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479|回復: 68

[其它] 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4-23 02:41: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發表於 2006-4-23 09: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華夏是貴胄嗎?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 兩廣人是南越族(廣東)、駱越族(海南)、西甌族(廣西)、山越族(客家)、閩越族(潮汕)等越族的後裔。 江浙人是揚越族(蘇北)、句吳族(蘇南)、于越族(浙北)、甌越族(浙南)等越族的後裔。 湖南人是荊蠻、長沙蠻、武陵蠻、五溪蠻等蠻族的後裔。 山東人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後裔,所以祇算半個。 近代及現代中國基本上是都是由這三個半人統治, 出自華夏族地區的極少。 其實華夏族祇得個虛名,連中國的龍、鳳圖騰都不是華夏族的, 華夏族的圖騰“熊”,在當今中國已經被用來作貶義詞,如“你真熊!” 這大概是黃帝先生所沒法想象的了。
發表於 2006-4-23 18:29:46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你真熊」點解?
發表於 2006-4-23 21: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熊,本字是“倯”,懶惰的,愚蠢的,無能的。 因“倯”字太僻,一般人都寫作“熊”, 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其實這個“倯”字也是廣東人稱北方人為“撈松”的“松”字的本字。 至於“撈松”的“撈”字,本字是“僗”,令人討厭的意思。如“僗什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一回》:我祇插戴了這一點僗什子,還覺著怪寒塵的,誰知你倒那麼驚天動地起來! 此“僗”字太僻,所以一般人多寫作“勞什子”或“撈什子”: 《紅樓夢•第三回》:什麼罕物!連人的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 《天龍八部•第九回》:這三顆撈什子嵌在我胸口上,一當痛將起來,祇有拚命喝酒,胡裏糊塗的熬一陣。 不少廣東人說“撈松”是從“老兄”演變來的, 其實原因一是大多數廣東人不識粵語本字,再其次是罵了人後又賣口乖的意思在裡面。
發表於 2006-4-23 21:33:35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对“捞嵩”呢个词,我有保留意见。我认为呢个词来自普通话“老兄”嘅发音。
發表於 2006-4-24 01: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在http://cantonese.hku.hk/phpbb2/viewtopic.php?p=62&看見這篇文章 原文刻錄: 廣州話與北京話--近代國語之爭   民國初成﹐眾議員共商治國大計﹐民國國語幾被定為粵語﹐蓋因國會議員過半 粵人也。然孫文先生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國語終被定為京話   不說不知道﹐知道嚇一跳──原來當年廣州話隻差那麼一點點﹐就成了中國的 法定官方語言。帝制崩塌﹐天下共和﹐首屆國會曾提議奉粵語為中國“國語”﹐當 時的國會議員廣東人剛好過半﹐通過這一法案不成問題。然孫文先生顧全大局﹐( 在當時背景下﹐南方已初定﹐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仍然不在民國有效勢力范圍 內)力勸同鄉﹐便去逐個說服﹐勸那些粵籍同鄉改變初衷﹐放棄具有九個音階、抑 揚頓挫的廣州話﹐奉北京話為國語。國語終被定為京話﹐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京話 而未能晉身成為國語.憑著孫中山的威望﹐總算力挽狂瀾﹐粵語遂與“一統天下” 的至尊地位失之交臂。否則﹐全體中國人都須講粵語﹐到如今講了快一百年了﹐自 然也就成了南北同胞的“母語”。   真是如此的話﹐江青就無從改革京劇﹐也沒法積累其政治資本﹐說不定文革就 搞不起來了。蓋因粵劇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樂於演“現代戲”﹐當年粵劇界有位名 重一時的大角色叫薛覺先﹐他的思想意識與其名字一樣﹐十分前衛﹐當年巴金就慕 名去看他的戲並寫過文章﹐巴金還記載薛覺先曾捐款給一份鼓吹社會革命的《春雷 》雜志﹐這在梨園這一行中﹐極為罕見。薛覺先主演的“先鋒戲劇”﹐居然在道白 時改用國語(據巴金寫道﹐薛的國語發言極糟﹐想來與今日流行的港腔普通話近似 )﹐回到唱腔中才用粵語。如此過激的“文藝革命”﹐隻怕江青都要躊躇不前。在 薛覺先那個年代﹐粵劇已經上演甚改編過的莎士比亞的劇了。試想之下﹐連“哈姆 雷特”都能開口講廣東話﹐其他省份的中國人改*粵韻又有何難﹖    兩語歷史       廣東另有兩種語言﹐客家話和潮洲話。潮洲話和閩南話。學者普遍認為客家話是 古漢語的活化石﹐是在中原變亂時期(如:五胡亂華時)被北方遊牧民族驅趕到南方 的漢族人說的語音。明代國語大概是和現在西安一帶說的官話相似。有語言分類學 家研究結果﹐廣州話和西安話相差大概兩千二百年左右﹐客家話大概是一千八百年 ﹐這剛好是秦征服嶺南(秦始皇三十萬大軍收歸南越後長駐)﹐和五胡亂華驅趕漢人 的時期。廣府官話是秦音演變過來,這類語言分類的技術還是比較可靠.     盡管廣東三種語言互相聽不懂(但實質上本省民眾互相交流基本用廣州話)﹐但有 會兩種語言的朋友高訴我﹐它們之間非常相似。都高度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相對 來講﹐現在的北方話差別大得多。      北話一共四大片。 吳粵湘贛緊相聯。 客家還有平和晉﹐ 閩話要分北和南。             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其內部分為四片。          1﹐華北片﹕北京、東北、山東、河南為一個部分﹐或稱為北方話。也有 將東北話分立一個次方言區的。北京地區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漢人混居的地方 ﹐唐代胡將安祿山就是據北京起兵的﹐五代後更是讓於契丹族。北京一帶的方言是 在遼、金、元時期﹐漢、滿、蒙及其它遊牧民族的語言混合而成的﹐這一時期變化 較快。明朝﹐其受南方漢語影響較大﹐相對穩定。清軍入關後﹐“疑ng、微v”聲 母消失﹐入聲消失定型。因此,北方方言是和古漢語差異最大的方言。 北方話不是高於其他方言的語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話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普通 話不是完美語言(事實上普通話是“人造語言“,建國後在北京話基礎上修改而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不是說普通話的,但現在許多人都誤解)﹐所以才有趙元任殫精竭 慮設計帶入聲國語的事情(民國)。     其語言特點是﹐最大特點是不保留入聲﹔其他還有無全濁音﹐分平翹舌音 、前後鼻音﹐但是沒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 籍推導讀音﹐和南方漢語聲韻體系差異大。             2﹐西北片﹕分布在西北地區。             3﹐西南片﹕分布在西南地區。其語言特點是﹐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不太 分﹐原來帶有“疑ng”聲母﹐南部地區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 z﹐c﹐s”和“j﹐q﹐x”不分。        4﹐江淮片﹕分布在揚州、南京、鹽城、鎮江一帶。揚州城歷史上遭到不 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幾次多是滿蒙軍隊所為﹐其它江淮方言區情況大致如此。所 以﹐這個地區歷史上是吳方言區﹐現在語言發生變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區。江淮次 方言歷史上曾經是明朝時期的官話。其語言特點是“n﹐l”不分﹐帶有入聲﹐平翹 舌音、前後鼻音也未必分。             二﹐吳方言﹐分布在蘇南、浙江和上海。         吳越地區一直是北方漢族導入區﹐在東晉、南宋有兩次大規模的北方移 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蘇東坡、白居易等歷代文化人都長期生活 在這裡﹐或晚年定居於此。東晉、南朝、南宋時期曾經是南方漢族政權的官話(南 京歷史上也是吳方言區)。近千年來﹐吳越地區文化發達﹐昆曲、彈詞皆是以吳方 言為載體的。所以﹐其語音面貌較多的保留了古漢語的特色﹐為中國文學的貢獻也 大。但是﹐解放後吳方言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視相對閩、粵方言大﹐使用人口比例 下降較快。其語言特點是﹐保留有全濁音、保留入聲﹐不分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可以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三﹐粵語或稱廣州話﹐漢語方言,其口音自歷史上幾次大規模中原人士 為避戰亂南遷而成,歷秦漢,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十國至元數代.有人稱之為漢語活化 石之一.原來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地區﹐解放後政府相對重視﹐加之香港不在中央政 府治下而又確立廣州話為官方語言﹐所以保存較好﹐使用人口數穩重有升(使用范 圍可及兩廣海南,湘贛南部,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圈),使用人數粗略算應該過億。廣 州話內部原來也有差異(分4片)﹐但以廣州城廣府片為準﹐省內也在推廣。其語言 特點是﹐全濁音清化﹐但是一般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保留入聲的“p﹐t﹐ k”三種促音、鼻音的“m﹐n﹐ng”三種韻尾。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             四﹐閩方言使用人口和粵語相當﹐分為南北兩片﹐也有將其分為兩大方言 區的﹐閩北話主要是福州一帶﹐閩南話分布較廣﹐包括廈門、潮州、台灣、海南﹐ 東南亞僑民也多使用。和普通話差異最大﹐內部差異也最大。其語言特點是﹐全濁 音清化﹐但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部分次濁音變為“[g][dz]”三個濁音聲 母﹔入聲有“p﹐t﹐k﹐﹖”四種促音﹐鼻音有“m﹐n﹐ng和鼻化音”四種韻尾。 聲母“f﹐h”不分。能根據古漢語的聲韻書籍推導讀音。             五﹐湘方言分布湖南﹐原來老湘語也有全濁音﹐推普後基本清化。保留入 聲﹐不分前後鼻音﹐無翹舌音﹐聲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六﹐贛方言分布江西﹐全濁音清化﹐但屬於陽類聲調與清音不相混﹔保 留入聲﹐不分前後鼻音。聲母“n﹐l”有時不分。          七﹐客家話是早期北方移民後裔的語言﹐帶有較多唐代以前北方話特征。 原來全濁音清化﹐但是全部轉為全清音﹐並且屬於陽類聲調與全清音不相混﹔保留 入聲﹔沒有“f”聲母﹔也沒有翹舌音。          八﹐晉語﹕山西一帶的一種方言﹐不等於山西方言﹐其與周圍北方話的不 同在於﹐保留了入聲。推普後入聲也在趨於消失。        九﹐平話﹕分布在廣西﹐是新被確定的方言區之一。             ★古人講什麼話﹖        古人講什麼話﹖        現代人各說各的方言﹐如果需要互相溝通﹐就要說普通話﹔古代人也各有 各的方言﹐他們互相交往時講什麼話呢﹖            方言的分歧是因為人群受到地理的阻隔而形成的。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因 為地勢平坦﹐東西部交往比較方便且又頻繁﹐所以整個北方雖有方言的分歧﹐但仍 然可以歸為一個系統﹐即北方話系統﹐而江南地形復雜﹐山嶺河流造成的隔閡比北 方要大得多﹐所以可以劃分為吳語、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和客家話六個方言區 。             中國傳統的經濟方式是農業﹐農民安土重遷﹐不肯輕易背井離鄉﹔中國傳 統的社會組織是宗族﹐人們聚族而居﹐“死徙無出鄉”。在家鄉生活隻須講方言就 行﹐即使當個村長鄉官﹐也隻要用方言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有人被推薦選拔或考 取進士到朝廷去做官﹐那末用方言就無法與人交談了﹐那就必須學說官話。             官話是官場上講的話﹐朝廷設在哪裡、皇帝講哪種方言﹐那種方言就成了 官話。中國古代的都城﹐周秦漢唐主要是在長安(西安)﹐東漢魏晉遷到洛陽﹐所 以﹐長期以來黃河流域的方言便成了通行全國的語言(注:由於歷史原因,當代北方 話與古代北方的有很大差別.或者可以說,古代北方話與當代南方話更接近如粵語, 吳語等)。東晉南朝遷都建康(南京)﹐大量北方人移居江南﹐不僅把寧鎮一帶的 方言改造成為屬於北方話系統的下江官話﹐而且洛陽方言也成為當時朝廷上的工作 語言﹐南方士人入朝為官無不爭相學之。河南方言對官話的影響極其深刻﹐直至後 來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後﹐京劇的道白仍用中州韻而不用北京話﹐隻有醜角才講京片 子﹐即北京方言。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大批官員和士兵湧入杭州﹐把杭州話改 造成為一種以吳語腔說北方話的特殊的方言﹐使杭州成為吳語區中的一個官話島。 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都城﹐於是北京話又成為當官必須通曉的語言﹐以至於現在 我們的普通話也成為既不同於河南話、又不同於北京話﹐而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的一種語言。             現在的普通話並不是漢代的漢語﹐也不是唐代的唐語和宋代的宋語﹐它和 元代以後的官話最為接近。由於歷代因戰亂或移民而南遷的漢人不斷地把當時的中 原方言帶到南方﹐並沉澱在南方的方言之中﹐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在南方各種方言中 找到數量很多的古漢語語音。同時﹐由於北方自漢代以來不斷地有胡人南下入居塞 內或入主中原﹐胡人和漢人雜居在黃河流域﹐也使得北方的華夏古音逐漸胡化變成 了今天的北方話。 (注:為一部分讀者誤會,這裡的胡化是語言學術意義上的胡化 ,而非罵人的胡化)             現在的北京話是女真滿洲人向漢族滿洲人學說漢語時用的口音。由於滿族 後來成為統治者﹐所以離得近地區的權貴都放棄自己的當地口音說這種新的清朝官 話﹐否則難免官途不順﹐生意難做﹐久而久之﹐也就變成在北方應用廣泛的普通話 ﹐與滿清暴力強制不同﹐孫中山建國首先考慮的是和平和民族團結,避免因官話改 變引起大量民眾討厭民國﹐所以堅持用清朝官話做國語。             推廣普通話﹐其積極意義在於全國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不等於﹐ 南方話、南方文化比北方話、北方文化下賤。希望大家也了解南方話也有普通話不 可能替代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南方繼承了真正的古漢語。請大家尊重南方漢語。           普通話是外地人學北京話的口音﹐北京土話和滿清官員更接近。有很多滿 族詞匯夾在裡面﹐比如凄歷喀嚓(迅速)﹐勒裡勒特(不整潔)﹐貓膩(黑幕)﹐瞎勒亂 侃(勒是女真語說的意思﹐侃不知道是不是漢語)﹐倒騰(挪動)﹐據說央求的央在滿 語裡也是求的意思。另外﹐北京話也可能受其他北方遊牧民族語言影響﹐比如胡同 在蒙古語中是小巷的意思。估計“恣扭”“地道”等很多再古漢語中見不到的詞也 不是漢語。王朔一再強調北京語言的活潑﹐並在小說中大力推廣﹐相信是和他的滿 族民族自豪感有關的。          粵語常識        其實我們常說的廣東話其是指廣州以及其周邊區域所說的廣州話(大部人 叫“白話“).事實上廣東也有累似於全國的普通話標準化一樣,以廣州話作為標準 .語言學上,粵語包括:廣州話,潮州話及客家話.但一般我們指的粵語是廣州話.        香港和澳門在開埠就明確規定以當時省城--廣州官話作為官方語言推廣, 所以廣州香港澳門基本是異口同聲,差別可視為無.當然,學廣州話最好還是在廣州 ,因為廣州人既*標準粵語又能以你們所懂的普通話解釋給你們聽,香港澳門人就比 較困難了.        大部份的廣東人都或多或少會講一些廣州話.他們一般在聽方面沒什麼問 題,但在說方面就不一定很標準,鄉音比較重.就算在廣州周邊的城市的人說的廣州 話亦有這種情況.在廣西亦有超過1000萬人會說廣州話,他們的情況與廣州以外的其 他廣東人一樣,聽力強於說!澳門和香港人說的話也是標準的廣州話,港澳雖然是兩 個不同的城市,但他們的語調和用法,還有習慣用法幾呼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關於母語        母語最合適的表達方法        在語言學上,我認為母語最合適的表達應該是:        中國人的母語是漢語;             北方人的母語是漢語北方方言;        北京人的母語是漢語北方方言北京次方言(即北京話);        廣州人的母語是漢語粵方言廣州話;        上海人的母語是漢語吳方言上海話;        廈門人的母語是漢語閩方言閩南廈門話;        福州人的母語是漢語閩方言閩北福州話...        諸如此類.             這樣才是比較完整,正確及科學的表達母語的概念.而不是不分情況,將所 有中國人的母語都定義為普通話.那樣的定義根本隻是服從死的法規而喪失了作為 人所應擁有的權利和靈活.                     母語、口語和方言        巴金        什麼是口語﹐中國真的有“口語寫作”存在(就象是否真的有“知識分子 寫作”一樣)嗎﹖當一個當代詩人自稱是在用口語寫作的時候﹐在絕大多數的情況 下﹐他可能隻不過是一種普通話的口語寫作(連一個北京人的口語都不是)。而這 種“純粹口語”的幻覺使他們將兩個層次的母語混淆了。我們說漢語是我們的母語 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文字的角度上講的﹐而不指語音。在語音上﹐普通話僅僅提供給 我們一種標準的交流用語而不是母語。真正的母語是指上海話、四川話、廣府話甚 至是川沙話、成都話或是佛山話。簡單講﹐就是街坊鄰居間的方言和土話。(最簡 單的衡量標準就是﹐一個人在家裡和家人說什麼話﹐那就是他的母語了。)          方言之間的差異是足以和兩個不同的語種之間的差異相比。當一個詩人寫 下“調羹”一詞時﹐他使用的是最地道的口語﹐因為上海本地就管那種喝湯用的小 “勺子”叫做調羹。(你說“勺兒”﹐在上海本地的小店裡很可能沒人聽得懂)。 而當一個北京人看到“調羹”一詞時﹐他產生的不是一種口語帶來的平易近人的親 切﹐而可能是一種裝腔作勢的滑稽和可笑。在北方﹐管“勺子”或“勺兒”叫調羹 確實是一件讓人惡心的事──一種誤讀就這麼容易產生了。            再舉一個例子﹐蕭開愚在早年(大概是1987年)寫的一首詩《奇跡》 裡有這麼一句﹕“月亮象迅逝的閃電/照亮江中魚和藻類”。我個人大膽猜測﹐這 是用四川話寫下的﹐因為在普通話中﹐最自然流暢的寫法應該是﹕“照亮江中‘的 ’魚和藻類”。在四川話中象原文的寫法確是最自然流暢的。在作者的本意中﹐這 可能是再自然、再口語不過的一句﹐在外鄉人看來卻有了一種奇特的頓挫感。            蕭開愚曾不無嘲笑的指出﹐上海的詩人用上海話交談而用普通話思考和寫 作。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現象。或者我們可以莽撞的下一個結論﹐真正的“口語寫 作”在中國詩壇(如果真有這個壇子的話)似乎還沒有出現過﹐每一個寫作者在寫 作時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某種標準交流語言的修改和刪節。(就象一個四川籍的詩人 在描寫一個漂亮女人時從不說“粉”或“粉頭”)。但一個人又總是在他的文字中 流露出這種真正母語的痕跡﹐這些痕跡又經常造成了一些非常奇特的效果。(前一 陣子rua詩人倒是用地道的口語寫過一首“關關抓鬮”的詩﹐也算一個新的探索吧 ﹐可惜一般沒有淵博的方言知識的人──如我輩﹐又難得其中的三味。) 所以,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而方言又經過互相影響,根本很難說實一種方言是真正的華語。
發表於 2006-4-25 19:38:32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冇可能一開始就叫人哋“僗倯”,未接觸過人哋,點知人哋愚蠢、令人討厭呢? 況且我哋講“撈鬆”呢個詞嘅時候,根本冇帶有“愚蠢”嘅意味,最強烈嘅係“非我族類”嘅意思。 借用“老兄”嚟鄙視啲成日用普通話講“老兄”嘅人,此係含蓄表達咗粵語嘅直觀、幽默感、文雅嘅做法。
發表於 2006-4-25 22:37:10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老兄”一詞如果想成為北方人的代表特徵的話, 那就必須是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 就象客家人的“𠊎(我)”,潮州人的“冷(人)”,上海人的“阿拉(我)”,蘇州人的“儂(你)”,日本人的“咖(が,助詞,接在體言後面構成主語)”一樣, 你不可能借用一個不常用的詞作為某個地區人的代表詞彙。 我在北方讀書生活了五年, 從來沒聽過北方人用“老兄”一詞進行互稱的, 北京人互稱“哥們”,東北人互稱“大哥”,山東人互稱“伙計”,四川人互稱“哥子”,江西人互稱“老表”,解放軍互稱“同志”, 我倒是想知道,哪個省的人會常常使用“老兄”一詞?
發表於 2006-4-26 02:43:26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dwg在2006-4-22 18:41:00說道:[br]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粤语在形成的过程中,唔单止继承左中原汉语, 仲继承左南方百越民族的语言,粤语的地层系百越语言,所以,话粤语系华语的纯种根本就系错误的.只要系文化的融合,就没所谓的纯唔纯种的问题. 第二,广东乃至整个岭南都系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左全国人民的交流,中国需要一个 标准的语言,普通话就系最好的工具.将广东使用普通话比喻成被北方殖民,将自己中国人加于贬称捞佬,呢个都系严重违背作为一个中国人基本的原则.
發表於 2006-4-26 02:48:11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dwg在2006-4-22 18:41:00說道:[br] 粤语乃真正嘅纯种嘅华语,係我哋华夏贵胄-粤族嘅亲切母语。不过睇噃现时广东嘅架势,大批北捞拥入南粤殖民,自上而下同粤民挣抢唔同档位嘅饭碗,上至高官,下至执地,捞虏于南粤无处不在。佢哋唔单止抢粤民饭碗,仲抢粤民钱财,到处危害粤地治安。点解呢啲北捞可以係广东横行无忌?皆因现今之中国乃捞虏当政,而被冠以“普通话”金冕嘅捞话更係全国泛滥成灾,而咖嘅粤语正处係呢股恶涛浊浪中挣扎求存!!!
粤语纯唔纯正,上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 广东的发展离唔开北方人的贡献,没大量来自北方的知识份子,没有大量的外省民工,没有来自内地的资源,广东又点可以发展到今时今日呢?  今日广东尤其系珠三角地区作为较发达的地区,有义务扶助内地发展经济,真正贯彻"一部分人先富,再带动一部分人共同富裕"的政策.
發表於 2006-4-26 02:54:21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dwg在2006-4-22 18:41:00說道:[br] 当今中国所谓嘅“普通话”,其实即係捞话,一种死咁翘唎,成口儿化嘅胡虏之言,而其载体,即係“捞族”,准确啲讲,呢群“捞族”同我哋南方纯正嘅华夏贵胄-包括粤族,闽族,吴族,乃至客家族,无论係法统上抑或係血统上,都好难称得上係同一民族,呢啲捞头不过係胡虏入侵中原所遗留低嘅孽种嚟啫,係班垃圾野种!!! !!
北方汉语受到胡语的影响,呢个系存在的,而南方汉语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呢个也同样存在的.汉族系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而粤人作为汉族的一部分,粤人的形成更加证明左汉族系一个多元化的民族.虽然我地的祖先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系我地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汉人.呢个名称无论你想唔想要,都不可摆脱的.当有人侮辱汉族的时候,我地同样被人侮辱,作为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汉人,难道我地要阿q甘,自以为"骂的不是我". 汉族系一个文化的融合体,无论系北方汉人,仲系南方汉人,都系甘,搞咩血统论系最可笑的,也系最低能的.
發表於 2006-4-26 03:43:33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dwg在2006-4-22 18:41:00說道:[br] “捞族”非我华夏血统,更非我华夏嫡亲,而最可恨嘅係:而咖嘅中国其实并唔係由真正嘅纯种嘅华人统治,而係由北方一班杂种胡虏-“捞族”把持,佢哋喧宾夺主,对真正嘅纯种嘅南方华夏贵胄-包括粤族,闽族,吴族,乃至客家族,进行可恶嘅殖民同化统治,而强制推行所谓嘅“普通话”,即係其最阴恨恶毒嘅招数!!!大凡对此说不者,即扣之以分裂,扣之以谋反,扣之以地方主义,扣之以大逆不道嘅恶毒帽子!!! !!!
大北方主义者中意以"地方主义"为名,乱扣人帽子,兄台则以纯正血统的名义,扣之胡语、胡人的帽子,同佢地有咩唔同?
發表於 2006-4-26 03:49:29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dwg在2006-4-22 18:41:00說道:[br] 胡虏孽种-“捞族”把持当今中国之朝政,固然係所有真正嘅纯种嘅南方华夏贵胄-包括粤族,闽族,吴族,乃至客家族嘅悲哀!不过随住世界政治文化嘅逐渐开明,以反推普,反捞化,保护地方历史文化为标识嘅粤族,闽族(包括台族)民族觉醒运动正波澜壮阔咁展开,我作为粤族子民,甚感鼓舞,并殷望不久嘅将来,粤族先驱孙中山先生所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嘅宏愿可以早日达成!!! !!!
国父孙中山在早年的革命中的确提过甘样的口号,但最后都以“五族共和”取代之,你话,咩野正系孙中山最为提倡的呢? 孙中山宣扬的革命思想,无非系想改变国人的头脑,树立“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理念,兄弟郁唔郁就系咩捞佬,郁唔郁就系咩非华夏血统,有边点继承左国父的思想噶。
發表於 2006-4-26 04: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夢星羽在2006-4-23 1:23:18說道:[br]華夏是貴胄嗎?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 兩廣人是南越族(廣東)、駱越族(海南)、西甌族(廣西)、山越族(客家)、閩越族(潮汕)等越族的後裔。 江浙人是揚越族(蘇北)、句吳族(蘇南)、于越族(浙北)、甌越族(浙南)等越族的後裔。 湖南人是荊蠻、長沙蠻、武陵蠻、五溪蠻等蠻族的後裔。 山東人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後裔,所以祇算半個。 近代及現代中國基本上是都是由這三個半人統治, 出自華夏族地區的極少。 其實華夏族祇得個虛名,連中國的龍、鳳圖騰都不是華夏族的, 華夏族的圖騰“熊”,在當今中國已經被用來作貶義詞,如“你真熊!” 這大概是黃帝先生所沒法想象的了。
南方的汉人同样也系融合的产物,其中有很多百越民族的后裔,但来自北方移民的后裔也唔少。阁下可以去参考复旦大学人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睇睇,南方人的y染色体的基础组成比例系点样的, 融合论如何能得出南方人都只系百越人的后裔的说法呢? 华夏民族系汉族的前身,虽然佢的缔造者黄帝的部落图腾系“熊”,但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系龙和凤凰,其中最早的龙文物(玉雕龙)发现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时间大约系5000前后,而有专家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主人就系”炎帝“,炎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缔造者之一,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然系合情合理的拉。
發表於 2006-4-26 21: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龍”是東夷族的圖騰, 與華夏族沒任何關繫, 在當時,東夷族的文化水平遠遠高於華夏族,(這個可以從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中,華夏族黃帝部落“以石為兵”,而東夷族蚩尤部落“以金為兵”的傳說中看出。) 雖然由於炎帝的背信棄義,蚩尤兵敗被殺,不過,由於蚩尤軍隊的戰鬬力給華夏族留下的印象太恐怖了,所以,一直奉蚩尤為“戰神”。 黃帝打敗蚩尤,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落後文化戰勝先進文化的情況,當然,這絕不是最後一次。 落後文化在征服先進文化後,有一點幾乎是改變不了的,就是其最終必將被先進文化所同化, 華夏族在統一中原後大量吸收東夷族的先進文化, 其中就包括金屬器、文字(即漢字的前身)與圖騰, 直至最後完全放棄自己的圖騰“熊”而改為使用東夷族的圖騰“龍”。 紅山文化位於渤海灣地區,這裡正是東夷族的活動區域, 與炎帝部落的活動區域無關。 炎帝部落的活動區域在陜西的渭河流域一帶,炎帝本是華夏族盟主,後起的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爭奪華夏族盟主之位,並在阪泉之戰大敗炎帝。 戰敗的炎帝部落沿黃河東遷至河南一帶,與居住在沿海地區的東夷族開始有接觸,進而請求東夷族盟主蚩尤出兵助其復位。 由於蚩尤軍隊使用的金屬兵器優於黃帝軍隊的石製兵器,所以數次打敗黃帝(史書中說黃帝九戰九敗,“九”在中國代表“多”之意,不一定就是九次)。 後來,可能是炎帝害怕蚩尤勝利後把自己也滅掉,就與黃帝祕密媾和,在涿鹿之戰中突然倒戈相嚮,措手不及的蚩尤軍隊最終輸了這場戰爭。 戰後,黃帝與炎帝分豬肉,黃帝部落佔據黃河流域,而炎帝部落佔據長江流域。(炎帝的墓就在湖南酃陵。) 不知道你所謂的“紅山文化的主人是炎帝”的結論從何而來?
發表於 2006-4-27 00:32:05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夢星羽在2006-4-26 13:09:12說道:[br]“龍”是東夷族的圖騰, 不知道你所謂的“紅山文化的主人是炎帝”的結論從何而來?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重构] 于 2005-05-17 14:07:47上贴 --------------------------------------------------------------------------------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红山文化发祥地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山西省北部,以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久远。 其中,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与河北省、内蒙古相邻)的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它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研究者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线索。特别是那些由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结构复杂的女神庙建筑和庞大的积石冢建筑群所组成的规模壮观的建筑遗址,揭示了早在夏商之前(笔者建议使用“先夏时期”这一准确的学术名词),中国就已经有一套健全的类似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先夏时期曾经活跃过许多著名的部落族群,以及他们各自卓越的领袖,例如燧人氏、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太昊)、女娲、炎帝(赤帝、神农)、黄帝(轩辕、有熊)、蚩尤、夸父,少昊、颛顼、帝喾、帝俊,帝尧、帝舜、帝禹、后稷,以及九黎、三苗、防风,等等。 那么,红山文化的创造者,究竟是我国先夏时期的哪一个族群?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又是哪一位先夏时期的帝王呢?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提供的答案有地母神、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黄帝、女娲、女娃、女魃),等等。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可能是炎帝族,女神庙塑像的主角则是炎帝。 一 、远古部落沿山脉分布 种种现象表明,远古人类的迁徙路线,往往沿着山脉和水系(包括水源地)行走,从而形成远古部落沿山脉和水系分布的特点。这是因为,山脉和水系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山脉和水系的特殊景观可以作为路标,而且也相对安全便利。 事实上,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地理文献《五藏山经》,就是把华夏大地分成26条山脉来进行记述的;而且,每一条山脉都有当地居民供奉的若干山神,通常为1至3个山神。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具体来说,红山文化的分布,正是沿着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包括大马群山脉、七老图山脉、恒山山脉、太行山山脉),以及桑乾河流域、洋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滦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布的。值得注意的是,远在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至50万年前),燕山山脉和桑乾河流域,就栖息着周口店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阳原桑乾河流域的古人类。 二 、炎黄古战场在红山文化区域内 在中华民族远古记忆里,最早最惨烈的战争是炎帝族与黄帝族的战争,而主战场就发生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具体来说就是太行山山脉北部的桑乾河流域和燕山山脉一带,即今日河北省的涿鹿与北京市的延庆一线。众所周知,在远古记忆里,包括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它们也是一种信息载体,参阅《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有关战争(特别是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记忆是比较准确的。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炎黄战争时期和炎黄战争之前,炎帝族和黄帝族的势力范围应该是分别在古战场两侧。准确说,黄帝族居住在黄河河套至秦岭的广大地区(包括黄河中游至泾水流域、洛水流域和渭水流域),炎帝族则居住在桑乾河流域及其以东的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的广大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据此可知,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也正是炎帝部落联盟及其后裔。有关炎帝族和黄帝族居住地的讨论,可参阅笔者《姬水、姜水何处寻》、《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河套: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等论文。 三 、炎帝之“炎” 炎帝为什么以“炎”命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炎帝族最早使用火,并且掌握了控制烟的技术,从而避免了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遭受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周口店北京猿人最早使用火,周口店山顶洞人长期在洞内使用火。显然,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有趣的是,“炎”字的形象是要使火焰向上升,而“炎”与“烟”又同音(在古文字里,同音字的本义是相通的或相近的)。因此,炎帝族的名称,应该与使用火和掌握排烟技术有关。或许,炎帝族原本亦可名叫“烟帝”(烟火的烟,不是烟草的烟)。 火的用途除了照明、取暖、炊饮、捕猎、烧陶(包括制造颜料)之外,它还是一种符号(人类这种动物能够战胜其它动物的标志性符号),而且也可用于放火烧山、开辟农田。因此,之所以是炎帝发明农业,与炎帝族掌握火的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周口店位于燕山山脉,属于红山文化区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山顶洞人是红山文化的直系祖先,也是炎帝族的直系祖先。详情可参阅笔者《炎帝从山顶洞走出》一文。 四 、赤帝之“赤” 炎帝又名赤帝,赤即红色。为什么这个族群要以“赤”为名呢?笔者认为,赤帝之“赤”,与黄帝之“黄”,都是取自居住地的大地颜色。黄帝族居住在黄土高原,崇尚黄色;炎帝族居住在赤山、红山地区,崇尚赤色。 事实上,红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正是燕山山脉以北,七老图山脉和努鲁儿虎山脉之间的赤峰市和红山一带,这里的山脉岩石(以花岗岩为主)由于富含红色矿物质(氧化铁),因此具有明显的红色调。由此可见,炎帝又名赤帝,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着充分理由的。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炎帝族是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 五 、女娃之“娃” 据《述异记》,精卫与海燕结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在东海精卫誓水处,因曾扇于此川,故誓不饮此水。至今湖南仍然流传“紫盖峰”传说,称精卫为神农求还魂草被害,填海复仇等,并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励。陕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类神话流传。 根据《山海经·五藏山经》北次三经的记载,炎帝最著名的后裔是“少女女娃”,女娃的主要事迹是“溺海而亡”。笔者在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绘图作品包括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以及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山海经神异图国画百幅,水彩画插图600余幅,《五藏山经方位图》、《禹贡九州图》、《海经13篇方位图》)一书中,根据符号学、信息传输学原理对女娃事迹进行的解读如下: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漳水在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发鸠山当在此地不远。 《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帝女名曰女尸,以及帝女之桑的故事,她们可能也是炎帝后裔。 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笔者在《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一文中指出,女娃的“娃”字,象征的是一位掌握圭表的女首领,表明炎帝少女女娃是女性太阳神(日本人追溯自己的祖先,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她应该是女娃部落向东迁徙的后裔)。据此可知,炎帝原本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农业的发明,起源于女性采集植物类食物的活动;如果说炎帝发明了农业,那么发明农业时的炎帝应当也是女性的首领)。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供奉的主神,正是一位女性神。笔者认为,她就是炎帝族的女首领(通常也兼任首席女巫师)。 六 、神农之“农” 炎帝又名神农氏,相传是炎帝最早发明了农业。《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种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一般来说,远古人们发明农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食物问题。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可摘食的瓜果,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不强。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气温低则有利于长期储存肉食,因此那里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也不高。沿海地区,鱼类食物丰富,土地盐碱,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沿湖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季洪水一发即成泽国,也不适于发展农业。高山峻岭地区,坡陡土薄,农业劳动投入多而收获少,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远古,人们不会首先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 由于最初发明农业时,人们所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只有木器、石器、骨器,这就要求适合农耕的土地,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土壤为沙质疏松的地方,与居住地又不太远的地方,不会被雨水淹没或冲毁的地方,面积比较大而又相对平整的地方。 发掘牛河梁女神庙的考古工作者都注意到,这一带的土质为沙质土壤,比较疏松,能够使用木器、骨器进行开垦。也就是说,这里具有发明农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华夏地区符合上述条件、适宜发明农业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能够保存当时的农耕活动遗迹的地方则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凭着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农耕遗迹来确定远古农业的始发地,结论是会有缺陷的。 导致农业发明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作物种子的来源。大体而言,一是人类的采集活动,筛选出了农作物的种子。二是风的传播,把远方的野生农作物的种子输送到正在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那里。三是某些动物的活动,传播了野生农作物的种子(不排除把另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种子传播到其它地方),《拾遗记》就记有:“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笔者在《老鼠和烈山氏(炎帝)共同发明了农业》一文中指出,老鼠在秋冬季节储存大量植物性食物的习性,客观上帮助人类对野生农作物品种进行了优化筛选。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初发明农业的地方,应该也是适于鼠类生存繁衍的地方,而红山文化区域的土质和气候环境正是适于鼠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七 、红山文化的猪与龙 红山文化有着鲜明的龙崇拜,例如兴隆洼的摆石龙(猪首),赵宝沟的陶尊上的猪龙、鹿龙、鸟龙,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等等。有趣的是,农的繁体字为上“曲”下“辰”,辰为龙,农与龙发音相近。与此同时,在渤海地区的民间故事里,渤海的形成与猪八戒(原型为猪神)有关,表明猪崇拜与水资源有关(进行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护农作物不被野猪等动物糟践,这也是猪崇拜的原因之一)。此外,龙崇拜也与照明有关,而照明器具则源于火把的改进,参阅笔者《龙的原形是娃娃鱼:灯的起源与龙的灭绝》一文。 八 、红山文化失落的原因 灿烂的红山文化在5000年前嘎然而止,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突然消失了,他们为什么离开故土?他们到哪里去了?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迫使该族群迁徙,二是该族群(被认为是女魃)南下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后,没有返回故土。 笔者认为,如果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是炎帝族,那么红山文化的嘎然而止,应该就与炎黄之战有关,当然导致炎黄之战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某种变化。也就是说,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炎帝族与黄帝族发生了长期冲突和战争,最终是黄帝族获胜,炎帝族一部分融入黄帝族,一部分被迫向东方和南方迁徙。 黄帝族能够战胜炎帝族的原因,可能涉及如下几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黄帝族的生存方式;二是黄帝族比炎帝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三是黄帝族率先发明金属器具(相传黄帝最早铸造铜鼎),而炎帝族仍然停留在玉石器和木器、骨器阶段。 九 、炎帝的后裔与红山文化的后续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文字王红旗,绘图孙晓琴)一书收有“炎帝部落图”(丙烯画80×110厘米),笔者的文字解释如下: 炎帝部落图是根据《山海经》记述的有关炎帝及其后裔故事而创作的,属于山海经人文景观艺术组画系列作品。 《北山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中山经》中次七经:“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此处帝女,即炎帝之女。 《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在古史传说里,祝融既为炎帝后裔,亦为黄帝后裔。 《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 ,灵 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 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炎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民族之一,其功绩主要为发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发现草药,因此又号称神农。《绎史》卷五引《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此后,炎黄两族融合为一族,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族群。 相传黄帝后裔有二十五子,对比之下炎帝后裔明显少于黄帝后裔,笔者认为这与黄帝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有关,因此炎帝族与黄帝族通婚后的子孙多半都归入黄帝后裔。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殷商文化与红山文化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例如殷商文化出土的玉雕龙就与红山文化玉雕龙如出一辙。笔者愿意进一步指出,由于殷商族的先祖是帝俊,而帝俊的事迹在《山海经》里往往与帝舜的事迹相互重合(《山海经·大荒四经》即殷商时代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文献,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的有关内容),因此红山文化有可能与舜文化相关,而舜的族源亦可能出自炎帝。 众所周知,在先夏史的众帝中,唯独舜的族源很模糊。相传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意思是耳聋的老头,显然这不是舜的真正族源。有趣的是,我国古代有两个传说都称舜的族源是“鸡”(即以鸡为图腾的族群,鸡的原型为凤,参阅笔者《鸡年应该恢复原名为凤年》一文)。 《拾遗记》称帝尧时远方异国献重明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膈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淮南子·修务篇》云:“舜二瞳子,是谓重明”,袁珂先生认为重明鸟与舜之神话有关,笔者认为舜的双睛与使用窥管捕猎有关。 舜出生前瞽叟梦见鸡,《法苑珠林》卷四引刘向《孝子传》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 据此可知,舜的图腾为鸟类(帝俊的图腾亦为鸟,殷商的先祖为鸟图腾),而炎帝少女女娃亦化为精卫鸟,即以鸟类为图腾,也就是说舜典族源可以追溯到炎帝少女女娃。在古史传说中,舜的生存能力,一是农业,二是制陶,三是狩猎,这与红山文化的生存方式是相同的,也是炎帝族的主要生存手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山文化的创造者非炎帝族莫属,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正是炎帝族的女首领,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至少生存在5000年前(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 十 、炎帝的其它资料: 1 、《淮南子·时则训》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淮南子》这里所说的赤帝、祝融属于管辖南方之神,不能简单地解读为炎帝族的活动区域。因此,汉代学者的这种说法,并不能确定炎帝族就一定是发祥在南方,而没有发生过部落远距离迁徙的事情。 2 、炎帝的都城地 《纲鉴易知录》称:“(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都陈,迁于曲阜。”陈,位于今日河南省淮阳一带;曲阜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孔子的老家。 3 、炎帝的墓葬地 《路史》:“(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原名酃县,南宋时由茶陵分置)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当地属于罗霄山山脉,有米水发源。炎帝陵始建于何时不详,根据史书有关记载当不晚于五代前。相传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不见,忽梦一神指点,才于茶乡觅得炎帝陵,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此后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 4 、炎帝与黄帝的交战地 炎黄之战的古战场,涿鹿,延庆。 5 、炎帝的农耕地(包括采药地) 《管子·轻重篇》说:“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神农架地区盛传炎帝采药的故事。 湖湘一带的炎帝传说,称嘉禾县得名与炎帝教耕种禾有关,“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赤松子为神农氏的雨师,湖南与赤松子有关的地名,如浏阳有赤松山,华容有赤松子亭等。或可表明赤松子一族随同炎帝部落南迁湖南,当时人们已重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 6 、炎帝的出生地 宝鸡市南有常羊山,《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於常羊,生神农。”安登为有峤氏女。 20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政府投资七百余万元,在原河滨公园内易地重建炎帝祖祠,原河滨公园遂更名为炎帝园。新建炎帝祠,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秦汉风格,殿、亭、廊、桥、栏等均精雕细琢而成,颇有王宫气魄。 重构(王红旗) 电话51843850 信箱whqtpw @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50206z94-9000
發表於 2006-4-27 01:59:44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龍”是東夷族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昊,風姓,號伏羲氏、包犧氏。 “鳳”是東夷族少昊部落的圖騰,少昊,風姓,號窮桑氏、金天氏。 華夏族黃帝部落的圖騰是“熊”,姬姓,號有熊氏、軒轅氏。 華夏族炎帝部落的圖騰是“日”,姜姓,號烈山氏、神農氏。 王大有先生著的《上古中華文明》、《三皇五帝時代》等著作中認為黃帝族的“熊”是誤寫,“熊”字的下面應該是三點,即“𡮙”,而不是四點的“熊”,下面三點的“𡮙”就是三足的鱉,(黃帝後裔鯀,死而化作三足鱉——𡮙,證實了這一點) 所謂“有熊國君”之熊,實為黿、鱉、龜類。(《史記·周本紀·卷四》:“我姬氏出自天黿”,證明了這一點) 龜氏為帝,則為帝龜,“帝龜”二字合文作“竜”,音龍。於是“竜”、“龍”便相訛混淆。 這個有助於解釋華夏族“𡮙”圖騰與東夷族“龍”圖騰的合流之源。
發表於 2006-4-27 03:54:54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你所引用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殷商文化与红山文化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例如殷商文化出土的玉雕龙就与红山文化玉雕龙如出一辙。笔者愿意进一步指出,由于殷商族的先祖是帝俊,而帝俊的事迹在《山海经》里往往与帝舜的事迹相互重合(《山海经·大荒四经》即殷商时代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文献,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的有关内容),因此红山文化有可能与舜文化相关,而舜的族源亦可能出自炎帝。 ” 這正好證明紅山文化與炎帝無關,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殷商族不以黃帝為祖先,更遑論炎帝, 殷商族以帝夋為祖先,應出自東夷少昊一族,《帝王世紀》曰:“少昊名摯。” “摯”字便是商之祖契的“契”字,對此王小盾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少昊和商民族的始祖契是一對相疊合的人物,少昊的名字叫做摯,在當時讀作‘keɑt’,和契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少昊摯’就是‘少昊契’。” 另外,少昊的‘昊’是由‘𣅤’(xiè)字轉寫成的,‘𣅤’字的意義是鳥,或者可以具體說是一種純黑色的小鳥。 所以,‘少昊’一名中暗含了一個鳥圖騰或玄鳥圖騰。 這與《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一致的。 《帝王世紀》、《通誌》言少昊建邑於窮桑,都於曲阜。 所以,東夷族的核心區域應在今日山東省一帶。 華夏族的周朝(姬姓)在消滅商朝後,封其第一功臣呂尚(呂尚,姜姓,則俗稱的姜子牙)到殷商的發源地山東去建立齊國,以威鎮東夷, 呂尚出自姜姓,明顯是炎帝的後裔, 姜姓的炎帝後裔在統治東夷地區期間,可能大量吸收東夷少昊部落的文化,並逐漸混合兩個文化, 例如把“鳳”說成是“火之鳥”、“太陽之鳥”, 就是明顯把少昊的“鳳”圖騰與炎帝的“日(太陽)”圖騰相混合而賦予“鳳”圖騰新的含義。
發表於 2006-4-27 05:35:23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夢星羽在2006-4-26 19:54:54說道: 這正好證明紅山文化與炎帝無關,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殷商族不以黃帝為祖先,更遑論炎帝, 殷商族以帝夋為祖先,應出自東夷少昊一族,《帝王世紀》曰:“少昊名摯。” “摯”字便是商之祖契的“契”字,對此王小盾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少昊和商民族的始祖契是一對相疊合的人物,少昊的名字叫做摯,在當時讀作‘keɑt’,和契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少昊摯’就是‘少昊契’。” 另外,少昊的‘昊’是由‘𣅤’(xiè)字轉寫成的,‘𣅤’字的意義是鳥,或者可以具體說是一種純黑色的小鳥。 所以,‘少昊’一名中暗含了一個鳥圖騰或玄鳥圖騰。 這與《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一致的。 《帝王世紀》、《通誌》言少昊建邑於窮桑,都於曲阜。
我所引用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定位于红山文明的统治者系炎帝, 而你所引用的王小盾先生的发言则认为商民族的始祖系少昊, 就算王小盾先生的观点系正确的,也只能证明炎帝和商民族无关, 如何得出炎帝与红山文明无关呢?
發表於 2006-4-27 05:39:44 | 顯示全部樓層

Re:捍卫真正嘅纯种嘅华语!反对南粤被殖民捞化!

商文化的祖先?   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美术特点与商代文化的相似性就迅速被学者们捕捉到了。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上文提到的c形龙与商代殷墟的妇好墓出土的龙的比较。二者在轮廓上几无出入,只是龙头的样子不甚相同。基于此,王曾先生将考古发现同古史传说结合起来,推断红山文化正是商文化的祖先。   据史载,黄帝最终平定蚩尤之乱曾得到女魃的帮助。王曾推测古史所说的女魃正是“红山王国”的大军。这支进入中原的红山先民在战后并未回到北方,而是在中原一带流动,大致在尧时迁至商丘,以后又因有功被封于商丘。红山先民因其原有的高水平文化为上古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契在尧舜时做司徒,掌教化百姓和百工之事,助禹治水,功劳卓著。其后代伯益凿井,番禺以竹为舟,吉光发明木车,王亥发明牛车,相土发明了马车,这些都体现出了红山先民原有的手工业优势。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其经济实力后来已远远超过了夏王朝,也正因此才能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8 20:03 , Processed in 0.0763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