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将与公众利益相关嘅信息无条件噉提供畀公众,讲到底唔系因为怕公众唔了解,而系怕公众了解之后嘅「严厉目光」同「睿智评议」;讲到底唔系因为深知公众睇唔明,而系因为深知公众好容易睇得明。
有啲政府机关唔愿意将涉及公众利益嘅信息「令公众愉快噉接收到」,理由都系一个:「呢个系国家机密」。近来呢个讲法饱经批评,企唔住脚嘞,于是就改咗一下,以「公众理解唔到专业术语」为由,嫌麻烦,怕费事,结果仍旧系将信息密封喺柜桶里面,高束于文件架上。
2003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首先要求嘅系达到某种规模嘅「建设项目」,都要经过有资质嘅公司进行一次「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法要求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对「利益相关方」进行足够深入嘅调查,尤其要注重「公众参与」。环评公司、负责审议环评报告嘅环保部门,虽然可以对公众意见「予以采纳」,或者觉得其语涉荒唐而「不予以采纳」,但将建设项目嘅目的同利益向公众摊开,等公众嚟评议,由公众嚟审查,始终都系必须过嘅急滩同关隘。
唔知点解,几乎所有嘅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最后都会顺利通过。建设项目嘅业主单位都会顺利盖上环保部门嘅审批过关章。亦唔知点解,呢啲环境影响报告都唔可以完全向公众公开,喺编「环境影响报告」嘅时候,参加评价嘅「公众」,有时候系「随机抽取」,有时候甚至系子虚乌有,佢哋对建设项目嘅真正影响好难话完全知情。
为此,将环境报告向公众摊开,等所有嘅关注者都可以攞去用挑剔嘅眼光审阅一次,可能系建设项目单位最唔愿意经受嘅,亦系环评报告嘅编制公司唔愿意承受嘅,更加系批准建设嘅有关部门唔愿意领受嘅。于是,将环境影响报告封存到保险柜里面,尽量唔畀更多嘅人有机会见到,系几方面不约而同嘅策略。
公众有时候就被蒙蔽住嘞,以为要见到一份报告,攞住法律赋予嘅神圣权利重唔够,攞住某啲领导人嘅批示重唔够,担住「利益相关者」嘅名份重唔够,重需要到某个专业大学去进修,通过专业术语考试,攞到相应嘅「信息阅读资质」,先有权索要到一份建喺屋企门口嘅建设项目嘅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面上睇,环评报告就放喺公众面前,任何人只要向上一迈步一伸手一出力,就可以攞到。然而,当佢哋向前冲嘅时候先发现,面前有一道坚硬厚重嘅玻璃钢墙。呢道墙嘅力量来源,就系「公众睇唔明环评报告」。显然,噉系低估咗公众嘅学习能力同领会能力。
唔将与公众利益相关嘅信息无条件噉提供畀公众,讲到底唔系因为怕公众唔了解,而系怕公众了解之后嘅「严厉目光」同「睿智评议」,讲到底唔系因为深知公众睇唔明,而系因为深知公众好容易睇得明。表面上怕「耽误咗经济发展」,其实系怕耽误咗个人嘅「业绩成长」;表面上睇系怕麻烦公众,其实骨子里面系睇唔起公众。
有好多建设项目系经唔起评议同追查嘅,公众固然有可能对损害到自身利益嘅项目进行「维权之争」,但作为一种社会进步嘅必然过程,我哋必须有能力消化呢种进步过程中嘅种种痛苦。
政府嘅所有行为都要为公共利益(包括公众利益同生态利益)负责。有啲代价就系要由「开发商」付出嘅——而呢啲代价最终都会转移到社会上。政府为佢哋遮掩,等如系协同作恶。一啲开发商认为只要「先斩后奏」,就可以「先兵后礼」,就足以将公众压服同招安,就足以将生态抚慰,等生态步步退等,置公众利益同生态利益于不顾。而政府此时,如果唔及早同公众企喺一边,噉,政府嘅公信力,就只会持续衰减落去;政府帮助进行「信息屏蔽」之后要收拾嘅残局,比早啲将信息坦然公开所要面对嘅初期混乱,要左支右绌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