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273|回復: 9

[掌故傳聞] 怀圣寺——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31 06: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盧總近牌做乜咁好雅興,到處轉帖,又唔講明係轉帖啊?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7:38:41 | 顯示全部樓層

冇嘢呀?!重细咩?!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3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千年怀圣寺  古老的清真寺

 幽静的光塔路,成阴的绿树,路的两旁是低矮的楼房,一家挨着一家的小超市、小商铺、小快餐店……还有坐在小马扎上,在街边乘凉的老人家。

 不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条街上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比如,这里的清真饭馆比别处多些,街边还有一道虚掩的门扉,让人感觉有些神秘——平常很少有人从这扇门中进出,可是每到星期五的中午,便会有成百上千的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这个门奔赴而来。这个时候,寂寥的光塔路突然变得热闹非凡,门里传出的低声吟唱空阔而辽远,你会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你紧紧包裹。

 这就是广州怀圣寺,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

 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清真寺,孕育了当年众生喧哗的蕃坊。用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易卜拉欣·保延忠的话来说,对于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麦加是圣地;而对于中国的穆斯林来说,广州的怀圣寺是一个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它的历史如此悠久,属于伊斯兰世界最古老的圣迹之一。

 虽然有争议,但是现在学术界基本已形成定论,怀圣寺在唐初就已经存在了。

 关于怀圣寺的建立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对古老中国文化相当景仰,他的一句“圣训”在教徒当中流传:“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公元622~628年之间,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比·宛葛素奉穆圣之命来华传教,在穆斯林聚集之地建了这座怀圣寺。所谓“怀圣”,是为怀念圣人穆罕默德的意思。在怀圣寺建成不久,宛葛素即“归真”,他被葬在了广州,墓地就在现越秀公园对面的先贤古墓。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33:46 | 顯示全部樓層

伊斯兰建筑风格

 怀圣寺临街的头门并不大,门的上方立着一方石匾,上面是行云流水一般的阿拉伯文。保会长告诉我们,这块石匾是清朝时立下的,上面写的是“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是先贤宛葛素奉圣命来中国传教时所建的。它在中国是经学的源泉……”

 从大门口往里看,怀圣寺一共有七重门。虽然寺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小巧精致,上千年的历史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比如三门的门额上悬挂的牌匾,是清朝光绪皇帝所赐,上盖皇帝之宝御印,“教崇西域”四字传说是出自慈禧太后之手笔。三门之后是看月楼,看月楼是伊斯兰教用于望月以确定封斋与开斋时辰之用。保会长告诉我们,看月楼围墙的红砂岩石基是明代重修时的遗迹,上面的重檐斗拱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时的屋顶。看月楼连着木结构的回廊,围出一个古朴的小庭院,过了小庭院就来到大殿,它与三道门、看月楼及其后的藏经阁位于怀圣寺的主轴线上。

 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米的怀圣寺内,集中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等各个历史朝代的遗迹。它是广州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中阿文化交流兼容并蓄的力证和缩影。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36:10 | 顯示全部樓層

写在我们心里

 平常的怀圣寺是寂静的。不过我们来到这里正好是星期五的中午,正适逢伊斯兰教每周一次的穆斯林“主麻”聚礼日。

 保会长告诉我们,每周五下午一时,都会有不少于两千人的穆斯林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其中外国的穆斯林占50%以上。他们大概来自三十多个国家。棕色、黑色、黄色、白色皮肤的他们,来自东南亚各国、印度、伊朗、土耳其以及中东各阿拉伯国家……

 站在队伍的末尾,凝视他们静默的背影,仿佛看到了一千年前,最初来到这里“淘金”的蕃商在此顶礼膜拜的画面。

 1980年,20多名阿曼的现代航海家,为了纪念《一千零一夜》里那位神奇的“辛巴达”,乘坐仿古双桅木船,在阿曼国庆日起航,经过200多天的航行,航程7000海里,抵达广州怀圣寺,虔诚膜拜。

 那一天,曾经有一位船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两国人民的友谊写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也写在我们心里。”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38:15 | 顯示全部樓層

光塔之谜:昼悬旗,夜举灯

 怀圣寺有座造型奇异的塔。

 就算没有走进寺内,你也可以从围墙外面看到它那独特的身影。应该怎么来形容它的样子呢?也许用岳飞之孙南宋岳珂《桯史》的描述最为恰当:“式度不比它塔,环以甓(即‘砖’)……外圆而加灰饰,望之如银笔。”

 的确,它和我们印象里的中国式“宝塔”不一样。它的塔身呈圆筒状,向上收分,分主塔与小塔两个部分,外墙灰白色没有任何的装饰,看上去朴素又敦厚,但是又带着一股高耸入云直指苍穹的倔强气势。高36.3米的它,自唐代至清朝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广州屈指可数的几个制高点之一。翻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你会看到珠江边一片空旷低矮的民居之中,怀圣寺的光塔和六榕寺的花塔遗世独立的桀骜模样,是广州市千百年来仅有的城市标志性高层建筑物。

 光塔可说是怀圣寺里年纪最大的建筑。尤为难得的是它保存了唐代的“真身”。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广州不知发生了多少战乱纷争、火灾水患、位于人群熙攘、贸易繁杂闹市区的光塔,它的保存完好仿佛是一个奇迹。

 古书上说的光塔原被称为“蕃塔”,它“其制则西域”,属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而保会长告诉我们,其实就算是在阿拉伯地区,建成这个样子的塔也不多见,因为它属于最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之一。光塔曾经有过不少的名字——宋元之际,它一度被称为“怀圣塔”。到了清代以后,广州人已经普遍称它为“光塔”了。当时晚上在塔顶点灯,以其光亮作为指引船舶的灯塔,故人们称之为光塔。

 根据《南海百咏》记载:“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塔……每当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绝顶叫佛号以祈风信,下有礼拜堂。”——“叫佛号”和“呼号”,应为高呼“邦克”宣礼的意思,都是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礼仪。每天将要到祈祷的时间,怀圣寺的师傅就会登上塔顶,按照唤礼词呼唤,以让围寺而居的穆斯林甚至停靠在珠江的船上穆斯林都能听见,然后大家就会从四面八方向怀圣寺赶来做礼拜。“在有高音喇叭之前,这样的唸邦方式一直是不变的。”保会长告诉我们。

 其次,光塔还有个重要的作用——为海上的船只导航。光塔自古以来就有“昼则悬旗,夜则举灯”的记载。《南海百咏续编》说这是“夜则燃火,以导归帆。”怀圣寺建在城西,濒临珠江,灯塔是广州为数不多的制高点之一。从波斯湾不远万里驶来的商船,就是依靠着光塔上如豆的灯火辨别方向。按照它的指引,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最终停泊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

 古代,光塔曾是广州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据《桯史》记载:光塔“绝顶有金鸡甚钜,以代相轮。”《南海百咏续编》也说:“塔顶有金鸡,随风南北,以验飓风消息。”由此可见,光塔之顶曾经是有一个金鸡的,它是个信风仪,有为海上航行观测风云气象信息之作用。令人惋惜的是,这个指示风向的金鸡,在元代至正年间某个暴风雨的夜晚被飓风摧毁了。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48:57 | 顯示全部樓層

千年屹立之谜

 现代人很难想象,没有钢筋水泥建成的光塔,已屹立一千多年而不倒,其建塔的砖块竟是用糯米饭加上蚌壳灰黏合而成的。

 古籍记载,光塔的建造,从选址设点到备料施工,虽是“蕃人所建”,但也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的,且“塔有中国旧传亭之华表的性格”。光塔兴建之时,广州珠江的江面还十分之宽,光塔的位置就在“海”边,所以周边有不少的蚌螺。建造者就地取材,搜集蚌壳和螺壳,经过一番研究工夫,加以糯米质,渗得调和,做成筑塔原料。

 保会长告诉我们,真是很难相信,像光塔这样的高层建筑居然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作品,因为它建得实在太“聪明”了。比如,它的地基厚达3.6米,正好是塔身的1/10,恰恰符合现代的力学原理;再比如,如此高入云端,没有避雷针的设备,千余年来,饱经风雨却能安然无恙,也是多亏了当时的建筑者利用自然,防避雷伤,将塔建筑在一尊水眼上。其流线型的圆形塔身,无论从哪个方向正面吹袭的风力都大幅减弱,故历千年而不倒。

 考古学家龙庆忠教授经实地考察后,认为光塔的建筑形式、砖的制法和灰浆之配料,都属大夏文化,但又保持唐风遗风。大夏文化是从西域传入的,它不重装饰,没有花纹。但是也正因为它以灰色为主,所以免受多彩易受酸雨浸蚀之虞。

 据元碑记载,唐宋时期蕃人在我国曾“制塔三”,到元至正年间仅存“此其一尔”,故保留下来的这一历史文化遗存,便成了珍贵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据有关专家论证,光塔是我国现存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高层建筑。它原有的某些功能,如因珠江航道南移而失去其导航作用,又因近代发明扩音器而无需“登绝顶呼号”等等,这都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新的历史时期,又赋予它新的任务:它是广州市市区地貌变化的活见证,是广州市对海外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遗迹;同时又是供对外开放旅游作观光景点,为提高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作新的贡献。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3:59:57 | 顯示全部樓層

寺内一角。

怀圣寺的门。

怀圣寺大厅一角。

来 源:广州日报   撰 文:金 叶   摄 影:黎旭阳

發表於 2007-9-15 20:48:41 | 顯示全部樓層
穆斯林为什么不死绝??太没有天理了。
發表於 2007-9-21 13:16: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bruceasu 於 2007-9-15 20:48 發表 穆斯林为什么不死绝??太没有天理了。

 

就系啊,仲将滴鞋教传入中国,真抵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2:37 , Processed in 0.0722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