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658|回復: 8

[其它] 「卜卜斋」专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6 14: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message.heshan.gov.cn/old/view.asp?recno=453

玉桥「卜卜斋」

作者:何翔 易岳洲

    清末民初,俗称「卜卜斋」的私塾,仍是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是封建科举时代的产物,进过「卜卜斋」读书的老人,对此都有几分眷恋之情。它既有糟粕地方,也有对人有所教益之处,比如当时学的一些警句、格言,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处世立身之道。
    鹤山私塾源于何时难以考究,但有很长历史。早在三、四十年代已很盛行,而县治沙坪及其四乡尤其普遍。当时比较富庶、人口众多、紧靠沙坪的玉桥(其时有9条村庄5000多人),一乡就有7-8所私塾,加之民国初年曾任鹤山县长之龙潭里易子壮的倡导,村民热心办塾。
    私塾,顾名思义是私人开办的,一般由当地富绅开设,聘请有名望的秀才执教。当时比较出名的有仓边坊设在「思淡易公祠」的「孟生」塾堂,设在莺朗祖祠的「粤河」私塾。前者塾师易孟生,仓边坊人,秀才出身,任教时年逾七旬,此公才华出众,写得一首好字,精通诗词;后者塾师易粤河,清末秀才,文学功底深厚,执教多年,时称鹤山四大名师之一,由于塾师的名望出众,家长趋之若鹜。
    其时尚未有女班,学生清一色男性,年龄没有严格限制,参差不齐,有年仅7-8岁的幼童,有20多岁牛高马大的汉子,每班约10至20人不等;学制有长有短,3-6个月都有,也可随到随读,如不遂心就拍拍屁股走人。学费按月计,一般每个月20斤米左右,热心一点的子弟加送几斤番薯芋头或一篮鸡蛋,算是孝敬老师的了。
    那时塾堂比较简陋,一般设在祠堂或租间闲屋开业。设在祠堂的据说有两重意义:一是充分利用祠堂的宽阔空间,施教环境好;二是在祠堂祖宗面前读书,利于接受祖宗「监督」,有鞭策学子意思。
    开学第一天是很讲究礼节的,出门前学生天未亮便在家里叩拜祖先,祈求保佑学业进步,然后打着灯笼由爸爸或兄长携带直奔塾堂,之后举行叩拜圣人孔子、恩师等一系列礼节,才正式成为学生一员。
    那时私塾课程设置有启蒙必修课《千字文》,有《左传》、《论语》、《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有《古文评注》、《成语考》、《朱子格言》、《唐诗》等读物;还有书信尺读,古文以选读为主,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苛政猛于虎》、《前、后出师表》、《陋室铭》等,也有诗词对联。教学采取「填鸭式」,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不求甚解,慢慢消化。故每日早上「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入德之门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书声朗朗,煞是热闹。
    那时的私塾很讲究书法,也是一门必修课。老师教学生习字,从点、横、撇、捺、竖、弯、钩等基本功学起,强调牢记「结构严谨,笔锋刚劲,字距相等,一气呵成」四句话,大家都很认真对待书写练习,富家子弟的纸笔墨砚齐全,而且都是徽墨宣纸狼毫等上等货。穷孩子用破布制成笔,醮水在地板上习字,一样艰苦练习。故往时凡入过「卜卜斋」的人,其书法功底均比较深厚。
    当时的私塾,一般有体罚陋习,有的塾师上课时手执戒尺、藤条,起威严震慑作用。每日,小孩在老师面前背书若有错漏,头壳、手板挨一两下是常事。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会施以「藤条焖猪肉」(鞭打脚踝),然而那时的塾师大多是衰弱老人,加之碍于家长的面子,体罚往往是象征性的,家长学生能接受得来。
    新中国成立后,玉桥的「卜卜斋」基本消失,取而代之是全日制学校。学校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指引下,培育出一批批国家有用之材,而成为历史的「卜卜斋」,只给人们留存了一份回忆。

 樓主| 發表於 2008-1-6 14: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4/11/21/HK0411210037.htm

文汇首页 > > 港闻

[2004-11-21] 特稿:局长读卜卜斋受祖父启蒙

本报记者 郭嘉曦

 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昨日接受电台访问时畅谈他的受教育经历。原来3、4岁时的李国章曾读过卜卜斋。他说,事隔多年,当年所下功夫未有搁下,章句仍然琅琅上口。

 李国章昨日讲解三三四学制时,被主持问到儿时接受甚么教育。原来当年李国章的祖父曾言:「在何处读书都得认识中国文化」,并请来卜卜斋的先生,为当时只得3、4岁的李国章讲学,三字经、孔孟学说等所读不少。李国章自言训练出一套儒家价值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哲学。局长更即席诵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中「孟子目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的句子来。

 局长又提到16、17岁时在外留学的经历。由于那年代鲜有中国人赴外国留学,他于异地彷佛代表著整个中华民族,外国人对其举手投足均认为是中国人之模式,使他深感压力。当时的局长曾有疑问「为何我们有良好文化,他们却不学呢?」直至今日中国文化才不断受外国重视。

 他又谈到当医生的满足感好大,判症训练出的判断及分析能力对其以后工作亦带来方便。他更颇自豪地说:「我一世人都系为公众服务,只是身份角色有所不同。」

 樓主| 發表於 2008-1-6 14:31:09 | 顯示全部樓層

儿童读经成败关键:须家长与老师配合,以身作则。

温先生:所以现在王老师他是提倡从小的时候,就给小孩子文化最菁华的东西来学习。

老教授:对,是的,最菁华的东西,但是他不容易保持,他接触社会就麻烦。你看幼儿园教他的,他到小学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到中学的时候完全否定。当他走向现代社会(功利社会),人人都争名争利,你叫他不争利、放弃名利,那是圣人,不是凡人,我们佛家讲,他是再来人。

王博士:现在培养一批可以抵挡污染的,所谓具有免疫能力的人……

老教授:不容易。

王博士:不容易。

老教授:我们也是这样想,所以我这个想法就是办学,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办一个完全的学校。学生统统住校,由学校的老师好好来管理,让他有二十年的长时间不受社会的染污,这样才行。但是培养到二十几年之后,能不能在离校之后还能抵抗名利、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好难!这个事情实在是不容易。现在从小教,问题在哪里?家长不能配合,老师不能配合。

我在六岁时曾受过短期的私塾教育,是在家乡的时候,四个月教育扎的根。这么多年在世界上没有受到染污,就是四个月私塾教育,我印象深刻。所以家庭教育重要,我是从三岁得父母之教,父母是儿女的表率,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所以讲《弟子规》,《弟子规》不是叫你读的,是叫你做到。字字句句要做到,养成习惯,一生都不违背,这就成功了,你一生一举一动都有规矩。

古云:「教儿婴孩。」父母影响力太大了,小孩向父母看齐。所以今天教学不成功,是父母不跟着学,小孩看了,你教人学,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老师教人,为什么你不这么做?他的疑问就来了。现在小孩很聪明,天天看电视,他的问题很多,他质问你,父母你教我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这么做?

王博士: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当然是少数,也有一种情况是,这个小孩子还会过分地说,那你做错了。他还反过来,慢慢地……

老教授:对,是反过来做错,慢慢地、慢慢地观看,错了都是对的,对了又是错的,他慢慢地看到的是这样。为什么?他看看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积非成是」,你一个人单独这样做,你很难生存。那要怎么办?要有非常坚强的毅力,才能把教学的事做好。

温先生:我们大概现在只能播种,我们播种,播了一片田地,可能有一棵是或两棵是、三棵是……

老教授:对,不错,你希望十万人当中能够有一个成就,一个,你的功德就不得了。你不能期望多,十万人当中有一个那就成功。但是这一个你要记住,他的家长一定要配合,家长不配合,成功的很少。

所以我们教的时候,像《弟子规》,一定要父母跟子女同时学习,要注重这一点。你真正爱你的小孩,你就要给他做好样子。

你看我小时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儒家教人,根本就是「孝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师重道,这是根。我上学念私塾是六岁,很小,我父亲带着我去拜老师(私塾的老师)。私塾设在祠堂,祠堂的大殿当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先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礼,清朝最重的礼节,那是民国二十一年。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也是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对老师行三跪九叩礼,尊师重道。

家长能这样表现,就是教儿女,这是表演给小孩看,这个印象永远记在小孩心中。我的父母对老师尊敬,所以养成我一生尊重老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对待老师,我都会像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样子。

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尊敬得一分利益,十分尊敬得十分利益」,这些话我们在这么多年来,真得利益。我们对老师尊重,十分尊重,老师教一班学生,我们得到十分利益,其他同学只得到二、三分,不一样。如果说我的父母不这样表演一下给我看……。要是教我们怎样尊师重道,就一定要做样子给孩子看。

温先生:言教不如身教。

老教授:对,现在哪个父母能这样做法?所以现在家教没有了,现在小孩就没有我们童年的幸福。我以后也没有私塾了,改变成短期小学,这种礼节就没有了,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使我非常感慨。我弟弟小我六岁,他就没见到,我上那所私塾,我弟弟还没出世 。

延续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教学:教之道,贵以专

老教授:台中李老师,我跟他十年,他的教学完全是遵从自古以来的传统,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方法。实际上传统观念是什么?很简单,《三字经》前面八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理念要肯定了,你教学的热心才能生起来,所有一切人的本性是至善。你必须要肯定,就是世间上没有恶人,人人都是善人。他怎么会变成不善?原因是「性相近,习相远」。习性,习性就是染污,变成这样的不善,于是距离就愈来愈远了。「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两句很重要。怎么教?「专」,这是二千年来最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

所以李老师当年教我们,我们跟他学经教只准学一种,想学两部,老师不教,他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而且佛经上讲得很好,《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程度,智能开了。譬如说你这五个指头是五门,你从任何一门下手,只要深入到掌心之处,五指全通了,全都通了。如学一门没有通达一切法门,是你深入的程度不够,就如同你只知道在手指上转,你怎么样转都没能抓到重点。所以他教学生定要「一门深入」,非常严格。

我到台中跟他的时候,拜他为师,他开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你跟我学,从今天起听讲经,只可以听我一个人的,任何教授大德讲经不准听。第二、从今天起你看文字,无论看佛经、看一般书籍,要我同意,我不同意你不准看。第三是、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学习从头开始。

我接受老师的约法,直到三十多年之后我才明了,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师承」的教法。老师对学生负责,一定把你带出来,期限一般皆是五年,五年之内必须百分之百地服从。真的,他这个教学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眼睛不准你看,耳朵不准你听,你的心慢慢就静下来了。真的三个月之后就看到效果了,为什么?妄念少了。六个月之后非常明显,烦恼轻智能长,这个方法好,以前真的没有想到。所以跟一个老师是走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怎么学?读书也是这样,两门两条路,三门三条路。

所以他说「一门」,真有道理!一门通达之后,到一定的深度,我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时,则完全解放。什么人说的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这是成就你的后得智。

「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先培养你的无知(戒、定、慧),然后你在外面一接触,自然「无所不知」,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你真正的智能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是无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三个东西,它是融合成一体,你才真正得受用。纵然是你没有接触过的,人家一提起,自自然然能解答,不必要学。

温先生:对了,教授当时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勇气,去接受李老师的栽培?

老教授:这是我从小学的,就是我父亲为我示范,向老师磕的三个头,教导我一生尊师重道。所以我的哲学是跟方东美先生学的,我的佛法是方先生介绍的。方先生给我讲《哲学概论》的时候,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才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他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这两句话把我带进佛门,要不然我对佛教一向是非常排斥,我认为这是迷信。所以没有想到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因为你在外面看不到,寺庙里头看不到,出家人讲不出来。

所以他这么一介绍之后,我在台北走了几个寺庙,以后常去善导寺,善导寺有个「太虚图书馆」,到那里去找经书看。我读这些经书,有问题我请教方老师,我请教章嘉大师。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学佛的真正基础、底子是章嘉大师给奠定的,所以到李老师那里才会有成就。如果没有章嘉大师三年的磨炼,到李老师那儿也不行,这是尊师重道的果报。

现在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人心薄,就是赞叹你的少,毁谤你的多。你说我跟方先生,诽谤方先生人很多,诽谤章嘉大师、诽谤李老师的人也很多。我没有动摇信心、尊重心,这一点很重要;你的信心一动摇,对老师有疑惑,你就吃亏上当了。坚定不移,别人说老师怎么不善,我没有看到,我跟他接触过,这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尊师重道,真的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

学佛经教要专、专攻。所以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只学五部经,人家五部经半年都学完了,我这五部经学十年。一部学完之后,老师认为可以了,再可以学一部。我学的四部都是小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薄薄的经,五张纸;《阿弥陀经》也不长;《普贤行愿品》份量比较多;《金刚经》5000个字,这四部小的。最后学一部份量大的,《楞严经》,学十年。

温先生:《华严经》您是在……

老教授:不,学教不能离开修行,解行并重,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契入,自然就通了。我现在讲《华严经》,照目前的进度大概需要两万个小时,讲得很详细。过去我讲的经论有几十种,展开经文的时候字字句句皆现无量义,所以真的,学习不可以不深入。

修学最大的障碍,我常跟一些年轻人讲,这个障碍不除掉,连边都沾不上。必须是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享受、没有贪瞋痴慢,你才能契入。这是修学第一重障碍,这个关口你不能突破,你就得不到受用。

学经最要能行,经学了之后你能信、你能理解、你懂得,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行了之后能证。你不深入不行。要深入,你一定要放下。我这个「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第一次第一天跟他见面,我说,方东美老师介绍佛法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很快就能够契入?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你就入进去了。我说,从哪里下手?他说:「布施」。什么东西都舍,什么都能舍,身心世界一切都舍掉。这个很难,非常难。尤其现在这个花花世界,这些出家人跟我十几年,天天听我讲经还是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记住一些名词术语,思想行为没有改变,不得受用。儒跟佛教学都是启发智能,智能开了之后自然就通了,所以从小的时候要从这里下功夫,一定要家长(真正好的家长)配合教学。

我们家乡文风很盛,属于「桐城派」,就在三个地区:庐江、桐城、舒城。这三个地方距离大概都是三十几公里,都是古城,多是汉儒学家,所以文风就很盛,乡下小孩都会念一些书。这里私塾很多,一般祠堂里都办私塾。

[ 本帖最後由 南汉 於 2008-1-6 14:37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8-1-6 14:4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铁网书屋:一段两百年的「威水史」 http://www.fsonline.com.cn/news/foshan/foshanstory/200711240001.htm 2007-11-24 02:22 来源:佛山日报
 樓主| 發表於 2008-1-6 14:44:05 | 顯示全部樓層

230米长的小街,竟然藏有52间私塾、书舍

小街深藏「卜卜斋」(图)
作者:佚名 |   出处: 广州日报  |  录入时间: 2005-6-14  |  点击数: 1265上传者: alley |  审核者: alley
书香街的私塾古色古香。颜士然摄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通讯员丘秉春)230米长的小街,竟然藏有52间私塾、书舍和公祠!近日,记者来到黄埔区横沙社区,走进只有230米的横沙书香街,道路两旁密集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的私塾、家塾、书舍,过去村民上「卜卜斋」(广东人常说的到私塾读书)成风。据了解,《广州市黄埔区横沙书香街保护规划》已经上报市规划局审批,6.3公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即将出台。

  村民在「卜卜斋」学八股文

  「上‘卜卜斋’是有钱人的事情」,79岁的罗春煊老人依偎在横沙书香街的古私塾建筑物旁边,跟记者聊起上「卜卜斋」趣事,「上世纪30年代,我7岁就到村里上‘卜卜斋’。那时候,虽然有新式学校,可是父亲希望我能够学八股文,写好毛笔字。于是,我就上私塾,一年学费要花4担谷。我每天上学的时候,没有书包,只带毛笔、算盘、古文书籍。读完成语,再读古文评注,上课时间从早上8∶00~11∶30。」

  小街密集52家私塾书舍

  据介绍,横沙书香街整条街长约230米,宽约3米,在这非常短的小街内,竟然存在52间私塾、书舍和公祠!书香街内传统建筑以家塾、书舍及宗祠建筑为主,建筑群布置紧凑。横沙社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横沙书香街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街道内由家塾、书舍及罗氏公祠组成。如此之多的家塾书舍及公祠集中布置,是「书香街」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价值所在。

  核心保护区拟禁机动车进入

  为了保护横沙书香街,黄埔规划分局制定的《广州市黄埔区横沙书香街保护规划》已经上报市规划局审批。根据送审的规划,划定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北至百忍罗公祠北侧的现状道路,东至水塘边界,南至壶天罗公祠,西至王珊罗公祠,保护范围总面积6.3公顷。

  该保护区内整体风貌保护措施包括:对文物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文物建筑除可以作为博物馆、展览室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传统民居可维持居住功能),不得作其他用途;对区内除文物建筑外的其他建筑,进行逐步修缮和整饬;对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予以更新;严格保护横沙大街及与其相连的古巷风貌完整性,禁止机动车进入等。

 樓主| 發表於 2008-1-6 14:56:29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hkedcity.net/epaper/publish/epaper_more.phtml?news_id=82

教不倦--新界鄉校的故事

隨著城市的發展及出生率持續下降,為求更好的生活,不少新界村民都遷往市區定居,造成村校因為收生不足而被迫結校的命運。近日,教統局以成本效益為由禁止部份高成本的新界村校在來年招收小一學生,這無疑是判了村校死刑。面對著可能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回顧過去,究竟村校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曾擔當什麼角色?
 
卜卜齋、私塾、村校
 
從傳統到現代,教育隨著時間及社會的變遷而改變。由於早期交通不便,鄉村各自辦學,鄉村學校一直只為本村子弟提供教育機會。過往,鄉村所辦的學校稱之為「私塾」。「私塾」即是現在我們俗稱的「卜卜齋」,是傳統教學的地方。「卜卜齋」之所以名為「卜卜齋」,是因為昔日老師手執誡方(類似間尺的木條),遇有學生犯錯則以此敲其頭殼,發出「卜卜」聲音而得名。
 
通常,私塾是由鄉紳父老籌措而建的,為民辦性質,聘請秀才為塾師專責培育本族子弟。傳統的「卜卜齋」與現代鄉村學校不同之處在於「卜卜齋」的塾師個別地教授學生啟蒙知識及經史古文,沒有固定的時間表,而校舍多數建於祠堂民房內;現代的鄉校多數有固定的時間表授課,教授課目由古文到現代知識及技藝科目。辦學模式更具規模。
 
由自由放任到注重培訓師資
 
在戰前,政府一直對新界鄉村學校採取放任自由的態度,因此,很多新界學塾在設計課程方面具有高度的自由及自主權。當時部份新界新辦的學校受到中國新課程的影響,仿照國內課程,在儒家經書的基礎上加入近代西方課程,開辦了數學,地理歷史等較為實際的科目。
 
戰後,政府開始關注整體教育的發展,為了提高鄉村學校的教學素質,1946年在元朗設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以培訓師資,學生多數在畢業後到新界的村校任教。而在1953年,政府又為未經訓練的新界在職教師提供培訓,在元朗及大埔設立「新界教師講習班」,學年以兩年為期,訓練各科的教學法。在培訓鄉校師資之外,政府更考慮到農村子弟畢業後的出路問題,遂於村校增設農村常識科,教授學生現代農務知識。有些村校更附設農地,供學生實習之用。至此,鄉校比從前更注重培訓學生的生活技能。
 
複式教學變為單式教學
 
早期的村校,多數仿照中國學制--採六年制,即四年初小,兩年高小。而由於經費的問題,學校往往採用複式教學法。所謂的複式教學法是指一位老師在一個課室內同時教授兩級以上的學生。但隨著鄉校的發展,校舍的設施及師資均得到很大的改善。往日的複式教學法,改變為單式教學,同時由於村校老師經過正規培訓,利用現代教學法,懂得運用現代教學輔助工具,靈活教學,令學生更易吸收。
 
教不嚴,師之惰:體罰
 
相信現在的學生一定未嘗過上課不留心被老師當眾責打的味道。在往日的社會,普遍存在「教不嚴,師之惰」的思想,而體罰就恰恰給予老師實踐嚴教的機會。傳統對學生的體罪主要分為三種:「立」、「跪」及「責」。「立」是指罰站,「跪」則是指罰跪,而「責」就是利用誡方責打學生,輕罰者打手掌,重罰者則是用誡方打在頭部或臀部。事實上,體罰為傳統社會及家長認可,一直到1990年,政府方才立例禁止老師體罰學生。
 
村校教育有其歷史性的特色,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勢所趨,必需作出變化。儘管政府認為就經濟效益而言,取締高成本的村校是勢在必行,但站在家長的立場卻認為教育不應以經濟為出發點,村校仍有它存在的價值。教統局快將會公佈取締村校名單,無論村校將來的命運如何,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們在香港教育史上所作出的貢獻。今期的校園報,我們會為大家介紹三間各具特色的村校。

發表於 2008-7-24 13:3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现在的孩子只知「卜卜星」

如果现在还有卜卜斋,吾一定会把自己的子女送去读。
發表於 2008-7-31 21: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lalalum 於 2008-7-24 13:31 發表 如果现在还有卜卜斋,吾一定会把自己的子女送去读。

而家啲細路恐怕連「卜卜星」都唔知係乜喇,事關呢味嘢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嘅產物。

另外,你句話似乎有啲問題喎。你嘅意思係「我一定會送自己嘅細路去讀」定係「我唔一定會……」呢?

發表於 2008-8-19 12: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羊城惜花人 於 2008-7-31 21:16 發表 而家啲細路恐怕連「卜卜星」都唔知係乜喇,事關呢味嘢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嘅產物。另外,你句話似乎有啲問題喎。你嘅意思係「我一定會送自己嘅細路去讀」定係「我唔一定會……」呢? ...

 

「卜卜星」而家重有得卖,我已经证实咗呢件事。  细路,唔好讲到你好似好大噉好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 16:02 , Processed in 0.0668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