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知道, 現在的所謂 "正規" 中文書面語, 其實就是舊時的京話口語( 也是現在的普通話口語 ), 在白話文運動之前, 正規的書面語是文言文, 而口語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後來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到來, 隨著胡適之提出的 "我手寫我口" 口號, 文言文被廢棄, 市井口語終於登堂入室, 從此文人寫作變得自然了, 閱讀者也感到輕鬆了。注意: 當時白話文並未立北京方言為正宗, 也沒有拒絕任何其它方言, 所以我們在老一輩作家( 如魯迅、茅盾、老舍...等 )的文章中常可見他們家鄉的方言俚語, 也正是這些方言, 使得他們的作品生動活潑, 更令同鄉人讀來倍感親切。
49年黨國成立後, 文藝界、思想界都被迫廢黜百家, 只尊X術, 連原先多姿多彩的各地方言也不能幸免 -- "推廣全國統一的普通話" 被寫入了憲法, 去掉 "兒" 音的北京方言改稱 "普通話" 被奉為正宗, 寫到紙上的 "普通話" 就成為 "書面語"。 一聲令下, 全國各地( 少數民族地區除外 )所有學校都改成了 "普通話" 教學, 考核語文知識時也只考 "普通話"。從此, 除北京及受其影響也講京話的鄰近地區外, 各地孩子再也無法從正規學校中學到有關自己母語的半點知識。( 順帶一提: 台灣現在用的 "國語" 其實是台灣化的北京話, 是由當年的京官帶去的, 台灣本地的語言是閩南話, 又稱 "台語"; 但現在台灣經濟發展了, 本地文化重新抬頭, 再也沒人敢看不起閩南話了。 )
但推廣普通話的強硬程度在全國又不盡相同: 四川、湖南是黨的偉人的家鄉, 上海則是上海幫的根據地, 於是當地人基本不把普通話放在眼內; 惟獨廣東在中央舉目無親, 廣東話又是中國的強勢方言, 自然成了推廣普通話政策針對的目標。( 推廣普通話前, 由於廣州曾是兩廣總督府, 又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還是國民政府的革命根據地, 廣州話的影響甚廣, 中國大陸講粵語的人口達全國總人口的 5% 以上, 加上港澳同胞和東南亞、美國等地的華人, 還遠不止此數。在當時方言 "割據" 的中國, 有如此的普及率的確不能不承認是 "強勢"。事實上, 廣州話就是廣東的官方語言, 所以又稱 "廣東話"。 )
如今在廣州 --- 粵語文化的故鄉, 那些在普通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本地人, 由於對母語的一知半解, 正在對其逐漸失去感情。 普通話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 "國語正統", 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辦粵語班, 讓北方人去學習粵語是 "不合適的", 更認為堅持粵語是不必要的。他們已經習慣於用普通話讀書寫字, 自然對偶爾出現的粵語文章 "看不慣", 認為粵語 "不是正式的書面語"。
須知語言與文字相互依存, 本不該涇渭分明, 當年的白話文運動正是為此而發起; 如今時移世易, 含混饒舌的京話已能 "我手寫我口" 了, 清晰悅耳的粵語為何就不能 "我手寫我口" 呢? 況且粵語中還保留了很多古文成份, 照理說更為正統, 何解不能用於讀書識字, 不能躍然紙上?
[ 本帖最後由 护粤人士 於 2007-11-18 14:28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