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州建城史,在两千多年前,当郡尉任嚣开始在番山上修筑任嚣城,赵佗长途跋涉来此驻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南越国的时候,广州已有建筑城池的历史了。不过,多年的考古成果却从未发现这个时期广州有城墙的遗迹。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刚刚诞生的广州城,很有可能是以护城河来作为自己最初的城墙的。
广州一天天在长大。到了宋代,广州开始有规模颇大的城墙。考古发掘表明,广州宋代有三城,即子城、东城和西城。今天的越华路沿线,就是当年东城和子城的北墙。而越秀北路东濠涌位置,则是宋代东城城墙的所在地。
对于城墙的修筑,明朝是个重要的年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祖缘认为,这个时期的广州城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东至大东门(今越秀路),西至西濠(今人民路),北包越秀山,南至「海边」(今一德路至新河浦涌),并扩大了西关十八甫商业区。
洪武元年(1368年),当朱元璋刚刚派兵进入广东之时,广州仍是宋代沿用下来的中城、东城和子城格局,因为三城没有连为一体,交通大受限制,「旧城低隘」,很有必要进行改造。明军进入广州之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就「治城浚隍」,将广州城修葺一番。
洪武二年,广东置行省。首任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周祯在「百务草创」中很注重城建工作,把「开设城池,或招复流民,或抚绥新集」作为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并以此「核其功能」。而城市的修葺、改造、扩建多由都指挥使和卫所官员负责。如潮州府城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指挥俞良辅在原来东城的基础上,开拓西南面,用石垒砌成墙,成为完整的石城,「高厚坚致」。又如南雄府城,洪武初,镇守指挥王玙将「岁久而圯」的府城进行重修。再如韶州府城、廉州府城亦于洪武三年重修增筑。广州既是府城更是省会所在地,自然特别引起官员们的重视。
广州城第一次较重要的工程发生在洪武三年,宋代遗留下来的三城格局,终于连为一城。由于原三城的「濠池可以填淤部分,有利沟通。而四周濠池又可连成一起」。
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年),广州又进行一次大的扩建,「拓北城八百余丈」,把越秀山包括在城内,并在越秀山建五层楼(亦称镇海楼),「为会城壮观」。
经过洪武年间的改造扩建,广州「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西曰归德。城门楼七,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城东西之外,因旧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