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琪:大家做的都是中國人的音樂 fficeffice" />
本報記者 寧 靜 余 寧 雲 菲
最近,一首由劉德華、李克勤、譚咏麟、古巨基、莫華倫等眾多歌手參與演唱的歌曲在香港廣為傳唱,這就是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慶祝香港回歸10週年主題曲《始終有你》。“香港始終有你,讓萬眾掌聲響一世紀,香港始終有我,十萬個驚喜多一世紀……”歌曲充分表達了香港人對家鄉的真摯情感。而這首歌的詞作者,正是香港著名詞人和音樂製作人陳少琪。在香港流行音樂界的20多年間,陳少琪曾為達明一派、梅艷芳、張國榮等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而後又為梁咏琪製作了不少佳作,是一位十分活躍的香港音樂人。近日,記者特地採訪了他,請他談談對當前香港流行音樂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香港流行音樂與內地相互融合
記者:我們一到香港,就聽見四處在傳唱您參與創作的《始終有你》,這首作品也會介紹給內地聽眾嗎?
陳少琪:這是應特區政府邀請,我們香港音樂人集體創作的結晶,深深表達了我們對香港回歸十週年的喜悅,對家鄉的摯愛深情。這首歌我們做了粵語版,目前正在做國語版,很快就會推往內地,希望內地的聽眾能喜歡。
記者:流行音樂是香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目前香港唱片行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陳少琪:不是很好,歌手的唱片賣不動,因為很多人都在通過網路下載,我想內地也是一樣,傳統的唱片發行市場已經沒了。不過內地至少市場很大,比如彩鈴、演出,尤其是商業演出,到旺季時天天都有,全國幾百場,大牌、小牌歌手都有表現的機會,而香港地方比較小,流行音樂做了幾十年就只有一個紅館,如果沒有演唱會,歌手就沒有地方去表演。以前譚咏麟可以連開30幾場演唱會,1997年張學友的音樂劇《雪狼湖》也在紅館演了41場,現在已經沒有單獨的藝人可以連開演唱會超過20場了。
記者:香港流行音樂與內地關係一直很密切,曾經對內地影響很大,但近年來這種影響好像在逐漸減退。
陳少琪:我在北京、上海接受過多次採訪,每一次都會被問到現在香港流行音樂沒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內地的影響力大了,每次到內地參加頒獎禮,也會被介紹為梅艷芳、張國榮的填詞人,就像過去10年在香港製作的流行音樂對內地來說是空白一樣,沒什麼印象。我想,上世紀8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受到廣泛關注,是由於當時內地和台灣音樂還沒有做起來,內地只有搖滾,沒有流行音樂,藝人的心態也不夠放開。而香港很多人的生活打扮比較時尚,相對來說音樂比較進步,藝人形象、包裝也都比較成熟。其實那時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內地和台灣人不懂粵語卻喜歡聽梅艷芳、張國榮、譚咏麟的粵語歌。
記者:是不是現在香港流行音樂沒有像梅艷芳、張國榮、譚咏麟這樣的代表性歌手和代表性作品出現,也是一大原因?
陳少琪:現在確實缺少新一代的代表性歌手,代表性作品的出現則與語言有很大關係,就算有代表性的新一代歌手出來,唱得再好,也是唱粵語。那時覺得聽粵語歌很時尚,就像當年香港人認為聽英文歌很時尚一樣,而現在有很多選擇,說普通話的聽眾何必要聽粵語歌?不過,現在香港流行音樂在新人選拔、歌手水準、包裝上沒有以前那麼精緻了,這是事實。
記者:您怎樣看待現在香港流行音樂關注度下降的現象?
陳少琪:這個現象很正常。第一,台灣的音樂做起來了,很多音樂人從美國回來,受西方影響比較多,張惠妹、周傑倫、陶喆都是比較時尚流行的,傳播到內地去,內地也受到這個影響,現在流行音樂做得也很好,時尚的、嘻哈的、流行的都有。第二,流行音樂的發展通常是跟隨經濟中心的步伐轉移的,美國哪一個城市比較發達,音樂就比較發達,現在整個大中華經濟都已經北移到北京、上海,音樂發展跟隨著這個方向,很正常。出現這個現象的關鍵不是香港流行音樂退步了,而是內地市場已經打開。
“硬體”強“軟體”也要跟上
記者:近來您經常往返于香港與內地之間,與內地音樂人合作,還參與了奧運歌曲徵集活動,創作了體現奧運精神的《生命之光》,內地吸引您的是什麼?
陳少琪:很多人問我來北京,是不是香港流行音樂不行了,其實不是的,我在香港也是很忙的,有很多事要做。但是在香港做一首歌,聽的人只有幾百萬,而在內地做一首可能不太流行的歌也許就有3億人聽過,這個吸引力很大。另外,現在內地音樂創作很自由,環境寬鬆,市場也很開放。
其實我有個願望,就是將香港音樂與內地音樂混合在一起。我做一張專輯一般都會找兩岸三地的音樂人一起合作,比如2006年我幫梁咏琪做一張粵語唱片,整個班底包括周傑倫、張亞東、崔恕、金培達、林夕等兩岸三地的歌手、作曲家、詞作家,感覺很好。我去年幫周筆暢第一張專輯做了3首歌,其中《大眼睛的女孩》是梁咏琪作曲的。我還參與了譚咏麟10年來發的第一張國語專輯的製作,其中一首歌是小柯寫的。我想,我們朝著這個方向一直做下去,就不應該分台灣音樂、香港音樂、內地音樂,都是中國人的音樂。
記者:當前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與香港相比有何不同?
陳少琪:內地流行音樂有其自身的特色,比如龐龍的《兩隻蝴蝶》,剛剛聽時,不明白為什麼會那麼流行,我將它改編成粵語版時才有體會,它表達的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懷,沒有地域性,我們就不會那樣去寫。與香港情況不一樣的是,內地市場很大,藝人可以在全國各地到處跑,尤其是組合演出,一場大大小小十幾個藝人,氣氛很好。但我覺得內地的個唱還有待規範,規模比較小,經過精心綵排然後去巡演的也比較少。這是“軟體”問題,內地在歌手、舞臺設備這些“硬體”上都挺有水準,但針對某一個藝人,編舞、服裝、化粧、道具等很多人一起為一場3個小時的演出進行創意、策劃,這樣的團隊還是比較缺乏的。
記者:您認為香港與內地流行音樂合作的前景如何?
陳少琪:內地流行音樂是個交流的局面,我剛才說“硬體”很好,很有潛質,現在就是要與港臺的“軟體”進行交換,學習、磨合後,兩三年內一定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也一定會有一些超級巨星出來。我有個願望,就是將內地流行音樂帶出口。如果10年前有人說內地電影在10之後將成為世界的焦點,不會有人相信;但現在香港回歸10週年了,內地電影已經走向國際了,《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都在美國上映,在那裏也可以買到DVD,鞏俐、章子怡等電影演員都成為了國際巨星。電視劇也是如此,劉亦菲主演的《神雕俠侶》在日本電視臺就可以看到,早已出口了。但現在流行音樂還不行,其實現在唱片與影視的模式一樣,都是中港臺一起合作,所以我認為內地流行音樂也有希望打開國際市場。
記者:要達到這個目標要解決哪些問題?
陳少琪:最重要的是要有特色。比如走向國際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古裝片,千軍萬馬的大場面,外國人喜歡看,音樂也一樣,要找到一個點。但這是不容易的,我也在尋找。前幾年女子十二樂坊在國外很火,就是因為她們用中國樂器去玩西洋樂曲。從音樂角度來看,國外人聽中文歌,不僅歌要好聽,而是要看整體的效果,包括藝人的個人形象、素質、視野,還有作品、MV、包裝、推出的概念等等。
與音著協合作保護兩地音樂版權
記者: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是主要從事香港音樂作品作者版權的集體管理組織,您作為其理事,對於香港流行音樂的著作權保護工作一定比較了解,有哪些經驗?
陳少琪:香港流行音樂的著作權保護在亞洲做得是比較不錯的,已經有30年曆史了,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與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是同樣的性質,成立於1977年,並開始徵收公開播放版稅,當時很多酒吧不配合,但協會給它們發去了律師函,通過一段時間也就理順了,現在所有餐廳、商場、酒吧、夜總會,但凡有公開播放系統的地方,都會公開播放版稅,然後分給會員,一年可以達到1.3億元。
記者:在內地,KTV收費一直是個熱點問題,香港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陳少琪:香港在這方面比較規範,唱片公司直接將版權賣給KTV就可以了。內地KTV問題比較嚴重,150萬家KTV包間的系統都是盜版的,沒有一家是正式從唱片公司授權的,對KTV來說,它的原材料就是歌曲、MV,但卻是免費的,沒有成本,十幾年沒給過唱片公司錢,所以引發很多訴訟,這個問題不能不解決了。我是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的顧問,據我了解,目前內地有兩家機構可以對KTV進行收費,一是1992年成立的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負責詞曲作者的利益,還有2006年成立的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負責音像作品和音像製品製作者的利益。為了方便管理和收費,並符合KTV要求,希望一次性繳費,把所有權利問題都解決了。
記者:流行音樂著作權保護方面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陳少琪:著作權保護工作一定要規範起來,政府打擊力度也一定要大。在美國,如果賣盜版的微軟軟體、迪斯尼DVD,罪名與做假的信用卡、鈔票是一樣的,香港對盜版的打擊力度也是很大的,在網上傳播都是刑事罪。盜版問題從長遠來講是會影響國家形象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版權問題是搞不好的,也沒有一個很先進的國家全是盜版,日本盜版率長期維持在15%左右,因此我們在很多地方還需要學習。現在內地版權收益比起全國總體經濟發展來說還是很少的,因此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姿態。盜版問題搞好了,在國際上吸引投入資金可能會多100倍。當然,在很短時間內完全沒有盜版是不現實的,但要有所進展,比如現在盜版佔95%,慢慢減少到75%,對正版來說,從5%到25%已經有5倍的增長,然後正版率再向上增長,要有這樣一個過程。
記者:香港和內地著作權保護組織之間進行了哪些合作?
陳少琪:近年來,香港和內地的音樂著作權保護組織開展了相關合作。比如,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與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都是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的會員,香港音樂人在內地方面的版稅可以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幫助收取,而內地音樂人在香港發生的版稅也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人協會代為收取,使得兩地音樂人的權益得到了更好地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