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聽講座,講者說方言命不久矣。其中一個原因是好的小說家寫作用的都是北方話。他舉了幾個當代作家如賈平凹、王安憶、張抗抗、陳忠實等。
我承認最精緻的語言大都在文學作品,所以若用方言創作文學而又能流傳開去,那方言就等於接受了最嚴峻的測試。中國現代小說又成就最高,舉小說家為例也算合理。
方言對寫作或多或少有貢獻
不過,我不得不問兩個問題:一是他舉的小說家怎麼都沒有台灣和香港的?第二是現代小說家有誰會像《海上花列傳》一樣,全數用方言寫作的?即使作家用的是官話,即普通話,但母語對他的寫作,或多或少都會有貢獻。若不把母語的因素算進小說裡,對方言實在太不公平了。我記得在美國寫創意文章時,有時只須把中文的套語翻譯成英文,對外國人來說已是創意。那就是由母語帶來的魅力。
所以若看看他所舉的5位小說家的出生或成長地區──賈平凹是陝西人、王安憶是上海人、張抗抗是浙江人、陳忠實是西安人,算一算,也不盡是北方話啊,除非把江、浙的吳語也都算作後者。
我回去統計一下。以《亞洲周刊》中文小說100強頭10本來粗略估計,作者按位次分別是: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錢鍾書、茅盾、白先勇、巴金、蕭紅、劉鶚。乍看有一絲高興,因為起碼有台灣的白先勇上榜,但細想他其實成長於廣西桂林。不管廣西與台北的語言,都算入官話。就是沈從文的鄉下在湘西,也都歸入官話區。總之,點算這頭10名小說家所屬的母語系統,吳語與官話,平分秋色。
再把名額擴充至頭30名。因為作品重複出現兩次的作家有巴金、魯迅和張愛玲,所以總計有27位。這張名單雖然有台灣的鄉土作家如吳濁流、黃春明,增加了客家與閩語,也有韓少功與丁玲的湖南話,但是,仍然是官話與吳語之爭。這一次,官話只稍勝了一位。看來,如果吳語是作家的母語,我們就不可以小覷它對以北方話作寫作語的影響。怪不得上海人以母語自傲!我一位上海朋友更「寸」道:「北京了不起,靠的是全國的人才,上海了不起,靠的只是上海人!」
至於頭30名有沒有香港作家?有的,如果把年過20,才逃難到港的金庸也算進來的話!續命廣東話,看來得靠《無間道》與《上海灘》了!
轉自2008年1月7號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