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风暴源自广州(转贴)
粤语节目本地占优
这股「方言风暴」的发源地无疑是在广州。
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广州台的《广州人家之开心廿四味》,这两部粤语情景剧近几年来在本地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全国引发出无数「跟风」之作早已是意料中事。
粤语情景剧一向是广州电视台的强项。多年以来,该台以《顺意坊》、《凡事睇开D》、《大都市小保安》、《成家大细》、《广州小男人》、《陈医生诊所》、《搞搞震》等粤语短剧「俘获」了大批观众。可以说,在节目中使用粤语,已成为该台吸引广州观众的「撒手锏」:在每晚18:00~22:00的黄金时间段里,以粤语播出为主的广州台占有的市场份额,在广州地区能看到的所有内地频道中高居榜首,除了香港无线翡翠台一家之外,其余境外频道也都不是其对手;广州台现改名为「合家欢剧场」的原来的「七点家庭影院」,则在广州地区能看到的所有内地频道中,黄金时间连续剧市场份额长期稳居第一——该台的电视剧全都是译配成粤语再播出的;在新闻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是广州台每天18:30粤语播出的「广州电视新闻」,而排名第二的广东台珠江频道的「630新闻」也同样是用粤语播出的。
广州地区另一家主要用普通话播出的南方电视台,在其6个频道中市场份额最高的影视频道,其黄金时间电视剧也基本上是译配成粤语播出的,而该台收视率最高的自办节目,前三名竟然无一例外地都是粤语节目,所以,当南方台有可能将其一个频道「升格」为卫星频道时,该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其惟一的全粤语播出频道——TVS2都市频道……由此可见,广州观众爱看粤语节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论是新闻资讯还是影视娱乐,最受欢迎的全都是粤语节目!
「京味」喜剧广东冷落
粤语改「普」遭滑铁卢
对于粤语情景剧来说,粤语不仅仅是其内容的一种载体,更是其内容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州电视台副台长费勇认为,电视剧的语言是不可以随便更换的,尤其是地方色彩浓郁的现代生活剧集,在外地播放时一旦失去方言优势,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方言所承载的一整套审美意蕴和价值系统,难逃失败的命运。
广东台的粤语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在广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1年至今一口气播了600多集,观众仍然欲罢不能,平均收视最高时达20多点,去年全年平均收视也有16点多,不但把本地对手远远抛离,最辉煌时甚至将所有境内外电视台的同时段电视剧全部踩在脚下!不过,当广东台踌躇满志地把《外》剧配成普通话「冲出广东,走向全国」时,所到之七八个省市均惨遭滑铁卢。
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红遍长江以北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等「京味」情景剧,以及去年在北方红火的由「中国头号笑星」赵本山担纲主演的东北方言喜剧《刘老根》,无论是配成粤语还是保留原有的语言,在南粤市场收视都低得可怜。南方台正在播出的纪实剧《追你到天边》,也由于剧中大量使用多种方言而收视极低。
原因何在?表现北方生活的电视剧,不仅充满了大量广东人根本不熟悉的北方生活细节,而且人物的装扮、举止及生活环境也是完全北方化的,尽管他们口里说的是粤语,但观众一看饭桌摆的是豆浆油条大葱烙饼,心里就会觉得别扭,真实感立即荡然无存。如果剧中人围坐在摆着云吞面肠粉艇仔粥的餐桌前说粤语的话,广东观众一看就会产生认同感,觉得这的确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于是就饶有兴趣地看下去。这跟许多听不懂英语的观众看好莱坞电影宁可看字幕也不愿看译制版本是一样道理的——瞅着银幕上的高鼻子蓝眼睛说汉语,那感觉实在难受。
方言化为艺术元素
岭南风情扑面而来
粤语情景剧无一例外地表现的都是广州人在广州独有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的地域色彩,跟粤语搭配起来显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所以说,粤语情景剧的成功,粤语本身立下了汗马功劳。方言里面包含了很多有生命力的东西,当它们一旦转化为艺术元素,将会发挥无可比拟的魅力。
当然,方言与方言之间、语言与语言之间也不是不能转换(翻译)的,但无可否认,转换的成功与否除了跟翻译水平高低有关外,还跟与被译方(语)言相关的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以电视剧为例,动画片、古装剧、科幻剧、神话剧这些地域色彩淡化的品种,里面的人物说什么样的方(语)言就无所谓了。但如果表现当今本土生活的情景剧不说本土生活中流行最广泛的那种方言,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属于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内容就会在语言中流失。就拿《开心廿四味》的名字来说吧,广州人听见了都会心一笑,因为「廿四味」是一种广东人妇孺皆知的「凉茶」,味道很苦极难下咽,与「开心」放在一起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令人莞尔的「语言蒙太奇」!单看一个剧名就能感觉到浓郁的岭南风情扑面而来,何况其中紧扣本土生活的剧情呢。正如费勇所说,「粤语很美,关键是能否找到与之相匹配相吻合的人物与生活来体现它的美,而粤语情景剧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 本帖最後由 barryshawn 於 2007-10-25 22:2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