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5|回復: 1

[名家論中文] 廣府文化的定義和特徵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6-23 00:3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於廣府文化的系統研究,雖然近年來較爲學者所注意,但還很不够。有鑒於此,本文試圖較爲集中地對廣府文化的定義、在嶺南文化中的地位、主要特徵及其特徵的漸變性作粗淺闡析,爲研究者抛磚引玉。?

  一、廣府文化的定義?

  嶺南文化中包含有漢族三大民係文化: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上一世紀已經分别建立對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展了較爲系統的學術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學”、“客家學”之説。而廣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層面上,這與廣府文化在嶺南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是很不相稱的。造成這種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對象之不確定則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對廣府文化界定一個比較嚴謹的、明確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範圍,是系統研究必須面對的一個基礎性、前提性的課題。?

  嶺南文化是一個由多元文化成分組合而成的地域文化,其組成成份包括以不同語言爲特徵的多元民係文化。“民係”一詞,即使像《辭海》這樣全面而又權威的詞彚工具書中也未收入,但在20世紀許多研究者的學術著作中已廣泛使用。20世紀末,有學者提出“要與國際學術界接軌,使用共同的話語,必須放棄不規範的‘民係’、‘支係’説,而采用國際人類學界慣用的‘族群’説。”“族群是一個對某些社會文化要素的認同,而自覺爲我的一種社會實體。這個概念有三層含義,一是對某些社會文化要素的認同;二是要對他‘自覺爲我’:三是一個社會實體。”〔1〕美國人類學家郝瑞(Stvan Harrel)1996年9月16日在厦門大學作學術報告時指出:“要具體解釋族性,應先區分民族(nation)與族群(ethnicgroup)。英文nation是指有Stata或government機構的一個族群,含有國家龢民族兩層意識。而族群本身並不一定含有Stata或governmet的意義,它只是有意識、有認同的群體的一種。”〔2〕顯然,使用“族群”的概念要比“民係”有更爲明確的嚴謹的科學範疇,但爲順應約定俗成的用法,本書仍沿用“民係”一詞,而在這一詞彚的内涵定義上,則采用上述關於“群族”的詮釋。?

  廣府文化是廣府民係的文化。所謂廣府民係,通常指的是使用粤語方言地區的漢族族群。按照這一説法,廣府人的分佈地域相當廣大。有學者認爲:“廣府人是華南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廣府人分佈在粤中、粤西南、粤北,以及桂東南一帶,人口約有5100萬,其中廣東約有3800萬,廣西約有1300萬。”〔3〕(筆者按:此統計數字應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數字)。李權時主編的《嶺南文化》一書圈出的廣府民係地區,大體也是這個範圍:“大致包括廣東東南部珠江三角洲一帶(含今香港、澳門),整個粤中和粤西、粤西南部、湛江地區和廣西南部地區。”〔4〕也有學者提出“廣府風俗文化群落”這一命題,並指出其可再分爲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粤西河谷臺地和粤北山地丘陵風俗文化群落。〔5〕但是,在這麽大的範圍中生活着的居民,是否有可能同屬於一個對某些社會文化要素認同的社會實體,或者説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徵的一個族群呢?《嶺南文化》列出廣府文化特徵主要的六個方面是:農業的多層次耕作技術以及經濟的多元化,這是廣府文化所有内涵的基礎;廣府地區是嶺南商業貿易最活躍的地區;物質生活實用性是廣府文化异常突出的特徵;開放性和兼容性;强烈變革的意識和心理;平民性和市民意識。顯然,這些特徵並非在上述所謂廣府民係地區都表現得很突出。例如,廣州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稱得上嶺南商業貿易最活躍的地區,而粤西、桂南就説不上最活躍地區了。筆者不贊同籠統地將在嶺南使用粤方言的居民劃分爲一個民係,因爲他們除了使用同一方言之外,在意識形態、生産方式、物質生活等方面並不顯示出有“自覺爲我”或者相當接近“自覺爲我”的文化特徵。《嶺南文化》一書所列舉的廣府文化之“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門類和現象”是粤曲、粤劇、佛山及廣州工藝、廣州建築藝術、廣州菜及帶有奇异風情的廣府民俗,這些文化現象無論如何只能作爲以廣州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化特徵,而不能代表上述劃定的範圍要大得多的粤語覆蓋地區的文化特徵了。?

  廣府文化的界定與廣州的概念有密切的關係。“廣府”是一個歷史地名,與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名稱有關。“府”在嶺南之設置,最早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樑、陳兩朝均設有廣州都督府。南朝的都督府設於各軍事要衝之地,管轄若干州縣的軍政、民政,但不算是一級行政區劃,並没有在全國普遍設置。隋代在州、郡之上設有軍政合一的總管府,唐代因之,不久改爲都督府,以都督充任節度使。廣州都督除了充任嶺南道節度使,還兼統領桂州、容州、邕州、安南四府經略使。宋代廣州上屬廣南東路,下轄南海、番禺、增城、清遠、東莞、香山、懷集、信安、新會九縣。元代設廣州路,轄番禺、南海、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廣州録事司。?

  明代開始設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有劃時代的意義。明以前,廣州作爲州或郡一級的行政區劃,其轄境變化盈縮不一,但範圍都是比較大的,隋代的廣州(南海郡)境域就包括粤中、粤北以及粤西的部分地區。明代廣州府由元代之廣州路、桂陽州、連州合成,轄番禺、南海、順德、東莞、新安(今寶安)、三水、增城、龍門、清遠、香山、新會、新寧(今臺山)、從化13縣以及連州及連州所領陽山、連山二縣。順德、新安、三水、新寧、從化都是明代新設立的縣。廣州府較宋代的廣州略有收縮(析出懷集)。連州所轄屬二縣在元代爲桂陽州、連州各自僅有的屬縣,較廣州其他直轄縣與廣州府的關係要疏遠一些,到了清代,仍設廣州府,但連州及屬縣又從廣州府分出。清代廣州府的轄縣,加上新設的花縣共14縣,這一區域的地理範圍,實際上是以元之廣州路爲基本範圍,只是由於人口、經濟的發展,在這一地域範圍内在明代新辟了4縣、清代新辟1縣,因此,廣州府的基本境域從元代開始一直穩定了七百多年。這一境域中的居民,長期處於同一中級行政區劃之中,對其民風民俗的融合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有共同特徵的地域性民係文化臻於成熟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於元代不設府,存在時間又短暫,因此,將“廣府”理解爲源自明代始設的廣州府,所謂廣府民係指的大體是這一地區的使用粤方言的漢族居民(雜居在這一地區的漢族居民還有客家人、疍家人,少數民族有回族和滿族)。?

  二、廣府文化與其他嶺南民係文化的關係?

  一提到嶺南文化的表現,許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劇、講粤語,這些表現,屬於廣府文化的表現,當然也算是嶺南文化的一種文化現象,但却不是嶺南地域的普遍現象,更不等於全部的嶺南文化。在嶺南這一地域上,今時的分支文化,不僅有三大民係即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係文化,有着港澳文化、特區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而且還有着三大民係文化並不能全部包容代表的漢族的雷州文化、桂東文化、瓊州文化等,甚至在講粤語的江門地區也有着不甘俯就爲廣府文化一部分的五邑文化。就拿三大民係來説,潮汕人、客家人講的不是粤語、欣賞的不是粤劇、而喝早茶的做法也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在潮汕與客家地區推廣,但也未能像廣府地區那樣蔚成習俗。總之,廣府文化只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等同於嶺南文化。?

  説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是説廣府文化的特徵在嶺南文化的諸分支文化中最爲令人注目,地位最爲突出。這種地位,與廣州地區在歷史上長期作爲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有關,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有關,與廣府地區在與中原文化、外來文化的交流中得風氣之先的區域優勢地位有關。不妨對比一下,客家文化其實不限於嶺南,在江西、福建,一樣很成氣候;潮汕文化與閩南文化有着親緣的關係及不少類似的表現。只有廣府文化是“純嶺南”的。嶺南文化的總體特徵,如背靠南嶺面向大海而在長期中養成的向北相對封閉向南極爲開放的特徵,在廣府文化中確實表現最爲突出。在接受海外文化融爲自己的特色的開放性上,廣府文化有較强的能量。粤語中融入外來詞的現象就比堅持“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祖訓的客家話要突出。在飲食上同樣有名的粤菜與潮菜相比,粤菜的善變與潮菜的求精表現出不同的長處和特色。潮汕人在工夫茶上表現出那種全神貫注的茶道,與廣府人在茶市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商業性全方位的發揮,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與内地相比,地處嶺南最大的珠江三角洲的廣府地區,在江海交織的水網中形成的水文化特徵相當突出。由於通向外海以及長時間一口通商的影響,這種水文化是開拓型而不是保守型的。從整個嶺南地區來説,各地在總體特徵上所表現出來的嶺南文化基本特徵的强弱並不一樣,客家民係的水文化特徵與廣府民係的表現就更爲弱化。廣府文化由於特定的政治中心、地理區位與特殊的歷史過程而形成的適時善變,注重實際的文化特徵,使之在嶺南文化的諸分支文化中佔有强勢地位、中心地位。因此,外來的人一提到嶺南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廣府文化的表現,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廣府文化不等於嶺南的整體文化,也不能代表其他分支文化,更代表不了其他分支文化的發展方向。粤語可以擴張向其他地區,但不能代表或代替潮汕話、客家話及少數民族語言。粤劇、潮劇、漢劇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戲劇。潮菜、東江菜與粤菜是不同菜係,就連工藝美術,也要分潮綉與廣綉、潮瓷與廣瓷、潮州木雕與廣式木雕。因此,我們在研究廣府文化時,對於其在嶺南文化中的地位要給予恰如其分的估評,既肯定其突出地位的,也不要過分夸大其地位,更不要一以概之,將其等同於嶺南文化。當然,文化的分區不是一刀切,文化現象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同處於嶺南地域的廣府文化及其他諸文化之間的聯繫及區别,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比如,香港和深圳原先是客家文化占主流的地區,其後逐漸演化爲廣府文化、客家文化雜存的地區,現時則廣府文化的表現明顯比客家文化突出。香港有着百年殖民地歷史,深圳是新時代崛起的特區,兩地的文化特徵不同,與廣府文化也不同,但因爲地緣、血緣等關係,兩地的文化中都反映出廣府文化深刻的影響,在香港還更多表現出舊時廣府民俗文化的烙印,又有老上海和西方文化的種種痕迹。?

  三、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徵?

  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徵是開放、務實、善變。三者是互相聯繫的,開放是民係的環境特徵,務實是民係的本質特徵,善變是民係的表現特徵。?

  1.廣府民係的開放,不僅有其自然環境條件,還因爲其歷史環境條件。作爲自然條件,便利的江海交匯、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遠離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廣州持有長期的合法的全國對外貿易中心的優越地位,與開放的經濟交流俱來的是廣泛的文化交流。作爲歷史條件,嶺南文化起步遲於中原,嶺南是大一統封建國家中遠離全國政治中心的基層。因此,無論從文化上還是政治上,處於一種從屬的地位。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有過短暫時間的封建割據的南越、南漢王朝,但這些王朝的統治模式、文化原動力其實都是來自中原。因此,嶺南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不自覺地接受着外來先進文化的滋潤和影響,而且感受到這種滋潤和影響給嶺南進步帶來的推動力。作爲嶺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廣府地區,從這種開放與接收中帶來的進步更爲明顯。在廣府歷史重大發展的每一時期,幾乎都可以看到這種吸取外來文化的動力。最早入粤的任囂、趙佗帶入的秦文化,使嶺南首郡南海郡治番禺縣(其範圍大概相等於後來之廣府)首先得到封建文明的開發,進入了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歷程。六朝時期,廣州以開放的姿態容納了來自江南的易學大師虞翻和道教啓蒙大師葛洪,也接待了來自西域後來被奉爲中國禪宗祖師的達摩,吸收着各種文明的精萃,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内涵。隋唐宋元時期,以宋璟、李勉、程師孟、蔣之奇爲代表的入粤官員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即使在嶺南文化已經發育豐滿的清代,阮元、張之洞、林則徐等人物對粤地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洋務、實業的發展,仍然發揮了引領前進的作用。近代的西學東漸,使廣府人睁開雙眼看世界,冲破封建思想樊籠,吸收西方科技文化,賦予了廣府文化充滿生機活力的别開生面的地方文化特色。正因爲如此,廣府人對於外來文化的進入從容相待,有一種較爲自覺的拿來主義的適應性。外來宗教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是以廣州作爲橋頭堡,這些宗教在廣州登陸及存在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原因,活動方式也不同,但顯然爲廣府人開闢了新的文化交流渠道,推動了廣府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康有爲尋求救國新徑,是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和上海租界受到了重要啓發。孫中山的民主思想,與他在美國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毗鄰澳門的香山唐家灣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任的民國總理、清華學堂的第一位校長、由買辦轉化而成的近代大工商業家。從得風氣之先到領風氣之先,已經形成了一種潜質,滲透入廣府文化的各個領域。這種開放,受嶺南發展的需要以及中外文化的發展水平所影響,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重點。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間,廣交會是唯一的對外貿易的窗口,實際上,也是溝通外部世界的橋樑。新時期的商品經濟理論、中國城市的市場價格改革與實施對外開放政策,都是在廣府地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的。?

  2.務實,是廣府民係生存條件所造成的。廣府人没有那種位居政治中心的可以居高臨下發表高深理論的優越地位,也不可能有太多閒暇去從事高深理論的研究,這裏必須經常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交鋒,這裏更是一處商者雲集的商戰之地,身在其地的佼佼者主要精力只能聚焦於經濟利益,無暇顧及一舉一動及各種事物的正名,即使被視爲明代劃時代的思想家的陳白沙、與王陽明理論可以抗衡的湛若水,他們的著述並不多,他們倡導的是以心領會。被列爲大儒的朱次琦臨終之前乾脆將自己生平著述付之一炬。貫串着廣府學術文化的一條主綫是經世致用,於是在廣府學術文化高峰期出了陳澧、鄒伯奇這樣的學識豐富、精通百科的學者。廣府人的意識形態中,滲透着遠儒重商之意識,着眼於經濟利益的追求。早在明萬曆首輔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賦税改革之前,嘉靖時任浙江巡按的南海人龐尚鵬就已經在浙江全省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嘗試,此後他還在福建、兩廣任上繼續推行此法,在管理鹽務、屯田上還多所建樹。?

  廣府人的務實作風,表現在説實話、干實事、求實效、講實惠上。這種風氣,在改革開放之初,籍以打破根深蒂固的思想禁錮就顯得十分有力和必要的了。有人説廣府人會生存不會起名,是不善於高級思維的表現。其實,這種行爲方式與鄧小平關於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争論姓“社”姓“資”的理論,是不謀而合的,這也正是廣府地區能够成爲改革開放的試驗地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本原因。盡管近年來正名、取名甚至名在實先、以名飾實的浮躁風氣也悄悄地沾染了廣府地區,使廣府地區的務實之風受到侵蝕消磨,但是廣府民間務實之風則依然存在,作爲廣府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務實在生活習俗上表現得甚爲突出,衣吃住行中,廣府人把吃排在首位,穿排在末位。穿只求舒適隨意,而吃却頗有講究。有一種説法,廣州人忙於上茶樓,上海人忙買屋供樓。廣州人不但敢吃、而且會吃,上桌的菜式,要一件一件上,一件一件吃,最好是吃得净光,倘有剩餘,還要打包帶走,家産百萬者也不例外。所謂吃好不浪費,而不像北方盛行的講究叠盤迭碗,以示好客,吃不完才顯得够氣派。廣府人在事業上有一種拼命精神,日常生活則偏愛舒適,穿着拖鞋、睡衣上市,一度司空見慣。賞花品茶,本是何等斯文悠雅之事,而到了廣府,一樣的賞花品茶,却能釀成轟轟烈烈的花市、食客如雲的茶市,一樣不失其人情味,又帶來無限商機。以趨利爲核心的務實精神,表現爲平民意識和享樂文化的形態。注重享受,講求實際,使廣府人雖然很會做生意,却似乎不像寧波人、潮州人那樣不斷産生超級大富豪。也正因爲務實,就不在乎符合什麽規則理論,而在乎實際目的。改革開放之初,不受陳規制肘,又需認真對待,廣東人提出了“見到紅燈繞道走”和用盡政策的策略,這個道理内地人未必不懂,但只有在廣府才做得到。還應該説,這與那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陽奉陰違或把政策變了樣執行的做法是兩碼事,繞道走的目的還是爲了向前走,用盡政策是爲了使政策發揮其最佳效應而不是用來束縛自己。?

  3.善變,是開放與務實的必然結果和表現,有一個從被動到自覺的過程。因爲是開放的,在不斷接納融合各種外來文化的同時,必然使自身發生變化,從而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態勢,以致有人在評點全國一些大城市的文化面貌時,將廣州説成一個説不清的城市。但是這種變化的基本立足點是務實,换言之,是以利益爲最終的驅動力的,這就制約着其變化的方向。以娱樂性與商業性的結合爲例,廣州與北京、上海同爲中國的樂壇熱土,隨着開放創造了流行樂壇上的許多“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個音樂茶座1980年誕生於東方賓館,其理念是客人在消費中應該獲得享受。同年成立的東方賓館輕音樂團,是中國第一個以演奏音樂爲主的藝術團體。3年後,中國輕音樂團才成立。中國内地第一首原創流行歌曲,是1979年由廣州本土作家吴國材譜寫的《星湖盪舟》,比號稱“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的《鄉戀》公開發表時間要早了一年多。廣東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於1979年1月,是中國第一家出版發行立體聲録音帶、録影帶、激光唱片的大型影音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個引進立體聲多軌録音設備的公司。在新聞媒介方面,《廣州日報》自辦發行、報紙擴版、大膽參與多種經營等商業化行爲上,也創造出了許多中國第一。對於一些事物,追求變化未必不是好事,比如飲食,粤菜是善於吸納和變化的。其變化的原則,就是要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創新中獲利,而使食客有了口福,讓粤菜得到豐富發展。另一方面,有的文化在創新時還需要有深度,這就不是只憑變化就能解决問題的。比如粤劇,觀衆隊伍的流失是劇種生存的致命威脅,行内人注重變化的一個着眼點就是看重票房,較爲注重表演手段的新奇。追求新奇不擇手段,百無禁忌,不怕四不象。電影問世時,粤劇把電影搬上舞臺背景,又將粤劇率先拍成電影。粤劇自己創造不出什麽著名曲調,但可以將東方的西方的以至流行歌曲的調子入戲。因此,粤劇的面目變化在各劇種中可謂最快,其平民性、娱樂性的骨子裏是商業性。在民國時期這種做法曾經爲粤劇取得一時的轟動效應,至於這種變化的努力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是否能够爲其注入新的生機活力,下結論還需要待以時日。而過多地追求噱頭的負面效應,必然會削弱表演藝術的高雅性。?

  善變使廣府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能力,也給予廣府文化作爲一種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善變的動力在於開放與務實,廣府文化的活力,是在將外來的東西化爲己有而又不留痕迹。有人將廣州方言與上海話作一比較,這兩種方言都有相同的外部條件,却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滬語收縮粤語長紅,粤語表現出超穩定超範圍流行,“搞掂”、“揾食”、“T恤”、“炒更”、“買單”、“無厘頭”、“擦鞋”、“人氣”、“案底”、“夾心階層”、“人間蒸發”等等新詞,不少是從外來語言中直接音譯過來的,但却帶有濃郁的粤味,迅速走向全國。固守陣地的上海話,即使在上海重新成爲全國經濟中心之今時,却仍然是一種圈子裏的語言。粤語的影響在悄悄地滲入内地。湖北的民俗語言專家就注意到,改革開放以後,“阿”+專有名詞的“廣東普通話”在湖北的三峽地區也悄然興起,而且使用越來越多。在建築方面,廣府人將傳統的干闌式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風格結合起來,産生了蔚爲特色景觀的騎樓,不光是標新立异的外觀,更主要的是騎樓的實用功能,符合商業性、平民性的規則。正是這種商業性的特徵,使廣府文化在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更顯示出在文化、經濟領域中獨有的引領時尚潮流的突出態勢。這些態勢其實有不少是外來文化時尚、經濟模式的傳播。然而也因此是得一時之先,却不在乎其“知識産權”之争了。有心者看到的是這麽一種現象,“高第街革命了,喇叭褲在那條狹窄街道一喇叭,通過一個個紅白相間的編織袋(廣州人俗稱偷鷄袋)拖的拖拽的拽,以迅猛之勢,全國喇叭了;毛寧張口一首‘藍藍的月亮’,東南西北也月亮藍藍了,於是乎,濤聲依舊和彎彎的小橋,如甜甜的清亮亮的泉水,也灌溉了飢渴的樂壇,引出了潮流。在北頭還‘凡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時候,首家合資的中國大酒店率先打開大門,讓富人、窮人可以同入廳堂,或觀賞酒店的華麗,或享受五星服務;珠三角一帶發家致富的農民伯伯,田埂邊蓋起了小洋樓,一色的小拍條磁磚,貼高興了連公厠也貼,一時間,厠所磚也貼滿了大江南北;聽説酒吧之風尚也源於廣州……然而革命的、流行的,以及發源於此的林林總總,却舒服呆了,没脾氣、没邀請的廣州蹲不住了,紛紛北上尋覓文化與經濟的落差之快感,隨便撈點銀子去了,留下的廣州却是有姿勢没實際的,徒有文化名城虚名的人,没精神内容的大排擋一條街。”〔6〕我猜測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道地的廣州人,然而在這位作者眼中的廣州,應當代表了是當今的外地人對廣州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

  論及廣府文化的特徵,既要看到其在中華各地域文化中後來居上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優勢,也要看到其先天的不足。廣府文化是開放的,但同時也有封閉的一面;是務實的,同時也有不理性直觀短視的一面;是善變的,同時也有不能經過積澱而成大器的一面。這些不足也是嶺南文化之不足。開放使廣府文化吸收了許多營養,但以實利爲動機的内在自我,却使人對開放之後的吸收有所選擇和限制。在近代史上,廣州人可以允許在一口通商中與洋人往來以獲得城市商貿之利,而一旦認定洋人入城會損及既得利益,在實際上是商紳領導下的反洋人入城鬥争的堅韌性與持久性,就遠在各口岸開放城市之上。鴉片戰争時期,洋人佔領了廣州,“巡撫柏貴出來作英、法的傀儡維持地方治安。民衆不但不扺抗,且幫助英國人把藩臺衙門的庫銀抬上英船。”〔7〕當然,此時在城外成立了反抗侵略的團練,但是廣州城内的這一段歷史,却是本地人後來感到難堪和不願述及的。平民性與商業性是最重要的驅動力,各行各業中,最爲開放和吸收融化最快的,就數飲食業。時裝行業,捷足先登的是内衣和牛仔布服裝,在南海、增城有着銷量占全國出口比例甚大的産地,却産生不了國際大師級的時裝設計師。在廣州有着引領國内服裝市場的服裝製作與批發的集散大市場,廣州人自身却不在乎穿什麽,尤其不會把工夫和金錢大把地花在穿着的趨時與名貴上。務實使廣府之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熱騰騰的商機,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爲赤裸裸的商機,旺氣十足,但往往缺少一種遠視,没有在内涵上下足功夫。比如建築一座樓,重視其建造速度,注重其高度效應,標榜其招標名家及標新性文化内涵。打造教育事業,在校舍設施上頗下功夫,有驕人的表現,而在提高師資水平與優選學科上的表現就缺少震撼力。有了這些問題,讓廣府人在許多内地人心目中的文化品位總要低一些,在不得不承認廣東取得經濟成就的事實的同時,還糾纏於“廣東有没有文化”這樣的例題上。如何正視廣府文化的這種本原的缺陷,自覺地揚長避短,是研究民係文化的發展方向所應當着重注意的。?

  四、廣府文化特徵的漸變性?

  廣府文化特徵呈現由中心向周邊漸變的狀態。區域文化的中心是珠江三角洲,處於三角洲邊緣北部的清遠、龍門,西部的臺山、新會等縣份,其風俗文化分别受粤北、粤西民風民俗的影響而呈現出與珠三角有所區别的逐漸過渡狀態。在西部邊緣形成了四邑(新會、臺山、開平、恩平)文化(後加上鶴山,又稱爲五邑文化)。清遠、龍門等地則呈現出與珠江三角洲北部接壤的粤北山地丘陵風俗文化影響的特徵。位於珠江口的香港、澳門,淪於英、葡殖民統治之後,其社會形態、生活習俗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爲當地居民主要使用粤語及其與珠江三角洲各邑有着地緣、血緣、親緣的密切關係,其風俗文化形態可以視爲廣府風俗文化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滲透、融合情况下的一種邊緣過渡狀態。這樣,在廣府文化珠江三角洲核心區的西、北、南面,就分别出現了五邑、粤北、港澳等三個過渡型的廣府文化亞文化區。那麽,核心區東面的風俗文化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呢?珠江三角洲東鄰的東江流域惠州地區流行的是惠州話,在判斷惠州話歸屬何種語系上,着實讓語言學家們頗費心思,他們稱之爲“粤、客難分的惠州話”,“是一種歸屬未定的方言。”〔8〕這種語言現象,反映了地處廣府地區與客屬地區之間的惠州地區粤客文化交流頻繁的背景。這種交流活動的載體是東江。實際上在東江下游流域的東莞、寶安、香港地區都有這種廣府、客家民係頻繁交流的情况,只不過這些地區更爲靠近廣府文化核心地區,廣府文化的成分逐漸占了主流。惠州地區離廣府文化中心地帶較遠,而且在行政區域上,從隋代開始就與廣州並立,受廣府文化的影響明顯减弱,因此在這一地區出現了粤客文化界限模糊、融化的情况。至於雷州半島徐(聞)海(康)地區的地域文化則自稱爲雷州文化,説不上與廣府文化有什麽歸屬聯繫了。?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語言既是形成民係文化的基本條件,又是民係文化的重要特徵。作爲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粤方言,在廣東的覆蓋面甚廣,語言面貌差别也比較大,這種語言上的差异,反映了同是流行粤方言的各地,在文化特徵上也有較大的差异。在粤中以及粤北和粤西南的部分地區,按照語言學家的劃分就有廣府片、高(州)廉(江)片、羅(定)廣(寧)片和四邑片之分,〔9〕廣府民係文化中心區大體與廣府片相符,其餘各片只能算是廣府文化亞文化區,廣府民係的文化特徵,實際上是處於一種由核心區向周邊漸變的狀况,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廣府民係文化核心地區,離核心區越遠,其民係文化特徵就越呈現出一種過渡變化越大的狀態。因此,我們在研究和表述廣府文化時,當然是聚焦在以廣佛地區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總而言之,廣府文化是以使用粤方言爲語言特徵,分佈在以珠江三角洲爲中心以及珠江三角洲周邊的粤西、北部分地區的民係文化。?

  注 釋:?

  〔1〕徐杰舜主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第17、1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國人類學會通訊》第196期,轉引自徐杰舜主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第1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徐杰舜主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第16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權時主編:《嶺南文化》第64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第24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孫冕:《虚擬的文明》,載《南方航空》2005年第7期。?

  〔7〕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第24頁,嶽麓書社,1999年版。?

  〔8〕李新魁:《廣東的方言》第530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李新魁:《廣東的方言》第26、2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陳澤泓,廣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0525&secid=10594

 樓主| 發表於 2007-6-26 19:3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寫出你篇文章嘅作者都對於“廣府”嘅定義總有啲籠統、言不對文嘅。其實“廣府”嘅定義好簡單啫,“廣府”就係“廣東省政府”嘅簡略稱呼嚟嘅,即是以前中國人就仲未有推普政策嘅嗰陣時,廣東省政府嘅官員一直以廣東話作為廣東本省嘅溝通語言,所以廣東話先被稱為“廣府話”意思係“廣東省政府”使用嘅語言噉解啫。換句話講“廣府話”亦都係“廣東話”嘅涵意。而“廣府”就係“廣東省政府”嘅意思,亦好似香港嗰邊嘅情況。人哋稱“港府”、“港府”噉即係指“香港政府”嘅簡便稱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5-5 12:29 , Processed in 0.0631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