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5|回復: 4

[集體回憶] 余震宇:香港1940年代政制改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0-7 09: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9-10-7 09:14 編輯


http://www.etnet.com.hk/www/tc/diva/art/oldhkphotos/30521  

http://www.etnet.com.hk/www/tc/diva/art/oldhkphotos/30665

http://www.etnet.com.hk/www/tc/diva/art/oldhkphotos/30771
  



余震宇: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





  二次大戰後,英國嘗試下放殖民地權力。香港戰後重光,結束軍管統治,楊慕琦復任港督,於就職典禮答應「香港居民自治 設立市政局」隨即著手改革政制,建議「香港應設立一個以廣大代表制為基礎之市政委員會,大部份委員將以選舉產生」 。1946年8月28日晚上八時十五分,楊慕琦經電台播講,題為「香港政制之改革」,史稱「楊慕琦計劃」, 實屬香港史上最進取的政改建議。



一九四六年五月,楊慕琦復任港督,在就職典禮承諾給予港人更多自治機會。





楊慕琦



  設置「市政委員會」及「改革立法局」是政制改革的重點。本文先簡介「市政委員會」的職能,另篇講述「改革立法局」的細節。



市委職能

  「市政委員會」接收市政衛生局的職權,包括公共衛生、教育、社會福利、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及設計、公用事業、消防、公園、娛樂場所、運動場及車輪牌照等事務。建議中,期望未來將政府重要機構之職能,亦移至「市政委員會」,並由輔政司研究相關事宜。



管豁地區


  「市政委員會」的行政區域包括香港島及九龍。由於新界多處尚未開發,故不在管轄之列。



委員數目


  「市政委員」名額共四十八名:十六名由中國籍選民選出;十六名由外國籍選民選出;其餘十六名由職業團體或其他團體推薦,而推薦的團體及方法,則有待商定。這四十八名市政委員,廿四席中國籍,另廿四席外國籍。簡而言之,列表如下:


  議席   華人  洋人
  直選   16   16
  委任   8    8
  總數   24   24  48



  「楊慕琦計劃」容許三分之二議席由分區直選產生,總議席為四十八人。比較一九八〇、九〇年代的市政局議席分佈,更能得出驚人發現:


  議席    1983   1986  1989  1991  1995
  委任     15   15       15   15     -
  區議會代表    -     -         10       10          9
  地區直選        15      15         15        15         32
  總數               30      30         40        40         41



  相比1980、90年代,「楊慕琦計劃」的總議席及直選議席數目都較多。80年代香港人口有五百萬,而1949年香港人口僅二百萬,意味著「楊慕琦計劃」的市政委員會更能代表民意。




選民資格

  計劃建議:凡有意投票的中國籍选民,必須年滿25歲,過往十年曾於香港住滿六年,男女均可;選民必須懂得讀寫中英文,每年繳納差餉滿200元或地稅滿50元,並須具備擔任陪審員的資格,才可登記成為選民。投票時,選民須在指定選區投票,選區按人口比率劃分,務求讓獲選者能代表一定數量人民。  外國籍選民方面,只需過往五年內在港住滿一年,明顯對外國人選民更寬容。




被選資格


  凡合乎選民資格者,不論男女、種族、國籍,只要年滿30歲,皆可被選為市政委員;就職時,不必宣誓效忠英女皇。市政委員獲選前一年,必須在該區居住。如非居住該區,則其職業必須與該區密切相關。



小結


  「楊慕琦計劃」的出現,激起了華商追求政制改革的熱情,更進一步要求改革立法局。

        1947年5月17日,楊慕琦任滿返英。當時,中國正值內戰,局勢急劇變化。葛量洪認為香港不必推行大型政制改革。柏立基更指出,在港推行任何政治改革,只會激怒中國某些高層領導。但根據高馬可《香港簡史》引述歷史學家曾銳生的研究資料,綜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解密檔案,中 共 最高領袖 毛 澤 東 並無任何警告、訓示,反對香港進行政治改革。  究竟煞停政制改革的責任誰屬,則交由讀者自行判斷了。


 樓主| 發表於 2019-10-7 09: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24-4-20 19:52 編輯



上文提及的「中国某些高层领导」,应该就是 上海邦 头目 、「岳不群」 周 恩 来 , 犹太盎撒 (共济会 光明會) 在 中 共 安插的木马。

廖承志 这蠢货,也是听周的吩咐做事。


 樓主| 發表於 2019-10-7 18:51: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24-4-20 19:55 編輯

  

杨慕琦计划有很大进步性。 议员就职时不必向英王效忠,表明杨慕琦有促使香港脱离英殖的意图。 而且設定選票門檻,屏蔽了捣乱的低端人口 。
   

终止杨慕琦计划的 葛量洪 柏立基,本身有重大贪污嫌疑;

周 恩 来  坚决阻止香港人脱离英殖,更不安好心 。  上海邦 是香港近廿年诸多乱像的幕後操纵家

当然,香港人自己政治智商低、狭隘小器、贪婪投机,也是主要内因。


 樓主| 發表於 2019-10-16 11: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二):楊慕琦計劃逐漸變質




25/06/2015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二):楊慕琦計劃逐漸變質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楊慕琦離任,期間職務由護理港督署任。同年七月廿三日, 英國倫敦公佈楊氏提議的政制改革方案,經修改之後,獲殖民部大臣核准。但兩日後,新港督葛量洪上任,「楊慕琦計劃」迅速變質,議席大幅減少,委任方法不公。除了葛量洪的因素外,當時立法局議員 蘭道 及 羅文錦 提出的反對,亦導致楊慕琦計劃终止。



[color=rgb(0, 0, 0) !important]


葛量洪





一九五六年.葛量洪於新亞書院留影
修訂政改方案

  楊慕琦離任後,葛量洪修訂政改計劃,市政委員名額縮減至30名,其中10名由華人選出,並分十區選舉,包括港島六區,九龍四區,各區選出一名委員。另外10個名額,由洋人組成,通過不分區選舉產生市委代表。餘下10個名額,由指定之公共團體推薦代表擔任,概列如下:

  華商總會      華人一名
  正式職業工會    華人兩名
  香港大學      華人一名
  香港四海總會    洋人兩名
  港島居民協會    洋人一名
  九龍居民協會    洋人一名
  非官守太平紳士   華人與洋人各一名



華人與洋人名額爭論

  修訂方案推出後,在港不少華人質疑委員名額分佈極不合理。華商總會主席黃仲偉指出當時華商總數遠超洋商,而華商代表僅有一人,洋商代表卻有二人。另外,在港華人遠比洋人為多,而洋人團體「港島居民協會」及「九龍居民協會」選出的市政委員竟達兩名,實為不公。



葛量洪無意推改革計劃

  一九四八年三月廿一日,葛量洪指出改革計劃去年已獲伦敦批准,香港卻遲遲未付表決,原因如下:一、預備工作甚多,例如劃分選區、製訂登記程序、編修登記名冊等;二、通過創辦市政局相關的3條法案,需候倫敦批准後,才可交由本港立法局討論;三、暫未能覓得可供30名市政府委員議政的建築物。綜合葛量洪三點見解,純為無理。戰後香港陸續推行大型基建工程,而竟以選舉行政程序複雜、沒有適合地點開會延遲表決政改計劃,實屬荒謬。惟一可以理解的是,一九四五至四八年間,香港人口由約60萬激增至180萬,多為逃避內戰的大陸移民 。葛量洪恐怕推行普選,導致 中 共 滲透香港,故煞停政制改革。


蘭道及羅文錦的反對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七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怡和洋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蘭道 發表政改建議,指出「楊慕琦計劃」不是最佳方法,認為通過改組立法局,便能達致目標。




前右羅文錦,前左是其子羅德丞。前中何錦姿,為何東爵士長女。


  同年六月十七日,立法局議員羅文錦接力發表政改建議,指出「楊慕琦計劃」不合時宜,不必開設「市政委員會」。承接蘭道的觀點,他認為由英籍居民選出大部份立法局議員,便可解決問題。這種觀點無異於扼殺華人參政機會。


小結

  「市政委員會」提案被束之高閣。一九五二年十月,英國宣佈「香港不會推行大規模政制改革」。 四十年代末期,在港華人已經開始追求真普選。他們爭取普選的詳情,將會另篇叙述。


  



 樓主| 發表於 2019-10-16 12: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三):華商聯署爭取普選立法會




09/07/2015

四十年代末期的政制改革(三):華商聯署爭取普選立法會







  自一九四六年楊慕琦「市政委員會」方案以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數年間,香港社會輿論不僅要求擴大「市政委員會」的華人民選委員選目,而且要求掌握更多自治權力,最終呼籲普選立法局全部議席。當時五大社團、兩個議政團體,均對政制改革提出意見。然而,這些提案被當時立法局 蘭道 及 羅文錦 提出的方案推翻,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大憾事。



[color=rgb(0, 0, 0) !important]

四十年代末期.中環

土生港人渴望進入政壇
  「楊慕琦計劃」的市政委員會,選民及候選華人必須於過往十年曾居住香港六年,即於抗戰或淪陷時期亦曾居於香港。這些逐漸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大陸人,慢慢將香港視為長居之所,期望提高本地政治參與的程度。通過輿論,窺見當時香港社會已認為「洋人」不應該跟「華人」平起平坐。


楊慕琦建議改革立法局
  「楊慕琦計劃」除設立市政委員外,更建議改革立法局,務求使「該局有更直接及照比例增加非官守議員之代表數目」。方案中,建議減少官守議員數目至7名,非官守議員增加至8名;其中2名由市政委員會直接委派;另華人商會及非官守太平紳士各指派1名;其餘由港督委任。


蘭道及羅文錦的建議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七日,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蘭道建議改組立法局,全體議員增加至20名,其中官守議員9名(包括港督在內),非官守議員11名,非官守議員全部由合資格的英籍居民選出。  同年六月十七日,立法局議員羅文錦提出全體議員增加至17名, 其中官守議員6名(包括港督在內),非官守議員11名,全部選自英國人。 羅文錦既有華人血统,竟不為華人爭取權益,務求滅絕華人在政治體系的參與,實屬費解。

華人廠商會反對羅氏方案
  
  羅文錦方案發表後,激起華商群起反對。中華廠商聯合會指出,立法局議員「由合資格的英籍居民選出」一點,無異取銷華人參政權利,完全不可接受。有感情況嚴重,廠商會成立「政制研究小組委會」開會研究,指出羅文錦本應運用六個星期時間徵詢全港居民意見,惟羅氏竟然於其方案公佈十六日後,即動議撤銷「楊慕琦計劃」,違反行政守則。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二日,羅文錦方案於立法局首讀獲得通過。

華人四大社團力爭政制改革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四大僑團包括中華廠商聯合會、九龍總商會、九龍華商會及華人革新協會,決定於同月十三日於新光酒店邀集各界召開「港九社團代表擴大聯席會議」,收集各界建議,提交政府考慮。會議召開前,四大僑團針對立法局的政制改革,提出意見,包括以下四點:
  1.立法局民選的非官守議員應佔大多數;
  2.廢除委任非官守議員制度,全體非官守立法局議員應由民選產生;
  3.暫時根據納稅人名冊充當選民及候選人的依據。一年後,完成製訂選民名冊,再推行全民普選;
  4.政府立即擴大現有立法局規模,暫作過渡機構之用,期限一年。


[color=rgb(0, 0, 0) !important]



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香港工商日報》,報道四大僑團要求民選非官守議員,並廢除委任議員制度。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四大僑團成功邀請港九142個團體,共數百人,通過聯署方式要求政府實踐以上建議。七月十八日,港督葛量洪接見四大僑團代表,承諾盡快答覆他們的要求。


結語
  即使華人社團極力爭取政制改革,雲集各方建議,上達英倫政府。然而,改革之聲最終音沉響絕,杳無音信。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日,葛量洪與倫敦方磋商後,只決定增加2至4個市政衛生局的民選議席,無限擱置「楊慕琦計劃」。同時,英國殖民地大臣在眾議院聲明「香港政制不宜重大改革」。四大僑商期望政府廢除委任制度,所有議員由普選產生;結果只換得增加市政衛生局兩席名額,實在令人惋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17:07 , Processed in 0.0664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