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9|回復: 0

[掌故傳聞] 清末民初东莞教育的蓬勃发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15 10:2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记者: 杨宝霖 来源: 东莞日报 入稿时间: 2007年11月06日

清末民初东莞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中国的教育,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1902年1月)以后,学校的名称、体制、教学的内容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奠下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石。

  东莞一向重视教育,明末,公办或集体办的书院有31所,社学有14所,与儒学(学宫)一起算共46所[1]。清代就更多了。启蒙的私塾,小型分散,所在多有,无法统计。这些封建教育是落后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接踵而至,我国都以丧权辱国告终。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国人开始睁眼看见世界。兴学育才,成为我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于是一场教育改革由此起矣。

  同治元年(1862)始设京师同文馆,同治二年(1863)上海设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始设于同治五年(1866),天津水师学堂,始设于光绪八年(1883),天津武备学堂,始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广东水陆师学堂,始设于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二十一年(1895),津海关道盛宣怀于天津创设头、二等学堂。二等学堂课程四年,按班次递升,习满升入头等。头等学堂课程四年,第一年习竣,欲专习一门者,察学生资质酌定。专门凡五:一工程学,二电学,三矿务学,四机器学,五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又于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分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外院即附属小学,为师范生实习之所。中院、上院,相当中学、大学、课程大体分中文、英文两部,注重政法,经济。上院毕业,咨送出洋,就学各国大学。当时论者谓中国教育有系统,此其略现端倪。这些都是高级专业学校,非普及的中销学也。

  梁启超《新政诏书恭跋》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二日上谕:「经前降旨开办京师大学堂。肄业者由小学、中学以次而升,必有成效可现。唯各省中学、小学尚未一律开办,总计各直省省会及府厅州县无不各有书院,着各该督抚督饬地方官,各将所属书院坐落处所、经费数目,限两月详查具奏,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皆颁给京师大学章程,令其仿照办理。其他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令一律中西兼习,以广造就。」[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下谕:「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拼,或求诸已,或取之人,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北总督张之洞合奏论变法,拟「设立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霖按:即今之到外国留学)四条,其「设文武学堂」有云:「拟令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童子八岁,入蒙学;(略)十二岁以上入小学样,(略)三年而毕业,绅董司之,官考察之;十五岁以上入高等小学,(略)三年而毕业,官司之,绅董佐之,毕业后本管知府考之,分数及格者给予凭照,作为附生送入府学校,分数欠者留学(霖按:据文义,即今之留级);府设中学校,十八岁高等小学校毕业,取为附生者入中学校,(略)三年而毕业,学政考之,给予凭照,作为廪生,送入省城高等学校;省城应设高等学校一区,大省容二三百人,中小省容百余人,(略)非由中学校普通学毕业者,不能收入。(略)计在学肄业及出外练习,文武各门均四年学成,先由督抚学政考之,取中者除送入京师大学校外,或即授以官职,令其效用;大学校学业又益加精,门目与省城所设高等专门学校同,三年学成,会试总裁考之,取中者授以官。」[2]《清史稿》载刘、张疏既上,「诏下政务处议行。」[3]「皆次第行之」。[4]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管学大臣张百熙遵旨拟学堂章程。次年七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诏下各省督抚,按照规条实力奉行。」[5]

  《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为高等小学卒业之升途,即为高等学堂之预备。课目: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四年卒业。」「小学堂分高等、寻常二级,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十岁入寻常小学,修业三年。此七年为义务教育。十三岁入高等小学,三年卒业。」「寻常小学课目: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学、体操。高等小学课目,增读古文辞、理科、图画,余同寻常小学。」[6]

  清末的教育改革,来自朝廷。各省各县,如遵「上谕」,全国皆然,非东莞之特独也。东莞自有其特独处,下面详述之。

东莞第一所学堂是东莞学堂

  清末废书院,办学堂,东莞第一所学堂是东莞学堂(东莞中学前身)。

  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北总督张之洞合奏论教育改革之疏后的一年零一月,在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两月,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一日(1902年10月2日)东莞学堂开学了。

  东莞学堂的创办经过,东莞学堂的创办者之一,也是东莞学堂的首任监督(当时校长是名誉职,行校长职务的,是学校监督),一任十年的徐夔飏所作的《东莞中学校创办之缘起》,无疑是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东莞中学校创办之缘起

  我邑办理学校之缘起,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邑侯刘德恒倡之于前,夔飏赞成于后,惟时毫无的款,刘邑侯捐廉银一千两,夔飏募捐银四千余两,为开办之费,并由县府指定屠捐、庙宇、鲜鱼税、秤捐,及明伦堂捐银三百两,为经常之费。邑侯请张太史其淦(霖按:张其淦时为东莞龙溪书院山长)、尹太史庆举(霖按:尹庆举时为东莞宝安书院山长)及夔飏三人为名誉校长。聘叶君觉迈、陈君高第、张君伯祯、陈君官桃为教员。招生一百名入校肄业。是时学部未颁章程,不定校名,只称「东莞学堂」而已。

  数月,刘邑侯去任,张、尹两太史亦先后进京。邑人公推夔飏办理全邑学务,兼充该校监督。夔飏乃专当义务,不受薪水,校中事务无日不到科理。

  (徐夔飏哲嗣徐思达《先考莞珊徐公讣告》附)

  东莞初办学堂与他邑不同之处有二:

  第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德宗「谕各直省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校。」[7]东莞当时有两所书院,在莞城为宝安书院,在石龙的为龙溪书院,东莞创办学堂,遵清廷的「上谕」,应把莞城的宝安书院办东莞学堂。东莞却保留培养科举考试人才的宝安书院,而选择宝安书院东侧的东莞考棚为学堂之址[8]。

  这里要交代一下东莞考棚。清何仁山《新建东莞县考棚碑》云:「按莞制岁、科两试,向集考于东城外之明伦堂(霖按:我国科举时代,凡县之学宫,均有明伦堂。东莞学宫在东城外,建于宋,拆除于1953年)。垣墙四通,弊窦滋甚。雨则路僻涂淖,行者病焉。既议改作,乃度地于已迁,改之文昌旧庙,量径轮,考广袤,而以左右之节孝故祠、新仓余地益之,规画既定,遂白大府,大府曰可。(略)是役地,费钜万,经始于同治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落成于甲戌(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9]自此东莞考棚是东莞岁、科两试的试场。(东莞考棚之址,在今莞中北区绿瓦楼及操场内东侧)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命以后考试停用八股文,改用策论,科举继续进行。科举是检查一地教育的标尺,是文士晋身之阶。东莞「两条腿走路」,既办学堂,又不废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张炜勋考中秀才[10]。光绪三十年(1904),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李璇枢、吴炜增、叶觉超、黎璜考中秀才[11]。新型学堂的学生考上秀才,他邑颇为罕见。

  第二、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清廷谕各省督抚,(学堂之)阶级,「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12]东莞是县,应办小学堂。东莞却不分中学、小学,笼统谓之「东莞学堂」,学制为六年,将小学、中学连贯者也。这又不依《钦定学堂章程》「中学堂,四年卒业。」的规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生共十二人[13],用公费游街,至有「师范[14]六年今毕业,学生一打去游街」之语[15]。

  [注]

  [1]北京出版社《梁启超全集》第一册196页。

  [2]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卷一百六十九。

  [3]《清史稿》卷四百十三《列传》二百刘坤一传。

  [4]《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二十三张之洞传。

  [5][6][7][12]《清史稿》卷一百七《志》八十二《选举》二《学校》二。

  [8][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七《建置略》二《学堂》。

  [9]何仁山《锄月山房文钞》卷上。

  [10]苏泽东《国朝东莞题名录》卷九载: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科考,考取县学生三十名,第十九名为张炜勋。

  [11]苏泽东《国朝东莞朝名录》卷九载: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岁考,考取县学三十七名。李璇枢第六名、吴炜增第八名、叶觉超等二十七名,黎璜第三十二名。

  [13]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在肄业六年中,离校者多,如蒋光鼐、张廷辅、袁煦圻一齐离校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为广东陆军小学第一期学生,李扬敬离校,后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为第四期学生。徐景唐离校,也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江鋈、张炜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考入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

  [14]东莞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奉广东省学务处令,改名东莞初级师范学堂。

  [15]《民国报》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七日《莞中校庆纪念情况空前热烈·第一届毕业生李仁荪讲话》。

 

页面功能  【字体:  】【关闭

  东莞县公私小学大量建立

  东莞县小学堂的发展分两个阶段来谈。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三年(1911)],民初(1912-1918)。民初,为什么不延至民国十年(1921)?因为民国七年(1918)以后苦乏资料,只能在民国七年(1918)戛然而止。

  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民国七年(1918),东莞教育大发展,小学堂大量出现,以镇区的划分,分列如下:

  一、资料依据有四:

  1、莫纪彭肄业东莞学堂时鼓吹民主革命与志同道合者编印《东莞旬刊》,中有《最近官民立学堂之调查》一篇,此取材一也。

  2、[民国]《东莞县志》卷二十七《建置略》二《学官·学堂附》。

  3、民国六年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日记》。

  4、民国八年出版的《东莞留省学会杂志》第一期《民国七年东莞县全属学校一览表》。

  二、《最近官民立学堂之调查》、王典章《巡行日记》、《民国七年东莞县全属学校一览表》所载学堂或学校,无创立年月,兹以三文写作之时为断。

  三、学堂的创立,1911年以前有年月者,出[民国]《东莞县志》。

  「1908年已立」者,出《最近官民立学堂之调查》;「1917年5月已立」者,出王典章《巡行日记》;「1918年已立」者,出《民国七年东莞县全属学校一览表》。

  四、表以区镇分所属,区镇用今名,其地域以1996年东莞国土所编《广东省东莞市标准地名录》为准。

  五、区镇的排列,清末,依《最近官民立学堂之调查》出现先后为次第;民初,据《民国七年东莞县全属学校一览表》出现早晚来排列。

  六、学堂的排列,以创立年月为序。年月同者,按原书。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三年(1911)]

  莞城(中学1所,高小4所,初小9所,职业2所)

  虎门镇(高小4所,初小8所,职业1所)

  石龙镇(高小1所,初小12所)

  中堂镇(初小3所)

  东城(初小5所)

  南城(高小1所,初小6所)

  茶山镇(初小2所)

  麻涌镇(高小2所,初小2所)

  道滘镇(高小1所,初小2所)

  厚街镇(高小3所,初小4所)

  万江镇(高小1所,初小1所)

  寮步镇(初小2所)

  桥头镇(初小2所)

  望牛墩镇(初小3所)

  

  民初(1912—1918)

  石碣镇(初小2所)

  石排镇(初小3所)

  莞城(高小1所,初小12所,职业1所)

  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民国七年东莞县全属学校一览表》谓女子高等小学校在东门外,王典章《巡行日记》云:「八点钟赴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兼女子国民学校。」可见同在一处。笔者经多年调查,访问当事人及老街坊,知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县立女子国民小学校同以东正街李氏宗祠(念修堂)为校址(址在今东莞中学南区内西)。后改为女子职业学校,1937年4月,何与成与几位CCP地下党员于此办力学小学,何与成为校长。力行小学是CCP东莞地下党员的联络点,1938年10月14日早上,CCP东莞中心县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抗日模范壮丁队,其会议地点就是力行小学。

  

  虎门镇(高小4所,初小3所)

  石龙镇(高小1所,初小6所)

  中堂镇(高小1所,初小2所)

  东城区(初小1所)

  茶山镇(高小1所,初小4所)

  麻涌镇(高小1所,初小2所)

  厚街镇(高小5所,初小7所)

  万江镇(初小4所)

  寮步镇(初小4所)

  桥头镇(初小1所)

  望牛墩镇(初小1所)

  石碣镇(初小1所)

  石排镇(初小2所)

  凤岗镇(高小2所,初小2所)

  清溪镇(高小1所,初小1所)

  大朗镇(高小1所,初小4所)

  常平镇(初小7所)

  东坑镇(初小1所)

  横沥镇(初小3所)

  高埗镇(初小1所)

  洪梅镇(初小1所)

  这一时期,还有基督教礼贤会在东莞所办的教会学校,这里暂不叙述。

  从上述可以看出:

  一、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三年(1911)],东莞县公私小学从零创建了92所。民初(1912-1918),创建了90所,在十六年内,东莞创建了公私小学182所。尤其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莞县立学堂办了9所。在这兵荒马乱,灾害频仍、民生凋敝的年头,发展了这么多学校,是难能可贵的。

  二、以今天的区镇来说,有八个镇一所新型的小学也没有。当年教育的发展,是不普遍的。

  三、公立学校少,私立学校多。公立学校只有24所,只占百分之十三点二。

  四、高小少,初小多。高小只有35所,只占百分之十九点二,中学只有1所,这可反映当时莞人文化要求、教育要求不高。

  

  清末私立的初等小学堂已开英文课

  清末中小学堂所设的科目,《钦定学堂章程》虽有规定,但东莞各校执行如何,所存文献既少,这方面的消息全无。仅东莞学堂的课程设置,由第一届学生李璇枢四十三年后的回忆,略知端倪(文见掘著《东莞中学前五十年史料编年》)。其他小学,一片空白。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莞旬刊》的一则《邑事》消息,可知东莞初等小学堂已开英文课。其文说:

  望溪(望牛墩的别称)存粹学堂英文教员之苛待学生

  闻五月十一日,存粹学堂英文教员黄某,因为学生十馀人英文未熟,该教员竟将学生等罚金(罚站)书案上,自十一点至三点馀,管理员某君上堂稽查,见学生企在台(课桌)面听讲,乃责其不守校规,学生称:「黄先生因余等英文不熟,遂施此苛刑。」管理员即命之坐下。随往黄某房内,告以教授规则及待学生感情。

  《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寻常小学(据其文意,为初等小学)课目: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学、体操。」没有规定要学英文。在九十九年前的一所乡村初等小学,已开英文课,真是了不起。

  

  清末东莞已民办职业学校

  《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外,得设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小卒业生不愿治普通学者入之。」清末,东莞有实业学堂三所。在虎门寨的虎门陆军小学,《最近官民立学堂之调查》没有标明是县立或私立。办军校,谅非东莞权力、能力所及。虎门寨为广东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地,虎门陆军小学,殆为广东水师提督衙门所办。馀两所是私立织染实业学堂、私立宏艺织染练习所。

  清末东莞师资的培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宣统三年(1911),八年间,东莞县公私小学建立了92所,这需要大量教师,师资的培养,是当时的急务。

  首先,省政府办班培养师资

  光绪三十年(1904),两广学务处(相当后来的省教厅)在广州旧贡院开办两广师范速成科馆,以培养两广学堂教员。速成师范科招收两广高才生60人,六个月毕业。又设学堂管理员练习所,由两省守令选送地方士绅有办学资格者一百六十人到所学习,四个月毕业,以养成学堂管理人员。东莞学堂教员陈节超入所进修,毕业后为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副监学。两广师范速成科馆培养出来的学堂教员,地方争相延聘,供不应求。光绪三十年(1905)六月,复办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选集「聪明隽拔之士二百四十人」,修业一年。这一届东莞有十七人入学,东莞学堂第一届在学学生江鋈、张伟勋也入学,以后在东莞学堂及更名东莞县立中学校任教数十年的祁正、在教育界知名的邓寄芳、邓章兴,及徐夔   之子徐思勉也是这一届的学员。东莞学堂首批教员兼堂管的叶觉迈已任该馆的正监学,东莞学堂首批教员陈高第,兼任该馆地理科教员。在该馆任教和该馆进修的东莞人,在东莞的教育史上,都起过较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私人办班培养师资

  光绪三十二年(1906)本月,莞城花鸟画家张崇光,与广州画家张逸、蒋    谷、葛小堂,在广州榨粉街番禺两等小学堂内设图画专修科,专为养成图画教员。

  几年之后,张崇光人教于东莞第一高等小学堂和县立东莞中学校。

  第三,东莞学堂培养

  徐夔    《东莞中学校创办之缘起》说「惟是新学萌芽时代,师资殊感缺乏,于是定名为初级师范学堂,(略)迨光绪三十四年(1908),师范六班陆续毕业,师资既裕,乃停师范班而专办中学。(略)至民国元年(1912)师范生完全毕业。」据[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七《建置略》二《学堂》,东莞学堂改名为东莞初级师范学堂在光绪三十年(1904),与两广学务处开办两广师范速成科馆同时。东莞学堂培养师资,共八年。时间长,人数众。东莞县小学堂的教师,应该说,主要是东莞学堂培养的。

  综上所述,清末,中国教育,自上而下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东莞得风气之先,在九年内,创建了公立中学1所,公私小学92所;民初,创建了公私小学90所。在1902至1918十六年内,东莞创建了公私中小学183所,这给东莞近代教育的发展奠下了基石。清末民初东莞教育之所以能够大发展,因东莞有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有东莞明伦堂的经济支持。(杨宝霖)

  (版面所限,各校的校名、建校时间和地址均不详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18 02:34 , Processed in 0.0617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