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60720
葉一知
語常會準備撥二億資助中學推行用普通話教中文。坊間討論多日,甚麼「我手寫我口」、「用普通話才能學好中文」、「中文就是普通話」等謬誤又再死灰復燃。《明報》昨天也推出專題,還找個以普通話教中文的先驅校長力撐。
齊學普通話,很好,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如果「以普通話教中文」的理念源自「普通話即是中文」,則是必須糾正的錯誤觀念。
首先,今天大陸把中文叫做「現代漢語」,但中文理應包括古代和現代漢語。就算使用「現代漢語」一詞,普通話也絕不等於現代漢語。中文的根源來自方言,漢語也一向包含方言,1987至1989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就把漢語方言分為官話、晉語、吳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徽語、客家話、平話十種。普通話是官方選定的通語(即俗稱的北方話),乃通行全國的方言,以利國民溝通。顯然,普通話只是漢語的方言之一,是中文的一部分,並不等於現代漢語,更不全等於中文。
這種謬誤,來自「言文合一」的迷信,即慣說的「我手寫我口」,也是「用普通話教學才能學好中文」的謬誤根源。這種謬誤衍生另一個謬誤:用普通話教中文,能學到書面語的語法,所以能提高寫作能力。
先以英文為例。常聽人說,很多外國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寫出來的英文卻錯漏百出,不合文法。我認識一個朋友,到加拿大留學多年,說起英文來口若懸河,後來回港工作,老細彈回他寫的文件,說不明白他寫甚麼。我一看之下,發現一頁的英文幾乎每句皆錯。為甚麼那些外國人和這個操流利英語的朋友,不能「我手寫我口」?
第二,香港曾經作家輩出,他們的祖籍不單不是廣東,更來自全國不同的方言區,為甚麼他們又能寫出一家之言?答案很簡單,除了他們有古文根底,也因為他們多讀白話文,而白話文(書面語)不等於普通話。
再以內地為例,如果用普通話就能寫好文章,何解不少內地刊物篇章,都充斥著不知所云兼夾死唔斷氣的中文?又為甚麼我們看那些簡體字說明書時,總會看得一頭霧水,不知其所指?
這就說明,我們從來不是「我手寫我口」。這是任何人稍加推敲就能想到的。我們說話一定比寫文章用詞淺白和粗疏,任你普通話說得如何流利,換成文字卻變得平平無奇。就以英國文學為例,打開一本《雙城記》看看,你認為你說話會用那樣的措辭嗎?我們中文也有一句成語叫做「出口成文」,指人說話動聽得有如一篇秀麗的文章,如果「我手寫我口」,就只有「成文如口」,那有「出口成文」之理?
用普通話達不到中文好的效果,尚屬次要。如果誤將普通話等於中文,那不是出於北方話的辭彙和語法,我們怎辦?是否棄之?或當成錯誤看?「係」一字被我們視為廣東話,嚴禁入文,但以白話文寫成的巨著《紅樓夢》,這個字處處可見。如果以北方話為中文的唯一標準,《紅樓夢》還有沒有資格位列四大名著?
這類問題數之不盡。例如普通話規定我們要說「喜歡」(歡喜)、「整齊」(齊整)、「輪番」(輪流)等,並指括號內的是粵語詞,不能用於白話文。可是括號內的詞語卻廣泛用於文學作品:歡喜——曹雪芹《紅樓夢》、魯迅《朝花夕拾》;齊整——吳敬梓《儒林外史》、李寶喜《官場現形記》;輪流——吳承恩《西遊記》、巴金《秋》(舉例而已,不能盡錄)。那麼,這些經典白話文作品常用的詞,是否因為廣東人多用而不能用於白話文?或者反轉問,如果普通話等於中文,我們的中文課程鼓不鼓勵看這些「錯誤」的作品?
最令人憂慮的是,很多不學無術的教育人員,一聽到以普通話教中文,便奉之為中文的「標準答案」,慢慢形成排斥其他方言區的造詞,窒礙語文和文學的發展。我認識一個內地語言學學生,她聽到我們說「梅花間竹」一詞,便問那是甚麼意思,我解釋了,並問她國語有沒有這個說法,她說沒有,還說「這是廣東話」。這真是笑話,「梅花間竹」四個字沒有一個是所謂的廣東字,構詞法絕對符合中文書面語的規則,而且意像比「輪番」高,有古典文學的味道,大可用作書面語,卻因為現代漢語的辭典未收、普通話未用,而淪為「廣東話」。相反,那些「嚴打」、「下崗」、「打造平台」、「超女」等劣質中文,雖然也未收入辭典,卻被視為根正紅苗的書面語,令真正熱愛中文的人發愁不已!
曾在帝女花雜談一文說過,唐滌生筆下的粵劇,融合了唐詩、宋詞和元曲的精髓,其文學價值遠高於不少白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粵劇本身就是文學,要提升中文能力,多聽粵劇也可。但如果只有普通話才是中文,唐滌生的瑰寶豈不變成垃圾?
即使以方言拼方言,粵語比普通話更有可取之處,因為粵語不單有九聲,還保留了入聲,乃更接近古語的方語,所以讀唐詩宋詞時,用粵語反更抑揚頓挫,平仄的感覺更和諧(有人因此推斷古人說粵語,也是謬誤,我們只能說粵語很接近中古音,不能得出古人說粵語的結論)。普通話則一個入聲也沒有,連m字尾的音調也欠奉。
其實在內地,也早已糾正普通話等於漢語的觀念。1987年4月《語文導報》的《漢語方言學的萎縮和發展》指出:「『現代漢語』,成為一種語言,包括普通話與各種方言,而普通話也是以一種方言為基礎的,粗略地說現代漢語應該是現代各種漢語方言的總和。……(建議)將現行的《現代漢語》作些增刪,正名為《普通話教程》,另寫一部《現代漢語》,它的材料是漢語各大方言和普通話。」
普通話並非「萬有文庫」,如果只以普通話為「標準答案」,中文就像有十條河斷了九條,生機全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長期窒礙中國文化的發展,如今我們又要罷黜方言,獨尊普通話,結果同樣令文學和語文窒息。據容若引《五四以來漢語書面語的變遷和發展》,指出在1959年以前的四十年內,漢語書面語(白話文)不斷創造新詞,不斷吸收方言詞、文言詞和外來詞,這些數以千計的詞又通過白話文進入普通話,使「文」與「話」的詞彙大大豐富,構詞能力大大增強。如果一直以來書面語受制於文化專制主義,不許創造,不許吸收,把方言詞一律排除於「現代漢語」之外,後果如何,不敢想像!
但為了愛國(實為媚權),有些人可以任意歪曲道理。當中最令人討厭的一種論調,是有人又抬出民族主義的大旗,指多用普通話,能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培養愛國思想。前文已指出,普通話不等於漢語,漢語包含了十種方言,怎能說使用方言就失去身份認同?第二,跟北京同樣說「普通話」的台灣,也有大群人在喊「台獨」,即使如加拿大這種國家,給人印象是個典型英語國家(實以英語和法語為官話),一樣鬧過魁北克獨立;瑞士則說法語、德語、意大利語和拉丁羅馬語,好幾百年也沒有分裂;新加坡出名是個多語國家,也一樣繁榮。中國最輝煌的時代,一樣是多種方言並行,文人也來自不同省籍。說普通話才愛國,統一方言才能加強民族意識,根本是自欺欺人以媚權。
推動普通話,值得鼓勵,但如果這個社會誤將普通話當成中文,則萬萬不行,因為這樣等於排斥中文。中國語文博大精深,課程包含春秋哲學、唐詩宋詞、明清小說,近代散文,乃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語文,是文化的結晶,其內涵之深厚絕非普通話一種方言可以涵蓋。如果我們只期望學生借普通話寫合乎基礎語法的八股文章,那索性取消中文科,改設「商業用基礎漢語」算了。將中文鎖定為普通話,是出賣中國文化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漢奸。
註:本文引用的資料主要來自容若《煮字錄》和《文學基本功》。如果你有興趣知道為甚麼普通話/國語(即官話)會被誤解為等於現代漢語,可按此觀看相關文章國語、普通話到現代漢語的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