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城墙启动
曾经在这个城市绵延的城墙,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只用了三四年时间。
广州的文史专家叶曙明告诉我们,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号称华南最繁华商业城市的广州,只有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就是长堤,全城的公共交通工具,除了轿子以外,就只有100多辆人力车,所行走的路线,也只限于从大沙头至仁济路口,全程共分四段,每段收费一分二厘银。
在这种背景下,拆城墙就不仅仅是一项市政工程,更表达了广州追求进步的决心和勇气。城墙在当时被很多人看成是旧势力的象征,而拆城墙就是破旧,筑马路就是迎新。
清末岑春煊督粤的时代,拆城墙、修马路的构想第一次被提出。据说最初的设想,是把长寿寺的城墙封闭,改建成自来水塔和戏院,然后开一条马路,路两旁全是商铺。也有人提出把沿江的城墙拆掉,建成大马路。
不过,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制约,拆城墙的想法并没有马上被付诸实践。
1912年1月,辛亥革命结束,广东省署发布了《粤垣预备拆除筑路布告》,认为民国新立,「振兴商务、整顿交通、实不容缓」。当时的广东都督胡汉民采纳程天斗的建议,设立工务司,专门负责拆卸城墙、拓宽街道的事宜。革命党人的态度虽然很明确,但拆城墙也是需要钱的。当时新生的政权根基未稳,为筹军费已经焦头烂额,不可能挤出钱来搞市政建设。
另外,广州旧属番禺、南海两县,虽然贵为省府所在地,却没有官员或机构具体负责。于是拆城墙的事一直「预备」,这种状态持续到1918年。
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办公。市政公所成立的初衷就是开城墙修马路,其成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布告》称:「近世城垣,已如古代兵器,无存在之理由。广州老城新城,尤为天然障碍。辛亥鼎革之初,早经议拆,今当赓续实行,廓而清之。然后一切交通,方右措手。」轰轰烈烈的拆墙筑路工程,终于鸣锣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