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英語初探
關鍵字: 英語,港式英語 一些香港人使用的英語,被稱爲港式英語。港式英語有時亦被指作口音與及並非以英語爲母語的香港人所說的英文。 港式英語並不是一種混合語,克裏奧爾語或混雜用語,也不當作英語方言。這只是受到本地語言影響的一種英語的變體。而這亦被當作爲 "Chinglish" (受中文文法,尤其指廣東話影響的英語用法)。它們有共同的特徵及錯處。這些錯處常見於有中學教育程度的使用者。擁有專上教育的人,又或者在精英學校畢業的,一般而言都能說純正英式英語,而間中受到美式英語的影響。 英語在華人社會作爲一種官方語言,學校的教授就是習得的主要來源。從幼稚園起,英語就是學校裏的一個科目。少部分小學,超過一百間中學及香港的大學的不少科目,都是使英語爲教學語言。英語廣泛用在商業活動上。即使香港已經回歸中國,英語的法定地位仍與中文等同,香港新製成的街道牌格式仍是英文在上,中文在下。 在香港的通勝中,有些頁數印寫著由英語直接音譯到粵語的發音。例如"dinner"(晚餐)一字,被寫成爲“甸拿”。
港式英語的使用
英文口語中的口音
濁輔音全部讀成清輔音。 1. 字首的“r”音讀作“w”音 (例如“read”) 2. 像英式英語一樣,英文字尾的“r”音不發音 3. 在其他地方的“r”音,會被讀作“w”或“l”音,甚至略去了不讀 (如“error”讀若 E-WA , flied 與 fried 不分, frame 與 fame 不分等等) 4. 字首的“v”音讀作“w”音(例如“van”) 在其他地方的“v”音,會被讀作“w”或“f”音,但沒有確切模式是讀 “w”音還是讀“f”音 (如 “favour”的“v”讀“f”音、“Volvo”的第二個“v”讀“f”音、“develop”的“v”有可能讀作“f”音或“w”音。) 5. 開首的“ch”讀作“ts”(例如德文中的“z”) 6. 開首的 “j”讀作 “dz”。 7. 結尾的“ge”讀作“ch”。 8. “wh”發音時變作“w”。 9. “th”讀作“d”音 (如 them) 或“f”音 (如 thick) 。 (粵語沒有“th”音) 10. 開首的“n”及“l”常被混淆 (在不少年輕一代的香港而言,他們說的粵語,亦已不太區分這兩個音了,通常變爲“l”) 11. 除開首之外的“r”及“l”音亦常被混淆 (Breakfast 有些人把它變成了 BLEG-FUSS ,“bleach”和 “breach”發音與 “beach”無異) 12. 結尾“l”發音成“ou”,猶如“echo”中的“o”音。(sale變成SAY-o) 13. 結尾't'發音成'ts'(例如德文中的'z') 14. 結尾發音的不同或失掉 (因在粵語中,漢字的韻尾,除 'n' 及 'ng' 外,都是清音,與Basel German類似) 15. 在有些動詞的過去式,過分強調 'd' 音 16. 多音節詞語有時重音被放到錯誤的位置。這是因爲一個單獨的漢字是單音節和單音調的 17. 在 Greenwich, Bonham, Beckham, Salisbury 等字中,它們的 'w', 'h' 或 'l' 照樣地發出來 18. 在 Leicester or Gloucester 等字中, 'ces' 照樣地發出來 19. 有些英文字母,按照了粵語的音節發音,如 'e' 變成 'YEE', 'f' 變成 'E-fu', 'h' 變成 'IG-chyu', 'l' 變成 'E-lo', 'q' 變成 'KIW', 'r' 變成 'AA-lo', 'w' 變成 'DUB-bee-you', 'x' 變成 'IG-si', 'z' 變成 'yee-ZED'。 'g' 變成 'DZEE', 'j' 變成 'DZAY' and 'v' 變成 'WEE' 。(原因見上) 20. 一些字 'a' 音及 'e' 音不分,如 'bad' 與 'bed', 'mass' 與 'mess'。 21. 不分 's' 及 'z' 音 22. 一些較多音節的字,部分音節被跳過了 ('Difference' 變成 DIFF-ENS , 'temperature' 變成 TEM-PI-CHUR)。 23. 一些字的某個音節發音困難,於是 'salesman' 變成 'sellsman' , 'round' 變成 'WAANG' (通常沒有了尾音 'd' ,但有時也會有 'd')。
英文口語的文法
1. 把 'a' 或 'the' 等冠詞混淆或失掉 2. 運用動詞時,沒有考慮動詞要與名詞的單數或複數形式配合,如 'is' 和 'are' ,因中文文法並沒有分動詞的單數與複數 3. 在讀出數目時,若果數位超過一萬,在說之前通常有一些停頓。因爲中文的數數法與西方的不同,如中文之中, 一千的十倍是一萬、一萬的十倍是十萬………一千萬的十倍是一億;而英語的一千 (one thousand) 的十倍是 ten thousand, ten thousand 的十倍是 one hundred thousand, one hundred thousand 的十倍是 one million (一百萬) (當使用英語的人士要使用中文時,也會有類似的轉換問題) 4. 使用分數的困難,如 "three over four" 變成 "four over three" (中文的四分之三,在英語是要三先行) 以及 "nine times out of ten" 變成 "ten times out of nine" (中文的十居其九,在英語是要九先行)。在英語的 "of" ,受到中文的“的”影響,在港式英語變了 "s" ,例如 "Chairman of the board" 變成了 "Board's chairman" ,"nine out of ten" 變成了 "ten times's nine" 。數位變得容易混淆。 5. 同樣原因,價格的折扣亦常被混淆。例如英語的 "twenty percent discount" ,在港式英語中,受到中文“八折”或“80%”的影響,變成了 "eight tenths discount"。尤其在商店使用中,因只有少量時間對答的緣, "10% discount" 有時變成了 "90% discount" 。 6. 因爲在中文是無性別指向性 (中文的他/她都是 "ta" 音,在發音時無法指明性別),所以較難掌握"he"和"she"的使用。
書面英語
1. 英式英語授教於日常課堂學習,但是英、美兩式的拼字法(例如以-ise/-ize作動詞結尾,以-er/-re或-our/-or作名詞結尾)在香港都普遍通行。 2. 在一些不要求書寫正式英語的時候,尤其是當香港人使用因特網時,粵語的感歎詞,例如“啊”、“啦”、“囉”、“嘛”、“?”等字,常被加到英語中,即 ar, la, loh, ma, wor 。這些感歎詞也俗稱爲“ICQ英語”。例如"ng g"(唔知,書面語解作不知道);"mud c"(乜事,書面語解作什麽事)。這個問題,使本地的英文老師相當頭痛。這個情況較常出現在英文水平較差的學童上。例于在造句時,寫出"I also wor.(我都系?,書面語解作我也是)"的句子。然而,ICQ英語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如英文水平較高的人身上。
以下是上段文字的ICQ英語譯文: s/times when ppl don need to use gd english, esp when they chat online, they often add cantonese kam tan chi in english sentences, eg "o", "la", "lor", "ma", "wor" etc. this kam tan chi also call "icq english". eg "ng g" means "donno", "mud c" means "whazup". using this english make many english teacher v tau tong. this ching fong often happen on student wth poor enlgish, like they write "i also wor" to mean "so am i". however, this ching fong also happen on ppl wth gd english.
過去由於好些香港英語教師的英語水平甚低,使外人質疑香港英語教學的成效。但現時香港所有英語教師都必須持有英文基準,這對於現職英語老師的水平來講是一個保證。
香港辭彙
有些英文辭彙會在香港使用,但在英語國家甚少使用。 'Godown'解作“倉庫”─這個詞源自印度。 'Shroff'解作“收銀處”─另一個源自印度的詞語。 'Taipan'“大班”原來是香港開埠時的洋行負責人,現在泛指大公司或銀行的老闆。另外,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鄭經翰的外號“鄭大班”的“大班”就是這個意思。 'Punti'一詞常用於法庭上; 其發音近似廣東話中的“本地”('local')。若答辯人選擇在庭上使用'Punti',即是他或她選擇使用廣東話在庭上答辯。 'Chop'解作“印截”或“蓋印”,來自印度的詞語 cap 。香港廣東話口語“郵戳”就是由此英文字轉化而成。 'Praya'解作“海旁”,來自葡萄牙語 praia 。 'MTR'是香港地鐵'Mass Transit Railway'的英文簡稱,後來廣州地鐵亦使用MTR作爲其英文簡稱。
[ 本帖最後由 茗荷介 於 2007-9-13 13:4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