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有個《方言與文學》講座,在座者踴躍發言。意外的是,問起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的特別多。看來,問者都比較年輕,未必知道繁簡優劣問題二十年前
已有答案(《文字改革的新階段》)。可能因為近日有人重彈五十年前簡化宣傳舊調——面對此情,要找可信的人問個究竟,那是可以理解的。
問者可能沒有想到,討論繁簡優劣問題曾被宣傳簡化的人利用。這由於他們規定的繁體未必繁,簡體未必簡,甚而名簡實繁,名繁實簡,要製造混亂極為容易。
當初要推行簡化時的社會背景如何?作出上項答案的已有交代﹕「識字不多的人最怕筆畫繁難,單純地要求簡化,而不了解文字問題的複雜性。」五十年前,把簡
化作為拉丁化(拼音化)第一步,正是針對一般人的畏難貪簡心理,拿一個「繁」字嚇人,拿一個「簡」字誘人。最典型的例子﹕宁字匝字都只有五畫,實在簡單,
卻指為繁體,不惜各減最後一筆,簡得非驢非馬。其中匝字的簡體,竟與幣字的簡體雷同(所差者僅是第一畫的筆順,一個由左至右,一個由右至左),以致這兩個
簡體字互相混淆了整整三十年!匝字的簡體終於在杯葛聲中消失;宁字的簡體卻能笑瘗由人,一直用到今天!
車字貝字見字夾字壯字妝字,每個只有七畫,仍屬簡單,也稱為繁體。由八畫到十二畫的字,稱為繁體的就有一大批。蒙字十三畫,反而不叫繁體,並且作了另外
三個字的簡體。為搞偏旁類推,製造了幾百個二十畫以上的簡體字。其中钁字的簡體就有二十五畫,其畫數超過七畫的繁體字凡三倍多!繁簡如此名不副實、交叉錯
亂,你要將其比較,那又憑何標準?
提問者不知箇中底細,只因繁體簡體是習慣的叫法,便只有依習慣而問。
推行簡化,也不乏因簡得繁之例。像哪吒的吒字,無故被廢,改以多三畫的耢字代之。最可笑的是,适字(音括)作了適字的簡體,本字改由一個更繁更生僻的
「 」字代替,一方面要淘汰生僻字,特意更改了三十多個地名,更改了無數人名;另一方面又要增加無數生僻字,為大眾用字添煩添亂。由這樣而產生
的簡體,難道比之名為繁體實則不繁的原字更加好用? 簡化帶來亂象數之不盡,半年前我已舉其大要,相信本刊讀者尚未忘懷。簡化
的亂象是人為的。兩年前劉又辛(註)指出當年有人寫文章說了這些話﹕「漢字最後終於是要消滅的,要改用拼音文字,目前改革漢字不要怕亂。越亂越好。等到大
家都認為漢字亂得不成樣子,也就不再反對拼音化了。」(《談談漢字的規範問題》)文字改革如此,簡化為漢字添煩添亂半個世紀,也就恬不為怪。這頁歷史,雖
然有人意圖掩飾,乃至抹去,年輕一輩是應該知道的;尤以探求繁簡優劣,豈能不問?各位看到這裏,也就更有興趣追查二十年前的答案了吧?
(註)劉又辛,山東省臨清縣人,一九一三年生,抗戰時畢業於西南聯大。一九五二年即已擔任西南師範學院教授。一九五七年著文提出﹕研究文字改革,要從漢字演變這個歷史事實出發。他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已六十多年,有專著多種。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0612/ll/01a.txt&ag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