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penkyamp 於 2008-9-9 13:18 發表
好心你啦。你个音标表都画公仔画出场啦,就承认广州话「四」入边系 [e] 啦! 你明明喺呢个表入边,将标作 I 嘅元音,放喺意大利 [e] 同法国 [e] 中间。你想下,放喺意法 e 严式音标间嘅元音,唔系 e 系乜? 「广东话拼音字输入软件 ...
... 真是無語,第一個圖是瑞典語的音位圖來的。。。瑞典語的 [ I ] 極接近IPA[ e ],人家都知道要寫[ I ],何況是粵語。。。粵語的[ I ]在第二個圖里面啊。大佬啊,只是開口度在意法e 之間啵,舌位不是啊。你自己拿把尺量下廣州話的 [ I ] 同國際音標[ e ]以及 [ I ]的直線距離啦。
[ I ] 同 [ e ]的距離比[ i ]更加近我是承認的。但是,兩個不同的音素可以歸納為同一個音位。但是反過來,如果根本兩個音素都分不清,就不能把它們歸納為兩個對立的音位啊,你分都分不清,怎么對立啊?? 你講 lEm 同 lem ,問問人是否可以分得清啦。而且事實就擺在眼前,那么多的 ei 韻字,你都找不到 Ei / ei 的對立,已經說明E, e 是很難分清的兩個音素,歸納為同一個音位一點問題都沒有,e就是E的條件異讀。甚至諸如 em, ep 這些韻讀E,e都沒所謂的。如果用我的方案,[ I ] [ e ] 很相近沒錯,但是在 -k, -ng 的影響下,[ I ]根本不會有機會和 [ e ]對立(而是同 e 的條件異讀版本 E 對立)。而在出現[ e ]的地方,就有I 的條件異讀版本[ i ]同它對立,清楚明了,干手凈腳。
粵語中的對立可以這樣解釋:寬窄對立,文窄白寬,腭音前窄口類元音讀同音位中張口較大的音素。就這樣就解釋了為何 aa, a 對立,為何 i, e 對立了。并且也解釋了為何 i 有 [ Ik ] 變體, e 有 [ Ek ] 變體了,而 aa, a 沒有了,因為 e i 的張口度都較小,aa, a張口已經夠大,不需要在腭音前變讀。因此,粵語的張口度變大主要分兩個級別,首先是受腭音影響變大(同音位中的變化),文讀變白讀(寬窄對立元音間變化)。
我叫你解釋 i -> e 的對立問題,并解釋它們與 a -> aa 如此相似的原因,你不解釋,就在這里東拉西扯,說明你的系統就未能比較完善地考慮到廣州話中的對應現象。
i -> e的現象不是粵語獨有的。比如:拉丁語的 siccus (干燥的)變成意大利語的 secco(相當于白讀讀音). 這里的 sic 和 sec 音節就是入音。拉丁語就讀如 [ sIk],意大利就讀如 [ sEk ]。你成日講什么拉丁,人家古羅馬人也將[ I ] 用拉丁字母 i [ i: ]來記,為何你的方案反而用 e ? 如果要說符合拉丁文習慣,在 入音-k 和 -ng 音前寫的 e 音只能是代表[ E ],[ I ]音用 i 記更符合習慣。
[ 本帖最後由 melop 於 2008-9-9 14:46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