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9|回復: 0

[文化對對碰] 嶺南——廣州文化的特徵及其在中國社會變革發展中的先導作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6-26 21:4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嶺南文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府文化爲代表;廣府文化以廣州地區爲中心的廣州文化爲代表。它們的内涵與外延雖有區别,但三者一脈相承,文化精神相通,不能截然分割。因之,本文對於嶺南文化、廣府文化與廣州文化,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分别使用。

  一、 嶺南——廣州文化具有民主主義的思想特徵,對於封建正統有很强的反叛性,因而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中起着先導作用

  明中葉開始,葡萄牙等早期西方殖民國家東來貿易叩關,廣州隨着與西方國家貿易往來,拉開了近代中西文化交匯的帷幕。鴉片戰争前後,廣州成爲西學東漸的主要通道和中西文化交匯的首要平臺。隨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經濟侵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擴展它的地盤和影響,使嶺南——廣州文化全方位地置於西方先進文化的參照係中。在中西文化交匯中,經過激烈碰撞、吸收、融合,近代嶺南——廣州文化注入了更多西方先進文化的因子,使其文化内核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像先前那樣以傳統的儒文化爲主導,而成爲一種中西文化融合型的多元新質文化。?

  西方近代文化,從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到19世紀歐洲爆發一系列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産階級革命,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成爲歐洲各國的主流文化,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清道路。深受西方文化浸潤的嶺南——廣州文化,因而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特徵;民主主義的文化精神,滲透在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上。嶺南地區,由於地理和歷史的緣故,封建傳統文化本來已較澹薄,一旦民主主義文化精神形成,便對封建正統産生很强的反叛性。其集中表現,就是嶺南地區的先進分子,無論是社會改良主義者還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民主主義文化精神啓蒙下覺醒,又以民主主義爲思想武器,向封建專制統治發出有力的投槍。從洪秀全、康有爲到孫中山,他們敢爲天下先,帶頭發起驚天動地的鬥争,體現了近代嶺南——廣州文化在中國社會政治變革中的先導作用。?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農民起義,所向披靡,兩年後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政權。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中國,歷時18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争,以迅雷狂飆之勢給予清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洪秀全本是一介塾師,早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視科舉爲正途,後因科場腐敗,四度赴考失意,才萌生反清之志。後來,洪秀全研讀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的助手、廣東高明人樑發編寫的《勸世良言》。這本基督教傳教小册子,宣傳上帝是“天地之宰”,其他偶像都是妖魔,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他從教義中得到啓發,與表弟馮雲山、表兄李敬芳、族弟洪仁玕創立拜上帝教,組織拜上帝會,宣傳獨尊上帝的教義,發展信徒會衆。并且,砸掉他們所任教的村塾中的孔夫子牌位,對傳統儒教表現出“大不敬”。?

  爲完善教義,洪秀全潜心研究西方宗教倫理,於1844—1846年,寫出《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著作。1847年3月,他又到廣州浸信會禮拜堂,參加美國傳教士羅孝全主持的聖經班,歷時兩個月,系統地學習了經文教義。隨後,又寫了《原道覺世訓》和《太平天日》兩篇代表作。在這些傳教文書中,洪秀全把基督教義與儒家的大同理想和農民的平均觀念糅合起來,宣傳人人都是“皇上帝”的子女,應該平等相待,“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要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又在他的傳教文書中影射清朝專制統治是“閻羅妖”,號召教衆起來擊滅之。在攻克南京後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中,對實現平等、公正的社會理想,在土地、財産等重大問題方面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希望做到“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匀,無人不飽暖”。這些,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自然,這種農民式烏托邦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定都南京建立天朝後,也未能跳出皇權統治的定律。但是,它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與歷史上各次農民起義有着明顯不同的特點。在洪秀全的思想、理論中,有西方資産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印記,對傳統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充滿反叛精神,這正是受中西文化融合的近代嶺南——廣州文化潜默的結果。於此可見,太平天國運動是嶺南——廣州文化作用於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先聲。?

  1895年,甲午戰争中國戰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是年,康有爲與樑啓超赴京參加會試,發動轟動全國的“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康有爲先後七次上書,促使光緒皇帝下决心變法,頒佈“定國是”詔,接連發出60多件變法“上諭”,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諸方面。“戊戌變法”雖以“戊戌政變”告終,但是,康有爲倡導的維新變法運動深入人心,在全國産生巨大影響,成爲導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啓蒙運動。?

  康有爲雖自幼接受正統儒學教育,但他討厭八股文,喜歡獨立思考。19歲到廣州師從嶺南著名理學大師朱次琦三年,受朱師治學旨在經世致用的影響,鄙棄繁瑣考據漢學,從此不以科舉爲宗旨,立下救世大志,覽盡群書,鑽研經世致用學問。1879年,康有爲到香港遊覽,此行令他眼界大開,對西學産生濃厚興趣,“乃復閲《海國圖志》、《環瀛志略》,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爲講西學之基矣。”這是康有爲自覺努力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開始,至1882年,他赴京會試途經上海,大購西書以歸,此後十年間,系統地研讀了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爲其維新變法思想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康有爲屢次上書失敗後,認識到“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於教育,乃歸講學於粤城”。1891年,他在廣州長興裏創辦的“萬木草堂”,無論教學體制、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都是對傳統教育的衝擊和突破。其教學内容,既有中學,也有西學,包括中外史地、數理、政治及社會等,還要讀許多西方自然科學譯著。其教學方法采取啓發誘導式,每論一學,必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並引歐美证之,務求學生融會貫通。並以其對時局感懷,慷慨悲憤,激勵學生探索救國、救民真理。他還别開生面定期舉行學習討論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懷疑與批判,那怕是對當朝學者或古代聖哲。“萬木草堂”成爲“維新志士的摇籃”。康有爲在其創辦教育事業,宣傳變法思想,培養變法人才中,充分體現他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改良中國社會的政治抱負。?

  康有爲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構建了社會改良主義學説,爲其維新變法主張提供理論依據。其《新學僞經考》,斷然否定了歷代王朝奉爲封建統治經典的古文經學,動摇了“恪守祖訓”的正統思想。其《孔子改制考》,把“至聖先師”的孔子描繪成爲“托古改制”的祖師,他提倡維新變法是對孔子改制思想的弘揚。足見康有爲對封建正統的反叛精神。樑啓超認爲他的老師的政治代表作是《大同書》,而康有爲在《大同書》中寫道:“凡掃盡階級而人類平等者,人必智而樂,國必盛而治,如美國是也”。可見西方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文化精神在康有爲思想、理論中的份量。?

  這一切,足以證明嶺南——廣州文化對於維新變法運動所起的先導作用。?

  戊戌變法失敗後,資産階級革命思潮高漲,成爲社會變革發展的主流。資産階級革命派最杰出的代表孫中山,與改良派作了不調和的鬥争,大力宣傳民主共和主張,組織資産階級革命政黨,堅韌不拔前後十次發動武裝起義,直至武昌辛亥起義爆發,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後,孫中山又高舉護法旗幟,先後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堅持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繼續爲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鬥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英名永垂史册!?

  孫中山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其思想、實踐中,鮮明地融貫着他對封建正統的反叛精神和對民主主義的熱烈追求,堪稱嶺南——廣府——廣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生長在廣府文化環境中的孫中山,自幼便養成敢於反叛傳統的性格。小時常聽鄉中父老講述太平天國和天地會洪兵起義的故事,聽後還發議論,對起義失敗未能“滅清”深表“可惜”。及至後來在反清活動中,還以“洪秀全第二”自命,尊稱洪秀全爲“第一英雄”,可見影響之深。在村塾讀書時,便敢質疑塾師只求背誦而不解釋課文的教學方法。中學時代就讀於英、美教會辦的學校,受基督教影響,對中國傳統神靈不敬,在檀香山曾搗毁兄長孫眉家中的關帝神像,回到故鄉翠亨村,又與好友陸皓東搗毁北帝君和金花夫人神像,因被指責“褻瀆神靈”,只好走避香港,後來還加入了基督教。在廣州和香港學醫期間,便常與好友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談論時政,抨擊清廷,被時人稱爲“四大寇”。?

  中學和大學時代,孫中山系統接受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教育,對於西方先進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其時,廣州地區中西文化交匯處於活躍期,嶺南早期社會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何啓等對他也有較大的影響。早期孫中山曾抱着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與民主政制改造中國的宗旨,只是當他在1894年到天津上書李鴻章失敗後,才决然摒棄改良主義幻想,走上武裝反清的民主革命道路。?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中國最早的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首次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次年10月便在廣州發動首次武裝起義,乙未廣州起義雖因事泄流産,却是孫中山武裝反清鬥争的起點。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爲宗旨,並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確立了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此後持續發動武裝起義直至辛亥武昌之役,推翻清王朝統治。?

  孫中山義無反顧走上職業革命家之路後,他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一反到底,絶不調和妥協;他追求民主共和,百折不撓,决不半途而廢。1906年12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民報》創刊週年紀念會上,發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的演説,指出:“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爲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1904年,他在美國報紙上發表政論文章《中國問題之真解决》,呼吁世界人民特别是美國人民在道義上與物質上支援中國革命。他説:“因爲你們是西方文明在日本的開拓者,因爲你們是基督教的民主,因爲我們要仿照你們的政府而締造我們的新政府,尤其因爲你們是自由與民主的戰士。”孫中山這種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徹底不妥協,對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的執着追求,充分體現了嶺南——廣州文化的民主主義文化精神。他的成長發展道路表明,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使他能够“離經叛道”,超越傳統文化的導向;並以這種文化精神教育鼓舞人們,使得他的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二、 嶺南——廣州文化具有工業文明的時代特徵,在農業文明社會中表現出鮮明的超前性,因而對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發展起着先導作用

  鴉片戰争的結局,改變了中國與西方列强的國際“位差”。當世界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人類社會已從農業文明跨進工業文明的門檻。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資本主義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都已把依然停留在農業文明的國家遠遠抛在後面。19世紀後半葉的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諸領域,都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一個傲視夷狄的“天朝大國”,淪爲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半殖民地國家。在文化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邁向現代化,此時中國社會,傳統的封建文化依然佔據主流文化地位。這種文化“位差”,使得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交流,從過去以輸出爲主到後來轉變爲以吸收爲主。其集中表現,就是中國的先進分子,紛紛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引進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説,以改造中國的落後面貌。?

  以廣州爲中心的嶺南地區,成爲西學東漸的主要通道和中西文化交匯的首要平臺後,嶺南——廣州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的關係,也發生了“位差”的變化,自秦漢以來,被中原視作“蠻荒之地”的嶺南,在漫長的開發過程中,一直接受中原傳統文化潜移,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改造落後的土著文化,使嶺南——廣州文化成爲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那時候的文化“位差”,主要是中原傳統文化向嶺南地區傳播。可是,此時的文化“位差”便倒過來,嶺南——廣州文化由吸收中原文化爲主,變爲向中原内陸地區文化輸出爲主。?

  在古代,中原傳統文化向嶺南地區傳播,屬於同是農業文明歷史階段内先進的農耕文化向落後的農耕文化潜移。而在近代,廣州已成爲具有世界影響的商業中心城市,其腹地珠江三角洲,也突破小農經濟的模式,朝着農業商品生産的方向發展。嶺南——廣州文化,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經過對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文化吸收、消化、融合,已具有工業文明文化的時代特徵;當她向中原内陸地區傳播,已超越農業文明内部農耕文化之間的潜移,而具有工業文明文化向農業文明文化輻射的性質。唯其如此,嶺南——廣州文化向中原内陸傳播,便成爲中國傳統文化變革的一個突破口,促進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發展。?

  在學習、引進西方國家近現代化的思想、模式和先進的社會科學方面,嶺南地區的先進分子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干王洪仁玕撰寫的《資政新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化建設的全面施政綱領。他認爲要建設一個新的國家不能走中國傳統的老路,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並列舉了要發展工業,開採礦藏,發展交通,創辦銀行,設立郵局、報館、醫院,以及奬勵發明創造等28項興革措施。他在這本著作裏,還首次提出並闡述了中國的新聞學、法學和專利制度。雖然,限於當時的條件,這些主張未能實現,但對於中國的近代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改良運動中,早期杰出的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撰寫的《盛世危言》,全面論述了中國如何走富國强兵之路。他極力主張學習西方國家,實行君主立憲政制,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教育、科技等事業。尤其是他提出的“商戰論”,徹底打破重農抑商傳統,震撼時人。《盛世危言》出版後,在全國産生很大影響,成爲近代社會改良運動的先聲。維新變法運動主將康有爲,融合中西文化優秀成果,最早引入“科學”一詞,並首先提出了中國近代形態的哲學、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思想。他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唯物觀和進化發展觀等哲學思想,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開端。他的教育思想和在廣州的辦學實踐,更是在全國開近代教育之先河。?

  在民主革命運動中,偉大的資産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他所創立的“知難行易”學説,批判了封建時代傳統的知行觀,賦予它以近代民主和科學的内容,是中國近代哲學卓越的理論成果。他從認識論的高度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説,强調“行”(實踐)才能獲得“真知”,其哲學理論,成爲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孫中山創立的“三民主義”學説,既是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也是他理想中的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國綱領,尤其是他根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重新闡釋的“三民主義”,更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理想理論,永遠載入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史册。?

  在學習、引進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更是大都由嶺南人首做實驗,開其先河,然後傳及内地。?

  廣州府香山縣人容閎、黄寬,1847年到美國求學。1854年容閎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成爲中國第一個在外國大學畢業的留學生;黄寬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七年,成爲中國第一個在國外取得西醫碩士學位的人。容閎畢業回國後,决心創辦一個“出洋局”,爲中國學生出洋留學創造條件。幾經挫折,16年後他終能以留學生監督的身份,帶領第一批“官費生”30人,東渡太平洋到美國留學。在容閎的努力促進下,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共派出“官費生”120人出國(其中廣府有86名),掀起了一個留學西方的浪潮。同治、光緒年間,社會風氣仍很閉塞,許多人不願出洋留學。容閎在江浙、福建等東南沿海地方費了很大力氣仍找不到幾名學生,只好把招生重點放在廣府地區。所以,在第一批“官費生”30人中,廣府人有24名,占總人數的80%。盡管在清政府守舊官僚阻撓下,這些留洋學生未能畢業便回國。但是,由於他們的示範作用,更多的人步其後塵,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國留學蔚成風氣。?

  這些“官費生”回國後,把他們在國外學到的新思想和科學技術知識服務於祖國,對於中國社會的進步産生了重大影響。如香山縣唐國安,1909年出任清華學堂校長,繼承其師容閎未竟之志,爲清末民初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做出貢獻;南海縣林聯輝因在北洋醫學堂成績顯著,後昇任北洋醫院院長;新安縣周長齡和開平縣方伯良,共同籌建了唐山鐵路學堂,培養出一批中國早期的鐵路工程師;臺山縣鄺榮光,是開平煤礦著名採礦工程師,他繪製的《直隸省地質圖》和《直隸省礦産圖》,填補了我國礦産業的一項空白。如此等等。可見,容閎以及廣府首批留洋學生,對於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培養通曉西學人才,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知識,促進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中國鐵路之父”美稱的詹天佑,同屬廣府首批留美學生,1881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獲學士學位。詹天佑的一生,對中國現代交通的鐵路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92年,他運用中西結合之法,解决了英、德、日工程師無法解决的灤河橋基打樁工程。1894年,他在短短四個月内完成京漢鐵路支綫的易新鐵路工程,這是中國工程師獨立自修鐵路的開端。1905年,修築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幹綫,詹天佑擔任督辦兼總工程師。京張鐵路全長200公里,綫路穿越燕山居庸關、八達嶺一帶的關溝段,地勢險峻,施工難度極大,當時外國人嘲笑“修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没有出世”。詹天佑充分發揮他的學識才智,親自選定最合理的路綫,采取最靈便有效的科學方法,在廣大築路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了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綫。?

  廣東恩平人馮如,被稱爲“中國航空之父”,是“中國始創飛行大家”,又是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和飛機製造專家,他爲其始創的中國航空事業奮鬥終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904年,日、俄爲争奪我國東北三省爆發戰争。馮如抱着“航空救國”的决心,1906年,在舊金山創辦飛機製造公司,並於翌年9月,在舊金山東面的奥克蘭市租地設立廣東機器製造廠,開始研製飛機。經過兩年的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所研製的飛機終於試飛成功,並以2640英尺的航程,超過了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試製的全球首架飛機試飛航程852英尺的紀録。馮如的成功,大大鼓舞了海外赤子,西方世界爲之震動,《舊金山觀察家報》和《舊金山呼聲報》,分别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抛在後面”,“中國人駕駛自製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爲題對此作了報導。馮如乘勢把廣東機器製造廠擴充爲廣東製造機器公司,自任總機械師。1911年,廣東製造機器公司遷回廣州,更名爲廣東飛行器公司,以馮如一貫主張的“壯國體,挽利權”爲宗旨,發展祖國的航空事業。1912年4月,經廣東軍政府批準,馮如在僑鄉臺山縣城作飛行表演,這是中國第一個飛行家駕駛着在中國自製的第一架飛機首次在祖國的領空飛行,觀看表演的群衆達二千多人。同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郊區燕塘軍校操場作飛行表演,不幸飛機失事,壯烈犧牲,時年29歲,爲發展祖國的航空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世紀初,西方傳教醫生來華,近代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從廣州開始。在引進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開辦現代醫療衛生事業和創辦現代醫學教育方面,更典型地體現嶺南——廣州文化的時代特徵及其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發展的先導作用。?

  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皮爾遜到廣州傳授牛痘接種技術,廣府南海人邱熺學得此術後,在廣州專職施種牛痘十餘年。1823年,他編著《引痘略》一書推廣種痘術,引起全國重視,各地相繼翻刻印行。1828年,廣州府人將痘苗送至北京,在米市胡衕南海會館開設“京都種痘公局”,公開傳授種痘技術。從此,牛痘接種術便逐步向全國各地推廣。?

  1835年,美國傳教醫生伯駕到廣州,在十三行新豆欄設立眼科醫局,後發展爲博濟醫院,這是中國第一家西醫醫院。鴉片戰争後,外國人在廣州開辦的醫院逐步增多。1897年,博濟醫院院長嘉約翰在芳村建立專門收容精神病人的惠愛醫院,成爲中國第一家精神病醫院。1900年,美國長老會委派女醫生富馬利在廣州西關創辦了全國首倡新法接生的柔濟女醫院。此後,還有兩廣浸信會在廣州南關開辦的宏濟醫院、法國天主教會在廣州長堤創立的中法韜美醫院等。這些全國最早設立的西醫醫院,采用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對中國近代醫療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1844年,博濟醫院施行全國首例割治泌尿道結石手術;1847至1848年,相繼在外科手術中采用“乙醚”和“氯仿”麻醉;1875年,由該院院長嘉約翰施行中國首例卵巢腫瘤切除的剖腹手術;1901年,購置了全國第一臺X光機等。?

  西方醫學的傳播,還通過創辦現代醫學教育和翻譯西醫醫學著作得到推廣。博濟醫院、柔濟醫院和中法韜美醫院,曾先後在廣州開辦醫科學校。1865年,博濟醫院開始附設醫校,1902年改爲南華醫學堂,成爲中國最早的西醫專科學校。孫中山曾就讀於此校;黄寬曾在這裏任教。南華醫學堂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掌握西方醫學的醫生,他們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傳遍祖國各地。1907年,廣州西醫學界樑培基、陳衍芬、鄭豪等創辦了光華醫院和光華醫校,打破外國教會操縱西醫醫療事業的局面,開創了由中國人自辦西醫醫學教育的先例。英國醫生合信和美國醫學博士嘉約翰,於1851—1886年間,先後在廣州將16種西方醫學著作譯成中文印行;其後,博濟醫院華人醫生尹端模又翻譯了9種西方醫學書籍。這些譯著,對於在中國内地傳播西醫理論和治療方法起了很大作用。

  三、 嶺南——廣州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徵,在世界歷史潮流中顯現其與時俱進性,因而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着先導作用

  海洋文化是相對於内陸文化而言,也屬於一種地域文化。由於地球上的海洋相互連通,海陸交通聯成一片,因而海洋地理環境衍生的海洋文化,既是一種各有不同特點的地域文化,又是一種具有共同特點的世界性文化。世界性海洋文化,其共性的基本特徵是:1.開放與兼容的文化特質;2.冒險開拓進取的文化品格;3.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

  廣州的地理環境特殊,揹負五嶺,面向南海,古代陸路交通不暢,水路交通日益發達。秦漢時期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廣州是“通海夷道”,成爲中國最大的海路交通、貿易港市。并且,這種地位長盛不衰。這樣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孕育的嶺南——廣州文化,古來就屬海洋文化類型,具有世界性海洋文化的特徵。世界性海洋文化經歷了從古代到近代的發展成熟期,到了現當代,更以其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引領世界走向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新時代。當代嶺南——廣州文化,融匯、吸收了世界性海洋文化的先進成果,使得其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徵更富有時代精神。?

  具有開放與兼容的文化特質。作爲世界性海洋文化的嶺南——廣州文化,是一個開放性的巨大系統,既與内環境發生聯繫,又與外環境發生雙向性的交换關係,不斷從環境中獲取新的材料,調適與發展自身的文化結構。嶺南——廣州文化,在古代,不斷吸收華夏傳統主流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内核;在近代,成爲中西文化雙向交流與融匯的窗口文化和通道文化。面向海洋的地理環境,鍛造了嶺南——廣州文化開放與兼容的文化特質。其鮮明的表征是,對待异質文化,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兼容並蓄的氣度。在中西文化交匯、撞擊中,能善待外來文化,吸納各種文化的先進成果,即不怕被外來文化“同化”,也不怕自身發展“异化”,在兼收並蓄的過程中使自己不斷得到昇華。在現當代,嶺南——廣州文化這一特徵更具時代氣息,由於華僑文化和港澳文化的參與與糅合,使嶺南——廣州文化在於世界文化交流中,能超越社會制度不同的屏障,主動吸納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從而有助於加快我國由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工業文化轉型的步伐。?

  具有冒險開拓進取的文化品格。朝夕面對波濤汹涌浩瀚無際的海洋,使人心胸開闊,對神秘的海洋世界及其周邊彼岸充滿好奇與遐想;在海洋地理環境的刺激下,人不甘囿於一隅,安於現狀,而不顧危險去進行生存本能性的探索。隨着社會的進步,生存本能性的探險,變爲有着明確目的性的冒險進取與開拓。歐洲海洋國家的航海探險家和“海上馬車夫”的活動,便是這種冒險進取開拓文化風格的體現。嶺南——廣州地區,古代土著越族先民,斷發紋身,把自己扮作龍的後代,祈求在水中得到龍的保護。這是圖騰崇拜時代嶺南原始型海洋文化的體現。及至跨越亞、非、歐“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廣州港市貿易的興盛,這也離不開嶺南——廣州海洋文化冒險開拓進取文化品格的驅動。在近現代,洪秀全、康有爲、孫中山,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去策動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正是這種敢於冒險開拓進取文化品格爆發出的一個個閃光點。至於當代,嶺南——廣州人在改革開放中,敢於冒險帶頭“吃螃蟹”的作風,更是體現了這種文化品格的時代精神。?

  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一種文化,經過長久傳承發展,便會形成代表其總體價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海洋文化是一種外向性、開放性和開拓性文化,這些文化特性,在歷史發展、積澱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可貴的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與封閉自矜、因循守舊、凝滯不前相對立。正是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使海洋文化成爲時代前進和社會進步的導向,引領着世界新潮流。14—16世紀以意大利爲中心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擺脱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禁錮;17—18世紀以法國爲中心的歐洲啓蒙運動,爲資産階級革命掃除思想文化上的障礙。這些對歐洲歷史發展産生巨大影響的思想文化運動,體現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海洋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

  中國近代化和現代化發展,都與兩次中西文化大碰撞,西方先進的文化科學傳入密切相關聯。兩次中西文化大碰撞,都是以嶺南——廣州地區爲主要平臺和通道。鴉片戰争後西學東漸,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嶺南——廣州海洋文化,吸納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向内地輻射、潜移,引發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運動和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中西文化大碰撞,嶺南——廣州海洋文化,充分發揮開放性窗口文化和通道文化的作用,以反映時代前進和社會進步的新主流文化的姿態,引領着中國改革開放、邁向現代化的新潮流。在這些歷史性壯舉的背後,閃耀着嶺南——廣州海洋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

  嶺南——廣州海洋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對於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起的先導作用,體現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各個層面上。?

  當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嶺南——廣州地區率先完成由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工業文化的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爲範式得到更新换代,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了寬鬆、協調、穩定發展的人文環境。上世紀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决策後,早已蓄勢待發的廣東人,積極進行加快經濟發展的探索,改革經濟體制,發展市場要素,並充分利用作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橋樑和窗口的優越地位,在全國率先引進外資及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直至成功創辦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真正“殺開一條血路”,使廣東成爲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對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着思想先導和實踐示範的作用。?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上,較能體現嶺南——廣州海洋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長期以來,人們受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和禁錮,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劃等號,把一切主張市場經濟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探索視作“離經叛道”。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嶺南著名經濟學家卓炯,針對當時所謂“破除資産階級法權,取消商品經濟”的錯誤主張,開宗明義提出“商品萬歲”的理論,强調“共産主義也有商品交换”。改革開放初期,嶺南——廣州地區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市場經濟分額不斷擴大,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嶺南的經濟學家們又作了大膽的探索,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在全國産生巨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的改革開放經過10年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全國的改革開放起着良好的示範作用。然而,此時在全國思想理論界和一些决策部門,對於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等問題,出現了姓“社”還是姓“資”的争論。就在此時,鄧小平到廣東、湖北、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視察南方重要談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及其衡量標準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從根本上回答了姓“社”姓“資”的問題。并且,對廣東成功創辦經濟特區作了充分的肯定。筆者認爲,姓“社”還是姓“資”的争論,實際上是針對廣東先行一步的改革開放範例,所以,鄧小平選擇在廣東等地發表這次重要談話,有着特殊的意義:其一,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因而能提供與這次重要談話相適應的條件與氛圍。其二,肯定廣東成功創辦經濟特區,即肯定廣東改革開放的範例,因而使這次重要談話對全國大局更具震撼力和影響力。果不其然,“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發表後,黨内外思想又一次獲得大解放,廣東的經濟上了新臺階,其改革開放範例更具説服力,從而,使嶺南——廣州海洋經濟文化以更高的頻率向内地輻射、傳播。?

  廣東改革開放的先導和示範作用,還體現在經濟、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以廣州爲例,改革開放之初,便創辦屬全國首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1979—1984年的五年間,實際利用外資達33672萬美元;率先改革所有制形式,積極扶持個體和私營經濟,爲以公有制爲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探路;改革商品流通體制,形成多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商品市場,尤其率先放開農副産品價格,激活農貿市場之舉,在全國産生很大影響。在文化事業方面,廣州率先提出“文化産業”的概念。1980年,東方賓館辦起全國第一個營業性的音樂茶座,由全國最早的一支流行音樂隊演出,被視爲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化産業最早的萌芽;1980年前後成立的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文化産業之一;1996年5月,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是全國第一家報業集團。等等。?

  總而言之,廣東改革開放成功的範例,昭示了當代嶺南——廣州海洋文化,以其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起着示範和推動作用。?

  結束語?

  嶺南——廣州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在中國社會變革發展中起了應有的作用。怎樣從歷世演繹中吸取經驗,爲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和廣州文化大都市的發展戰略服務?首先,要明確嶺南——廣州海洋文化的定位。同歷史比較,這種海洋文化是以現代中華文化爲其文化内核,其總體文化精神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其次,要大力弘揚嶺南——廣州海洋文化開放與兼容的文化氣度,以海洋一樣的胸懷,吸納世界各種先進文化的成果,並向世界各地傳播我們的先進文化,與世界海洋文化連成一片。并且,要發揮文化橋樑和窗口的作用,把海外和港臺的先進文化傳播給内地。在此,要站在歷史潮流前面,與時代前進同步。建設文化硬件,要以世界高、精、尖科技文化爲座標;建設文化軟件,要以“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文化精神鍛造嶺南——廣州人的文化氣質,使嶺南——廣州海洋文化葆其新主流文化的地位。

  參考資料:?

  1.胡繩著:《從鴉片戰争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2.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室著:《廣州的文化風格》,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5月版。?

  3.劉聖宜、王燕軍著:《扺抗與吸收》,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4.陳乃剛編著:《嶺南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版。?

  5.李權時主編:《嶺南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6.袁鐘仁著:《嶺南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7.陳澤泓編著:《廣東歷史名人傳略》,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楊萬秀主編:《廣州名人傳》,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版。?

  9.楊萬秀、鐘卓安主編:《廣州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0.陳代光著:《廣州城市發展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1.吴智文、丘傳英主編:《廣州現代經濟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2.司徒尚紀著:《廣東文化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3.廣東炎黄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14.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人物誌》,廣州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5.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衛生志》,廣州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6.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社會科學志》,廣州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作者:甄人,廣州炎黄文化研究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18 21:58 , Processed in 0.0636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