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593|回復: 5

[掌故傳聞] 天字码头旧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9-5 11: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老船长:变迁见闻录

  广州市客轮公司的退休船长梁伟雄,今年已经80多岁了。在珠江边出生,喝珠江水长大,在珠江上驾驶航船悠悠40载,他与这条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谊。

  至于古老的天字码头,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曾驾着船,在这里一次次停靠、起航,安全运送一批又一批的船客横渡珠水,抵达对岸。对于这个码头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他记忆犹新,侃侃而谈,一幅流动的码头变迁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11: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曾是军用码头

  1926年,梁伟雄出生在珠江南岸的滨江路。他的父亲,当时是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校船的船长。“我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说,早在明朝,天字码头就是不少官员下船的地方。他们从陆路到达湖南,然后转水路,沿珠江进入广东。他们会在石井镇短暂停留,游览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然后再从天字码头上岸到达广州。”梁伟雄说。

  抗战结束后,梁伟雄继承父业,从1947年开始,驾驶他的第一艘船:“与柳号”,它是岭南大学的交通船,负责运载学校的师生到对岸的文德南码头,这个码头离天字码头仅数十米之遥。当时,珠江两岸还没有大规模筑堤,很多私家小码头临江而建,可能由于历史原因,天字码头当时仍是一个公共码头,但已经显得相当残破:铁柱做桩,一个不大的平台,破破烂烂,其两侧,是两条通向水里的阶梯;没有水排,上下船要用跳板。

  当时,汽车很少,桥也没几座,居民要到对面去,船是一个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渡轮,人力摇橹小木船是方便而实用的运输工具,它们集中停泊在堑口、大基头、东堤、石涌口等地。相较而言,虽然当时天字码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但停泊的这些小木船并不多。相反,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战胜利后,在这里停靠的,多是军用船只。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开始大审判,有的汉奸在天字码头被枪决,最轰动的要数审判广州第一号汉奸吕春荣。吕春荣原是粤军第一师师长,广州沦陷时投敌,担任“治安维持会副会长”、“和平救国军总司令”等伪职。日寇投降后,吕春荣被捕,被军事法庭判死刑。1945年10月,他在天字码头被枪决,当时围观的市民群情汹涌,向他的囚车投掷石块、砖头,以示愤怒。

上世纪50年代的天字码头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11: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珠江游的演变

  梁伟雄介绍,上个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天字码头一带曾是木柴的集散地。商贩从广西沿水路,把木柴运到天字码头一带暂存,交易很活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后沿江码头陆续被接管。1952年,广州市轮渡公司正式成立,天字码头于1964年拨给该公司使用,至此,天字码头成为珠江边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梁伟雄于1954年调入广州轮渡公司,先后成为“轮05”、“轮37”、“海珠号”等船的船长。

  那时,天字码头有开往中大、纺织两个码头的渡轮,后来还开辟了通往增城、番禺莲花山等地的航线。梁伟雄回忆,以前每逢中秋节、春节,珠江两岸往来的人流剧增,过江轮渡也特别火爆。为满足市民的需求,天字码头增开夜间渡船,船员们有时一忙就是整夜。“那时,我们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很兴奋,也不觉得累。”梁伟雄微笑着说。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天字码头和黄沙码头、39号码头一起,较早开始兼营珠江游。梁伟雄是较早的一批驾驶游船的船长之一。他介绍,早期的珠江游只有夜游,而且没有专门的游船,由渡轮临时承担。珠江那时碧波荡漾,人们在甲板上,迎着淡淡的月光,一壶茶,一碟花生米,仅此而已。

  虽然如此,由于当时珠江游的票价很便宜,每逢中秋节等节日,夜游票便很紧俏。显然,人们都喜欢这种与珠江亲密接触的方式。

  最早的珠江游,历时两个小时,没有固定的航线,全由船长进行设计。梁伟雄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条线路:白鹤洞-荔枝湾-中大。梁伟雄说,这三个地方的夜景,跟现在不太一样。白鹤洞是广州造船厂所在,一些外国船只也停泊在那里,夜幕降临,工厂作业区灯火璀璨,颇为壮观。荔枝湾那时还是河汊交织,夹岸是郁葱的荔枝树,游河的小艇穿梭往来,一派岭南水乡风情,而中大码头,由于名校效应,虽然景色比不上现在,但也吸引人们去观看。

  “在我的记忆中,广州这么多码头,天字码头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一个,尤其是二十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几次改造,变得更有气势。于是,旅游分公司把珠江游的业务全部转到了天字码头。近年来,随着珠江两岸的整治,天字码头的珠江日夜游越来越火,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老码头每一个发展,都让这位老船长由衷地感到高兴。

上世纪90年代的天字码头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11: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码头往事并不如烟

林则徐:禁烟,从这里出发

  19世纪中叶,英国向我国大量倾销鸦片,这种黑色烟土,如幽灵一般,在神州大地飘荡,危及民众健康。1838年,道光皇帝颁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全权处理禁烟。

  深知此行将是艰险的一役,林则徐临行前已将个人祸福荣辱置之度外。1839年,他越过梅岭,水陆兼程,于3月10日乘船沿珠江抵达广州的天字码头。这一天,广州春光明媚,珠江岸边,早已里三层外三层站着围观的百姓。官船缓缓驶近,在码头停了下来。林则徐身披黄马褂,缓缓步出船舱。他先向两岸围观的群众挥手致意,在肃穆的气氛中从容登岸。在接官亭前,他看到了前来迎候的盟友: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等,他们互相揖拜致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已在广州居住了15年的美国商人威廉·亨特,早早便和两位朋友在码头附近登上一艘小帆船观看,他后来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对这一天的情形作了详细描述:“钦差终于在3月10日,星期天上午8时半到广州。他乘坐一只大官船,后面站着几个戴红顶或蓝顶的官员,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本人。他具有威严的气概,有点严厉而坚决的表情,身材肥大,长有浓胡子和长须,看起来大约60岁。他的座船后面跟着一大群其他的船,各船旁边挂着写有主要官衔品级的黑底金字的旗,船尾则有各种颜色的旗帜。船夫一律穿着红饰白的新制服,戴着同样颜色的圆锥藤帽。这些船载着本城的大官,包括文武官员,从总督到盐运使。”

  “靠近商馆对面的河南岸上的红炮台墙上,有穿着崭新制服的士兵队列,海珠炮台上也是一样。江的两岸,所有的空地上都站满了人。大家好奇地静静观看这种新奇的场面。江面上没有任何别的船艇移动,全都紧靠岸边停泊,到处一片寂静。”

  威廉误以为林则徐60岁了,事实上,他当时只有55岁。为国事日夜忧心,林则徐过早地衰老。他一到广州,随即掀起一场禁烟风暴。他限令各国烟贩限期呈缴鸦片,并于1839年6月3日,坐镇虎门海滩,指挥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震动中外。

  1840年6月,英国以禁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无能的清政府,不去御敌,反而答应英军惩治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的无理要求,以换取英军的暂时撤兵。1840年10月,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消息传来,广州的爱国官兵、士绅和抗英群众大为震惊和愤慨。在他交卸督篆后,“抚军以下皆来晤”。以为他将要离开,大家自发为他举行“公饯”, “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于衢巷”。人们还在52面颂牌上写下“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公忠体国”等赞词,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他的拥戴。

  然而,朝廷没有马上处置林则徐。他在高第街连阳盐务公所,度过了苦闷的半年。1841年5月3日,林则徐奉旨赴浙江听候谕旨,他再一次来到天字码头,登舟离开广州。

  两年前,林则徐胸怀报国梦,带着“若鸦片一日不绝,本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誓言,从这里出发,写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两年后,他从这里离开,却是满腹惆怅,现实政治的无奈,救国无门的悲愤,让他黯然神伤。这位民族英雄,后来被贬到伊犁、新疆等偏远地区,1850年病逝于潮州普宁行馆。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11: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孙中山:多次留下足迹

  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在天字码头多次留下足迹。

  1912年4月,辛亥革命刚成功三个多月,在内外交困下,只做了45天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正式解除职务,取道上海、福州返回广东。

  自从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已经有17个年头没有踏上家乡的土地了。1912年4月25日,宝璧号军舰大约在上午11时,徐徐停靠天字码头。这时,码头两边,男女老少早就守候在那里,他们都想领略这位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领袖的风采。孙中山此刻心情复杂,缓缓步出船舱,在群众热烈的欢迎声中上岸。他先到码头东边的旧水师公所视察,又到码头西边的财政公所休息,然后才开始他当天的演讲,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场面热烈。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第二次建立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他号召再发动一次全国性革命,推翻北洋政府。1921年10月15日,他从天字码头登上宝璧号军舰,拟赴梧州出巡广西,取道湖南指挥北伐军。当时,陪同他出巡的,还有许崇智、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等20多人。伍廷芳与商界、学界代表100余人到天字码头送行。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反对北伐,孙中山解除他的职务,两人关系破裂。这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到天字码头,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天凌晨,全城密布岗哨,交通断绝,陈炯明叛军4000多人围攻观音山(即今越秀山)前的总统府和孙中山住所越秀楼。凌晨1时,孙中山已经能听到总统府外部队的集结声和嘈杂声了。当时,总统的卫队只有50人,孙中山的秘书林直勉等人,苦劝孙中山离开。孙中山却执意不走,他坚定地说:“竟存(陈炯明的字)胆敢作乱,我便负平乱之责,如力不足,唯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

  然而,情势越来越危急。越秀楼通街道的架空栈桥逐渐被叛军控制,左右的文澜阁、振武楼也被叛军占领。一时间,枪声四起,火光冲天,叛军“打死孙文”的呼喊声震耳欲聋。林直勉等人不顾一切,强行架起孙中山,给孙中山穿上布长袍,戴上墨镜和便帽,冲出叛军的包围,向天字码头奔去。当时,天字码头附近驻守着海军陆战队,他们打退了几股叛军的袭扰。在滚滚浓烟之中,几个人护卫着乔装打扮的孙中山走过来。他们乘小艇,登上宝璧号军舰。水兵们远远望见孙中山先生脱险,又惊又喜。等他踏上舰来时,列队向大总统致敬。孙中山感激众官兵,与他们一一握手,然后要来纸笔,以大总统孙文的名义,草拟第一号公告:“陈炯明公开叛乱,炮轰总统府,罪大恶极。北伐军及驻穗各军火速奋起平叛戡乱!”

  而孙中山最后一次在天字码头的足迹,是在1924年11月。当时,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政局,全国和平的曙光似乎来临。1924年11月12日下午,维新路(即如今起义路)前的中央公园,军政机关、团体、市民等二万余人举行欢送大会。次日早上9时35分,孙中山及其随从,从大本营乘小船登永丰舰,欢送人群则在天字码头一带送行。

  当时,珠江大小船艇一律悬挂国旗,以示庆贺。10时正,永丰舰鸣号三响起锚启行,粤军、湘军、桂军、滇军及各机关文武百官共数百人,在长堤列队行举枪礼、撇刀礼,而文职人员则在天字码头站立。孙中山面向堤岸,向群众举帽还礼,长堤商铺燃放鞭炮,锣鼓喧天,各界人士扬巾欢送,珠江两岸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除了史料的记载,在民间,孙中山与天字码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广州客轮公司的黄炳辉说,有个工友的父亲,建国前曾在天字码头当船工,当时他驾的是摇橹木小艇。有一次,孙中山要到对岸去,孙中山的卫兵秘密找到了他,他安全接载了孙中山渡江。后来,由于建立了信赖关系,孙中山好几次都是坐着他的船到大元帅府等地方去。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11: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夜色中的天字码头灯光璀璨

 

从码头看出去的珠江两岸

 

来 源:广州日报   作 者:梁 婵   摄 影:王维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2:26 , Processed in 0.0634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