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兩年曾睇過香港電視TVB翡翠台某一輯時政節目談及來港定居人士生活狀況,其中一位來自東莞嘅小學生反映同香港嘅朋友仔講嘢時某啲粵語表達方式好唔一樣,造成一定尷尬,並舉其中一例:初嚟香港時,佢講close the door改唔到口,一直沿用大陸帶落嚟嘅「關門」講法,而唔係香港人講法「閂門」,成為同學仔嘅笑柄,經過一段時間先眞正「撥亂反正」。 殊不知,「閂門」亦為大陸粵語區地地道道嘅講法,試聽吓周遭父輩祖輩何曾將「關門」時常掛喺口邊?然而多得民國38年後50多年來嘅「勵精圖治」,「滿大人」足跡得以踏遍每一寸華夏土地,其鐵蹄觸及之粵語詞彙「普化」者亦甚眾,「閂門」為北來語「關門」所掩蓋並傳播於新一脫廣東民眾即為一例。故此,筆者建議有志於赴港定居之粵人請多啲熟習祖辈嘅out講法,亦未嘗係快速融入香港in講法嘅其中一種途徑。 講返「閂門」,點解會係地道粵語講法呢?單睇一個「閂」字,唔使解釋都知構字極為形象:一條門??(「木率」,音seot1,因此舊式講法有「??門」一說)穿過門中間,有心人如果留意到以前大門嘅構造,多數都係兩掩門,然後中間橫趟門??使門closed。故此,「閂門」正是close the door之意,唔通「關門」亦可形象表達此層含義乎?! 欲對今日此專題感興趣且想知多啲,請參考此帖:想知傳統廣州話嘅「鎖門」點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