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8|回復: 1

[文化對對碰] [轉貼]流行文化:广州从复制“港式”到找回自我 信息时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7-11 08:5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多年前弹唱着“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的歌手艾敬,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2007,在香港兰桂坊人潮汹涌的午后街头,抱起吉他唱着新作《我的19972007》。十年的时间,艾敬从用歌词表达向往到真正站在了香港街头,两地文化的交流变迁,如此明显。图:《北京青年》周刊fficeffice"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喇叭裤的电影明星邵慧方。香港回归前,许多当时的时髦概念都是通过电影电视传到了广州再到内地。(资料图片)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Kong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磡体育馆……”十几年前,当歌手艾敬抱着吉他吟唱这首《我的1997》时,多少唱出了内地人对香港的渴盼心情和文化想象,然而广州人却并不在此列,因为对于香港,他们很早就已经不需要想象。 

 

  除了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外,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广州人就已经通过喇叭裤、许冠杰、花衬衫、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直观地认识了香港,并通过自己的消化和翻译,将港式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转化为广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北方

 

  因地理上的亲近、文化上的姻亲,比起其他地方,广州和香港之间有着更多共同的文化记忆。回归这十年,在广州和香港悠久的文化关系史上,是互动更频繁又各自有方向的一段。随着两地经济、社会的日渐融合,随着两地对本土文化的追寻和文化对等交流机会的增多,广州和香港,自当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对话。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文化交流从复制开始

 

 

  因为两地同文同语,沟通无碍,今天,几乎无人能估量香港的流行文化对广州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黎熙元教授还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当她还是少年时最早看到的香港粤语长片,是由香港女演员夏梦主演的家庭伦理老片子。大概认为当时新拍的香港电影资本主义色彩太浓吧,所以放的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30多年过去后,如今黎熙元重新回忆,为当时看的都是香港老片子找了一个合理解释。

 

  除了能看到有限的香港老电影,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广州的年轻人还痴迷香港歌星,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茶座里,广州本土翻版罗文徐小凤许冠杰们不厌其烦地翻唱香港流行歌。

 

  1949年以前,广州和香港甚至还谈不上真正的文化差别。什么时候两地之间有了真正的文化差别和交流呢?黎熙元认为应该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歌曲进入广州开始,当时广州人的生活还笼罩在浓郁的政治氛围中,全民白衣蓝裤,对于时尚的理解,还带着那个时代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东西还没坏就扔了再生产新的,就是资本主义大生产。

 

  而此时的香港,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不仅经济迅猛发展,还形成了糅合香港本土和西方城市文化特色的港式文化,并开始向包括广州在内的东南亚输出文化产品。黎熙元说,在港式文化传入广州的时候,已经是堪称流派的城市文化,具有潮流性、商业性和非政治化的特点,这些都是让当年的广州感到陌生的。粤语歌、歌星、喇叭裤、流行发型、武侠小说等,为广州人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广州接受得小心翼翼,家教甚严的黎熙元在当时并没有疯狂追港星,也被家长禁止穿时髦的喇叭裤。与此同时,香港也成了一个可供直接模仿的范本,当时广州俚语中的南风窗一词,便是暗喻港风的强势和盛行。广州人早期对流行歌、影视等大众文化的认识、兴趣和品味都来自香港,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的歌曲被广为传唱,出现了第一批流行歌手,他们以复制、模仿港星为主。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7-11 1:01:11編輯過]
發表於 2007-7-12 19:25:31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年前弹唱着「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的歌手艾敬

呢個我就唔知~我淨係知多年前彈唱着“1997嗰陣就冇有使怕”嘅許冠傑,其實當年香港人好多都好驚1997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8 17:34 , Processed in 0.0844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