚集喺各郡縣城入面,喺鄉郊村落根本就冇影。嗰陣嘅越人,喺自稱同他稱上高,先前嘅越經已變咗做俚僚,俚僚係越人族群當時嘅族稱。

俚僚,係一對文化血緣關係異常緊密嘅雙子民族,俚居東粵,僚居西粵同南粵,東粵西粵相界於東興貴港賀州一線,南粵就係今日以紅河三角洲為核心嘅北越。

西粵僚人位處更荒僻涉腳嘅粵江上源地帶,山高林密,更好噉抵禦支那漢人嘅同化,逐漸演進成今日涵蓋布壯、岱儂、布依在內嘅「大僚系」。

南粵僚人喺公元十世紀初就成功脫支獨立,起碼喺政令施發同族群流徙呢兩個層面,係有效噉阻斷咗嚟自支那持續嘅影響。政治上嘅成功獨立,意味著南粵僚人可以以更快、更堅實嘅步伐嚟完成自己嘅民族覺醒進程!所以,喺好早之前,南粵僚人就演進成今日嘅京族人。

而東興貴港賀州一線以東嘅東粵,就係俚人嘅天下。東粵俚人喺政治上高嘅際遇遠冇南粵僚人咁好彩,甚至乎仲比唔上西粵嘅僚人,起碼佢哋家陣經已畀支那界定成一個同漢人完全唔同、兼且有明顯區別嘅獨立民族,而呢個待遇,我哋東粵俚人嘅遺裔,直到家下都享受唔到!

我哋粵民族,源自古南越人,不過更加確切啲講,係源自古南越人嘅直系東支: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活躍喺嶺南東部超過一千年嘅俚族人!

今日嘅粵語,若然按譜系分,唔屬於今日嘅侗臺系,而屬於漢藏系裡頭一個傾向於侗臺系嘅特殊支系,地位係同藏語族,緬語族同一級別嘅,我哋可以稱之為漢藏語系粵語族,而壯語則屬侗臺語系臺語族。

今日嘅粵語,係我哋粵族人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嘅直系先祖:古俚族人遺傳落嚟嘅語言,係一種以原生態俚語為底層,搆合咗中世紀漢語成份而形成嘅一種非原生俚亦非原生漢嘅古克里奧爾語。後嚟,呢種俚漢搆合嘅古克里奧爾語喺俚族人裡頭傳播開去,慢慢噉取代原生態俚語而成為全體俚族人新嘅民族共同語,於是,粵語就誕生咗嘞,遺憾嘅係,俚族冇順利蛻變成粵族,而係畀支那有居心噉劃咗入所謂嘅「漢族」範疇裡頭!

今日嘅粵語,同當年嘅原生態俚語,經已不可同日而語,實是求是,呢點應該承認。不過,噉並唔阻礙當今粵語作為當年古俚語直系承繼者地位嘅樹立。

粵語族,係漢藏語系裡頭同侗臺語系親緣最緊密嘅一支,原因好簡單,粵語本嚟就係從臺語底跨語系演進過嚟嘅。

因為地勢同域內區位嘅關係,當年東粵嘅俚族人「漢化」程度比起西粵同南粵嘅僚人要深入好多,講句唔好聽,係入咗骨,甚至乎仲入埋髓。所以,要喚醒我哋粵族人嘅民族意志,就要用刮骨療傷,以大破大立嘅氣魄嚟徹底斬斷支根,以實現我哋粵民族嘅完全去支那化進程!

新桂生以「大僚」嘅視角,評點東粵嘅越人都係今日壯民族嘅先民,不過我唔認為係噉,無論於史、於當前嘅政治現實,噉嘅提法都會有損粵壯兩族嘅同盟關係。

西粵嘅僚壯同東粵嘅俚粵,係兩個各自分立嘅民族演進體系,僚壯之間係一脈相承,俚粵之間同樣係一脈相承;唔同嘅係,僚壯間嘅傳承係原生態嘅,而俚粵間傳承係克里奧爾化嘅。我諗有一點壯族朋友要搞清楚:東粵俚人嘅原生態古俚語,係唔可以將佢當成係當代壯語嚟看待嘅(古僚語或者可以),古俚同今壯係兩個唔同嘅傳承系統,我哋粵民族至係東粵俚人嘅直系子孫。

唔同西粵嘅壯民族,妳哋比我哋幸運,妳哋嘅獨立民族身份一早就畀支那政府所確認,而我哋粵民族,支害深遠,目前尚處喺民族覺醒、民族定向重新釐清嘅階段;我哋唔希望喺我哋粵民族呢個脆弱嘅時刻,畀有親緣關係嘅鄰族,將一啲本嚟屬於我哋嘅,尤其係喺血統同法統上高嘅承繼,據為己有。

今日嘅粵語,源自古南越人嘅直系東支:東粵俚人,輾轉發展到而家,成咗我哋粵民族嘅民族共同語,個中傳承雖然歷受支漢因素侵擾(克里奧爾化),不過古南越嘅底蘊始終喺度。

喺度,我要好唔客氣噉指出:某啲話粵語唔係真越語粵族唔係真越人,要做真越人就要廢壯泰嘅論調,唔單祇係侮辱緊我哋每一個粵族人,兼且仲係對東粵古俚族人,乃至對古南越人血緣同文化認同嘅全面背棄!

恢復粵壯兩族傳統友善而緊密嘅同盟關係,係我一個好重要嘅政治主張,中世紀俚僚兩族親密嘅同盟關係,前後延續咗過千年嘅時間,作為俚僚兩族嘅直系後人,粵壯兩族理應盡全力維繫呢個深具傳統嘅同盟!1851年1月11號,由洪秀全領導嘅粵壯兩族金田聯合起義,更加係粵壯同盟合作嘅光輝典範!粵壯同盟,共謀我粵大業!

儂智高係僚系嘅岱儂族人,佢脫支宋獨立,創建南天國,應該追認係我粵域內出現嘅第三個獨立時期,大成國順延係我粵第四個獨立時期。儂智高雖源於西粵僚人,不過但凡我粵嘅英傑偉事,無分東西,都要盡納!再舉個例:除咗將木棉花揀選為我粵嘅標誌之外,銅鼓,作為東粵西部俚人同西粵僚人祭祀嘅重器,西粵地域文化嘅象徵,亦應該被揀選成我粵嘅另一標誌!

以上嘅觀點同睇法,基本可以代表到真正覺醒咗嘅粵族人嘅心聲。


發表於 2010-3-18 09:52:42 | 顯示全部樓層
俚族的文化和語言受到漢族的影響,代仍不表示我們是漢族的一部份!!
是支那有心人強調大一統,忽略俚文化和漢文化的諸多不同
 樓主| 發表於 2010-3-18 11: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新桂系 於 2010-3-19 16:28 編輯

本人唔系民族學家,我對嶺南先民既研究系自己對嶺南民族既熱愛,我唔太相信民族學家所寫既民族區分既結論,因為係古代,特別系係嶺南地區,都系使漢語既角度進行書寫,比如講古書所寫的「百越」,其實系越人對自己既一種稱呼,實為而家壯話中既音譯,用漢語應該統一寫為「布越」。有時候,漢書以自己對嶺南民族既稱乎進行書寫,比如「南蠻」。讓人覺得好像嶺南有好多民族,其實不然,民族划分一般以四個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特征、共同心理素质。其實,俚、僚并沒有什麽區別,後三個特征係不容置疑的相同,關於第一個特征,由於而家既粵語唔系原生態既古代越人語,簡單無法比較,但係,如果,你識講壯話,就會發現,而家既粵語,凡是有与漢語唔同既語法既地方,都系壯語語法,凡是有係漢語中找唔到既詞彙,基本都系來自壯語既詞彙,我本人出生係廣西北部的河池,我地個度系以桂柳話(漢語西南方言的一種)為通用語言,冇粵語(白話),所有人都唔識講粵語,因為自己既愛好,係讀高中時候,自己通過收音機自學粵語,驚人發現以上所講的規律,覺得粵語對我地壯族人來講,很容易學,高中畢業後,我去廣州讀書,一到廣州,我基本可以使粵語溝通。後來發現廣西一些地方既「土白話」有更多的壯語詞彙。經過多年的對比,我堅信粵語系古代越人學習古漢語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漢語(呢個結論系我第一個提出來,目前從未有民族學家知道或認同)。
現在的問題系,呢個越人到底与而家既壯族系唔系同源既問題。如果你認為而家既粵人先民系俚人,其實俚僚系史書中并冇區別,俚同僚本來就系一個民族。我摘選嶺南民族研究權威黄现璠教授的一段話,看你信不信這些民族學家的話了。
俚僚關係
 僚(1ao、老)与骆音比较接近,僚应是骆的音转。也是「山麓」的意思。而俚呢?《后汉书•南蛮传》说:南蛮人「言语侏离」。 《廉州府志》在提到兄弟民族语言时说,其人「言多侏离」。《靖西县志》文艺篇有「其碑俚难容读」之句。《明江州志》风俗记也有「口唱鄙俚之词」之说,说明俚字是由{离字转来的,指的是南方兄弟民族语言问题。具体到壮族方面来,壮语的句尾有咧(俚)音,所以壮族的语言或歌词,常被说成俚语。由此看来,俚字系古越语的尾音,属语助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所以俚不是有别于僚而自成一族,俚与僚泛指僚族,故俚与僚常是同时出现的①。晋顾微《广州记》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都认为俚僚应该连称,他们无疑是把俚僚视为一体的。南北史和唐书,对岭南俚人,多俚僚并举。如《南史》兰钦传和欧阳颜传所载陈文彻一事。兰钦传说「兰钦……破俚帅陈文彻」。欧阳#传则说: 「兰钦征夷僚。擒陈文彻」同一个人,在同一书中,有时说他是俚人,有时说他是僚人,可见俚僚实为一族。再则, 「俚僚」两字快读便得「劳」(1ao)音,而「劳」与「六」 「骆」(1ao)音近,可见俚僚乃从「骆」字演化而来。单就「僚」字而言,「僚」应读作(lao),更明显是「骆」的转音,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僚溶合于俍,俚也随着消失了。
  俚僚是继乌浒的后继族称,从史书记载可以得到证实,也可看出两者的关系。《南史•苟匠传》中,有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苟裴为郁林太守征俚的记载,三国时吴人万震作《南州异物志》也说: 「俚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高梁(今广东阳江等地)五郡皆有之,地方数千里」。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俗载; 「交州夷曰俚人」《广东通志》载: 「海南岛之黎,原居南思、藤、化、梧、高等地,多王苻二姓,因从征至此,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据其地,称为熟黎。」从这些史书来看,从前两广地区俚人很多。海南岛的黎人,古称瓯骆。 「黎」显然是从「俚」转来的。顾炎武引《南裔异物志》指出: 「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②。在唐代史书中常见的「俚僚」,在宋代却写作「黎僚」③,这都可以说明俚、黎的演变关系。此外,《桂海虞衡志》又称海南岛黎人为乌土蛮,汉代贾捐之弃珠崖议又称珠崖(海南岛)为骆越人,宋代时则由「俚』』转为「黎」。《太平寰宇记》既称贵州(今贵县)「为古骆越地,秦虽立郡,犹称骆越」。又说:「贵州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综合这些记载,证明隋、唐时期的俚僚活动地区与前之骆越、乌浒地区相同,说明俚僚为骆越、乌浒的后继族称。
  僚就是古之骆越,在魏晋之后,不再称骆而通称为僚(1ao)。关于僚人,《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和东晋常璩撰的《华阳国志》都有记载。不过是指住在四川的少数民族而言。到隋、唐时,「僚」的记载发展为对活动在西南地区,其中包括两广、湖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了。闻宥教授所著《四川大学博物馆所藏铜鼓》一文小曾作如下的论断:第一,以风俗论,《汉书•贾捐之传》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鼻饮正是后来僚族的习尚。第二,以读音论,骆字应该与僚字有关,古音「骆」「雒」都读(1ak),僚作族名解时应读「卢皓切」(1au),尾声K弛化的结果变化为u,这正是可能的事。所以「骆」可以说是早期的译写,而僚字是较晚的译写。第三,以地望论,骆越的分布,除交趾、九真而外,还及于珠崖、儋耳,即今海南岛等地。上引贾捐之的话,虽似乎泛论「南方万里之蛮」.但本为元帝出兵珠崖而发,所以这一带显然也有骆人。由此看来,所谓骆越铜鼓,正等于说俚僚铜鼓,不过前者为汉代的说法.而后者为南北朝的说法而已。闻宥教授的这些论断是很有道理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1 08:46 , Processed in 0.0608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