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neolite 於 2009-12-30 14:10 發表 「直不甩」就係「笔直」嘅意思啦,神七都解释得好清楚,「不甩」就係古时候「笔」嘅一种读法。「楚謂之聿wat,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fat,秦謂之筆bat。」所以律古音lat都好正常啊。粤语係古汉语,经历咁多个朝代,所以我觉得有咁 ...
噉就麻煩你幫下低嘅字、詞解埋話:
粵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9]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目前粵語中非漢語成份詞語約佔15%,比重不大但幾乎都是核心詞彙,使用頻率特別高,在日常口語裏面幾乎在每句話中都會出現。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裏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