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麵,伴著我成長,它叫做「福麵」。一撕開包裝,拿出調味粉,壓碎麵餅,倒入調味粉後搖勻即食。這時,不知從哪裡飄來了調味粉的味道……
另一種麵,伴著不少人成長,它叫做「油渣麵」。我只吃過數次,小時候,爸媽帶我到旺角買鞋,步出鞋舖便聞到炸物的香味,不遠處有小販在賣油渣麵。爸爸吃一碗、我和媽媽共吃一碗,站著就吃,連新買的鞋都放在路邊。長大了,和朋友到深水埗腦場砌機,偶爾見過它一兩面。在崇尚健康飲食的年代,油渣麵幾乎銷聲匿跡,於是,設法尋找油渣麵的蹤跡:
問一位演藝界朋友:「你知唔知邊度有油渣麵食?」 他答:「唔知喎,我未食過。」 問一位創作人朋友:「你知唔知邊度有油渣麵食?」 他答:「好似喺大角咀。」 問一位製作人朋友,他的家人在大角咀開設製衣廠:「你知唔知大角咀有油渣麵食?」 他說:「唔知喎,喺邊度?」
帶著一連串問號,經過一連串有「樹」的街名,終於找到了這檔油渣麵。下午時分,只見職員在洗碗、抹枱、打掃,忙於拿著一桶桶的鐵桶。細問之下,原來麵檔晚上才營業,於是我另擇日子再拜會。
周日下午再來,見店內陳設簡單,前後兩張圓枱,沒有餐牌,沒有其他麵款,賣的是大小兩款油渣麵,還有辣椒油——牆上貼著「秘製辣椒油每樽三十元」的招紙。
我吃麵的習慣,是下而上的吃,先翻一翻整碗麵,沉底的麵最入味,又可撈勻面頭的蔥、冬菜及菜甫,加一滴辣椒油就夠了,因為實在辣得很。先咀嚼麵條,然後喝湯。厚條長形上海麵,又腍又入味,比上海粗麵或日式烏冬更有質感,豬肉熬的湯底,味濃且鮮。原來上次見職員拿著的鐵桶,載著的就是豬肉湯。
再吃的是冬菇,主角豬油渣就留待最後才吃。油渣,是肥豬肉用油炸之後,搾油出來,然後將肉渣用滾水拖一拖,變成豬油渣,少少肉,軟腍腍,不算膩滯。遺憾地,這裡沒有支裝可樂,否則會吃得更暢快,尚幸罐裝飲品款式繁多。
老闆娘永遠都是笑臉迎人,見她與熟客傾談,美容、時事、股市無所不談。我們在吃方面發掘新鮮感的時候,這些流傳幾十年的美食,師傅的手勢、熟客的感情、兒時的味道,並非新手學徒所能追及。
作者:Kim & Doris
轉載自http://hk.where.yahoo.com/a/article.html?id=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