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我縣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到1966年全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經歷十年的全面內戰,民族元氣大傷,國民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困難。市場上從糧食、油料、棉布、鮮魚、肉類,甚至洗滌用的肥皂、照明的煤油,都要定量配售,而且數量十分短缺。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和以前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正確的路線,國家步入現代化建設軌道,從此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市場物資逐步充裕,改變了過去三十多年來糧、油、布等憑證定量供應的狀況。就糧食消費而言,根據統計部門的農民家庭經濟抽樣調查,自1984年—1989年5年來,人平稻穀消費248—255公斤,農民糧食充裕。豬肉、家禽、魚蝦,蛋類亦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告別了過去城市居民每月人平供應豬肉4市兩到1市斤的短缺歷史。人平生活消費的支出,1984年456元,1989年886元,5年間增長成倍;到1999年,農戶人平生活消費支出增加到3350元。 城鎮居民收入逐年增加。1979年,全市職工的平均工資為609元,1989年增加到2417元,1999年增加到8250元。農民全年人均純收入1979年為165元,1989年增加到1080元,1999年增加到4567元。人民手上有錢,銀行儲蓄年末餘額逐年增加。1979年城鄉居民存款餘額僅5126萬元,1989年增加到6.67億元,1999年增加到77.57億元。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十分顯著的改善。吃的,糧食由過去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由粗糧到優質糧,品種由單一的大米到米、面、麥片、面製品。油類由每月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不單有花生油,還有粟米油、菜油、調和油。肉禽魚蝦鮮蛋供應十分充裕,過去吃得比較單調的農民,生活消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據統計部門在第八個五年計劃結束的1995年抽樣調查,當年農民平均每人消費肉禽魚蝦鮮蛋51.54公斤。 穿的,由過去棉布限量供應到敞開供應,衣料的質量日趨時髦,花色品種日新月異。人們穿衣早已不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狀況了。城鄉人民的衣著,趨向講究布質優良,款式新穎。 住的,近二十年來,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過去城鎮住宅建設甚少,不少家庭都擠在租住的舊房內。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台城就新興了12個居民住宅區,至1989年,全鎮新增建築面積108萬多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住宅面積的3.5倍,人均住房面積11.65平方米;到1999年,台城的人均住房面積又提高到18.62平方米。農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1994年人均擁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或磚木結構的生活用房面積24.99平方米;1999年,又提高到人均27平方米。 用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庭生活結構也有很大的改善。日常必需的燃料,已由燒柴、燒煤到使用石油氣、電飯煲、微波爐。洗衣用洗衣機。調節室內溫度使用電風扇、空調機、暖風機。1978年前,絕大多數家庭都沒有電視機,二十年後,電視機已普遍進入家庭,並且由黑白電視機改變為彩色電視機,由小熒屏改變為大熒屏,還有方角、平面、投影式的大屏幕電視機。VCD影碟機、音響、家庭影院已經進入城鎮家庭。市統計局調查顯示,家庭擁有的耐用機電消費品逐年增加,1994年,我市每百戶農戶擁有自行車280輛,電風扇264台,洗衣機19台,電冰箱5台,電視機88台,收錄音機65台,照相機3部,熱水器4台,電飯煲104個,錄像機3台,電話6台,摩托車8輛,液化氣灶具39台。二十世紀末的1999年,家庭擁有機電消費品無論品種結構和數量又有新的變化。每百戶農民擁有摩托車15輛、電視機106台、洗衣機28台、電風扇252台,電冰箱、熱水器、錄像機、空調器等也有相應的增長。 我市是個僑鄉,體現人民生活的變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生活必需品由依賴親屬從國外、港澳寄進,變成了國內自給。過去不少華僑、港澳同胞給在家鄉的眷屬寄物資,六十年代寄食物,七十年代寄衣物,八十年代寄電器。到九十年代以後,這種狀況已經徹底改變了,不少旅外鄉親回到鄉來,認為家鄉的物質豐裕,價格便宜,還買了衣物帶到國外去。 五十年臺山僑鄉走過的路,如同全國一樣: 我們高唱《東方紅》, 當家作主站起來; 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富起來。 繼往開來的領路人, 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 回首500年,歷史風雲變幻,社會變革進步,錦繡臺山更加妖嬈。邁步新世紀,讓我們滿懷壯志豪情,譜寫歷史新篇章,開創更加輝煌壯麗的未來!
--- 全文完 ---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29 10:02:21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