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943|回復: 4

[其它] 通假字產生的原因[轉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12 07:3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下便係幾年前喺「語文教育國際論壇」錄下嘅文章。原文用簡化字﹐作者應該係魏達純教授。


通假字產生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明明有本字,為什麼作者卻不寫本字而要寫通假字呢?這個問題要從四個角度來認識。


第一、正如前面所說,這是古人的一種習慣、一種時尚。比如「早」字,司馬遷也曾用過,但因古人經常習慣以「蚤」代「早」,所以司馬遷也未能免俗。筆者曾利用電腦統計,在《史記》中___共出現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韓非子》中___共出現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才4次;到《論衡》時代就倒過來了:通「早」的「蚤」6次,直接用「早」36次。所以總的說來,時代越後,通假字越少,時代越早,通假字越多。


第二,唐代顏師古曾指出,古人在記錄語言時因「倉猝無其字」而用了個同音字代替。清代學者趙翼在其《陔餘叢考》一書中說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如此寫的人固然可以說的寫別字,但後人效尤,積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第三,古書經秦火而幾乎被燒光,直到漢惠帝才取消「挾書令」,並從民間徵集藏書。但所得甚少。漢代大多數的書籍是靠老年人將腦子裏所記憶的背誦出來,寫出來,重新「著之竹帛」。由於背誦時只記住一個字的讀音,未必能記住它的字形,因而記錄時必然會由於方言、口音的差異、記錄者的文化程度等影響,而將同一字記成不同的形体。正因為如此,才產生出了後來的古文經學  今文經學之爭。


第四,其實,古人好用通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認識上的原因,就是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者父子在《經義述聞》中常說的「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他們認為「凡字之相通,皆由於聲之相近,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則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聲音。」他們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音即能表義。讀者讀出此音,聞者聽音則知義。因此,將一個音寫成哪一個字形,實在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因而古人並不十分在意(更何況當時也沒有政府出面來規範語言文字,甚至連一部字典都還沒有。所以只好讓人隨意按照聲音來記錄)。文盲不識字,請人代讀家信,聽音即知義。道理就在這裏。這種認識是有一定正確性的。因為,說到底,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因而記音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能記錄下這個字音,就算是完成記錄者的任務了。

發表於 2007-12-12 15:5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搞咗白話文之後,普通人就連"通假"都未聽過.
發表於 2008-7-18 14:5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dada 於 2007-12-12 07:38 發表 凡字之相通,皆由於聲之相近,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則窒矣

 

讲得好!

發表於 2008-7-18 15:00:05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字运动在通假字面前土崩瓦解

 

呵呵

發表於 2008-7-18 15:40:49 | 顯示全部樓層

現時網絡「通假」之風不比古人少。

由輸入法等原因引起嘅不在少數,諸如「噶」「黎」「吾」等字嘅出現,不過大部分人都睇得明,拼音輸入法又以呢幾隻字排列優先,而大部分人打字以「懶」字記之,所以以上幾隻字山現頻率非常高。而「e+」(依家)呢類嘅「次世代」通假現家愈來愈多。

果真「凡字之相通,皆由於聲之相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23:05 , Processed in 0.0603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