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499|回復: 11

[掌故傳聞] 宋代  羊城八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8-26 23:5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根据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的《广州府志》记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樓主| 發表於 2007-8-26 23:57:50 | 顯示全部樓層

扶胥浴日

  地点:今南海神庙东侧庙头村一带。

  美景:当年在距南海神庙百余步外的章丘顶浴日亭,可见“小丘屹立,亭冠其巅;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孤亭临海涯,爽籁清炎暑。夜午浴红轮,隐隐千林曙。”(明郑懋纬《扶胥浴日》)黎明时登亭观日出,可见旭日从万顷波涛之中缓缓升起,空中红日与水中太阳相辉映,构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壮丽图景。

  现状:今天的浴日亭,距珠江数百米之遥。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叠叠的树木和楼房阻挡。

  

  南海神庙的祭神仪式。

 樓主| 發表於 2007-8-26 23:58:59 | 顯示全部樓層

石门返照

地点: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

美景:“岭南石门如剑门,江水中流万马奔。”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会时不时地出现海市蜃楼。相传石门的江面上,曾经倒映出数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现状:今天的石门,还是可以看见彩霞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楼早已成为传说。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山晓霁

地点:今北京路。

美景:宋代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比今天阔得多,站在海山楼上,珠江水就在自己脚下汩汩流淌。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番舶云集,渔舟帆影。宋诗人陈去非有诗咏此景:“万航如岛鹭,一水如虚空。此地接元气,压以楼观雄……碧波动南极,苍鬓永东风。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后又作《雨中再赋海山楼诗》,头四句是:“百尺阑干横海立,一坐襟袍与天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景致实在美不胜收。

现状: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彻底毁圮,从此消失。而北京路早就蜕变成繁华商业区。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珠江秋月

地点: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

美景: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秋月”。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现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长埋地下。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0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菊湖云影

地点:今越秀山东南麓小北路一带。

美景:远在三国时代,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百姓食水困难,刺史陆胤便把白云山上流下的文溪下游洼地之水蓄起来,再引水入城,“民得甘食”,蓄起来的水也就成了湖。过了约六百年,唐代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卢钩就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在这一带筑堤百丈蓄水,建成人工湖,并建了亭台楼阁,在堤的两旁种上木棉和刺桐,成了当年广州人春游的名胜之地。五代十国的南汉在广州建都,又在这里建所谓甘泉苑,栽种花木,并建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等,成为南汉王消暑玩乐的行宫、广州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泱泱湖水,粼粼碧波,涟漪荡漾,成为菊湖最迷人之景。

现状:湖泊在元代时淤塞并致干涸,从此消失。车水马龙中,小北无湖,一切尽化历史尘烟中。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蒲涧濂泉

地点:白云山 

美景:蒲涧是指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而言。《广州记》说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南越志》称“此菖蒲安期所饵,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涧中有高崖滴水,称为“滴水岩”,滴水受山风吹散,化成雨点,自三四十米高崖飘下,溅湎如雾,雨时水大,成为水帘,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称为“濂泉”。

在古代,该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绝顶飞来一脉泉”(宋李昴英《蒲涧和东坡韵》),“百丈泻流泉,寒光净野烟。”(明郑懋纬《羊城八景诗·蒲涧帘泉》)“坐涧石,荫竹树,俯听水声,如鸣琴筑。”(清诗人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水声繁会,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郁,岩下飞泉奔赴,怪石迭出。”(清阮元《广东通志》)

现状:蒲涧早已改道,水量较以前锐减,不成涧形,亦已无菖蒲生于涧底石间。沿着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级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见一道约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遗迹。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光孝菩提

地点:光孝寺

美景:公元676年,一位名为“智药”的得道高僧在光孝寺种下一棵菩提树。“光孝菩提”一景虽以菩提命名,却是指当年全寺的景色。

光孝古寺占地广阔,林木郁笼,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禅宗六祖在寺中的菩提树下受戒削发,光孝寺也跟着名声大振。每到元宵节,广州人往往摘菩提叶为灯,名“菩提纱灯”。南宋诗人方信孺有诗作《菩提树》:“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另据明清两代方志的记载,菩提树叶可以用来治疗时疫,“故人多采摘”;当时又有僧人将叶浸入泉水中,经四十日后取出,去其渣滓,剩下的叶脉细筋如丝,霏微荡漾;用来制作灯帷、笠帽,用来赠与远方来客,比丝绸还要珍贵。又有寺僧把菩提叶阴干,薄如螺纹,装订为小册子,赠给官宦。那时候,菩提树叶还是文人的珍品,因它状如心形,叶脉如网,可用来作画,写经文。现今古木珍稀,大概没有人这样做了。

光孝寺的菩提树在清代乾隆年间长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叶鲜浓。”(《光孝寺志》)“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羊城古钞》)当时的寺僧“皆知宝护树根,以石围砌,屡有修整。”

现状:嘉庆五年(1800),千年古树被一场大台风刮倒后枯死。今天我们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树是在嘉庆七年(1802)时补种的,是原株的后裔,树龄至今也有二百年了。

 樓主| 發表於 2007-8-27 00: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通烟雨

地点:今芳村花地河口东南侧。

美景:大通在宋代时还属于广州的近郊,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并可连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镇,因为是交通枢纽,所以得名“大通”。

这里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预报天气的古井,名烟雨井,每当下雨之前,井口上便会摇曳生烟,雾汽漫漫,是为“大通烟雨云霞雾,错认渔舟作渡船。”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连珠江,水道往来船舶众多,岸上绿树环绕,江中碧波荡漾,每逢阴雨天时,江上烟雾朦胧,水天一色,大通寺隐现其间,缥缈迷茫,似蓬莱仙岛一般,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还有一说,认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从白鹅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沟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来船舶众多,阴雨天时烟雨朦胧。明郑懋纬有《大通烟雨》诗:“积雨迷江岸,炊烟逗草莱。鸥群飞不见,帆影望中回。”

现状:大通寺毁于日寇占领芳村时期,千年古寺化为废墟,今天那里成了车水马龙的城区。大通寺已是遗迹荡然无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犹在,其余的亦已全部拆除。

發表於 2007-8-29 05:58:10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是引用卢总在2007-8-26 15:58:59的發言:
地点: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

美景:“岭南石门如剑门,江水中流万马奔。”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会时不时地出现海市蜃楼。相传石门的江面上,曾经倒映出数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现状:今天的石门,还是可以看见彩霞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楼早已成为传说。

今日嘅石門經已冇可能有海市蜃樓呢樣咁盞嘅嘢睇喇!現時石門周邊起咗好多水泥廠,佢哋對附近環境污染得好利害!

喺九十年代中期,我讀書嗰陣,因為石門離學校唔遠,所以喺學餘時間不時去嗰度蕩。當時嘅石門有班船停靠,係西村至黃金圍班輪嘅中途停泊點,喺廣州嚟嘅香客喺呢度落船,喺碼頭十米之遙就有一座簡陋嘅小廟--石門觀音廟!

老實講!石門觀音廟裡頭嘅觀世音大士真係好靈驗!我有切身體會!怪唔得知遠近聞其名嘅善信絡繹不絕,尤其係喺每年三個觀音誕,更係香火鼎盛!

石門觀音廟形制好巧妙,成座廟起喺一樖大榕樹嘅樹根低下,廟頂就係嗰樖大榕樹,所謂石門觀音廟其實就係一間樹根小屋!喺石門觀音廟十平方唔夠嘅淺窄內堂,奉有多尊觀世音菩薩像,最大一尊係半身坐像,幾乎有成米高。喺九十年代中期,石門觀音廟仲好簡陋,呢兩年明顯有拓展,喺原嚟內堂嘅後邊,又修建咗後山廊道,主要供善信有個地方嚟焚香燒錢。

喺石門觀音廟廟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貪泉”兩個字,呢塊“貪泉”石碑原刻於明代,一九六四年重修。石門觀音廟背倚小岡,上有怪榕遮陰,廟岡樹幾近融為一體!令人驚嘆!廟前珠水碧波,堤岸旁有古榕數樖,蓮花池一個,環境清幽,只可惜蓮花池久未清淤,裡頭遍怖殘業。離石門觀音廟唔遠嘅慶豐電線廠斜對開岸邊,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個棄置小卸貨碼頭喺嗰度,碼頭邊有好多樖大榕樹,我記得最大嗰樖要幾個人先攬得著!

石門觀音廟係現時石門嘅主要景物標誌,喺廟前有一條僅通單車同摩托嘅狹窄小便道,小便道南通海口基村同石門水廠,北通石門水閘慶豐電線廠同石門村,石門觀音廟同小便道嘅後邊就係鐵道部廣州石門療養院同鐵道部廣州鐵路技工學校。石門觀音廟位置偏僻隔揳,陸路交通不便,冇巴士到,想入去要喺凰崗打摩托。

 

發表於 2007-9-4 21:40:40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是引用卢总在2007-8-26 16:02:57的發言:
地点: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

美景: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秋月”。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现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长埋地下。

现在的沿江路充斥着恐怖的卖花一族,看到行人走过,死硬拽着你的衣角,不让你走,即使真的有美好的夜景,也无暇欣赏了。因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是寻找美丽,而是为了窥视可怕的卖花一族。

 樓主| 發表於 2007-9-5 01:27:07 | 顯示全部樓層

茶妹几时走去同人行江边,畀啲卖花童骚扰啊?

教你一个绝招啦:以后同人去行江边吹风嘅话,带定一啲花生糖果饼干之类嘅零食,畀啲嗰啲卖花童,佢哋多数都会好识做,唔会再缠住你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15 12:30 , Processed in 0.0573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