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6|回復: 5

[八卦時聞籮] [轉貼]維基裡對香港人的說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29 19:59: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香港人一般是指香港的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香港人」(Hong Konger) 在中文和英語上沒有法律的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指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者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準,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甚至是單純以香港為家的人。 目錄
[隱藏]
1 族裔
1.1 華人
1.2 生活環境
1.3 少數族裔
1.3.1 種族歧視
2 語文
2.1 口語
2.2 書面語
3 本土意識
4 國籍和永久居民身分
4.1 中國國籍
4.2 英國國籍
4.3 其他國籍
5 文化
6 延伸閱讀
 

[編輯] 族裔
[編輯] 華人
華人佔香港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香港居住的華人普遍都會自稱為香港人。大部分居港華人都是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初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及其後裔,亦有一直居住在現時新界地區的原居民。


[編輯] 生活環境
由於香港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的城市,自從英國管治以來,都是奉行高度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雖然政府設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安全網,但生活保障始終不及西方福利主義國家。所以香港人流行一句俗語:「手停就口停。」意思是指如果沒有工作賺錢即「手停」,之後因為無錢所以會三餐不繼,因而會「口停」。香港人的生活及勞工保障不足,所以大都非常勤奮,工作時間通常極長,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亦極為普遍,而且愛動腦筋及變通經營生意。 香港夜生活聞名,晚上的旺角、尖沙咀和銅鑼灣一帶相當繁盛,縱使深夜時份,人流仍很多,深至三、四時街上仍有人。交通服務方面也有所配合,除了的士外,個別小巴和巴士路線還提供通宵服務,為通宵達旦的人提供服務。 香港在英國管治時期,推行高地價政策,所以地價之高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而世界上租金最貴的舖位,就在銅鑼灣的一個不足100平方英呎的小吃檔位。地價高,香港人住屋的價格也非常昂貴。以2005年來算,私人高樓住宅平均樓價約為每平方英呎4,000港元,逾10,000港元的也不少,而且樓價是以住宅單位的建築面積計算,但實際可用的實用面積,卻往往最多祇是建築面積的80%,低至60-70%也極之常見。所以不少香港人會以畢生的精力去償還樓宇按揭(供樓),直到退休時才把樓宅供斷,向銀行贖回。香港人的薪金算是不低,但實質有不少港人的薪金全用在供樓上。所以香港人的生活是「生活指數高,居住環境不好」。因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未能適應,因而患上抑鬱症。不過亦因此,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地產超級富豪。 雖然政府設有公屋和居屋等房屋福利,但政府近年不斷維護地產商利益,亦對這些福利不斷削減。公屋的申請資格變得相當嚴苛,多次調低申請人入息上限,幾乎要達赤貧方符合申請資格,而且即使成功申請,亦通常會被編往東涌、天水圍等偏遠地區。居屋更已永久停建,最後一批已建成的未出售居屋,甚至不惜丟空數年才出售。所以不少香港人,尤其年輕一輩,均未能享用這些房屋福利,被逼以畢生的精力去供樓。 香港人亦樂善好施,對於不少的慈善機構力樂於捐款,例如紅十字會、東華三院等。而每當中國內地或世界出現大災難,香港人都會當仁不讓捐款的,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南亞海嘯)災難,香港的人口平均捐款之多,是全球之冠,無出其右。足證香港人普遍都是樂於助人的。


[編輯] 少數族裔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主要有以下類型:

歐美西洋人 - 以在英治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少部份能操流利廣州話。通常是專業人士、大企業或政府部門以至公營機構的高層要員,如董事長、行政總裁、政府高官、警官(督察級或以上)、法官、律師、醫生、大學教授、機師等;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有少量英國人離港回英,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中國籍,成為有資格申請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人約13,490人。

日本人 - 通常是商人或日資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發展事業的跳板。有部份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的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州話,但通常入讀國際學校。如果他們不打算在港永久性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日發展。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人。

中國內地人 - 通常是與香港男士結婚的中國內地女士和其在中國內地出生的子女。官方稱謂是「新來港定居人士」,坊間通常稱為「大陸人」或「大陸新移民」。 香港自英國管治以來,一直都有不少中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現時更每天均有150名中國內地人移民來港定居。他們雖然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通常要在香港生活一段頗長時期,才能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及操較純正口音的廣州話。

南亞人 - 以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居多。英治時代的駐港英軍當中,有部份是被稱為「啹喀兵」(Gurkhas)的尼泊爾人僱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解散,但他們和其家屬仍然留港;在數十至百多年前,香港的警員中,亦有不少南亞人,其後裔至今仍然居港。他們現時以從事銀行護衛員和建造工人等藍領職業為主,亦有前「啹喀兵」擔任富豪或政府高官的保鏢,或從事類似的護衛服務,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廣州話。

 東南亞人 - 以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居多,當中以菲律賓人最多。絕大部份是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工作、能操流利英語的女士,少部份操流利廣州話。這些人在香港通常只是受僱當家庭傭工性質,賺到足夠的金錢就衣錦還鄉,並無在港落地生根的打算。此外,亦有極少部份是香港男士的妻子。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人數,分別約130,000和110,000人。


[編輯] 種族歧視
不同的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受到的對待也截然不同:

歐美西洋人和日本人 - 由於他們普遍來自發達國家,在香港又通常身居高薪厚職,加上香港社會普遍崇拜歐美日發達國家的文化、科技和經濟成就,所以他們通常不單不會受到歧視,相反普遍受到相當的尊重和禮待,地位非常崇高。主流社會觀念甚至不認為他們有「入鄉隨俗」的義務,反而認為主流華人居民和他們相處時,應該放下自己的生活習慣方式,反過來處處遷就和迎合他們的一套;例如一群主流華人居民當中,夾雜了一名不諳廣州話及普通話的這類人,為了遷就他一人,各人間的對話全部要以英語/日語進行,否則就是「沒有禮貌」、「不尊重人家」、「不懂好客之道」。亦因此,即使他們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不懂說和聽廣州話、或有任何不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的情況,亦很少會惹人非議,即使因文化差異而引起衝突,結果亦往往是主流華人居民被指為「不懂得人家的先進文明文化」。在他們面前,主流華人居民有時反而成為被歧視的一群。

中國內地人 - 雖然他們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他們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貧窮落後地區的一群,又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而且通常學歷不高,即使擁有高學歷,亦往往是中國內地的學歷,在香港未必獲承認(在殖民年代,除中國內地傳統名校外,香港只承認英聯邦國家的學歷),結果淪為低學歷低技術人士,所以他們在香港甚難就業,極其量只能從事待遇奇劣的低技術工種,例如外判清潔工人或保安員等;而且他們若以從事低技術工種所得的微薄薪酬糊口,會被評擊為加劇勞工市場競爭,令工人薪酬待遇水準進一步被拖低;若不工作,依靠政府的綜援維生,又會被斥責為浪費納稅人金錢的社會負累;令他們在就業上處於兩面不討好,不論工作與否也會被評擊的狀態。 除了長期定居者外,亦有不少是「自由行」遊客,當中有部份在香港缺乏公德心,例如隨處吐痰和拋垃圾、在公眾地方蹲下來和用手提電話高聲談話、不排隊、小童隨處便溺、言談不禮貌、破壞公物等;亦有中國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後拖欠住院費;部份甚至做出很多違法行為,例如行劫、當扒手、騙手提電話、假扮乞丐行乞等。,凡此種種,都令中國內地人的形象趨向負面。此外,中國內地城市的治安管理及衛生問題亦構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總括而言,他們在香港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是被主流社會看不起的一群之一。

 南亞人 - 雖然不少能操流利廣州話,但和中國內地人一樣,都是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貧窮落後國家的一群。而且他們和主流社會的文化差異,比中國內地人更甚,例如大部份都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膚色較主流華人居民明顯為黑等。所以他們無論在求職、工作以至日常生活,都受到比中國內地人更嚴重的歧視,成為了香港的弱勢社群。

 東南亞人 - 和南亞人大致相同,都是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貧窮落後國家的一群,但這些人絕大部份從事家庭傭工工作,獲僱主聘請才會到港,加上政府對這些外籍家庭傭工所訂的勞工法例保障,比對香港本地僱員的保障還要好得多,他們從事家庭傭工的待遇,比不少香港本地基層僱員更佳,所以大致上沒有求職和工作上的問題。亦由於其工作性質,使他們得以深入主流社會家庭,因而拉近他們和主流社會的距離,所以他們受歧視的程度,較南亞人略輕。 雖然中國內地人、南亞人和東南亞人在香港受到種族歧視,而在歐美西洋人和日本人面前,就變成主流華人居民受到歧視。但香港從未發生過種族暴力事件[來源請求],從來沒有政黨和團體鼓吹法西斯主義和排外主義,加上香港社會百多年來一直華洋共處,世界各地的人種也會到港經商或謀生,所以香港沒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對比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香港的種族歧視並不嚴重。

 
[編輯] 語文
主條目:香港語文
名義上,中文和英文都是地位相等的法定語文。香港的教育主張兩文三語,兩文是指中文(通常為正體中文)和英文,三語則是指廣州話、英語和普通話。日常生活中,廣東話和中文仍佔主導地位,然而地位仍比不上英語。 除非生活在上流社會,否則若不諳廣州話和中文,生活上仍有一定困難。很多低學歷和低下階層人士,只懂少許英語和普通話。反觀上流社會,只有英語是必須,不少歐美西洋人,縱使完全不懂中文、廣州話和普通話,亦可在大企業或政府身居高薪厚職。政府和大企業的大部份職位入職條件和專上院校的入學條件,雖然通常會對申請人的中文和英文水準有一定要求,例如要求申請人在某些公開試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考獲及格成績,但對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例如一直就讀國際學校或海外學校)的申請人,通常會豁免中文水準的要求,造成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亦即是大部份主流華人居民,如未能在公開試的中文科考獲及格成績,即使懂書寫和閱讀中文,也不符合申請入職/入學條件,但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請人,即使完全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甚至完全不懂說和聽廣州話,也未必不符合入職/入學條件的矛盾與不公現象。至於英文水準的要求,則通常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所豁免。 另外,將於2012年實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的語文科目,亦設有六科非法定語文科目,考生可以其中一科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但英文科就無論如何不可取代。 此外,因為香港社會普遍盲目崇洋,所以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英文水準不高,會被看不起並飽受評擊,但中文水準弱的話,受到的批評就少得多。即使是華人,如果自稱自幼接受沒有中文課程的全英語教育(例如一直就讀國際學校或在海外長大),因而中文程度欠佳,甚或完全不懂書寫和閱讀中文的話,甚至可引以為榮,尤以娛樂圈藝人最為常見,但通常這些人日常還是以說廣州話為主的。


[編輯] 口語
主條目:粵語
居住香港的華人大都講流利廣州話/廣東話,而老一輩人士亦會講他們的母語,即其他方言如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雷州話等。因日常生活均以廣州話溝通,說其他方言的人數正逐漸減少。 由於英治時代長時間與中國內地政權分離,導致香港人講的廣州話與原本的廣州話有少許的分別,當香港人聽廣州人說廣州話時,可能會覺得會有些問題;但同樣廣州人聽香港人說時,都是覺得會有些問題。不論英治時代還是政權移交中國後,政府的強逼教育政策下,所有學生均必須學習英語,甚至數學、地理等非語文科目,也以英語學習,所以做成香港人常將英語混合廣州話使用。

 
[編輯] 書面語
香港人普遍使用中文及英文書寫。 當中,書寫中使用的中文與香港人說的廣州話不盡相同,用作書寫的又稱「書面語」,而廣州話稱「口語」,例如書寫中文的「他」、「的」、「那麼」、「還會」、「不」、「為甚麼」,說的廣州話是「佢」、「嘅」、「咁樣/咁」、「重會」、「唔/唔係」、「點解」,相對於大部份即讀即寫的語言語文,可算是一大特色。唯年輕一代書寫中文時,如內容非用於學術、求職、公事報告等嚴肅場合,或引述廣州話的對話,普遍習慣以廣州話口語方式書寫。 香港人普遍以繁體中文書寫書面語,但隨著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日趨緊密,簡體中文也逐漸流行。

 
[編輯] 本土意識
儘管文化及種族上與中國內地人稍微類似,香港人已受約一百五十年英國管治的體驗,意識上令大多數港人感覺與中國內地人有某程度的分別。 以下能辨認出從中港兩地差異的培養環境包括:當香港政府積極地經教育及宣傳勸恿市民不要吸煙,但直至今天,此計劃在中國內地相對地不充分[來源請求]。 香港人亦對法治有崇高敬重,然而在中國內地是並非如此的[來源請求]。 香港人對其中官方語言,英語的能力頗為足夠,然而近來調查顯視因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的疏忽,令港人英語水準有所下降[來源請求];商業上,明顯增加與中國內地公司作為合作伙伴。香港的學童早在學齡前已開始學習英語,這與中國內地教育制度有差異。


[編輯] 國籍和永久居民身分
由於很多香港人都是華裔,他們多數也會視自己為中國人。在法律的層面來說,他們很多都持有雙重或多國國籍。


[編輯] 中國國籍
在香港統治權移交之前及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承認華裔香港人為「英國海外居民」的身份。香港居民如要到中國內地,必須申請並持有中國內地政府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港澳同胞回港證(俗稱「回鄉卡」或「回鄉證」)。 政權移交中國後,香港特區政府把一般在港的永久性居民視為中國居民。他們可獲發香港特區護照。

 
[編輯] 英國國籍
不少香港人亦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簡稱 BN(O)),但普遍不認為是外國國籍,只是一個旅遊證件[來源請求]。另外,部份人因為「居英權計劃」而取得英國公民國籍。


[編輯] 其他國籍
一些早期移民海外,但之後迴流的香港人,可得到額外其他國家的國籍,最常見有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紐西蘭和澳洲等。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那些於1997年香港政權移交前,大量香港人移居其它國家,特別是90年代初期,受著六四事件影響。此外,1997年以前港人留學臺灣可以自動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當中不少人也是回港發展的,故部分港人能夠同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及香港特區護照。


[編輯] 文化
一般人普遍認為香港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和儒家的思想方式,以及其處事態度,狀況與日本和南韓相似;並不像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重創,導致要跟隨國內各樣改革的中國內地人。同樣地,傳統的宗教儀式、生活習俗及其他民間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風水,在香港的普及程度都比在中國內地高。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8-29 12:04:12編輯過]
發表於 2007-8-29 23:49:47 | 顯示全部樓層

“或者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準,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呢句说话好有问题!

写呢句说话嘅人可以讲系别有用心!

發表於 2007-8-30 00: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是引用卢总在2007-8-29 15:49:47的發言:

“或者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準,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呢句说话好有问题!

写呢句说话嘅人可以讲系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卢总学埋晒阿爷啲嘢。
發表於 2007-8-30 00: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你唔学阿爷啲嘢!阿爷啱嘅嘢点解唔学?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8-29 16:24:02編輯過]
發表於 2007-8-31 05:38:26 | 顯示全部樓層
求其啦,總之都係五嶺以南嘅中國人。
發表於 2007-9-1 07:4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呢啲嘢点可以“求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5 19:20 , Processed in 0.0611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