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呢個詞,有太多嘅說法
"馬留"為Melayu音變?未必
挽下手係由北方傳入來嘅都唔定,宋朝趙彥衞《雲麓漫鈔》:「北人諺語胡孫為馬流」(胡孫=猢猻,即猴子,馬騮也)。到明朝《西遊記》「菩薩道:我把你這大膽馬流,村愚的赤尻。。。。。。。冚棒唥省略。。。。。」將猴子叫做「馬流」其實並唔係粵語所獨有。
另外,從官話中其實稱猴子作為「馬流」嘅近似音都唔係話無。例如: 大猴子,官話叫「彌猴」,「馬猴」或「沐猴」,而「猴」字係後起之秀,古時稱「猴」作「夒」後簡化為「猱」同「猴」(猴,若要咬文的話,古時應為小猴)。現代官話中「猱」讀「nao」,白話嘅審配詞字庫只記「naau4 nou4」兩音,不過《集韵》記一音為「柔」(而由切,音柔)而「yau4」呢個音,到咗南方呢邊轉讀咗成「lo"音,因為閩南話中 「猱"字係讀成 「lo」嘅。
「彌,馬,沐」三字都為M聲母,M-同N-兩者容易互換,因此白話「彌」字有兩個讀音「mei4 nei4」呢度不多解釋。「猱」字雖讀nao,不過N-音只不過係古音,到咗近世早已轉讀成y-(而由切,音柔),有些許音韵知識嘅朋友或者都已經會知道,古代以N-為聲母嘅音,後世多轉為Y-音,而現代普通話則多會轉為R-音,如「飪」「而」「爾」,粵語中Y-音同官話互變N-音例子都有如:「逆」字。 「彌猴」,「沐猴」,「馬猴」同我地嘅 「馬留」我覺得本身都係同源嘅。此外,重有一個「母猴」。「母」字官話同白話都係M-聲母,據我所知呢個 「母」字古音並非讀「MU」而係近似「MA」音,即近代嘅 「媽」字係後世「母」字書面讀音改變而新造出嘅字,同理「爸」嘅出處為「父」字,F-聲同P- B-嘅關係相信好多人都知道(此為題外話,呢個兩個字嘅出處喺北大論壇有個帖討論過)因此無論係「彌猴」,「馬猴」,「沐猴」或者「母猴」同「馬留」其實都應該係同源嘅。因此「馬騮」此詞其實從古就有,如果話係因為北音南傳過程中發生咗音轉-----話佢古音遺存又好,古漢人南遷同南越人文化産生融合從而使發音帶有土著又好,總之,我覺得詞係由「馬來人」呢個音轉嘅可能性唔高。
到近代章炳麟《新方言》:「<說文>:‘猶,玃屬。’《水經注》‘猶猢似猴而短足。’今廣州謂猴為馬猶。猶音如留,酋,酉,丣,本一聲也。」19世紀嘅省城音或者稱「馬留」講成「馬猶」不過而家基本上都係發「馬騮」呢個音,音變過程卻係有迹可尋。
我唔否定「馬騮」呢個詞係由當時百越低層詞彙或馬來音譯得來呢個可能性,不過如果搵到有相同詞源嘅話由南越傳入中原嘅可请能性唔會好大。畢竟兩種語言交融之時,古漢語因為政治同文化嘅關係自然會佔咗極大嘅勢力,按文化層面來講,南越各族借用漢語應該為多。當然,古漢語亦會受其他語言影響,如戰國之時各地口音未曾統一,各地語言自然會有融合嘅過程。不過,有嘅都應該都只會係由南楚影響到中原嘅漢語,而唔會係當時嘅越地。
[ 本帖最後由 殺人王 於 2008-4-15 21:58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