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镇发
1. 简 介
借词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一般来说,两个语言 (包括方言) 接触的时候,都会互相借用对方的词汇,但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对等的。有关语言借用的理论在很多社会语言学的教科书中已经描写得很清楚,在此不赘述。一般而言,地位低的语言会向地位高的语言借用词汇,一是用来填补词汇空缺,二是要来提高地位。例如英国在10-13世纪被法国人统治期间,便借用了大量的法语来代表一些比较文雅的概念,例如英语的cuisine (菜式) 在法文只是厨房。类似的是香港在殖民地时代也借用了不少的英语,现在还流行在香港粤语中,例如说 [failou] (file) 而不说文件夹,说 [keisi] (case) 而不说个案。这些用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借词很多是不必要的,所以又称「奢侈借词」。
有时候地位较高的语言也会借用地位较低的语言,但一般局限在填补词汇空缺,例如是食品或一些文化词。很少会故意借一些自己语言已经有相应翻译的词汇。
但是,事情总有些例外。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一种现象,叫作「贬义借词」(derogatory borrowing)。贬义借词在世界很多语言上已经有人描写,并且被认为是一个很常见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在香港粤语的范畴中,似乎还没有被描述。
所谓贬义借词,是指一种语言,故意从一些地位比较低或者他们看不起的语言借用词语,来指一些贬义的概念。例子是法语借用了西班牙语的 habler (说话),但是不代表说话,而是「吹牛皮」的意思。芬兰语的 koni 专指老马,借自俄语,但在俄语中这个词泛指所有的马 (Campell, 1998:60)。
2. 香港粤语的贬义借词
其实香港粤语的贬义借词有很多,而且来源有几个方面,一般是广东境内的方言,但也有少数来自邻省和北方话。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例子。
2.1 来自潮州/闽南话的贬义借词
香港大约有一成人口来自潮州,不少上了年纪的一般还使用潮州方言。由於潮州人口在市区比较多,香港粤语从潮州话传入了不少词语,而且有部份是直接借音而不翻译为粤语发音。这些词汇中有一部份是贬义借词。
例1:「冷」
香港人虽然不懂闽南语,但却知道闽南语把人说成 [la?],并且把它写成「冷」。 「冷」表示「人」的意思的发音要念阴平,不能是阳上。这个「冷」字构成几个常用词:
(a) 潮州冷:潮州人,这个「冷」字可以用人字代替;
(b) 晒冷:指黑社会展示人马的实力,也可以说成「晒马」,这个「冷」字不可以用人字代替。是个典型的贬义借词;
? 一条冷:一个人(略带调皮的语气,但不算带贬义),这个「冷」字也不可以用人字代替,但可以用友字代替;
(d) 潮州打冷:潮州夜宵,一般是冷吃的潮州食品,这个「冷」跟人无关,也不带贬义。
例2:「嗲」
闽南语「茶」的发音是[tε]。香港一般写作「嗲」,发音是阴平。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本字是「茶」。在香港 ,潮州人的茶道叫「功夫嗲」,沙茶酱是「沙嗲」(沙念阴去),这些是食品的名字,没有贬义。这个「嗲」字构成几个常用词:
(a) 口水多过嗲:话太多(略带贬义),这个「嗲」字可以用茶字代替;
(b) 搭嗲:搭讪 (略带贬义),是 (a) 的引申义,这个「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
? 收嗲:住口,少说废话。这个「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
(d) 嗲几句:闲聊几句,说几句废话。是 (a) 的引申义,这个「嗲」字不可以用茶字代替,而「嗲」字已经从名词转为动词。
例3:「啪」
潮州/闽南语常用「拍」来代表「打」的意思,除了一般意义的击打以外,打电话、打针的打都用「拍」。「拍」是个阴入字,发音音调比粤语的高,跟香港粤语的「拍」不同音。香港一般写成「啪」。
广州话本来就有「拍」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打而不用拍。借用闽南语「啪」完全是贬义的,例子有:
(a) 啪针:往静脉注射毒品,这个「啪」字不可以用打字代替,是典型贬义借词;
(b) 啪丸:滥用丸状的药物,是 (a) 的引申义,
? 啪咳药水:滥用要来治疗咳嗽的药水,也是 (a) 的引申义,这两个词的「啪」已经跟打无关。 2.2 来自客家话的贬义借词
香港客家人是原居民的主要组成部份,但客家人的总数很难统计,原因是很难从籍贯中得知。笔者最近的计算是9%左右。由於长期的接触关系,香港粤语从客家话借入的词比其他方言的多,例如「凉帽、茶果」等,但贬义借词不算太多。而且由於接触时间久,客家发音已经给翻译为广州音,极少是直接借音。
例1:「大只」。 客家话计算人的量词是「只」,不用个。香港粤语指人大块头说成「大只、大旧、大份」,都是从其他方言借来的,其中的「大只」是客家话。
香港粤语有时也故意用「只」来作人的量词,以表示对某人的不敬。例如「果只陈仔」(那个小陈)。
例2:「老举」。 妓女是一个不光彩的职业。客家话把妓女说成「老妓嬷」,由於客家话的「妓/举」同音,被翻译为广州音的时候写成「老举」。
例3:「沙尘」。 客家话有「奢鼻」一词,意思是神气。而逞是「爱表现」的意思。「奢逞」合起来就比逞强还强一点,由於客家话的「奢/沙」同音,加上辞源不明,香港写成「沙尘」。
例4:「论尽」。 客家话说脚步不稳是 [lin tshin] 或 [lin lin tshin tshin],全部是阴平调,可能由闽南话「龙钟」的白话音转来。由於翻译的关系,粤语将它对应为「吝尽」的发音。这个词应该是经过客家话而非直接由闽南话传入的,否则收音会变成后鼻音。 2.3 来自粤语其他地方方言的贬义借词
虽然香港很多人的祖籍都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但是有些方言和广州话很难通话。例如在广州西南的四邑话,以及广东西部的一些方言,还有香港新界的本地话 (围头话)。这些「不正规」粤语的人口大概占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他们的方言也是香港粤语贬义借词的一个主要来源。
例1:「大旧、大份」。都是指人大块头。其中大旧是邻近粤语传入,大份是新界围头话。大概是城市人以娇小为美,块头大的便属於贬义。
例2:「牛」。 不聪明、反应迟钝,香港粤语称之为[??u](阳去),写法不统一。笔者认为应该是「牛」。这个说法在四邑一带很流行,19世纪的粤语材料中没有,应该是后来才传入广州话的。此外, 发呆称「发[??u t?u]」, 应该是「发牛头」。
例3:「吟」。 唠叨的意思,念成[??m]。「吟」是疑母字,在香港粤语中一般没有声母,但在四邑一带保留声母。 2.4 北方话贬义借词
虽然香港人过去一般 都不说普通话,但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也听国语歌曲,加上部份人口来自外省,对北方话不太陌生。改革开放后更引进不少内地词汇,因此北方话也提供了一些贬义借词。
例1:「捞松」。「捞松」是模仿北方话「老兄」的发音配上粤语的中文字。由於粤语没有介音, 所以「兄」(xiong) 发音成为「松」(song)。是对北方人不太礼貌的称呼词。现在已经几乎不用。代之而起的是「表叔」。
例2:「鸡」。「鸡」作为妓女的别称是战后才兴起的, 取代了战前的「老举」。笔者认为是北方话「妓」的音译。由於广东人对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四声的分别不敏感,加上鸡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所以很容易传开。「鸡」作为单音节词,造词能力很强,之后便有「叫鸡、鸡头、鸡虫、北姑鸡」等衍生词。后来更产生了委婉词「凤姐」, 以及最近又产生了类推词「鸭」(男妓)。
例3:「同志」。 同志本来是大陆在1980年代以前的称呼词,改革开放以后渐渐不用。在香港这个词根本不流行,但在1990年代以后用来代表同性恋者,渐渐取代「基佬」这个来自英语的词。
3. 结 论
贬义借词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世界很多语言都存在,而且被广泛报导,但在香港粤语则很少被注意。其实香港不止华洋杂处,上一代更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方言背景为香港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丰富了香港粤语的表达能力。随著时间的过去,非粤语方言已经在香港式微,但一些词汇已经留在香港的词汇系统中,成为香港粤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过,在一些语言现象的背后,也反应了香港在上个世纪对其他方言的不敬。上面的厌恶性的词语都来自非粤语方言可见一斑。我们今天在考察香港粤语的同时,更可以看到香港人上一代的语言态度。
参考文献:
Campbell, L. 1998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麦耘、谭步云 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 1991 广州话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
张励妍、倪列怀 1999 港式广州话词典,香港万里书店。
* 刘镇发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
[ 本帖最後由 barryshawn 於 2007-10-27 01:5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