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5|回復: 8

[城鄉印記] 珠村:岁月不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31 02:1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广州天河区有一条古老村落,就是被称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珠村。

  800多年前,这里的先祖,越过苍莽的大灵山,在珠江边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都是中原望族的后代,用勤劳的双手,开辟那一片寂寞的荒芜。

  这曾是一个英雄的村落。80多年前,从这里曾走出数十位爱国海军将士,赢得“中国海军之家”的美名。它与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隔河相望,是这所著名军校的训练场所。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珠村昔日广袤的原野,正陆续被钢筋水泥所替代。然而,行走在那密如蛛网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仍可以发现那一间间古老的宗祠、庙宇,井然而立,它们大多以池塘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群落。推开祠堂厚重的大门,走进香火缭绕的古庙,时光仿佛不曾流逝,而凝固在那悠远的过去。

  与这些宗祠、庙宇一样古老的,还有那自远古流传下来的风俗。正月十六拜猫,带有中原“虎崇拜”的远古记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缅怀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原来,在这条古村朴实的外表下,有着诗一般的浪漫情怀。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春秋时期,珠村还只是一片蛮荒之野。战国时期,这里称为“扬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珠村所在的区域属番禺县鹿步司。

2005年,在距离珠村东北一公里的吉山村,考古人员发现有东汉、晋代的古墓群。他们推测,珠村的形成历史也许会更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

而据村民口耳相传,南宋初年钟姓迁入珠村时,已经有古姓的人在此居住。然而,这些古姓人的后代,已经不知所终。如今,珠村以潘、钟两大姓氏为主,大约在南宋迁入。潘、钟两姓,都由中原南迁而来,他们的先祖,曾是中原望族。珠村第一大姓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据其族谱记载,他们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的后代。毕公的儿子被封于潘,其后,子孙以地名为姓,将姓“姬”改姓“潘”。

到西晋时,荥阳郡中牟潘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潘岳,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擅长诗赋,是一代文学家。现在,珠村潘氏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是“鱼化三珠水,霞明一县花”,“一县花”,歌颂的就是潘岳当年的事迹。原来,潘岳任河阳县令时,遍种桃李,遇上诉讼,便先让双方去协同浇花,待他们怒气平息后,才开始审案。由于他廉明公正,被人们称为青天,时有“河阳一县花”的美名。

南宋末年,潘氏的一支,从韶关南雄迁居至广州番禺化龙细墟镇。珠村一世祖潘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因避海寇,携幼隐名始居鹿步都”,潘姓开始定居在珠村。

珠村钟氏,则以“颍川”为堂号,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钟接是黄帝的第59世孙,秦末楚将钟离昧的儿子,祖籍河南颍川长葛。长葛钟氏在魏晋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出过许多名人,被称为“邑中望族”。北宋初,北宋防御使钟轼率军南下,并留守广州,成为南迁的始祖。钟轼的子孙迁居到现在的珠村。

珠村一直流传着潘、钟两姓本是姻亲的说法。原来,钟姓南迁始祖钟轼娶了当时的相国、宋代名将潘美的女儿为妻,而潘美,正是珠村潘氏的祖先。

珠村在明清时期,曾被称为“朱紫”。有人认为,这是根据“珠子”的谐音而改的雅名,也有人认为这是取“朱衣耀映,紫气辉腾”之意,寄予珠村人获得功名、追求祥瑞的愿望。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500岁的护村古树

 潘、钟两姓,为什么选择珠村这块地方作为落脚地?

 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是土生土长的珠村人,对此,他有独特的看法。“从我国传统的风水学来看,珠村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人居模式。它濒临珠江,后有大灵山,前有一河之隔的升旗山,升旗山位于黄埔军校内,比大灵山要矮一些。清澈澄碧的珠溪河,绕村而过,村内水网交织,阡陌相连,一派田园风光。”他说。

 珠村的始祖,最先落脚在苍莽的大灵山一带,这里本有三个圆圆的、像珠子一样的山冈,所以珠村最早叫“三珠岗”。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珠江的不断变窄,村民往南迁居,开辟滩涂,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建起了新村庄。

 《潘氏大宗图谱》曾记载珠村昔日美景:“灵峰秀其脉,枝山列其屏。紫水环其地,梅圃接其壤,南带珠海风,帆沙乌烟云竹树若隐若现,洵岭海见一大观也。”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潘剑明说,以前人们还会在村边种树,作为本村边界,这些树又被称作“开村树”。他领我们来到村里的北帝庙桥旁,那里生长着一棵至少有500岁的古榕树。虽然树干上有白蚁入侵的痕迹,但仍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它就是珠村有名的“祈愿树”。人们总喜欢相信它有神奇的力量。

  

  五百年树龄的祈愿树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26: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池塘为群落中心

 潘、钟两姓的族人,在珠村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息繁衍,随着宗族的分支,逐渐形成13个房支,其中潘姓11个。房支众多,在建筑群落布局上,珠村很有岭南特色:它们多以池塘为中心,聚集多个祠堂,附近建社坛或庙宇,再往外,便是民居。

 近20多年来,虽然不少民居改建成了小楼,但在文华社、南门上街、南门下街,还保留了较好的群落结构。行走在这里,犹如触摸珠村数百年的古老风情。

 文华社尤为典型。只见一泓碧水,绕塘有潘氏宗祠、环翠潘公祠、梅隐潘公祠、恒上潘公祠、仁可潘公祠、礼可潘公祠等六座宗祠。

 梅隐潘公祠,是纪念潘姓七世祖潘贤而建,他诰封文林郎、奉直大夫,祠堂屋脊上的“群狮献瑞”灰雕,九个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美轮美奂。附近的潘氏宗祠,规模最大,分左、中、右三路,用青云巷分隔,只见那檐椽梁枋精雕细琢,驼峰、斗拱、梁上的石雕、浮雕、壁画精美绝伦……

 池塘边上,则设有一个社坛:水浸社,供奉“社稷之神”。这座社坛很特别:它的神位有一半浸在池水中,要上香,必须涉水而过。池塘边,还有两棵上百年的古树,墨绿的叶,粗壮的枝干,默默守望着沧桑岁月。

 潘剑明认为,这种以池塘为中心的群落布局,至少有三个作用:清凉降温、蓄水防火、养鱼虾等等。池塘与外面的珠溪相连通,随着珠江潮起潮落。身处村中,足不出户,也能知道外面的万千气象、变幻风云。

  

  灵山古庙门廊上的鱼身兽头像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28:1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海军之家

 珠村历来崇尚诗书礼义,近代以来,在广东革命之风的氤氲下,这里抗敌救国的风气渐浓:潘家一门出过3名海军将领。

 潘文治,曾任民国海军总司令。他早年就读黄埔水师学堂,后远赴英国留学,返国后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护法战争等,孙中山称赞他“志行纯洁、深资倚畀”。潘文治的六弟潘文绚、七弟潘文谱,也跟随孙中山革命,先后担任海军军舰舰长。

 在他们的带动下,珠村还走出40多名海军将士,因此被称为“中国海军之家”。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2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军一条巷”

  在珠村东桥大街,静卧着一条始建于明代的小巷。表面上看,它与这条村的其他巷陌没什么区别,然而,正是这条宽约2米,长约70米的小巷,分布着6户海军将领的故居,人称“海军一条巷”。这些房屋,现在大多为这些海军将领的后代所拥有,虽然略显残旧,但昔日风貌依然可辨,有的房子还有人居住着,有的则大门深锁。

  潘剑明是潘文治的侄孙,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潘文治故居”,那是一栋二层高的砖木结构小楼。潘剑明打开那把斑驳的铜锁,“咿呀”一声,红色的大木门应声而开,一个简陋的长方形客厅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名身穿戎装的将军头像,只见他脸部线条挺拔,嘴角微微上扬,目光抖擞而慈祥。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海军司令潘文治。

  “当时,人们把潘文治这座楼房叫‘洋楼’。后来,虽然珠村村民建了很多的小楼房,但仍只会把这一栋叫‘洋楼’。”潘剑明说。在珠村人心目中,潘文治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据说,潘文治即将出生时,正值阴雨绵绵的农历二、三月,他刚生下那一刻,却云消雾散,潘家屋顶上方的一颗星星特别明亮。村民们都说这是珠紫祥瑞,将星出世。

  客厅两边的墙壁上,挂着潘文治家族的照片和说明,此外,厅里还摆放着几张桌子和凳子。潘剑明介绍,1924年,孙中山任命潘文治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海军少将、筹备中的黄埔海军学校校长,这栋小楼便成为国共两党高层聚会的地方。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军政要员,常来潘文治家中做客。潘文治的夫人是宋美龄的嫡亲表姐,因此,宋美龄和蒋介石来这里特别多,夜深了,就在这里留宿。潘文治用珠村的特色食品:粉果和粉条招待他们。

  穿过客厅,后面有一个小天井,只见红砖围砌起来的花坛中,几株海棠在阳光下伸展着。这些植物是潘文治当年亲手所种,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生长蓬勃。

  “1928年,潘文治对蒋介石背信弃义、屠杀进步人士的行为深感失望,辞掉所有官职,返回这里,蒋介石几次登门,要用高官厚禄请他出山,但潘文治不为所动。潘文治回来后兴办村学,并在这间屋子里调停乡里矛盾。他在村民中很有威望,凡事以理服人,村民之间,或者村与村之间出现纷争,都会来找他进行调解。”潘剑明说道。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3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埔军校训练地

  在潘文治的号召和带领下,珠村村民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二十世纪20年代,珠村农民协会的成员,拿起刀枪,投身到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中。1924年,珠村的北帝庙,临时充当了东征军的军火库储备转运站,珠村的农民自卫军每天把守,并星夜将军火运送到吉山火车站,再运往石龙、惠州……

  黄埔军校第一期的训练基地就定在珠村。珠村与黄埔岛隔江相望,地理位置较近,另外,珠村附近有99个山头,有利于学生练习术科,更关键的是,这是潘文治的家乡。

  老一辈村民回忆,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以来,学生就常到珠村训练。蒋介石、廖仲恺就站在祠堂门口的石凳上,轮流向“学生军”训话。训话时,每次都有很多小孩围观。蒋介石来这里时便经常带上一包糖果,每个小孩分两粒。听完训话,“学生军”就一直操步到村东北的山头进行训练。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总队学生进行毕业考试,总指挥是何应钦,指挥部就设在珠村的北帝庙。当时,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威武集结,精神抖擞地参加了考试。徐向前、蒋先云、李之龙、陈赓、蔡光举、杜聿明这些国共两党的一代名将,都郑重地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毕业演习。

  这次演习,黄埔军校总部与珠村演习地以“烽火”作为联络方法:总部与学生军分别在升旗山、珠村东北的高地大淋岗,各设一个展望哨,如果军校遇到事变,则在升旗山燃点烽火,演习部队要立即整队撤回黄埔;如果演习部队遇到变故,则在大淋岗燃点烽火,军校便派遣部队在鱼珠进行收容……

  “学生军白天训练,晚上有时会到潘氏宗祠里休息。村民对学生军很友善,即使他们操练时会踩坏田地,村民们也一点都不在意。”潘剑明说。

 樓主| 發表於 2007-8-31 02:35:18 | 顯示全部樓層

保佑行船人的南海神祠

南海神祠的正面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梁 婵   策划:赵 洁   摄影:王维宣

發表於 2008-8-3 23:05:2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今天也去珠村了,刚好遇上「乞巧」文化节开幕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21 21:40 , Processed in 0.0756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