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民国史研究专家张晓辉教授认为,20世纪30年代,政治斗争错综复杂。陈济棠虽然是借蒋介石之力成为广东的实际统治者,但他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并不完全听命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 “宁粤分治”的格局。这个时期,广东实际上保持着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形成自辛亥革命以来短暂的相对安定的局面。
陈济棠在主政广东期间,一方面实行军事专制统治,另一方面,他号召建设“模范新广东”,发展实业,积极吸引华侨投资。广东的工业、商业、市政建设、教育等,获得了较大发展。
张晓辉介绍,当时广东政府所办的省营工厂,短短几年间,建成十多间以糖、水泥、纺织品为大宗,不仅改变了洋货充斥广东市面的局面,甚至还能外销。广东的民营工业,也从几百家发展到两千多家,总资本从1929年的654万元增至1500万元。广东的省会广州,也在这个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期。
然而,当时整个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对神州大地虎视眈眈。在全国范围内,宁粤统一、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随着陈济棠的靠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死去,陈济棠与蒋介石到了摊牌的时候。最终,陈济棠不甘心放弃经营了多年的广东,反而野心膨胀,发动“两广事变”,意欲取蒋介石而代之。他本来不甚团结的集团内部产生了重大分裂。先是广东空军20多名飞行员集体叛变,接着,第二军副军长李汉魂辞职,再后来,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投奔南京国民政府……陈济棠苦心经营多年的团体,顷刻分崩离析。
在各方压力下,1936年7月17日,陈济棠召开紧急会议,宣布立即下野,离开广东。
张晓辉教授认为,陈济棠错误估计形势,被迫自动下野,对他个人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个失败,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说,在抗日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统一是历史潮流,从此,宁粤分治的局面结束。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1936年7月18日下午,天色灰沉,陈济棠怀揣巨款,满怀郁闷,从黄埔鱼珠炮台登上“海虎号”军舰,黯然离开广州,踏上逃亡香港的路程。
此刻,梅花村的陈济棠公馆一片狼藉,人去楼空。昔日的觥筹交错、高朋满座,转眼间化作满堂寂寥,满目萧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南天王”的时代,纵然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终究还是曲终人散、黯然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