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3:22:50

<P>开平赤坎江南话</P>
<P>&nbsp;</P>
<P>&nbsp;</P>
<P>个&nbsp;&nbsp; &nbsp;goi'</P>
<P>句&nbsp;&nbsp;&nbsp; goui'</P>
<P>贵&nbsp; &nbsp; gui'</P>
<P>&nbsp;</P>
<P>该 &nbsp;koi'</P>
<P>区&nbsp; koui'</P>
<P>亏 &nbsp;kui '</P>
<P>&nbsp;</P>
<P>您看用国际音标这样注行不行?我把 u 括起来,写成,表示这里的o 是ou里面的o, 而 u可有可无。</P>

[ 本帖最後由 dengjun 於 2008-8-19 13:25 編輯 ]

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3:28:39

<P>开平赤坎墟语音</P>
<P>&nbsp;</P>
<P>&nbsp;</P>
<P>个&nbsp;&nbsp; &nbsp;goi'</P>
<P>句&nbsp;&nbsp;&nbsp; gui'= 贵&nbsp; gui'</P>
<P>&nbsp;</P>
<P>该 &nbsp; koi'</P>
<P>区&nbsp;&nbsp; kui'=亏 &nbsp;kui '</P>
<P>&nbsp;</P>

penkyamp 發表於 2008-8-19 14:19:02

我觉得是这样. <br>当然, 很多汉语方言都有不严格按照"一介,一腹,一尾" 最高限度的例子.<br><br>比如说北京官话的所谓"介音", 其实就不是真介音, 而是念得和韵腹一样饱满的. 那么, 北京官话的"介音后", 就很难说是个真韵腹. 可以说, 北京官话的所有"有介音"的音节, 其实是两个音节, 是由一个轻音元音音节结尾的. <br><br>如果有一种方言, 是用一个"腹+小尾"元音组合来做韵腹, 后面再加一个次要的元音音节(必须是比较闭窄的元音, 如 I, E, U, O), 其实是可能的. <br><br><br>我在西方多年, 北美的地方土语, 包括美国南方英语, 魁北克法语, 都接触过. 这种欧洲语言中, 这类"不太干净"的音节, 或"两个当成一个, 一个搞成两个"的音节, 十分常见, 而且在越不标准的土语中, 出现越频繁. (我想, 原因是, "国家标准语"背后, 有很大的语音简化的压力)<br><br>但, 印欧语不是东南亚型单音节语言. 单音节语言的"音节核心", "孤立音节"概念是明确地建立于东南亚民族的语言脑区中的. 所以, 印欧语言不需要遵守东南亚语言对音节的很多严格要求.<br><br>网上所提供很多四邑方言的论文, 如提到开平, 和台山, 多不讲 OUI 和 OI, UI 对立. 它们只举只有 OI, UI 对立的方言. 我想这些例子, 大多是地区的语言中心, 对更小的地区的比较复杂的土语, 有一定的简化. <br>

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5:05:23

<P>开平赤坎江南话是我从小习得的,是我最熟悉的母语,广州话是从13岁在读中学的时候开始学会的(老师用 广州话讲课),有些音是反复练出来的,例如撮口呼。普通话是20岁在北京开始学习的,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充分利用语音理论知识,带研究的性质,而且天天练习。写《开平方言》的时候,是记录编写组中姓司徒和姓关的当地人的口音,根据开平赤坎江南口音和赤坎墟的口音的语音对应规律整理出来的,然后请他们逐字核对而定稿的。编写《粤语基础教程》的时候,查阅许多广州话书籍和音带,每个句子都有拼音对照,并且请广州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纪锋韦东录音,根据录音反复核对拼音。</P>

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5:27:39

关于我的母语开平江南话「句」「贵」的区别,我今天通过长途电话和在广州教方言学的两位教授研究过。他们非常熟悉国际音标,他们听了我的发音以后,然后又复述我的发音,他们认为读得很慢,拼音用goui表示「句」的读音是可以的。但在正常的语流中,ou可能读相近的音,u可能不明显,发到国际音标音以后,过渡一下就转到收尾了。 因此我想到用()括起来的办法,意思是可有可无。

penkyamp 發表於 2008-8-19 15:41:11

我可以想象, 江南话"我"的韵母, 是一个带"渐开韵腹"和"非圆唇韵尾"的韵.<br>"句"韵母, 是一个带"持直韵腹"和"非圆唇韵尾"的韵.<br><br><br>这两个韵和广州话里"盖", "句"两韵的最大区别, 是, 四邑话的韵尾必须是非圆唇的. 广州话的韵尾, 必须是受到圆唇化影响的. 而广州话里"盖"韵腹并不是"渐开". 它是持直的. 问题是, 它绝对是个明显的阔元音. "句"的韵腹虽然也是持直的, 但它明显是个窄元音.<br><br>广州话的"句"韵腹, 虽然有一定前化影响, 但是不明显. 如果广州话"句"的韵腹, 读成象江南话一样后置, 其实仍然是合格的广州口音, 因为粤剧腔, 就是读得这么后置的. 但最根本的就是韵尾圆唇与否.<br><br><br><br>广州话的元音库, 明显与四邑话的元音库有很大不同. <br><br>我的猜测是: 广府族群的底层, 可能是西壮侗民族为主. 而四邑族群的底层, 可能和客家, 潮汕族群一样, 更倾向于苗瑶族群和东壮侗民族. 我的根据是, 四邑话里某些与客家语的相似性. 还有就是海边古苗瑶族群, 东壮侗民族活动的记录, 和闽南族群琼雷系和四邑民族地理上的亲近.<br><br><br>

[ 本帖最後由 penkyamp 於 2008-8-19 15:49 編輯 ]

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6:37:53

<P>开平赤坎江南话是我从小习得的母语,我发「虚」 这个音应该是正确的。我反复琢磨,并体会舌位和口形和语感,韵腹是一个圆唇音。应该是元音四角形上数第三行(左边是右边是那行)。肯定不是与相对的那个圆唇音(那个音苏州话有,我常常听到过),是近似广州话的「去」又不完全是,开平赤坎江南话唇形不如广州话「去」那样圆(像一个圆圈中间有一横那个元音+)。如此看来,很可能就是右边那个了。因此就同意您的意见,用中的表示。</P>

dengjun 發表於 2008-8-19 17:11:06

<P>开平话没有撮口呼可能就是古代汉语传下来的。我猜想广州话出现撮口呼可能是从官话引进的(最好查一查)。广州话的形成肯定比开平话要早,番禺在战国时期叫做楚庭。五羊仙的传说就是广州还叫做楚庭时候的事。广州话甚至在基本词汇中也吸收了许多古越族语言的词汇,例如「呢个」,「嗰个」就是。 开平人是从宋朝才从中原展转南下的,开平话说「这个」叫做「该个」,「那个」叫做「恁个」,就是中原的汉语。开平话说「去乃啊?」实际上是「去哪儿啊?」,《现代汉语辞典》第1386页说,「哪」音nai&gt;(音「乃」是「哪」口语音)。 广州话说「去边度」的「边」也是从少数民族古越族的语言引进的。当然,广州话保存了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保存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因此广州话仍然是汉语的一种方言。</P>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开平(赤坎江南)话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