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粵嚟粵掂

[掌故傳聞] 東西粵交匯嘅咽喉---羅定歷史文化述略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05:26 | 顯示全部樓層

fficeffice" /> 

 羅定歷史遺迹遺址一覽

 

   

  遺址:瀧州城遺址、開陽縣治所遺址、建水縣遺址、羅定州城(瀧水縣城)遺址、羅鏡所城遺址、分界鎮金田爐下自然村冶鐵遺址、船步鐵爐村冶鐵遺址、羅平鎮營下村冶鐵遺址、太平天國淩十八抗清羅鏡戰役遺址、龍灣制藍工場遺址、新榕制藍工場遺址、大芒山瑤族居住遺址、羅罅崗、李屋頂、牧牛河、舊縣頂、鯉魚崗、長崗等山崗遺址、東周時期百粵先民村落羅罅崗遺址、加益鎮的大芒山“十二路火灶”的明、清時期瑤民村落遺址、羅平鎮東岸山崗春秋戰國時期百粵先民活動遺址、泗綸鎮天堂項明、清時期盤姓瑤族先民村落遺址、雲蓋頂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生江瓷窑遺址、開陽縣學宮遺址、分界劉三姐歌墟遺址、蘋塘下山洞遺址。

 

  古塔:三元塔、文峰塔。

 

  古井:雲龍書院井、羅鏡大井、羅鏡區壽年故居前大井、道前井、淩十八投井徇難井。

 

  古城堡:大邏堡、潭白故城、建水故城、羅定古城墻。

 

  名人故居:蔡廷鍇將軍故居、譚冬菁故居、林一元故居、歐壽年故居、擷園、葉少泉故居、彭佐熙故居、陳章故居、沈光漢故居、王作華故居。

 

  古民居(圍屋、蚝殼屋): 南九座屋、金鶏大垌八角樓、大夫第、樓脚、十鑊耳屋、梁家莊園、藍村九座屋、羅鏡十二座、平西竹圍辛就和、泗綸青桐黃姓大屋、陳福初樓。

 

  古橋:金鶏石硤坡拱橋、嶺拱橋、西岸橋、鯉魚橋、牛崗石橋、周沙橋。

 

  古祠堂:譚禦史壽海公祠、興濂書院(陳家祠)、古模陳公祠、剌史祠、譚祝黃氏宗祠、三達祠、平田古祠、 感黃氏宗祠、山田陳氏宗祠、赤坭陳氏宗祠、羅鏡葉氏宗祠、岡頭水賢良書院。

 

  書院:羅定學宮、菁莪書院、羅西書院、譚祝黃氏私塾。

 

  古墓:羅鏡南朝墓、雙東譚壽海墓、附城蛇塘譚寶川墓、張廣揚、張昌墓、傍城岡古墓。

 

  坊表碑刻(牌坊、碑版、石刻):駙台翁氏牌坊、羅鏡陳氏節烈坊、蓮花石雕、石人、三都水路船漿碑、粵軍第三師羅鏡戰役陣亡將士墓碑、會館章程、街巷挑擔會館通議、龍龕道場銘。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越南國王”小考
 
 
   
  舊《羅定市志》裏有關“越南國王”的記載:“阮福說,越南國王,越南舊爲中國藩屬,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人侵其國土,王入朝請援,清廷出師與法人戰,初,清兵屢敗,嗣將士奮勇殺敵才戰勝而和議成,越南改隸法國。時王無所歸,往依兩廣總督張之洞,十四年(公元1888年),之洞以羅定地僻民醇,置王于此,王遂與從臣魏克喬、宋維新等十餘人,徙居州城北關廟,政府令桂稅局月送旅費銀五百兩,王等出入起居尚行君臣禮,月朔朝賀,每逢慶典,用紙裝成龍殿,禦臨群衆,慶祝如故。王年近六旬,精神矍鑠,狀貌魁梧奇偉,隆准大耳,雙手垂膝,失國播遷之感往往于吟咏發之。其寓所門聯雲:野城高興何如謝,陋巷清風願願學顔。十七年(1891年)徙連州。

  其作有流寓詩:

  流落瀧江近兩秋,而今剃發已髯頭;
  英宗返國成虛願,劉表依人乏遠謀。
  梟獍殘城餘瓦礫,蛟龍失水懶遨游;
  倘非誤聽和戎策,振作精神再補甌。”

  此外,他的從臣亦有賦詩,在金公廟內亦有他君臣之詩句,均見于舊《羅定市志》。
他寓居羅定的時間至今已有九十餘年,非百老老人不能目睹其人,他寓居的北關廟亦已拆改小學,有關他的材料,僅爲傳聞。

  從他所作的詩句來看,這個有家歸不得的“流亡皇帝”,常常借詩意抒發他憂國憂民之感情。他借用了中國人物的典故故事,來比喻他的不幸遭遇和複國决心。他門聯裏的“謝”和“顔”是指晋人謝安、謝玄和孔子的學生顔回。

  謝安,晋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以妓相隨,從人爲語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年?”四十餘始出,爲桓溫司馬,與其侄謝玄,以八千精銳破苻堅八萬雄兵于淝水,一戰,晋朝江山得救。顔回,孔子的弟子,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二十九,發盡白。其流寓詩裏提到的英宗是指明朝英宗朱祈鎮(公元1436年——1449年正統)(公元1457年——1464年天順)。我國歷史上有三個英宗,宋英宗趙曙(公元1064年——1067年),元英宗碩德八刺(公元1321年——1323年),而以明英宗朱祈鎮與詩的內容相符。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刺也先入侵,英宗親率師禦敵,著其弟郕王祈鈺留守京師,八月,英宗到了大同,回師至懷來縣土木堡,也先發兵襲擊,英宗被俘,文武百官隨員大多死難。郕王監國,九月遂即帝位,尊英宗爲太上皇。公元1457年,英宗復辟改元天順,殺于謙等,廢景帝爲郕王。劉表,三國人,擁荊州,鎮九郡,兵强糧足,劉備往依,後來把荊州托會劉備。此外,歷史上有王粲依劉(表)的故事,謂“事其于賓主,不得爲美事也”。這裏的意思是寄人籬下。這艱難的處境是不大好受的。

  舊《羅定市志》記阮福說在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入中國,而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才被張之洞安置于羅定,後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再從羅定徙往連州。此間,1885年——1888年有三年,他的行踪未有記。張之洞任兩廣總督的時間是1884年(光緒十年)8月28日至1889年(光緒十五年)8月8日,其時間也相符。

  但據查《越南近代史》和《中外歷史年表》,發現當中出入很大。首先,從1848年阮氏翼宗福時嗣德元年開始到1888年11月,越南鹹宜帝被法俘獲,後被流放非洲,前後四十餘年,在越南曆呀上幷沒有叫阮福說的國王。我們把這期間的越南國王,姓名、帝號列于後:

  1848年——1883年
  阮福時,翼宗,嗣德帝,1883年6月死。

  1883年
  阮應禛,翼宗弟之子,育德帝,三天即廢。
  阮洪佚,翼宗弟協和帝,十月被殺。
  阮福昊,簡宗,堅國公洪侅子。

  1884年
  阮福明,簡宗弟,咸宜帝。

  1885年,法與親法派大臣立堅國公洪侅長子阮福升,號景宗。

  1885年鹹宜帝被迫出走河靜一帶,號召勤王。直到1888年11月,鹹宜帝被法軍俘獲,流放于非洲阿爾及利亞,後客死非洲。這裏,簡宗、鹹宜帝、景宗都是史弟關係,與阮福說流寓詩所述內容相近。那末阮福說的“說”是否是因音譯不准而誤讀呢?查越南國王請援于中國的有嗣德帝(1883年)、協和帝(1883年)、鹹宜帝(1885年),那阮福說是否就是鹹宜帝,而留在國內的是“鹹宜帝”的替身?似不可能。因爲鹹宜帝在河靜一帶堅持抗法鬥爭三年多,如果鹹宜帝不親臨抗法前綫,就沒有號召力。據此,我認爲,流寓于羅寂靜的阮福說幷非越南國王,而是王族,從他年近六旬,德高望重,幷且帶有隨員的情形看,他即是鹹宜帝之父親或王叔。他曾被往中國請救兵,而後來流亡于中國。此說是否成立,有待今後作進一步考證。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廣東榕樹王
 


  在羅定市加益鎮石頭村河壩寨有一棵17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樹,是廣東單枝第一大榕樹,因此被人稱爲 “廣東榕樹王”。

  這棵大榕樹離村寨約三四百米,像一座小山丘,站在榕樹底下,濃蔭蔽日,凉意頓生。只見巨大的主幹上生出9根枝幹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就像9條游龍一般(見小圖),蘊涵著强大的生命力,最粗的枝幹估計要四五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枝幹也要兩人才能合抱。主幹上有個巨大的樹洞,洞口之大,如一頭大象。

  一位年過六旬的村民說,據他目測,這棵“榕樹王”樹高超過30米、占地面積近十畝。當年他的爺爺也不知道這棵榕樹的樹齡有多大,有的人說有500年,有的說800年,目前還無人來考證。

  前些時候有不少游客出于好奇,嘗試著合抱大樹,結果需17人才能合抱。

  “榕樹王”附近還長著幾棵榕樹,雖然與“榕樹王”相比小了很多,但樹幹也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14:17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定深藏大瀑布fficeffice" />

 

在羅定龍灣旅游區內瀑布大小兼備,形態各异,其中東側峽谷內有一道落差近300米的瀑布猶如天河傾瀉而下,蔚爲壯觀,這處瀑布目前尚未有人精確測量過其落差,與增城新近發現的瀑布落差誰更大還無法斷定。

 

另外,在南部峽谷內有數百條大小瀑布,自山頂至山脚連綿不絕,瀑底積水成潭,瀑潭相隨,景區內有蠑螈等珍稀生物。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瑤民劉第三起義


  明代的廣東羅旁山區,是西江瑤族主要的聚居地,其地東與新興縣接壤,南連陽春,西抵廣西郁林,岑溪,北臨西江與肇慶,封川,梧州等地相連,是當時兩廣水路的交通要道。從元末起,羅旁山瑤民就不斷起來反抗封建壓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瀧水縣(今羅定)瑤人劉第三率領羅旁山瑤民反抗元朝統治,揭開了羅旁山瑤民起義鬥爭的序幕。此後的二百餘年間,西江流域瑤民與封建明王朝又展開了持久的浴血奮戰,起義鬥爭一直沒有間斷和停息過。

  清康熙金光祖《廣東通志》卷二十九載:“(明)洪武十二年(1389年),瀧水縣(今羅定市境)瑤人劉第三者,自元末爲害,已非一日,是年複聚衆寇掠,朝廷命指揮劉備討平之。”劉備官兵進入瀧水瑤山,“焚山搗穴”大肆摧毀瑤山瑤寨,堅持了十餘年的羅旁山瑤民起義,暫時走向了低潮,但西江流域其他地區的瑤山仍堅持與明王朝封建統治繼續抗衡。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羅旁瑤事件


  宋以後,湖南五溪瑤南遷,進入西江雲開山脉和雲霧山脉居住,兩山之間的瀧水古縣亦處于瑤族社會範疇。自明以來瑤漢兩族之間經常發生摩擦乃至釀成更大的民族矛盾,以羅旁爲中心的瑤民多次發生反抗漢人的起義,攻城奪地,甚至攔截西江過往的商船,到明萬曆四年,明政權派淩雲翼督領十路大軍,從東西兩翼開進大雲山和雲霧大山,將瑤人趕出家園,這就是歷史上大征羅旁瑤事件。

  此役後,明政權將瀧水縣升格爲羅定直隸州,東面設東安縣(今雲浮),西面設西寧縣(今郁南),歸羅定州管轄(意思爲:羅旁已經平定,東西山也得到了安寧),此後,實行了長達百年的軍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欽差整飭兵備道作爲州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兩縣,“三羅”名稱由此而來。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南粵洪兵之淩十八堅守羅鏡之役


  淩十八乃于七月十一日(1851年8月7日)攻下羅鏡,打開出梧州或上湖南的通道,是志在會師。後被圍羅鏡,乃圖固守,仍舊念念不忘“廣西兄弟前來救援”。“常存抱柱信”的兒女感情,豈能望其項背?

  淩十八攻克羅鏡才四天(七月十五日),兩廣總督徐廣縉就率兵到達高州城,派巡道宗元醇帶兵到信宜,設立西路大營,截斷義軍回信宜之路,開始進攻羅鏡圩;不久,新會參將衛佐邦部扼守大鑼營要隘,清軍在太平圩設東路大營,對羅鏡形成合圍。淩十八進退不得,便設防堅守。他憑險構築三層防禦工事:第一層,外圍修築堅固土城20多華里,後築炮樓、炮臺。第二層,在土城與圩之間的山林、水田、開闊地中間築大小炮臺,挖陷坑、陷阱,樹林中、墻邊均羅列炮位,縱橫呼應;炮臺前、各炮之間各有陷坑。第三層,圩內又分裏、中、外三層:外層是在圩外設置陷坑、陷阱;中層環圩開濠,濠內伏設大炮;圩內用磚堵住西圩大街口,惟留東圩出入,街口也坑塹重重,可通城內的入口設置炮臺,遍地暗布竹釘、竹簽,遮上浮土。同時,開倉濟貧,發動群衆參軍,自製火藥,廣儲糧食。

  八月初十(9月5日)後,徐廣縉從全省調來兵勇萬名、民團二千多人,大炮多尊,反復進攻羅鏡,均無法越雷池一步;高廉巡道宗元醇到水擺督戰,“連戰亦無功”;制禾草牌抵禦義軍大炮,義軍縱火燒死清軍很多。年底,徐廣縉親到信宜指揮,在羅鏡圩外挖濠、築墻、濠內灌水,想把義軍困死。淩十八誘敵攻打西圩,伏炮殺清軍百餘名。二月十八日(1852年4月7日),夜半,淩十八奇襲敵營,殺死素稱“膽勇爲一軍冠”的黃岡都司饒成龍,砍傷把總數人,斬清軍百餘人。官軍連戰皆敗。宗元醇多次想遁逃離陣,都因徐廣縉在城而未敢成行。三月廿四日(5月12日),起義軍計誘敵人深入東圩而全殲之,斬守備鐘慶瑞。徐廣縉惱羞成怒,殺了兩個千總,把另兩個千總枷號示衆後流放。徐調高州鎮總兵福興來攻,連攻十餘日,均被起義軍擊退。咸豐皇帝哀嘆:“朕寢饋之不安矣!”

  咸豐二年五月初一日(1852年6月18日),廣東巡撫葉名琛到羅定督戰,斷絕淩十八義軍糧草,迫使義軍采食野草、樹葉,餓死者衆。六月初四(7月20日)、初八日,清軍兩次攻鬼子墊炮臺和火藥庫,淩二十八傷腿。在饑腸轆轆、主將受傷的危境中,起義軍鬥志旺盛;誦經之聲,猶聞于敵營,葉名琛吃驚不已。六月十二日(7月28日),清軍傾巢分三路,每路各分三層五隊猛撲羅鏡圩。此時,起義軍剩下不過百人,彈盡糧絕,饑餓難忍,仍盡最後一點力氣,與敵肉搏,傷斃清軍337人。最後全軍壯烈犧牲。徐廣縉等的奏摺,也說義軍“視死如歸”,“堅忍信從”,光緒《信宜縣志》說“其黨數千人,竟相從餓死而不變”。真是農民起義史的光輝篇章。

  淩十八一家,他本人和淩二十、淩二十四均爲保衛羅鏡圩而英勇戰死,淩玉超、淩二十八和淩十八的妻子在戰鬥中被俘犧牲。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定空降戰役


  1945年春天,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戰事節節勝利。三月攻占琉球島,距離東京只有440海裏。中國軍隊也于4月27日發動了湘粵桂總反擊戰,至7月24日即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重鎮。日寇連忙收縮兵力,命令其在廣東的部隊迅速向北撤退。

  7月30日,日軍130師團12000餘人,由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啓程,星夜向羅定機場開進,妄圖由此空運與其華中部隊靠攏。在昆明,成立不久的中國陸軍突擊總隊司令部,命令上校張博(福建邵武人,黃埔八期畢業)立即率領從印度密支那基地受訓歸來的第一傘兵突擊大隊奪取機場,截斷敵人空中逃路。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傘兵空降作戰。淩晨3時,張博率隊登上7架運輸機,在馬達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驀地升上了夜空。機群飛抵羅定機場上空,600健兒借助黎明前的黑暗,魚貫躍出機艙,直到快近地面方才張傘。他們以猛烈的火力,將守備日軍全部肅清,然後迅速搶占指揮塔、機庫。

  奪占了機場,張博立即命令炸毀跑道、油庫,然後利用機場崇山峻嶺、河流環繞的有利地形。迅速搶修陣地,埋設地雷,將日寇第130師團堵在山外。

  從7月底至8月12日,他們與日寇130師團大戰旬日,斃敵1000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鬥時,張博親自手刃一名鬼子中佐大隊長。可是,他們却爲20倍于我之敵團團圍困,張博膝蓋中彈受傷,仍英勇指揮,奮力殺敵。

  1945年8月13日,戰場忽然寂靜,迎面的敵兵展現出一片白旗。張博以爲日寇在招降,他下令戰士們各寫遺書與家人話永別。正當大夥慷慨悲歌之際,無綫電傳來大好訊息:“日本向盟國無條件投降了!”

  滿身血污、疲累不堪的張博,奉命莊嚴宣布:“我代表中國軍隊,正式接受了130師團的投降……”

  數天以後,在昆明住院養傷的張博,收到中國陸軍突擊總隊司令馬師恭的嘉獎令:“茲有本部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張博,于三十四年七月間率領第一、二、八、九、十隊參加湘粵桂總反攻,在廣東羅定機場與當面敵130師團血戰旬餘,被敵數度包圍夾擊,在戰况極呈惡烈之中,奮勇用命,機謀果敢,從容應戰,斃敵官兵千余員名,戰果輝煌,終能挽救危局,確保陣地,殊堪嘉獎……”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24:59 | 顯示全部樓層

蔡廷鍇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廣東省羅定市人。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兵來滬,幷進一步製造事端,甚至無理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里。國民黨這政部長何應欽及張靜江先後勸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撤兵,蔡表示反對,認爲十九路軍駐地是中國領土,殊無撤退之理,我十九路軍守土有責,萬一日軍膽敢來犯,决定迎頭痛擊。1月23日,蔡與蔣光鼐在上海召開了十九路軍駐滬營以上幹部會議,决定抵抗日軍的各種部署。24日,蔡又至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表明抗戰决心。雖然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退讓,日軍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1月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爲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群衆的鼓舞、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綫督戰,激勵士氣。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十九路軍全軍約三萬人,加上2月中旬來援的張治中第八軍,計共只有4萬多人。日方經不斷增兵約七八萬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飛機、戰艦。但十九路軍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憑著民族精神,與敵血戰33天,前仆後繼,死傷約萬人,經歷了閘北巷戰、吳淞要塞戰鬥、八字橋戰鬥、蘊藻浜戰鬥、江灣與廟行戰鬥、瀏河戰鬥等戰役,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餘名,四度更換指揮官。最後,由于國民黨政府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鍇、蔣光鼐等于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决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日軍經過十九路軍嚴重打擊,侵占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鍇由于指揮淞滬抗戰功勛卓著,被海內外譽爲“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七七事變”後,全國軍民奮起抗戰,蔡廷鍇愛國心切,趕抵南京共赴國難。但蔣介石僅委以軍委會特任參議官這一虛職。11月,蔡在南京被車撞傷,回羅定休養。1939年他先後出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所部駐桂南、粵西。11月日軍在防城、龍門等地登陸,進攻南寧,蔡廷鍇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從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會戰中,指揮桂南及廣東南路各部對敵作戰。7月,二十六集團軍改爲粵桂邊區總司令部,但所轄部隊皆調離,只剩些游擊隊,蔡成無兵司令,無法實現抗日抱負,乃于9月辭職。以後幾年,蔡以特任參議官虛職閑居桂林。1944年8月回歸羅定後,與譚啓秀等組織抗日游擊隊,打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爲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蔡與李濟深、何香凝、李章達等于1946年3月在廣州正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以實現革命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爲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當選第一、二、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二届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届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對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幷前往朝鮮慰問中朝軍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在北京病逝。

  羅定人民爲緬懷他的豐功偉績,造福桑梓,于一九八九年冬創辦廷鍇紀念中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07-8-13 05:4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區壽年

 

  區壽年,字介眉,1902年生于廣東羅定市羅鏡。曾任廣東三水縣守備。

  1932年1月28日,區壽年時任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師長,率部駐防在上海閘北、吳淞、南翔一綫。日軍大舉進攻時,區壽年指揮駐守閘北的全團官兵奮起反抗,打響了對日抗戰的第一槍。

  1937年“八一三”第二次淞滬抗戰爆發時,區壽年時任十九路軍176師師長,率部開赴上海前綫,再次抗擊日寇。

  受統帥部升任48軍軍長後,在大別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幷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配合對日作戰,最終爲蔣介石不容,被免去軍職。

  區壽年的祖上曾有人中過武舉,後來家道中落,農民出身的他只讀了幾年私塾。17歲那年投奔蔡廷鍇的軍隊。那時候,區壽年叫蔡廷鍇做叔叔。

  1932年1月,區壽年率部駐防在上海閘北、吳淞、南翔一綫。日軍在上海閘北挑起事端。1月25日,蔡廷鍇試探區壽年口風說:“中央决定對日和談退讓,如果不聽話就要換防,怎麽辦?”區壽年憤慨地表示:“如果真的要撤退,寧可不再做軍人,回家種紅薯好了!”

  這場仗從1月28日深夜開始,一直打了33天。日軍狂言四個小時可以拿下,却三次換司令官,四次增兵,最多一次增至10萬人。

  1942年,國民黨的戰地服務團中有的人宣傳抗日口號喊得太響,蔣介石便把這些人抓了起來。區壽年當時保釋了一些人,被蔣認爲是包庇縱容共産黨,處以撤職查辦,調去重慶陸軍大學特別班洗腦。

  兩年後抗戰勝利,蔡廷鍇在香港創辦民主運動陣營,隱晦地問區壽年是否有意參與。區壽年時任第26集團軍副總司令,對蔡說:“我與你不同,你是名人,我是帶兵的,不懂搞政治,幫不上忙。不如我留在軍隊,你隨時調遣我,這樣我還可以掌握住一支部隊來幫你。”就這樣,他從此失去了加入民主革命陣營的機會。

  區壽年爲人風趣幽默,喜歡下棋喝酒,在軍隊中尤其愛騎馬。他主張做人要有骨氣。


沈亦樵

 

  沈亦樵身高一米七八,十分善戰,也相當牛氣,常對兒子說:“沒有國就沒有家”,幷隨時準備在戰爭中犧牲。

  沈亦樵十多歲便主動參軍打仗,當年十九路軍六十師軍需處長沈鎮源見他年紀太小勸他回去,他一臉傲氣說:“我就要去,我不怕死!”

  二十多歲時參加抗戰的沈亦樵,與其他敢死隊員輪流晚上襲擊日軍。他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肉搏戰時,常置身槍林彈雨間,却每每逃過凶險。沈亦樵總是沖上前去不怕死,反而連傷都沒受過。有一次,他背著一頂家鄉用竹織成後塗上桐油的桐鼓帽去打仗,打完後回來發現帽子上‘十九路軍’的‘九’字被子彈打到爛了,但他却全然不知,非常好命。

  沈亦樵三十多歲時,升任十九路軍某軍團長。

  “文革”時期,沈亦樵被抓去游街時問到:“你打仗時殺過多少人?”他抬起頭,義正辭嚴地答:“不計其數!”

  “文革”後,關于他的生平資料全部燒毀,連一張照片都沒留下。

 

發表於 2009-4-25 02:24:57 | 顯示全部樓層
叫做「罗定」,是因为这里有个叫「罗X」的地方(越音汉译),明 朝 政 府 镇 压 了瑶族人的起义。
 樓主| 發表於 2009-10-17 08:57:1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使君子 於 2009-4-25 02:24 發表 叫做「罗定」,是因为这里有个叫「罗X」的地方(越音汉译),明 朝 政 府 镇 压 了瑶族人的起义。

 

羅定雲浮鬱南一帶支那明朝嗰陣叫做羅旁,後嚟支那明政權鎮壓羅旁瑤民嘅作反,先將羅旁改名做羅定,雲浮一帶喺羅旁東邊,叫東安,鬱南一帶喺羅旁西邊,叫西寧。羅定東安東安集埋一齊搞咗個羅定州,所以羅定雲浮鬱南泛稱「三羅」。呢三個縣歷史淵源深厚,人文同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3:50 , Processed in 0.0948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