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卢总

[南粵名人] 南粤先贤馆入选先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7-28 22:3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楷叔算唔算南粤名人??!!。。

發表於 2007-9-7 02:02: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些算不上贤人,只能说是名人,若康梁。

非世居岭南者亦不应选,若苏轼、韩愈等。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9-6 18:05:48編輯過]
 樓主| 發表於 2007-9-6 23:3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经过公示、专家讨论等程序后,首批入馆的56名南粤先贤的名字最终敲定,名单与公示时一致。据了解,首批南粤先贤将于近期正式入馆,先贤馆将集声、光、电、网络化于一体,让群众在参观过程中多角度读懂南粤历史,而群众最近热论的黄飞鸿、蔡李佛、岭南状元入选问题则要留待下一批。

首批入馆先贤主要以“生平主要活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为时间标准,他们分别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为南粤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专家评委会还最终审定《入馆先贤人物简介》以及《先贤塑像文字说明》。  

有群众表示,希望南粤先贤馆第二批先贤可以尽快推出,增加些群众熟悉的人物,如适当考虑黄飞鸿、岭南状元等民间喜爱人物。

首批56入馆南粤先贤:

赵 佗  杨 孚  葛 洪  冼夫人  陈文玉  惠 能  张九龄

韩 愈  包 拯  余 靖  周敦颐  苏 轼  崔与之  文天祥

丘 濬  陈献章  湛若水  黄 佐  翁万达  海 瑞  袁崇焕

陈子壮  屈大均  陈恭尹  陈 瑸  阮 元  张维屏  关天培

林则徐  苏六朋  梁廷枏  朱次琦  陈 澧  居 巢  居 廉

洪秀全  冯子材  邹伯奇  洪仁玕  丁日昌  容 闳  张之洞

刘永福  陈启沅  张弼士  郑观应  黄遵宪  邓世昌  康有为

詹天佑  丘逢甲  梁启超  吴趼人  孙中山  冯 如  朱执信

 樓主| 發表於 2007-9-8 20:4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是引用tea在2007-7-28 14:30:08的發言:

楷叔算唔算南粤名人??!!。。

楷叔当然系南粤名人啦。

不过照目前嘅环境嚟睇,佢可能有牌都唔会被推选入名单之列!

發表於 2007-9-13 20:31:37 | 顯示全部樓層

加:任囂,呂嘉,趙建德,劉陟,陸秀夫,陳開,李文茂,梁培友。

 

剖:韓愈,包拯,周敦頤,蘇軾,陳瑸,阮元,丁日昌,容閎,張弼士,丘逢甲,吳趼人。

 

發表於 2007-9-13 22:37:20 | 顯示全部樓層

陳楠 [?-1213(?)]


(道教南五祖之一)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南宋時惠州博羅(今廣東博羅)人,以箍桶為業。自云「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從毗陵禪師薛道光學習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後又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姆山神人,遂入道。嘗以雷法符 驅鬼降魔,濟入利物。又常以符水捻土為人治病,時人稱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年間擢舉道錄院事,後歸隱羅浮山。不數年,定居長沙,開創南宗「清修派」。自作詩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還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除以道法授白玉蟾外,道門高弟還有鞠九思、沙蟄虛等。


《翠虛篇》,宋陳楠撰。一卷。《修真十書》卷十七所收題泥丸先生陳樸傳。陳楠為「南五祖」之一,人號陳泥丸,字南木,號翠虛,以其為書名。內容有《紫庭經》、《丹基歸一論》、《羅浮翠虛吟》、《金丹詩訣》等四篇,另附詞三首。論內丹之法。《修真十書》所載《翠虛篇》收《九轉金丹秘訣》,謂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三轉養陽,四轉養陰,五轉換骨,六轉換肉,七轉換五臟六腑,八轉育火,九轉飛昇。每轉所載金丹秘訣之後有註解。為研究道教內丹學的文獻材料。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著作:著有《翠虛篇》、《翠虛妙悟全集》、《羅浮翠虛吟》。


陳楠的年壽不詳,但當為百歲老人。因曾「於政和中提舉道錄院事,計至嘉定六年屍解,己百年,蓋百數十歲矣。」又據明人郎瑛《七修類稿》曰:「陳箍桶相傳宋僊也。能道徽、欽事甚悉,跣足蓬頭,冬夏單穿衲衣一領,衣甚舊而不污,須鬢斑白,目一色若蒼玉,然可半百人矣。名公皆欲求見,隱顯不測,今日江東,明日關陝,非自來不可得矣。」(21)陳與行《跋陳泥丸真人翠虛篇》亦說:「先生自言閱歲四十三,而人有三世見先生者,亦異矣。


參考文獻:


《中華道教大辭典》、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
《歷代真僊體道通記》、
《金蓋心燈》卷四九

 

發表於 2007-9-13 22:44:3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羊仙人大家知唔知叫乜名? 哩個好重要
發表於 2007-9-13 22:48:55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玉鳳

 


據《佳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終南山道士李玉鳳雲游四方,來到廣州白雲山,觀其山景秀,便結廬而居,採藥治病,設化教民,普濟眾生,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一時間名揚四方,被萬姓尊為玉鳳真人。白雲觀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開始修建的。

 

發表於 2007-9-13 23: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鄭安期


道教在廣州流傳較早,遠在秦代,著名的方士鄭安期(安期生)即隱居於今廣州白雲山修煉,並在此得道成僊。安期生是廣州迄今可考的最早方僊道代表人物。廣州一地,與鄭安期有關的道教遺址存有飛昇臺、九龍泉、碧虛觀、鄭僊翁祠等。據《粵中見聞》載:安期生在白雲山蒲澗隱居,有九童子現身引泉,他采澗中菖蒲一寸十二節者服之,於某年七月二十五日,在蒲澗跨鶴飛昇。後人稱泉為九龍泉,其飛昇處稱為飛昇臺,並在其修煉處建菖蒲觀。菖蒲觀歷經興廢,曾被改作佛寺,蘇東坡詩云:昔日菖蒲方士宅,後來檐葡祖師禪。後改稱碧虛觀,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進行過重修,該觀已毀。

  
鄭僊翁祠,位於白雲山麓,與碧虛觀相連,唐代時已有人建祠,初稱蒲澗寺,後來,鄭僊祠收作白雲公園管理處,道士散入其他宮觀。鄭僊祠因安子期在此修煉成僊,所以廣州人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前後,結伴游白雲山,漸成傳統習俗。

 


《列僊傳》-- 安期先生:


安期先生者,琅琊阜鄉人也。賣藥於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度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雙為報,曰:「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市、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逢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海邊十數處雲。


寥寥安期,虛質高清。乘光適性,保氣延生。聊悟秦始,遺寶阜亭。將游蓬萊,絕影清泠。

[ 本帖最後由 libran 於 2007-9-13 23:10 編輯 ]
發表於 2007-9-13 23:29:06 | 顯示全部樓層

白玉蟾

 


白玉蟾(生卒年不詳,相傳為1132年—1229年),南宋道人,道教南五祖之一、張伯端的四傳子弟。祖籍福建閩清縣。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號海南,又號瓊山道人。

 


他自小聰明好學。七歲便能背誦六經,吟詩作賦。十二歲應童子試,考官讓他賦《織機》詩,他脫口而出: "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作一匹,日月雙梭天外飛。"有"神童'之譽。他能書善畫,精於篆刻。草書和梅竹,尤得名家賞識。"他在游羅浮山時拜翠虛道人陳楠為師。陳楠把內丹法悉心傳授給白玉蟾,並帶著他和另外二名得意門徒到武夷山修道,先後達九年之久。陳楠在"水解"前傳予"神霄雷法"和《五雷書》。從此,白玉蟾成為道教南宗的傳人。

 


白玉蟾的名聲越來越大,被宋寧宗召到朝廷,封為紫清真人,供養在太乙宮裏。但他沒幾天就耐不住富貴生活,徑自回武夷山,帶著幾個弟子重上羅浮山(位於博羅縣境內)。新豐縣的岳城山離羅浮山不過一百多公里,該處常年樹木鬱鬱蔥蔥。《廣東通誌》有記載,廣東長寧縣(現新豐縣)的岳城山是白玉蟾煉丹之所。據有關學者考證,白玉蟾雲游各地後來到岳城山煉丹應該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岳城山有一處叫白花林鷓鴣庵的地方(離縣城8公里),該地山清水秀、瀑布飛流、常年雲罩霧潤,還有一間始建於宋代的寺廟,名為白雲寺,白玉蟾將此地視為寶地,馬上將其選為煉丹場所,並在白雲寺住下來。白玉蟾和徒弟遍采白花林的奇花異草、取附近一個名叫七星塘的泉水大煉僊丹,然後又將煉好的僊丹分送給當地百姓治病,效果十分好。據傳,白玉蟾在鷓鴣庵煉丹3年,治愈了當地百姓幾千人的疾病,他的行為深受當地百姓的稱頌,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他治病救人的美好故事。白花林是一個好地方,此地出產的茶葉香味獨特,當地群眾為了紀念白玉蟾就將從這裏出產的茶葉統稱為白玉蟾茶。今天,我們在白花林鷓鴣庵這個地方仍然可以看見白玉蟾當年煉丹的遺址。為了紀念這位得道高人,該縣的熱心群眾於今年春天自發捐助5萬多元在白玉蟾當年煉丹的遺址上興建了名為玉蟾宮的白玉蟾煉丹紀念館。

 


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近代一些書畫家的梅花、草書亦源於白氏。著有《玉蟾集》,《上清集》、《武夷集》、《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誌》等書。

[ 本帖最後由 libran 於 2007-9-13 23:31 編輯 ]
發表於 2007-10-26 12: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南粤先贤岂能「遗漏」莫宣卿

作者:林英
建立南粤先贤馆应该是一项学习缅怀岭南古哲先贤,弘扬传统、传承文化、激励后人的盛举。从近日本埠某报公示初选名单和公示后的意见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负责、严谨精神值得赞赏。但在赞赏之余,笔者有话不吐不快:先贤行列怎么能「遗漏」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呢?
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以来,1300多年间,广东共出过9位文状元。唐朝的莫宣卿是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状元。《双槐岁钞》记载:「吾广大魁天下,实自宣卿始。」又,「岭南入相自张文献公(张九龄)始,其大魁天下则自孝肃公(莫宣卿)始」。现存历史文物及史料依据足以证实,莫宣卿不仅是广东第一位状元,也是两广第一位状元,还是中国开科取士科举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状元。仅此就足以证明莫宣卿在岭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广东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及占有的重要位置,没有理由不列入南粤先贤的名单。
至于个别评委在评选南粤先贤的过程中,把莫宣卿的历史事实说成「民间传说」,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文献记载得很清楚,唐朝大和八年(公元834年),莫宣卿出生于广东封州(今封开县),字仲节,号片玉。他幼年丧父,七岁时赋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传咏一时,被乡人称为神童。12岁举茂才,在家乡麒麟山侧建一座书屋,排除一切世俗干扰,苦攻经典,博览群书。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年仅17岁的莫宣卿赴长安会考,廷试第一,钦点状元。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贬斥大臣和流配罪犯的地区,被视为南蛮之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都无法同中原相比,所谓「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莫宣卿就是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脱颖而出,边远落后山区的一个翩翩少年,因发奋苦学而独占鳌头。因此,莫宣卿高中之时朝野轰动,唐宣宗赐诗云: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来,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震惊一声雷。显然,莫宣卿「便夺龙头第一标」(宣卿《及第自咏》),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岭南的骄傲,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莫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编修,深受皇帝宠幸。但是,他始终牵挂着抚养他成长的母亲,乃有上表陈情,自愿出任南方的地方官。离京时,同僚相送并赠诗,同年柳珪诗曰: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熏。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见朝野上下对莫宣卿南归奉母的孝心既赞誉又惋惜的心情,也令人对岭南人的高尚品德刮目相看。
莫宣卿在奉母携眷上任时,不幸病逝于途中。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奉旨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入祀封州乡贤祠。莫宣卿从17岁中状元到34岁病逝,其短暂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诗与广东第一宰相张九龄的诗一同载入《全唐诗》中,永世传诵。唐朝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封州刺史白鸿于曾为莫宣卿的遗著若干卷作序,称其文「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化工造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也」。
总之,莫宣卿作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在岭南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入选南粤先贤馆,应该是理所当然之事。
發表於 2007-10-26 12: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先贤是后代敬仰典范,当然包括正史野史,难道<三国演义>内人物与<三国志>有别就没人尊其先贤吗?莫宣卿,伦文叙,黄飞鸿等广东人耳熟能详的何以不入围呢?这年头砖家太多了
 樓主| 發表於 2007-10-26 12:46:37 | 顯示全部樓層
家下废柴扮专家嘅现象,唔通我哋又见得少咩?
發表於 2007-10-26 14:5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景仰南海十三郎同唐涤生...
發表於 2007-11-28 19:45:5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卢总 於 2007-7-25 20:17 發表 以下是引用羊城惜花人在2007-7-18 11:52:27的發言:慧能有啊~第六個就係一时情急,冇留意到。不过原文睇怕有误--六祖系「慧能」或者「彗能」,唔系「惠能」。至于应该系「慧能」定「彗能」,我重考证紧。 ...

 

 

系"惠能"至啱, 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http://www2.fodian.net/sutras/sutra.cgi?T2008

發表於 2007-12-2 11:49:25 | 顯示全部樓層

仲有,呢個「南粵先賢館」完全係廣東一手炮製,廣西籍嘅歷史名人一個都冇,冇咗廣西,南粵就剩低一半!

 

喺古代,廣西同廣東一樣,寂寂無聞,人才黯淡,之但係步入近代以嚟,尤其係喺太平天國革命嘅年代,廣西嘅軍政人才輩出,熠熠生輝!

 

--------------------------------------------------------------------------------------------------------------

 

瓦氏夫人(1498~1557) 明代抗倭英雄。原名岑花。歸州(今靖西)知州岑章之女。嫁田州府(治今田陽)土官岑猛,改姓瓦。曾代其孫統理州政。嘉靖三十三年(1555)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自請領兵出征,被任命為女官參將總兵,率田州、南丹、東蘭、歸順等地俍兵6800多人,於次年春到達浙江沿海抗擊倭 寇,屢敗敵人,功績卓著,人稱「石柱將軍」。因功獲獎錢幣,加封二品夫人。

 

袁崇煥(1548-1630) 明末軍事家,抵抗後金英雄。字自如,又字元素。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出生于平南。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喜歡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瞭解東北邊塞情況。天啟二年(1622)入京朝覲,升任兵部主事。單騎赴山海關考察關內外形勢,自請守遼抗金,擢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組織修築甯遠(今遼寧興城)等地城堡,招練兵馬。天啟四年再遷山東布政司右參政。督率軍民修繕邊鎮,開疆拓土。天啟五年十月,抵制遼東經略高第之命,拒絕將軍隊撤譯關內,率部留守寧遠。升山東按察使。次年挫敗努爾哈赤所率後金勁旅,獲甯遠大捷。改任右僉都禦史、遼東巡撫兼兵部侍郎,收復高第所棄關外故土。天啟七年苦戰寧遠、錦州,擊退皇態極所率後金大連。因受宦官魏忠賢黨徒誣陷,辭官歸。崇禎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斬殺皮島守將毛文龍。不久後金軍避開寧遠、山海關,繞道龍井關入長城,直趨北京。崇煥率軍入京拒敵,崇禎帝誤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勾結後金,引敵脅和被逮下詔獄。崇禎三年八月以謀逆罪磔死。清初設館修《明史》時,冤情方大白。

 

蕭朝貴(?~1852) 太平天國領導核心成員。本姓蔣,過繼蕭姓。武宣人。家境貧寒。在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雲山入獄,蕭托天兄下凡,穩定了軍心,後得洪秀全認可。參與策劃金田起義,並同掌起義領導權。1852年3月被封為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衝鋒在 前。攻入永安城(今蒙山縣城)後,被封為西王、八千歲。率軍北上途中攻打長沙城時中彈身 亡。?

 

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國後期主將。藤縣人。出身貧寒。1851年全家參加太平 軍。建都天京後任右後四軍帥。1856年破江南大營立奇功。翌年與陳玉成配合又大破清軍。後升地官正丞相,封合天侯。石達開離京出走後任副掌率,同陳玉成統領全軍。與陳玉成發動三河戰役,殲滅李續賓部。1960年與洪仁玕擊潰江南大營,二解京圍。又揮師東進,攻佔浙江大片土 地,建立蘇福省,發展經濟。三次進攻上海,屢敗外國侵略軍。1861 年與陳玉成攻武漢以解安慶之圍未果。1862年天京告急,奉命回援,攻雨花臺曾國荃部未能得手。後入守天京。1964年7月天京陷落後保護幼主沖出重 圍,至方山被奸人所擒,解至曾國荃軍營。在獄中寫下6萬字的《李秀成自述》。旋被殺。

?

楊秀清(1823~1856) 太平天國統帥。桂平人。在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雲山入獄後,楊偽託天父傳言,穩定了軍心,得到洪秀全承認。策劃金田起義,1851年3月被封為正軍師。指揮軍隊作戰,取得節節勝利。攻佔永安城(今蒙山縣 城)後封東王。建都天京後坐鎮中軍,分兵北伐、西征,破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因居功自傲,獨斷專橫,又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被洪下詔殺害於東王府中,家人及部屬2萬餘也同時遇難。

 

韋昌輝(1826~1856) 太平天國領導核心成員。一說壯族。原名志正。桂平人。出身地主家庭。屢試不中,納捐監生,掛登仕郎匾。值馮雲山在紫荊山成立拜上帝會,毅然投奔,捐助全部家產,秘密製造武器,籌備糧餉,執行金田團營和起義計 劃。1852年被封為後護又副軍 師,領右軍主將。永安(今蒙 山)封王時被封為北王、六千 歲。太平軍轉戰廣西和北上途中屢立戰功。定都天京後,其位置僅次於東王楊秀清,主管軍事,並協助東王管理朝政,但與東王不和。1856年8月督師湖北時,奉洪秀全密旨,於9月1日領兵回京,殺害楊秀清及其家人、部屬2萬多,引起公憤。11月被洪秀全處死。?

 

陳玉成(1837~1862) 太平天國後期主將。原名丕成。藤縣人。出身貧寒。14歲參加金田起義,編入童子軍。1854年率500壯士破武昌東門,被天王越級提為右十三檢點。奉命用兵湖北,連戰皆捷。再破廬州,解蕪湖之圍,升冬官正丞相。1856年隨秦日綱援鎮江,大敗清軍。後回師天京,參加破江南大營。天京內訌後升又正掌率、前軍主 將,封成天豫。1858年與李秀成配合破江北大營。旋取得三河大捷。次年督師安徽,擒巡撫李孟群,敗勝保,被封為英王。1860年與李秀成聯合攻武昌,未果,改救安慶。安慶陷落後退守廬 州,廬州失,再退壽州(今安徽壽縣),被苗沛霖出賣;6月就義于河南延津。?

 

石達開(1831~1863) 太平天國領導核心成員。貴縣 (今貴港)人。出身地主家庭。因土客鬥爭尖銳而加入拜上帝 會,組織4000余人赴金田團營。後參加金田起義,任左軍主將。永安(今蒙山)封王時被封為翼王、五千歲。定都天京後,奉命赴安慶誅妖安民。1855年收復武昌。次年率軍與秦日綱攻破江南大營。1856年天京內訌後帶兵回京,險遭韋昌輝殺害。後因洪秀全猜忌,遂於1857年5月出走安徽,複率皖、贛精銳之師20萬人單獨行動,轉輾於皖、贛、湘 間,1859年退回廣西。因長期流動作戰,勝少敗多,部眾已十不存二。1860年納陳開余部數萬 人,經湘、鄂入川。同治二年 (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邊紫打地(今安順場附近)失敗。6月自投清營,捨命以保存部 隊,未可,被解往成都殺害。

 

馮子材(1818~1903) 晚清抗法名將。字千南,號萃 亭。欽州人。家境貧寒,出身行伍。早年參加農民起義,後轉投清 軍,由副將升至廣西提督。先後鎮壓苗民起義和會黨武裝,三次出關追剿農民軍。1883年請准開缺回籍。中法戰爭爆發後起用,成立萃軍18營,開赴鎮南關(今友誼關)前線。1885年3月在關前隘殲滅法軍千餘人,又乘勝出關追擊。中法戰爭後先後任欽廉邊防督辦和雲、貴提督,加兵部尚書銜,賞太子少保。1903 年廣西會黨起義,受命會辦廣西軍務,率領萃軍開赴南寧。 9 月18日病死軍中。著有《征南輯略》、《軍牘集要》二書。

 

劉永福(1837~1917) 清末黑旗軍首領,抗法、抗日名 將。字淵亭,稱劉二。出身農 家。曾參加天地會起義。1865年在靖西創立天地會,後轉入越南保勝(老開)據地自立。同治十二年(1873)應越南政府邀請率部抗法,陣斬敵將安鄴,取得羅城大捷。後又在紙橋一役擊斃法將李威利,大獲全勝。先後被越任為三宣副提督職,授一等男。中法戰爭時受清政府收編,授記名提督銜,參加抗法。光緒十一年(1885)年秋率部回國,任廣東南澳鎮總兵。甲午戰起,調任台南總兵,幫辦臺灣軍務。1895年清朝割臺灣給日本後,被推為臺灣軍民抗日首領,率黑旗軍聯合臺灣義軍同日軍作戰,歷時5個月,大小百余戰,斃傷敵3.2萬人。同年10月,因彈盡無援而退回大陸。1902年署石碣鎮總 兵。辛亥革命後加入同盟會,出任廣東民團總長。袁世凱執政後回家隱居。?

 

陸榮廷(1859-1928) 舊桂系首領。原名亞宋,字斡卿。武鳴人。壯族。遊勇出身。1894年受清朝招撫,編為分健字前營。因鎮壓會黨賣力,歷任管帶、督帶、分統、統領。1907年報稱驅逐革命軍,克復鎮南關(今友誼關),升左江鎮總兵。1911年授廣西提督。辛亥革命時,廣西獨立,被舉為副都督;提出「桂人治桂」口號,玩弄兩面手法, 當上廣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國同盟會,鎮壓革命分子,起用舊官僚,建立起舊桂系對廣西的統治。二次革命時投靠袁世凱,鎮壓柳州討袁活動,支持龍濟光攻粵,被袁授予寧武將軍、耀武上將軍銜。護國戰爭前,因同袁世凱的矛盾激化,密謀討袁。1916年3月15日宣佈廣西獨立,出兵湖南、廣東。參加組織兩廣護國軍務院,任撫軍,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旋任廣東都督、兩廣巡閱使,桂系勢力擴張到廣東。護法運動開始,歡迎孫中山南下廣州,並出兵湖南抗擊北軍南侵。1920年駐閩粵軍和廣東民軍將桂系驅逐出粵境。翌年孫中山命粵、滇、贛各軍入桂討陸,桂系土崩瓦解,遂棄巢逃遁。1923年乘粵軍撤退,卷土重回廣西,次年被沈鴻英圍困在桂林3個月,後逃離廣西,通電下野,避居上海。1928年11月卒于蘇州。

 

 

發表於 2008-4-24 19: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卢总 於 2007-7-25 20:17 發表 以下是引用羊城惜花人在2007-7-18 11:52:27的發言:慧能有啊~第六個就係一时情急,冇留意到。不过原文睇怕有误--六祖系「慧能」或者「彗能」,唔系「惠能」。至于应该系「慧能」定「彗能」,我重考证紧。 ...

 

西江月书作 
六祖文化——新兴禅宗
堪舆轩主人 西江月(QQ:123301256)
六祖文化序
    六祖慧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生。三岁丧父,稍长即以砍柴为生养母。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
    后弘忍大师为选法嗣,令众弟子作偈。上座师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听后,请人代笔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深得五祖赞许,密授禅法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
    佛学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从此发展为中国的禅,六祖无愧于中国禅的始祖。
    本站开此栏目,接六祖遗志于网络之中,开佛家正道于众生脚下,以浅近的语言,阐述无上妙理,扫除佛教末学,度有缘之士,以谢祖师度世之婆心。
   西江月 序    
丙戌年二月二十四日子时于新兴之窗
自性
   人之初,真性居于体内,真性清静,如青天朗月,一尘不染。人渐成长,凡心用事,此心受烦恼欲望牵引,蒙蔽真性,如青天之下乌云密布。
  真性好生,而凡心欲置人于死地。真性本来有灵气,却受制于凡心,不得发现。修炼就是去凡心全真性。
诵经
  佛道真理如一阵清风,荡尽蒙蔽真性的乌云。乌云既尽,清风去留自便。故学佛道之理,须得其意,忘其言。若不得要领,虽日诵千经,满口真言,心迷于道,不过是口头禅而已。
  诵经为了劝心,若心为经所累,则不如不诵,执着于经之相,是妄想,妄想则有悖于道。
   修者,修其破损,修其不正也。人心迷于尘事,有深有浅,根源不同。佛法如良药,修练者需对症下药,但不必每一种药都用上。持诵佛经,不须遍读每部佛经及每句经文。
度己
  诸佛度人,欲普而度之,奈何人不自度。佛祖度人,晓之以理,是否成佛在于自己,如给病者施药,而不能代其服药。故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佛在自心,悟者自度。常言「归依我佛」,而不言「归依他佛」,即此理也。
  僧人化缘时,常信口开河,说你有佛缘。其实,佛缘人人皆有,在于你是否珍惜。自心无滞即佛缘,捐赠施舍非佛缘。是故,佛缘在我心中。
上乘
  佛法有三乘之分,三乘者,诸佛权宜之道也,最终同归一乘。六祖曰:「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佛法被分三乘,学佛者因各自根器利顿,分为渐修和顿悟两种,即循序渐进与一步到位之别。因此,学佛不必三乘都学,应取法乎上。六祖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六祖与神秀一顿一渐,从他们对戒定慧的理解可以看出:
  神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打坐
 六祖曰:「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和尚打坐者,乃形式,外在打坐也。真坐者,十二时辰中,不分行住坐卧,心无妄念,不追逐外景。故修炼在心,不拘坐立。
降心
  人心喜纵放,生种种见识,似智实愚,是为妄心,难以降服。降心即炼己,炼己即制服妄想,妄想制服即现自性,自性即佛性,人人具备。妄心伤人性命。自性益人性命。
    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种种事物,修炼者不应持逃避的心态,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事过无痕,在应物之中识破种种迷惑,不去追逐。要持平等心,对众生以不生不灭心,布而施之,所谓布施者,布即普即平等,施即化,化即度,布施于我心,行为布施是修福德,自心布施是修功德修善。修福德是宗教,修善是自心,有功可成佛。我心至善至妙,离如来不远矣。
   六祖不识字,是他的优势,字有相,故不泥于字;空亦是相,故不执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自性清静,心境至虚,一尘不染,即是佛性。仙佛也是凡人做,仙凡只是一念之差。六祖闻《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佛性。生无住之心即离一切相,若人心有一点相,则不可见如来。如者仿佛也,既是仿佛,即不真实,既不真实,即要识破,能识破者,是为真如,道家言真如之性,即此佛性也。古人用此「如」字极有深意。
  降心至虚静境界,须防止顽空。修练要定慧双修,有定无慧是顽空。道家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奉为上品丹法,佛家与道家清修派异曲同工。
  初习定者通常判断「我心是否已静」,不停追究自己,此乃通病。降心须用本能,本能逐渐养成。若以心降心,则无异于以雾驱云,天依然是蒙蔽的天。
忏悔
  六祖坛经曰: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六祖教人忏悔,知不善因,杜不善行,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宗教亦常有忏悔之说,然学者易受误导,执着于前愆后过。却不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罪业凡尘一笔勾销。
  吾奉一偈语:前愆非本性,善恶是心魔。如今即菩提,何需悔后过?
脱俗
  强调自己非庸俗,他人庸俗,则与佛道相悖。
  高低相成,长短相形。阴阳是相比较而存,你和某甲比,你属雅,与某乙相比,你可能俗。你欲离俗,有何标准?如何才算离尽?

  生庸俗观,则着于相,佛祖教人心不取相,我不生庸者相,不生非庸者相。若能如此,是真离俗。形式上的离俗,是逃避;在庸俗的大炉中丝毫无损,更见功夫。
出家
  出家者,言心地也。僧人出家,身虽离俗,尘心尤在,如此出家,不如在家。
  修行在于一心,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比如,人在寒风中,虽有得病之患,但知防范手段。出家人远居山林,虽容易入定,一旦回到花花世界中,便心猿意马,前功尽弃。
  古今不少居士在家中尽人道,身在凡尘而心在圣境,喧闹之中见功夫,最终修行有成。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尘心妨道,家室妻儿不伤于道。 
佛道
  佛教不同于佛家,宗教假禅理,实迷信,终日点烛烧香,总不能度己度人;而佛家修练,明心见性,以性入命。道家以命入性,以双修派尤为显著,清修派虽强调性功,也不离以命制性,佛道殊途同归,道即佛,佛即道也。
  至于后来佛道互相争执,乃不肖之徒,互不理解,执着于门派尊严,各持末学,一决雌雄。如此,佛非真佛,道无真道矣。
 
六祖偈语注解
菩提本无树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原产于古印度,树型高大,树干上节疤状似人目,观照众生。当年释迦牟尼树下打坐六日六夜,顿悟成佛。树因佛而得名,虽名菩提,实非菩提,是名菩提,人人皆有,在于一心,何来树哉?
明镜亦非台
神秀大师曰「心如明镜台」,常人心系尘事,如明镜蒙尘,须时刻劝之勉之,持之以恒,自见天性,指出修炼途径,如渡江河之有船,为求性之法。而六祖此言,直指天性,是顿超彼岸之门。
以上两句提示人们,不要着于形相之树,也不可执于明镜之妄想。
且听偈语:种种譬如当识破,菩提在我是觉悟,心如明镜不是台,是台是树扰自性!
本来无一物
即无一切相。
老君《常清静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音:chen)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何处惹尘埃
我心于无何有之境,一尘不染。工夫至此,了却生死烦恼,与道合一。
 
后序
  上述佛理,以六祖所传佛学为本,再参道家理论,不伦不类,但有中国现代特色,因六祖与我同属新兴人,故强名为新兴禅宗。虽名新兴禅宗,实无宗派之意。新者不执着于旧学,兴者不衰也。
  不同朝代各有不同的语言色彩。道学,以中国传统文化讲述无上真理;佛学,则以古印度人最易接受的方式阐述佛理。因此,学佛者,不求正宗佛语,但求正宗佛法。
  佛经长篇大论,欲细细叮咛,乃诸佛慈悲,恐后人无力省悟,而反复劝说也。佛理至简至易,寥寥几句足矣,赘述有累人心智之弊。故简之又简,总全文之精华,成偈语三首,以契戒定慧之数:
聚宝成山岳,到老弃他乡;如今知彼岸,轻舟载夕阳。
菩提在此心,自性是如来;藕根扎尘土,不觉莲花开。
五蕴空垂照,定慧在其中;识破千般假,无色亦无空。
 
丙戌年三月十二日寅时 西江月于新兴


 

發表於 2008-4-24 19:02:5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卢总 於 2007-7-25 20:17 發表 以下是引用羊城惜花人在2007-7-18 11:52:27的發言:慧能有啊~第六個就係一时情急,冇留意到。不过原文睇怕有误--六祖系「慧能」或者「彗能」,唔系「惠能」。至于应该系「慧能」定「彗能」,我重考证紧。 ...

 

六 祖 事 迹
先悟道后求佛
  惠能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青年时靠卖柴为生,在去街市路过金 台寺时听到寺内和尚诵佛经,闻经开悟,感悟佛道。 当他得知和尚所念的是《金刚经》,是从 湖北五祖弘忍大师处传至新兴金台寺 的,便产生出家入佛门礼见五祖求佛的念头。24岁离开孤独的母亲,远离故 乡北上礼见五祖。他的出家走入佛门,既不为生活所迫,也不是睬破红尘,更不是被人追杀,主要是为求见佛祖,探求《金刚经》真谛。他的出家求佛, 起点层次之高,为人惊叹。不见则已,一见就要见当时的佛门领袖五祖弘忍。 惠能求佛之诚,见识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可以说惠能是一位 先悟道后求佛的圣僧。

先成祖后成佛
  惠能不畏艰辛,长途拔涉到湖北五祖寺,拜见五祖弘忍。当五祖得知惠能是岭南人,且无文化,不愿收留他时,惠能以特有 的善根,超常的悟性,过人的智慧回敬弘忍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 北」。一语惊人。一下子改变了五祖对他的态度,同意收留当杂工、春米。在 短短的八个月的苦行杂务,惠能勤劳精进。并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诗,赢得五祖的赏识。五祖把第六 代祖师圣位托嘱于他,并要他即时南归,等待时机出山弘法。惠能时年仅有 24岁。在既未削发又未受戒的情况下的作了佛门第六代宗师。之后,经历16 年野人生涯,隐身不忘五祖重托,终于在唐仪风元年正月初八重出羊城。幸 遇光孝寺主持印宗法师,由印宗在光孝寺菩提树下为40岁的六祖剃度受戒,始成为名正言顺的佛门宗师,这就是先成祖后成佛之说。这是中外佛坛沙门 绝无仅有的先例。
目不识丁,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虽然不识文字,不会读经,但他 以超人智慧,不仅会讲经说法,还会解释诸经妙义。为此,六祖门下的弟子 法海,把他一生的讲经说法,记录整理成为《六祖坛经》。成为后人学习、研 究六祖佛道精神思想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已经成为禅宗理论体系的重 要学说,世间佛经洋洋大观,但都是印度传译之作,没有属于中国本土的佛经。自从《六祖坛经》面世,便有了一部唯一的,能与释迦佛祖「佛说」 相提并论的经。《六祖坛经》不仅体现佛理真义,还溶汇了中国特有的 儒、道两家传统文化精髓内涵,还含概中国哲学和民族思想文化的精湛内 容。这样一部《佛经》竟然出自一位出身寒微而又「胸无点墨」的‘人之口。 要追朔其中因由,是否可以理解为禅宗既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宗派,那么,它的创始者自然也应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只有像惠能这样一个 不同寻常富有传奇经历的人才,才能有资格担当本宗派的创始人。
改革外来佛教,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惠能成祖之后,毕生弘法不卷,不仅主张佛性人人皆有,「主张一切皆空」,但他突出人的主观 能动性。他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他敢于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把源于印度传入东土佛教平民化、大众化、广泛化。这是六祖不仅把外来宗教中国化,还使之符合中国国情,六祖教化世人和弟子「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欲 修禅不由在寺,在家亦得,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把佛教的产生与佛 教作用解释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觉悟),恰如求兔 角」。他极力主张佛法落实到人世间,以便佛教要为现实社会服务。提倡 「农禅并重」的僧人修持方式,使佛教得到了应有的革新,就此,意义重大。至 今我们都称颂不已。六祖这种禅风其实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佛教革新。六祖 在说法利他,度人觉悟的时候,特别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正如《坛经》所言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苦口的是 良药,忠言必是逆耳,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纵观六祖一生,无 私无畏。道行合一,正是这样,才使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他不愧为 佛教之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慧星」。
 天地造化,天人敬仰
  惠能之所以成祖作佛,成为绝代宗师,除了天地造化之外,既有其特定的历史偶然性,也有其应具的必然性,从以下的几种现象可以完全证实 .
  ①先从六祖的降生日农历二月初八来说,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迪牟尼不当皇子出家的日子、印宗为六祖受戒剃度的日子,也是二月初八,可以看出二月初八与佛来说是一个很有缘由的日子。
   ②六祖降生的当天有两位云游僧专门为他起名叫惠能,并释之为以法惠及众生,能做佛事。因此惠能之名由于是僧人所安,之后「惠能」其名既是 俗家名,又是法号,并且终其一生,就这一点特有的现象,佛门仅此一人,绝无 他例。
  ③相传惠能出家求佛之前,不畏其舅父设置的难题,精诚求佛之志感动天意,借助雷电之力僻开一块大石头,真可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④印宗法师安排六祖在光孝寺菩提树下受戒。这株菩提树是智药法师在南朝天鉴元年从印度带到广州种于光孝寺,并预言,他死后175年有一个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受戒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生,六祖受戒这年刚是智药法师死后 的175年。此暗合天数,正说明了六祖的不可思议。现藏于该树傍边的发塔的 就是六祖当日剃度的头发。
  ⑤六祖圆寂于公无713年八月初三,至今已1287年。但肉身不腐,仍留存在世,让后人瞻仰。既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难以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这正是佛教得道高僧特异之处。以上殊胜缘由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第二人。因此可以说,六祖者必为惠能,惠能者必为六祖。诚可谓:佛教之大幸,人间之大幸。
从惠能成祖之道,体现了五祖用人之智
  五祖不仅实行能者上,庸 者下,打破论资排辈,废止「佛传衣钵,」而是「佛传心印,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避免为传象征祖位和权力的衣钵产生争斗和事端。从此,六祖坚决实行佛传心印的方式选用弟子,所以至今禅宗法脉不绝,流传于世,遍及十方。能者必为六祖。诚可谓:佛教之大幸,人间之大幸。
 佛性本有
  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县人,其祖父名卢祖上为唐朝命官(瀛州刺史)被朝庭 错杀,其父亲卢行滔唐朝范阳县知府,由于刚直不阿,得罪朝庭,于公元620 年被削官为民,从范阳贬来古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与当地一李姓女子 结婚,婚后18年即公元638年农历二月初八子生惠能。惠能出世第二天早上有 二位游方和尚登门向惠能父亲表示祝贺,一来为你家得贵子,二来为小孩安 名。并说你家孩子长大后很了不起,他可以法惠及众生,能做佛事,卢行滔 觉得两位和尚为其初生小孩安得这个名字很好,很高兴接受了这个名字,非常感谢两位和尚。

  到了惠能三岁的时候,其父亲由于年老多病,无钱医治,撇下年少的惠 能和可怜的妻子离开了人间。父亲去世后,日子异常艰难,母子相依为命。 .迫于生活,只好从出生的故居夏卢村搬进龙山,结合过日。待惠能长大至二 十多岁时仍无法读书识字,那时母亲也年老体弱,为了生计,惠能只好每天 到龙山砍柴到集市卖,以此为生计,养活妈妈。惠能每天担柴出街卖时,必 经金合寺(即现在新兴县人民医院),当他每天卖完柴后必然注足听和尚诵经。佛经对他很有启迪、感悟很深。有一天惠能如往日一样挑柴路过金合 寺,一位和尚叫他担入寺内,付了钱后,惠能便问你们每天念的是什么经, 为什么这么好听,那和尚说这是《金刚经》。惠能又问,这《全刚经》是从 什么地方传来?和尚认真地对惠能说:这《金刚经》是从湖北黄梅五祖弘忍 大师处传来的。听后惠能很高兴,回家后便对母亲说:「我想去湖北黄梅五 祖师父处求见学佛」,母亲一听很不开心,并设法劝阻叫他不要去,如果你 去了留下多病的老妈妈怎么办,难道你就这么忍心。你三岁丧父,母亲好不 容易才将你养大,现在,你竟然要离开妈妈出家。母亲虽然费尽心思劝解, 但惠能求佛心切,始终坚持要礼见五祖。母亲无奈,只好请惠能舅父出面拦 阻,让惠能找舅父商量。并说,假使舅父同意你去的话就行。结果惠能马上 到旧郎村找到舅父,其先舅父也极力反对他,可是,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说 服惠能放弃出家的念头,最后惠能反而请舅父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舅父为了 难为他,命惠能若能拜开门口那块大石头就去,否则就不能去。惠能真的跪 下天天拜,一共拜了七七四十九天,拜到最后一天,天下大雨,乌天黑地, 一个雷鸣电闪把门口这块巨石劈开。惠能求佛,心诚意坚感动天意,真可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的这一成语典故就由此而来。
「身在宝林心在家」和「此地永无忧」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一月,新州、广州、韶州三地官员僧众争迎惠能的肉身,在集成香灯岗焚香,议定香烟飘向那方,则将师的肉体送往那处,后因香烟指向曹溪,应该送归曹溪。但新州的四众弟子认为六祖是新州人,又回国恩寺圆寂,虽香烟指向,仍不让送走。正相持不下中的一天晚上,国恩寺僧众都已入睡,突然被六祖传集到寺内法堂开示说:"你们该当作我在寺一样就是了,我是身在宝林(南华)心在家,会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又说:你们争持什么呢?我是有来有去。虽去了曹溪,常会回来,新州是修禅习静的好地方,我还有一偈留下:
    「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第二天,众僧起床相告,原来昨晚大家都在梦中得祖师开示,于是相互传说,四众听到六祖是"身在宝林心在家(新州)"的,遂愉快地焚香恭送六祖肉身往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
不要九代状元,只要万年香烟
    故老相传:唐武德年间,有一位不露姓名的国师,寻龙追穴来到新州,被集成上洞村某财主接待。那财主为人吝啬,招待国师不周,国师不能忍耐,因而来到龙山麓惠能母子住的山寮房,受惠能母子殷勤款待。那天晚上,在家搭一板床供国师睡眠,国师就枕因床凳高矮不齐摇动,午夜不能成眠,惠能听知,心里不安,他就潜入国师床底,以小手垫床凳使床不摇动,国师在床上睡着转身,惠能的手被床凳压得太紧,忍不住痛而泄声,被国师听到,忙起床燃灯观看,见惠能在床底下,国师很是感动,即叫他出来去就枕。
    第二天,国师对惠能母亲说:"你有先人没有坟地吗?"李氏说:"丈夫卢行瑫死了已三载,尚无坟地安葬。"国师说:"那好,我在上洞财主家时已寻得一穴地,那财主为人不善,我未点给他,你母子这样诚意待我,该送给你家。此穴在你寮屋的右侧,可用作葬你的丈夫,不知你们要九代状元,还是要万年香烟?"李氏说:"他父亲当小官吏,还要从范阳贬来新州;我们安份守己,怎敢盼九代状元,但求万代香烟,世代平安过日子。"国师乃叹说:"你儿子是肉身菩萨,此地合该给你们葬先人。那穴形势,背山三宝佛顶峰高耸,落脉酷似活龙蜿蜒而下,前向近则一字书案,远则笔架横陈,气度恢宏,于世无双。墓穴东西正向,其后世人可以大魁天下,九代状元;我今改线坐寅向申,则会出一位万年香烟的绝世法王。"国师去年,惠能母子按国师点定的寮屋右侧的穴位葬了卢行瑫。后来,惠能出家成佛,又将李氏合葬在那里,现已一千二百多年了。
六祖委托林状元扇打母猪精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吴川县林召棠上北京考试,荣登癸未科龙虎榜首,高中状元后,回广东路经大庾岭,宿于岭上寺庙中,夜半有一老僧入房闲谈,说是广东新兴人,与林状元份属乡邻,特来拜访。谈话中说及新兴出现有不宁静事,请托林状元路过时处理,为民除害。第二天,林状元起程,找寻昨晚的老僧辞行,寺僧说没有那样老僧,林召棠遍找,只见殿上惠能塑像酷肖昨晚过访的僧人,惊奇不已。
    林状元回吴川路经新兴县城,忆起六祖的拜托,驻城查访,听不到地方上发生什么事,遂坐轿往龙山国恩寺拜谒六祖。到官洞墟时,看见人山人海涌往许村,林状元查问路上行人,说今天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诞期,许村路傍的观音庙(建国后已拆毁)的观音菩萨很是显灵,会将留下供品吃光,附近乡民到诞期如不去朝拜,那你休想全家安宁过日子;所以到了诞期,必来朝拜留下供品待吃。林召棠听了,觉得奇怪,莫非就是惠能所说之事,遂到观音庙停轿观察。刚驻轿,突然狂风大作,从隔河相思山跑来一头野母猪,大吼着赶到林状元跟前伏下,林状元喝道:"原来是你这畜牲作怪,六祖大师嘱我来收拾你,你以后必要规规矩矩,不准再兴风作浪,乱吃群众供品,不然决不饶你的。"林状元随将手持的纸扇柄向野母猪的头打了几下,那野母猪也就拜叩飞窜回隔河相思山去了。事后,观音庙内的观音塑像额头上也被敲落了一小块、屡次修补也补不上。从此,也再没有吃掉供品的事发生了。
龙女护法
    惠能在宝林道场弘扬正法,殿前有龙潭,龙王被惠能感化而蜕骨,龙骨留在宝林寺,永久镇守山门。可是,龙王有一女,侍奉惠能,获得法身,不变更女身,跟随惠能来到国恩寺,在山门之外,为龙山之护法主。温泉是她用鳞火温热献给晚年的惠能的地方,龙山之名由此而来,惠能在国恩寺圆寂真身,由弟子们迎接再归曹溪;然而,龙女却长留国恩寺,守护这个寺。(此传说选自日本京都大学柳田圣山教授:《参拜新兴禅宗佛教--荔枝的故乡》)。
 

發表於 2008-4-24 20: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应该系「惠能」。 佢出世时,佢老窦同佢改咗个名叫「卢惠能」。含义来自「惠众生,能佛事」。
禅宗六祖的诞生地──新兴县夏卢村,「惠能纪念堂」里惠能的父母牌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8-4-24 20:49:35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省人唔算先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9:44 , Processed in 0.0824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