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46|回復: 0

[民風民俗] 「康王宝诞」聚乡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15 09:5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就听说,「康王宝诞」是石排镇塘尾村盛大的民俗活动,被誉为岭南地区明清民俗的「活化石」。这个今年正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活动,正是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亟待保护的「民俗文化空间」。

  与塘尾「康王宝诞」异曲同工的,还有宝潭康王庙的「康王出巡」。据传有500年历史,每3年举行一次,在农历十月初一至初十举行,以村为单位进行巡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我们此番去的,正是历史更为悠久的横山村宝潭「康王出巡」民俗活动。

  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1月19日,为期15天的「康王出巡」民俗文化大赏活动在石排镇横山村举行了大型巡游。今年的「康王出巡」是历来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早上6点开始,几百人组成的「康王出巡」队伍从康王庙出发,8个壮丁抬着康王像,每走一段路程,就换另外一批壮丁。

  当天,当我们到达石排横山村时,夜幕已经降临。无缘得见盛大的「康王出巡」仪式,倒是可以看到「千人宴」、「神灯竞投」等活动带给村民的喜乐。在这个横山村最重要的日子里,人们欢聚一堂,热闹祥和地过节。

  按习俗,每到农历十月初十,康王出巡活动期间,横山村就举行千人宴。宴席从下午6点开始,横山村各村小组的村民们共聚一堂,品尝各样传统美食。每桌10个菜,寓意十足丰收,烧鹅、酱油鸡、清蒸鱼丸等,都是石排镇传统的风味美食。村民们说,聚餐既可保留传统文化,又能增进村民感情。

  「以前是我父亲管康王庙,后来是我叔叔管,现在交到了我手上。」70岁的王礼松如今是「康王出巡」的传承人,解秽、沐浴、换帅盔、出位、巡游、千人宴、竞投神灯……整个风俗活动的所有细节,他心里都很清楚。在他心中,康王诞对村民的含义,康王庙中那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对联已经说明了一切。

  「康王诞」回乡,是我的习惯

  每次「康王出巡」,都有不少族人、亲友专程从外地回来,品尝传统美食,感受家乡风情。现年63岁的林月明就是其中一位。

  林月明说,她1962年去往香港定居。石排横山村是母亲的家乡,也是她童年玩耍的地方。在她心里,这里俨然是自己的家乡,脑海里,有着抹不去的记忆。如今故乡情越来越浓,每次举办「康王诞」回乡,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前不久,横山村村委会的负责人打电话告诉她,今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要举办「康王诞」,邀请她回家看看。她激动地说,早就盼着这天的到来了,这意味着她有机会再亲眼目睹「康王出巡」的全过程,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更喜欢各家各户欢天喜地的气氛,觉得自己好像还很年轻。

  文革期间,「康王宝诞」一度停止,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94年,「康王宝诞」民俗节日才得以恢复。对停止活动,她总觉遗憾。自从1994年恢复「康王诞」后,她每次都会如期回乡参加。农历十月初九,林月明和两位姨母提前从香港坐火车回石排。当天晚上,她们住在横山村自己的表弟媳家里。

  「我的两位80多岁的姐姐每逢康王诞,便从香港赶回来参加。」王礼松老人说。他又不无遗憾地说,有500年历史的康王像如今只留下了一座。「文革前有几十个这样的像,其他的都被毁了。三个村民东躲西藏,才存留了如今这一座。」

 

分布各地的乡民 因风俗而凝聚

  宴席后,村民和远道而来的族人、嘉宾赏粤剧,看「神灯竞投」。我们在现场发现了几位旅居香港的老人。她们坐在表演粤剧的舞台下,观看「神灯竞投」。

  「每次康王诞都有100多人从香港赶回来。昨天有18个人从香港舞了一只狮子回来,他们都是居住在香港的石排人。」一位村民告诉我们,每次参加康王诞的群众至少有两三千人。

  传统上,村民们都认为康王灯笼能给村民带来好运,让村民安康幸福,所以竞投十分激烈,场面十分火爆,只见会场上轮番叫阵,竞投价一路飙升。每只灯笼竞价高到无人再投时,待三唱过后,铜锣声落,即为竞投成功。竞投最高的一次,5个灯笼拍出了19万元的高价。

  「拍到灯笼,接下来就能行好运,大家都很想要,不惜高价竞拍,我也很想要,可惜太贵了!」林月明说着这话的时候,始终带着微笑。看得出,她的心情很好,她说,自己最关心今年的灯笼将花落谁家,更想知道今年的高价是多少,是否比往年高。

  「以前横山村是一个大村。现在很多族人分布在各地,有了这样一个节日,可以重新凝聚乡民。」王礼松老人高兴地说。

  □专家声音

  「康王诞」学术上可称为「文化空间」

  龚冠夫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

  像「康王诞」这样的传统民俗,在学术上可称为「文化空间」。传统的习俗就是一个空间,如东坑卖身节也是一个空间。通俗地说,「文化空间」相当于是民俗。在东莞已经收入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看,东莞的民俗类项目比较多,有康王宝诞、东坑卖身节、乞巧节、寮步香市等四项。这样的民俗活动传承下来,可以较好地凝聚人心,凝聚民心。

  民俗文化空间亟待保护

  乌丙安  民俗学家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三次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有4个项目,均属于文化表现形式,分别为:传统戏剧类昆曲艺术1项;音乐类古琴艺术、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艺术3项;属于文化空间类项目为零。

  保护我国民间庙会文化空间和保护我国民俗节日文化空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我认为,关注遍布全国各地城乡的大型庙会文化遗产保护,是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

  加强鉴别和认定「文化空间」的工作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要程序。因为,许多大型的文化空间的保护,都牵动着一万海内外中国人的文化情结。

□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书编写指南》对文化空间的定义是: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针对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为有规可循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或戏剧表演,传统习俗或各类节庆仪式;另一种表现为一种文化空间,这种空间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

001a4bb617e108b5bf5e2b.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5 22:22 , Processed in 0.0681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