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广州有三山:尧山(即越秀山)、番山和禺山。10世纪初,南汉王刘?凿平番、禺二山建宫阙后,越秀山便孤峰自立,成为广州城的镇城之山。镇海楼不高只有20多米,但它耸立在高高的越秀山上,从山脚向上望,红墙绿瓦,显得格外气势恢弘。
在社会气氛相对缓和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镇海楼的军事功能逐渐降低,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人们可以登楼远眺,一览广州古城风貌。
明初,珠江要比现在宽阔得多了,北岸大概是西起今天蓬莱街,中经和平路、一德路、泰康路,东至东华路一带;河的南岸大约推进至堑口一带,江面宽阔达600余米,大概为今天珠江的三倍以上,百姓称它为“珠海”。
试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晴朗的天空,站在镇海楼上,举目远眺,但见房舍里坊鳞次栉比,花地田畴,阡陌相连,远处,珠水蜿蜒,万顷碧波,浩瀚接天,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人们形容它“欲穷千里,只离尺五之天;更上一层,直渺大千世界”,虽有点夸张,但那种登天揽月的感觉,却是这座古楼留给人的深刻印象。
屈大均毫不吝惜对镇海楼的赞美,把它列为广州“四大崇楼”之一。在他心目中,镇海楼与黄鹤楼、岳阳楼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说:“四楼惟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在清代,“镇海层楼”被选为羊城八景之一。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而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在和平安定的日子里,镇海楼是登高游赏的好去处。清末,广州坊间流行这样一首“竹枝词”:“秋风吹向玉山游,萸酒花糕压担头,流鹞分明声不断,登高人上五层楼。”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游越秀山,到镇海楼登高望远,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